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寧文/ 圖
告別瑪曲的黃河第一灣,我們就趕路奔向郎木寺。前一天剛下過一場豪雨,加上山路崎嶇泥濘,一百多公裡的路程,竟耗費了我們大半天,最終,總算跌跌撞撞於入夜後趕到了落宿地——郎木寺鎮。
郎木寺鎮,當地人說,先有寺,後建鎮。最早,是外國旅遊者把它介紹給世界的,並讚美郎木寺是一個「有著瑞士風光的東方小鎮」。於是,「瑞士小鎮」就成了今天紛沓而來的國內遊客的口頭禪,不管這些人去過還是沒去過瑞士。
郎木寺山門
郎木寺,真實的名字叫達倉郎木。郎木寺所在地區屬於安多藏族聚居地。藏區的語言,大致分為衛藏、康巴、安多三大系。「安多藏族」是唐代「吐谷渾」、「党項」等羌系部落蕃化而成的。安多藏族這一分支會牽連出一連串歷史上民族遷移、戰亂紛爭等變遷演化。人們始終無法窺解的神秘消失而逝的西夏王國、至今令人津津樂道的東方女兒國,以及嘉絨藏族留給世人的神奇傳說,大多與安多藏族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翌日清晨,一夜不停的瀝瀝山雨總算花了個句號。穿過一條石板路的盡頭的郎木寺的山門,高高聳立的牌樓式山門,讓人未進其門已經感受到其莊嚴和神聖。進門不遠處的有座寶塔,明顯因為年代久遠而顯得有點破舊,但是外表的鍍金依然閃閃發光,彰顯著它遠古流傳至今的魅力。旅人與不多的幾個早起的外鄉人,就這樣踏上碎石鋪就的盤旋山路,披著四處漂浮的白紗霧靄,一步步走入千年遺世的藏傳佛教聖地。
山麓兩旁一夜細雨洗滌過的寺院,伸展出黛紅或杏黃色的院牆,泛著金光的殿脊,穿透出蒼綠色的參天古木構成的厚重綠屏。空氣中,飄逸出陣陣煨桑爐燃出的松柏煙香。蒼穹之下,聖境渲染出的神秘氣息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召喚著朝拜聖寺的崇拜者,去回溯蒼茫厚重的歷史大書記載下的傳奇......。
早在遠古,川、甘、青之高原藏域,最受民眾尊崇的不是諸天眾佛,而是傳說中的老祖母郎(藏語:虎)木(藏語:女性)。至今,後山大峽谷的仙女洞和老虎洞中,仍完好無缺的保留著一神奇的鐘乳石,酷似亭亭屹立的玉女,和一座猛虎的雕像。狹窄洞穴外地下湧出的潺潺細泉,匯集著上蒼賦予的每一滴雨水,終竟成為千裡之外嘉陵江的主源之一,在這被叫做白龍溪。
這一條不到兩三米的寬度的白龍溪,穿過高山狹谷,淌著淌著,一路穿鎮而過後,就變成了白龍江。爾後,又歷經千年滄桑,開天闢地在甘、川交界的神秘土地上幻變出兩個龐大的寺廟群。這裡依山傍水而建的寺廟殿堂僧舍蔚然相接,層層疊疊,錯落有致,氣勢宏偉,金碧輝煌。
虎穴仙女洞
一座位於江北,叫安多達倉郎木賽赤寺,簡稱賽赤寺,隸屬甘肅省碌曲縣。
另一座位於江南,叫安多達倉郎木格爾底寺,簡稱格爾底寺,隸屬四川省若爾蓋縣。兩座寺廟群,均屬弘法後期興盛而起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寺廟。
藏式寺廟建築
這兩座寺廟的名字雖然比較長,但是前面都有「安多」、「達倉朗木」。安多,是這裡世代居住的一支藏族的稱謂。達倉郎木,則是寺廟所在地。在歷史的演進中,古代吐蕃的疆域與人口曾經發生過很大的變化。而今,衛藏、康巴、安多、工布、加絨、白馬部族等即為散布在藏、川、甘、青的幾大藏族分支。除開地理區域不同,其語言、服飾、習俗等等也有許多的不同。各處的經幡、風馬幡、瑪尼杆上的祭祀圖形和文字也差異不少。
兩大寺院一衣帶水,隔江相望,使這塊充滿神秘色彩的地域籠罩著濃濃的宗教氛圍。有趣的是,「郎木寺」作為漢語地名,最早出現在紅軍長徵電文中。遂後再次出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西南部隊的軍用地圖上,之後,「郎木寺」就作為地名,約定俗成的出現在中國行政區劃地圖中。
