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家族都會有家譜?

2020-12-16 天成軟體

說到家譜,就要提到它的歷史性。

家譜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這是有史可考的。但其實,早在黃帝時期,就有最早的雛形。

之前的家譜,彼時採取繩結記法,用來表示每戶的人丁數目。

後來,文字誕生,人們會把姓氏和名字刻在甲骨,龜背上,竹簡當中。家譜便承擔了記錄皇室(貴族)成員的責任。

注意,文字最早的誕生不是為平民服務的。包括龜背刻字用於佔卜,石刻用於記錄大事。竹簡成書成本極高等等,文字是統治階級才能使用的工具。

在這之前家譜只是初具形式,甚至都不稱之為家譜。

周代有史言修譜制度並撰有《世本帝系篇》

而之後,春秋時期百家爭鳴的文化推動,讓文字從貴族推行到土族。家譜真正走入人們的視線。

向上發展,皇族的家譜開始用來譜系後宮浩繁的人口宗室,以作為宗法制嫡長子繼承的依據,向下,民間遺產繼承以其作為依託。比如,劉員外沒有香火,而家財萬貫,他就會去翻家譜,看看自己血緣最親的兄弟叔伯侄子是誰,把遺產留給他。

但雖說擴大了家諾的適用範圍,在這一時期使用者依然是皇室居多,士族次之。

最重要的原因是,此時的選官是世襲制的。張三死了,那看看他兒子是誰把,把家譜拿出來,我們來對一對,讓他世襲他父親的爵位,繼續當本朝的官吧。所以此時,家譜開始和仕途有所勾連。

一旦涉及到錢權,人們總是很熱衷的,古人也不例外。

一旦家譜多了政治色彩,那他的地位必將穩步攀升。

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吹牛也是人類不可剝奪的特權,況且,還不用上稅。

秦漢時期,人們開始炫耀祖宗,也用祖宗來攀親帶故,家譜便是最好的炫耀資本,而這股風氣到東漢末年最盛。

孔融十歲的時候,跟隨父親到洛陽。那時李膺名氣很大,擔任司隸校尉的職務。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眾的人、有名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才去通報。孔融到了他家門前,對看門的言吏說:「我是李膺的親戚。」通報了以後,上前坐下來。李膺問:「您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孔融回答說:「從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經拜您的祖先老子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他的那些賓客沒有不對他的話感到驚奇的。太中大夫陳韙後來才到,別人就把孔融說的話告訴給他聽,陳韙說:「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孔融說: 「我猜想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聽了局促不安。

孔融這波操作相當出色,也難怪後來為曹操所殺,咱們曹丞相生前最討慶別人比他會裝,人家張松來我面前裝也就算了,畢竟長得醜我勉強原諒一下,你說你孔融、楊修長那麼帥了還來我這裡秀我,我曹某人不要面子的嘛?

當然,孔融在這裡秀了一波孔子為先祖。

更不提劉皇叔張口就來的中山靖王之孫,皇室後裔。袁本初的四世三公。

潁川望族鍾氏,江東望族陸氏,曹氏宗親夏侯氏,潁川豪族荀氏,三國豪族諸葛氏,晉司馬氏等等皆為三國的大家族。

不難發現,三國魏蜀吳中的輔政重臣幾乎都是大家族出身,此時的家譜不僅有圈聚士族,為上流會輸送人才的效用(有錢有地位的人一定有好的教育,一直是當時的主流思想)。而且兼具炫耀的功能。

魏晉之初,社會潮流推動,加上當時的入仕之法從側重品德的察舉制演變成側重家世的九品中正制,家譜的與政治徹底聯結在一起,此時成為其歷史作用的巔峰時期。

而其輝煌亦隨著魏晉之風的清散而黯淡。

政治的熱度退卻,讓家譜更加親民,安安心心的記載每家每戶的點點滴滴,此時的家譜,平民是將家族名姓寫在一張紙上掛在牆上。而貴族富戶就會修訂一本冊子,記錄家庭關係,家族之中若出了名人賢士,亦會留下篇幅為其立傳。

