瑞士,歐洲的一個內陸小國。除了聞名於世的滑雪勝地之外,它還給人留下一個重要印象——永久中立國。二戰時,整個歐洲大陸都處於戰火蹂躪之中,瑞士仍能保持中立,並維持著獨立國家主權。
要成為永久中立國,需要諸多特殊條件,那麼瑞士是如何做到的呢?
瑞士這片土地原屬於神聖羅馬帝國。曾經在歐在歷史上叱吒風雲的哈布斯堡家族,其發源地為法國東北部的阿爾薩斯,當時這裡還屬於瑞士。
1299年,瑞士人不滿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揭竿起義。最終把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勢力趕出了瑞士。然後瑞士各部族成立了聯盟,成為今天瑞士聯邦的雛型。而他們共同籤署的《永久同盟誓約》,則被認為是瑞士聯邦建立的最初文件。
瑞士聯邦成立以來,最近一次與外國發生軍事衝突,還要追溯到500多年前——1515年。
那一年,法國-威尼斯聯軍與米蘭-瑞士聯軍打了一仗。瑞士軍團還在採用長矛兵方陣戰法,結果遇上法國的野戰炮,被打的滿地找牙。法國-威尼斯聯軍大獲全勝,瑞士軍團稱雄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
第二年,瑞士與法國進行了一次和談,其重要性影響瑞士至今。瑞法兩國達成一致,以後兩國發生矛盾,皆以仲裁形式解決,不再訴諸武力。
這個規定,已經隱隱約約可以看出中立國的影子了。
歷史的巨輪來到了1789年,這一年法國爆發了大革命,這場革命動搖了歐洲古老的社會階級和制度,對臨近的瑞士也產生了深遠影響。因為法國軍隊佔領了瑞士全境,並成立了一個實際有法國控制的赫爾維蒂共和國。
赫爾維蒂共和國與之前的瑞士聯邦有很大不同。瑞士聯邦是由很多自治區、部落和私有領地拼湊而成,是一個非常鬆散的政治聯盟。而赫爾維蒂共和國將很多地盤統統合併起來,並形成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
赫爾維蒂共和國是個短命政治實體。1815年法國皇帝拿破崙戰敗於滑鐵盧後,被流放到大西洋的聖赫倫那島。失去靠山的赫爾維蒂共和國在這一年也正式殞滅。
戰敗後的法國與反法同盟的歐洲列強在維也納開會籤訂了《巴黎條約》。這份條約直接決定了瑞士今後的發展。而決定瑞士今後發展的人則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
沙皇亞歷山大一世,1777年-1825年
因為俄國擊敗了不敗雄獅的拿破崙軍隊,所以在《巴黎條約》的制定中有較大話語權。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主張瑞士不能再由法國控制,讓他們獨立自主;還對瑞士的國內政治做了安排——瑞士22個聯邦州必須自治。
可別小瞧這兩條,此後的二百年,瑞士基本上沒脫離這兩個框架。
《巴黎條約》另一項對瑞士造成的影響深遠便是瑞士的中立原則。反法同盟的那些歐洲列強都一致同意,瑞士不被介入任何軍事衝突之中,成為一個中立國家。
為什麼有這樣的設定呢,以前可從未有這樣的情況啊。
如果你打開歐洲地圖就會明白這些國家的政治盤算。瑞士靠近法國,位於阿爾卑斯山的山腳下,出於對拿破崙戰爭的恐懼,那些歐洲列強希望瑞士這片土地成為對法國的緩衝區。作為緩衝區,就必須成為中立國,不被介入任何軍事衝突之中。
所以,瑞士的中立政策,其實並非出自瑞士的初衷,而是歐洲列強賦予給瑞士的角色。
不過瑞士的中立國地位那時還只是歐洲小團體裡認可,並未得到全世界認可。國際正式承認瑞士為中立國是近一百年的事了。
1907年,《海牙公約》正式註明瑞士為永久中立國,瑞士有權不介入任何軍事衝突,但也有權保有軍事部署,以便應對萬一會發生的軍事衝突。實際上,瑞士的軍事實力一直就是很不錯的。所以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一個不介入任何軍事衝突的中立國,卻需要強有力的軍事來保障這個中立國的地位。
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瑞士的軍事實力在歐洲比起來都算是一個勁旅,這使得納粹德國不敢輕易進攻瑞士。瑞士在二戰中仍能保持中立國地位,除了1907年《海牙公約》的國際認證,也離不開他們自身具有一定的實力。
當然,後來納粹德國的勢力範圍包圍了整個瑞士,瑞士被掐住了脖子,他們也不得不有所妥協,不得不某些方面向納粹德國傾斜一點。這個永久中立國變得不是那麼「中立」了,至少不再純粹了。
二戰之後,瑞士更加積極實施中立國權益,不參與軍事衝突,但會對軍事衝突中提供人道救援。比如1999年時北約轟炸南聯盟,瑞士沒有為北約開放領空,只基於人道立場提供救援。
瑞士的中立政策有時也被人所詬病,指責他們成為某些人的政治避難所。瑞士人也發現了這個問題,2013年舉行公投,79%的瑞士公民贊成制定更嚴格的政治避難法。從這以後申請瑞士政治避難變得越發困難。斯諾登就曾申請過瑞士的政治避難,但被拒絕了。
看起來,現在的瑞士正變得更加透明而公正,這有助於提高他們永久中立國的形象,使人更加信賴。
好奇心驅使,挖掘史料逸聞——【好奇挖掘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