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去年12月全國70個大中城市中,有52個城市的新建商品住房價格環比下降,房價持平的有16個,僅2個城市環比上漲。新華社發文稱,各種數據顯示,在房地產調控的持續作用下,全國房價回落的趨勢仍在繼續,房價出現下跌的城市範圍不斷擴大,樓市由升轉降的拐點已經確立,全國性下調通道開啟。(1月19日《每日經濟新聞》)
雖然從環比數據來看,全國整體房價連續3個月下跌,但從同比數據來看,全國70個大中城市中,房價同比上升的城市仍佔絕大多數。根據統計局發布的調查數據,去年12月份,全國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房價格同比上升的有61個;11月份,價格同比上升的有66個;10月份,價格同比上升的有68個。
環比雖跌,同比仍漲,為何輕言樓市由升轉降的拐點已經確立,全國性的下調通道開啟?
而據1月20日《第一財經日報》報導:2011年北京新建普通住房成交均價比上年下降6.3%,但「新建普通住房中,新建普通商品住房均價同比上漲約7%,而新建保障房成交價格基本與上年持平,實際上兩個構成部分的價格均沒有出現下降。」新建普通住房均價下降是因成交結構變化——價格較低的保障房比重上升所致。
可見,現在斷言房價由升轉降的拐點已經確立,將出現持續性、全面性的下跌,恐怕還為時尚早。
近日,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的兩會上,房地產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從會上傳出豐富的樓市調控信息:確保保障房「建好、分好、管好」,加大普通商品住房供應,實現房價「穩中有降」等等。
如何解讀2012年房價「穩中有降」的主旋律?筆者以為,「穩」是基礎,「降」是附屬。降也要分大降和小降,如果是大降,則既違背了「穩」這個基礎政策,又不利於經濟發展。並且,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2012年的經濟政策和目標定調為「穩中求進」,因此房價「穩中有降」的「降」必然是微降、略降。
倘若房價真的進入下行通道,那麼商品房供給的激勵將變弱,開發商將比2011年更加困難。與此同時,需求卻不會有相應提高,因為潛在的購房者預期房價會進一步下跌而持幣觀望,市場容易陷入膠著或者惡性循環的狀態。房地產行業作為支柱型產業,一旦持續低迷,對經濟沒有任何好處。而且,唇亡齒寒,經濟低迷還可能導致就業下降,普通百姓也會受累。這是政府層面絕不願意看到的。
因此,筆者更傾向於認為2012年房價將平穩下來。因為「穩」既是經濟政策的著力點,又是2012年國內經濟發展環境的需要。(汪志強)
中國經濟網評論頻道正式開放網友投稿,原創經濟時評可發至cepl#mail.ce.cn(#改為@)。詳見中國經濟網評論頻道徵稿啟事。
(責任編輯:李焱)
本文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