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是我國東海一座典型的海洋歷史文化名城,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而名人故居,則在其中獨具深沉而厚重的文化底蘊。
2002年,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在《福州古厝》序中寫道:在經濟發展了的時候,應加大保護名城、保護文物、保護古建築的投入,而名城保護好了,就能夠加大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
城市學家芒福德曾說,城市是文化的容器。這些年,全國各地紛紛開展名人故居保護與開發利用,不僅喚醒了城市記憶,保留了城市文脈,更為當地旅遊添色不少。
在舟山,城市在不斷更新,名人故居留存不多。近期召開的市委七屆九次全會指出,要保護古城古街古建,塑造可閱讀的建築、可漫步的街區、有記憶的城市。
名人故居該如何開發保護,已然成為一個重要課題。有專家認為,開發名人故居遊或許是一條破題良策,因為就目前看來,這還是一片「未被開墾的處女地」。
定海人民北路181弄2號金性堯故居
名人館名人的舟山故居留存幾何?
找尋名人故居,在很多人看來,走一趟名人館應是一條捷徑。
位於定海總府路132號的舟山名人館,開館已近6年。當初,定海區共投入資金800餘萬元,旨在全方位展示舟山的人文歷史,為市民和遊客建造一個了解舟山海洋文化歷史名城的精神家園。
這個精神家園裡名人眾多,政界名人、軍界名將、商界奇才、學界驕子、布衣國士雲集,朱葆三、劉鴻生、董浩雲、喬石、安子介、丁光訓、三毛、金性堯……大多耳熟能詳。
駐足於朱葆三的展臺前,多數人會被這「紳商」的傳奇經歷所折服。朱葆三,定海人,寧波幫領軍人物,曾擔任上海都督府財政總長、上海總商會會長等要職,民間有「上海道臺一顆印,不及朱葆三一封信」的傳說。朱葆三逝世90周年時,寧波幫博物館還編輯出版《朱葆三史料集》一書。
「朱葆三路」仿製路牌,放置於展臺邊。據說,朱葆三創辦的華安水火保險公司所在馬路曾被命名為「朱葆三路」(今上海溪口路),這是上海第一條以中國人名字命名的道路。
那麼,一代巨商在舟山還留有故居嗎?大概,已無人知曉,定海人只知道前兩年有一個叫葆三公園開工建設。
名人館開館與葆三公園開工,朱葆三先生的曾孫朱全卿都親自到場。當時他說:「舟山人沒有忘記前人做出的貢獻,這個公園的命名,是對先人愛國愛鄉精神的紀念與弘揚,也留住了後裔思念故鄉的根。」
留住根的方式,除了建公園,保留修繕名人故居顯得更加直接。但舟山名人館負責人丁潔坦言,這麼多名人,在舟山留有故居或祖居的只有五六人,在他們的簡介裡都有具體地址。
丁潔告訴記者,到舟山的遊客,不少人喜歡到名人館來打卡。「因為我們在介紹中都會提到不少名人的故居、祖居仍在舟山,所以不少來自北京、上海、杭州、寧波等地的遊客都會詢問,這些名人故居如何前往,他們覺得只是在名人館看看簡介、遺物不過癮。」
舟山名人館收藏的朱葆三路牌
用名人故居遊推進全域旅遊
從舟山名人館出發,通過手機地圖導航,你便能很快找到藍理館、董浩雲故居、劉鴻生故居等,一路上,還能領略定海古城的前世今生,從中體驗別樣的海島文化底蘊。
事實上,開展名人故居遊的條件,大體可以包含名人影響力、城市文化底蘊、街景街貌等要素,也就是說,在名人故居遊過程中,要留住人、更要留住消費。
此前,記者曾到訪過寧波南塘古街與台州臨海紫陽古街,熙熙攘攘的人群便是證明。
據報導,寧波南塘河歷史街區,是目前寧波城區唯一體現江南水鄉特有人居環境景觀的歷史街區。街區一期於2012年1月開街,二期2015年9月亮相,綿延1.2公裡的老街修復了袁牧之故居、同茂記、關聖殿等古祠、古廟、古宅、古商鋪,還原了「前街後河、前店後場」的建築景觀。而旅遊為當地創造了不少商機。據稱,當地一位賣油贊子的老闆,一年達到了200萬元的營業額。
以名人故居保護為主的文物保護與開發利用浪潮,早已在全國蔓延。
比如,前幾年北京市主要領導要求,精心打磨每個歷史文化街區,喚醒老北京的文化記憶,修繕後的四合院和名人故居要向市民開放。要把傳承、利用包含在保護工作之內,與改善民生結合。