龐大的郎木寺廟群,佇立散落於高原秘境三千五百米海拔高度處。旅人與眾多崇拜者一樣,是沿著峽谷側旁,溯流而上。一路上,空氣裡始終瀰漫著泥土和高山草甸散發出的清香氣息。攀爬了許久,才來到周遭一圈白牆的格爾底寺。格爾底寺建在山坡上,緊依蓮花山。來此朝聖的信教徒和藏族人抵達此地時,一定會雙手合十,舉過胸、額、頭,然後平撲在地上。寺廟前的廣場經絡繹不絕的朝拜者天天如此的禮拜,以致使許多地方鋪的石板都凹了下去。
初秋時節,清晨的霞光一會兒就漸褪遠離。山風呼嘯,依舊料峭,淡淡的陽光映射下,格爾底寺瓦頂,浮出一片銀色的光暈,飄忽不定,奇幻無比。
這座寺廟群,一四一三年由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七大親傳弟子之一(被譽嘉絨四學者)茸青更登降參在原有殘缺古寺廟之地上修建,以琉璃瓦覆頂,飛簷勾翹角,彰顯肅穆古樸,距今600餘載。第一世格爾底活佛的誕生地,是嘉絨地區(今四川馬爾康一帶)一個叫格爾底瑪的地方,所以人們將第五世格爾底活佛修建在此的寺院稱為格爾底寺,寺廟裡一直供奉著五世格爾底活佛的肉身。
俯視格爾底寺
格爾底寺,與眾不同之處,就在於它緊挨著一片片高山草甸,融身於大自然的環境之中,寺廟沒有扎堆建造在一起,而是大都是獨立的一座又一座,或是建在森林之中,或者建在半山腰上,或是坐落在山巔之上,參拜者想走完格爾底寺的所有寺廟,還真得費點力氣。寺廟內輕煙繚繞,剎是肅然,大紅牆寺廟之下是大片的草地,寺院的僧侶們閒暇時,會躺在草地上休息,綠色的草甸上處處可見大紅袈裟,「偷得浮生半日閒」的奇妙和諧畫面。
山坡上休息的僧侶
賽赤寺,藏語含金色的寶座之意,就在格爾底寺對面的山巒間,算是位於甘肅境內。寺名由第一世活佛降參桑格所取,他出生在甘南(今碌曲縣雙岔鄉),聰慧過人,德行高超,在西藏求學期間獲得了佛學界授予的最高學位和榮譽——赤哇,俗稱「賽赤」。故後人便將他主持修建在此的寺院就冠以「賽赤寺院」,意喻其高貴與榮耀無以倫比。
賽赤寺廟,四周群山高聳、白雲低垂、綠野匍匐、白塔雄偉,塔剎生輝,殿宇輝煌,那屋脊上的法輪、金鹿,在陽光下閃著禪光,石板鋪就的之字形道路連繫著僧舍和經堂,山嵐翠柏褶就屏障,散發出若許淡淡的疏霧,憑添了幾分高原靈境的靜謐。
賽赤寺的經堂在高臺之上,猩紅厚實門帘把門捂的嚴嚴密密的。裡面的偌大經堂,密密麻麻的僧人們正在抑揚頓挫的念誦經文,做著早課。門口幾位小沙陀,打坐蒲團,臉上泛著童稚般的紅潤,跟著老法師們,學著念經,腔調算是不差,但總感覺有一種「小和尚念經」的感覺,有口,卻無心吧!
念經堂入口
繞過經堂,轉上廊臺,依柱憑欄,耳畔山風獵獵,搖曳著瑪尼堆上深邃的經幡。淡淡的一抹陽光下,大片鎏金的殿宇,盡顯出古樸軒昂的風採。遠處,每一所大殿都以鍍金為頂,層層疊疊反射著耀眼的光芒,伴隨著纏繞其間繚繞的白色雲霧,美輪美奐,恍如踏入了天上佛境之域。
離開賽赤寺下山之後,回頭仰望,才發現歷經滄桑的牆體,雖然多處破損斑駁,但是通體大塊大塊的黃色或紅色的主色塊,永遠向人們的視覺發散著一股令人震撼地衝擊力!燦爛的陽光,湛藍的天空,大朵大朵的雲是郎木寺的標配,再加上流光溢彩的廟宇,遠處的高山,森林,都讓這裡如畫如詩般讓人迷戀。
僧侶練習吹奏大號
整個郎木寺小鎮,坐落在鋪滿青草的半坡上,民居與寺院渾然一體,完美融合。這裡雖坐落在高山峽谷、地跨兩省,生活著藏,回,漢三個少數民族居民,但看上去卻十分和諧統一,恰似傳說中的梵天淨土。
其實,在郎木寺,不管是民居還是寺院,處處都能看見仰月狀的塔頂,和房頂上金光閃閃的火焰珠寶,連空氣裡,仿佛都瀰漫著濃濃的神明氣息。簡單的宗教生活,幾乎就是這裡的全部日常生活。
自古至今,潺潺溪水邊居住的世世代代,一直都在通過各自不同的簡單生活方式,傳達出他們對信仰的一種執著....
信仰,不僅在這裡紮下了根。信仰,還源源不斷地向外擴散、傳播,使得許多人來此朝聖拜謁,冀望於此找到自己生活中缺失久矣的「信仰」!
郎木寺一處內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