上海市已經初步建立了由政府、居民、開發商和社會力量等共同參與的保護平臺與機制。設立保護專項資金,提高全市公共預算中歷史文化保護的支出比例。以歷史風貌保護工作為基礎,逐步建立全市統一的開發權轉移平臺和保護補償機制,加強優秀歷史建築與文物保護單位管理的銜接與協同。
而浙江省去年發布的《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要積極推進浙江史前文明、越文化、絲瓷茶文化、南宋文化、運河文化、詩路文化、潮文化、浙江名人史跡等特色資源價值的挖掘研究,樹立浙江文化地標,構築傳播浙江精神。
「就目前而言,單體名人故居的保護開發利用,還不足以串成旅遊線路,更重要的是沿路街景會帶給他們什麼樣的體驗。」一位旅遊界人士告訴記者,名人故居遊最終還是要回到全域旅遊的範疇。而就名人故居遊等文化開發而言,一方面要面向老年市場,要打好懷舊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鄉愁」;另一方面則要善於學習其他地方成功經驗,把現代品質與地方特色相融合,最終得到年輕遊客的認同。
據了解,前幾年,為深入挖掘定海古文化資源,定海區旅遊部門啟動過定海「古文化旅遊手繪地圖」的策劃設計工作,廣泛收集各地古文化資源資料,實地走訪採集各旅遊資源點信息,並邀請專業設計公司精心繪製,地圖內容包括了各鄉鎮街道內的文物古蹟、古樹、古村落、名人故居、古橋、古井、古亭、古剎等旅遊資源,以及古文化旅遊線路推薦。
董浩雲故居
開展故居遊,首先要保護好
開展名人故居遊的前提是,要把殘存的名人故居進行修繕與保護,在此基礎上妥善利用。
市政協委員、浙江國際海運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翁源昌十餘年來深入調查舟山古建築,對海島古民居頗有研究。他認為,舟山這些名人故居大多是市區文物保護單位或者文物保護點,但目前這些名人故居保護的現狀不太樂觀,必須加強屬地管理責任。
同時,在開發利用上,本地專家的一致意見是,要有特色,要發揮「聚合」效應。
據了解,存於浙江圖書館古籍部的《中華大實業家》(1936年編),介紹了60位大實業家,舟山籍大實業家佔了總數的六分之一;寧波出版的《寧波幫大辭典》收錄寧波幫商人900餘人,其中舟山籍100餘人,約佔總數的12%;另有一種說法,在寧波幫十大巨商中,舟山籍的有5位,佔據了半壁江山。
「要對名人的生平事跡進行不斷挖掘,讓廣大市民充分了解,這樣有助於社會各界增強對名人故居的保護意識。」翁源昌說,如果要對這些名人故居進行旅遊開發,以展現某個名人或者某一方面文化的紀念館、博物館等方式比較合適,以達到對故居原真性和整體性的保護。
舟山海洋文化研究專家孫峰認為,定海的名人故居往往分散,常常小到一座房子、幾間屋子,這樣單一的資源若不「跳出來」打造,很難發揮優勢。
孫峰認為,應該加大名人研究力度,基礎研究是宣傳開發的前提,廣泛收集文獻檔案,對歷史名人進行系統、深入研究。重點圍繞三毛、董浩雲、劉鴻生、金性堯、丁光訓等名人故居、祖居的開發,通過定海商幫這一品牌凝聚起一個整體。
孫峰說:「定海商幫是近代定海歷史文化的一個標誌,商貿的拓展,衍生出文化、政治乃至宗教界的優秀人物。要形成名人故居遊線路,必須有一個品牌標誌,定海商幫是一個選擇。」
劉鴻生故居
■記者手記
海島新城裡值得添加一些鄉愁
走過 「朱葆三路」,逛葆三公園,凝望一代巨商遠去的背影……在舟山命名一條「朱葆三路」,竟成了記者在參觀舟山名人館後的一種念想。
當葆三公園開建時,朱葆三先生的曾孫朱全卿說,這幾年舟山的發展讓人欣喜,他將發動舟山籍商人的後裔常來舟山走走,多關心家鄉建設。
無獨有偶,洗橋阿婆去世後,舟山曾掀起過以阿婆命名一座橋的全城總動員,最終將南珍菜場西北側一座新橋命名為「阿婆橋」,作為城市精神文化地標,傳承「洗橋阿婆」鍥而不捨的奉獻精神。
這是歷史文化名城給予名人的尊重,更是一種人文情懷,讓鄉愁「活」在城市更新中,這樣很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奮力開啟「四個舟山」建設新徵程、全面展示 「重要窗口」海島風景線的舟山,需要這種寶貴的鄉愁,因為這是海島特有的歷史文化註腳,更具世代相傳的精神動力。
只要懷著這樣的初心,相信,我們這座歷史文化名城也會更加名副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