掛式家譜

成冊家譜

直到隋唐時期,家譜又一次引爆熱度,著名的有韓愈,其推崇古文運動,亦看重家族門閥,昌黎郡韓氏是望族,所以韓愈常常以昌家韓氏自居,人稱韓昌黎,當然,他不是昌黎人,只不過爺爺曾住在那裡,就好比我祖籍杭州,我出門就跟人說我馬雲是我老鄉一個道理。

步入現代,梁啓超為家譜增加了活力,比如,可以通過家譜記載推算家族的平均壽命,也為人口遷徙提供參考憑證,包括民俗字、重大歷史事件資料、宗教史、教育史等等,都能從家譜中找到重要的參考資料。

所以,雖說家譜的實用價值遠不如前,但其作為文化的一部份,為後世做出的貢就是無法估量的。更何況中華民族本來就把飲水思源作為教條,不忘本總是好事。

四大文明古國獨留中國的歷史沒有斷層,一定不會是巧合。

相關焦點

  • 【家譜知識】|家譜中一定不能缺的兩個東西,你知道是什麼嗎?
    在編修家譜中, 有一部分很重要的內容,那就是家訓和堂號。 家 訓 家訓是家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傳統宗族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 湖北一個無名村莊發現了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家譜
    在古代,人們以家庭為單位生活在一起,正因為如此,才有了家譜。家譜又稱家譜、族譜等,是以表格、圖表等形式記載一個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書籍。家譜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單從內容上看,該家譜具有中華文化的特色,為中華文明所獨有。現在看來,家譜也記錄了一個家族傳承的根源。
  • 江南沈氏家譜入藏上海社科院,學者熱議民間修譜風潮
    他還提到上海在家族文化研究中的優勢:「上海圖書館有全球最大的家譜庫,家譜目錄就有十大卷,為做家譜研究提供了很好條件;而上海社會科學院有很好的研究力量,上海地方史研究是我們的強項。」上海文史館原館長沈祖煒表示,家族歷史觀念濃厚是中國文化的特點。「現在各地都有新一輪的家譜、宗譜修訂熱潮。
  • 家譜的發展歷程以及狀況
    家譜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國史,地誌,家譜)之一,屬珍貴的人文資料,對於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估量的貢獻值。家譜是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的歷史圖籍,它是古代宗法制度的產物。 萬事萬物都有規律性,家譜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
  • 家譜歷史發展過程的前世今生
    家譜是中華民族的三大文獻(國史,地誌,家譜)之一,屬珍貴的人文資料,對於歷史學、民俗學、人口學、社會學和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估量的貢獻值。萬事萬物都有規律性,家譜的發展分為個階段。司馬遷寫《史記》時,對這些上古歷史時期的「年紀不可考」,就「取之譜牒舊聞」,到家譜的記載中去查找。可見,上述四種家譜起源說都太晚,早在夏朝以前就有家譜了。據研究表明,中華古姓最早之一來源於圖騰崇拜,系氏族徽號或標誌。從而得知,家譜的歷史久遠,在上古黃帝時期,就有了最早的雛形。有史可考的階段,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
  • 名門修譜:家族文化傳承靠家譜,後人不忘祖訓家規,靠的是什麼?
    是中國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一個家族文化傳承靠的是家譜,後人不忘祖訓家規靠的就是尋根問祖,知道自己的「根」在何處。近些年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即便在普通的生活中也不難聽到一些人尋根問祖的信息。社會在進步,很多大家族的成員為了生活四散五方,有的闖出了更好的天地,也就在其他的城市定居了。有的一直沒有混出名堂,覺得沒臉回家見族人,等真正功成名就的時候,才發現老家也已經該拆的拆,該搬的搬了。
  • 你家孩子會用家譜輩分排序的字取名字嗎?避免爆款重名尷尬,蠻好
    這就尷尬了,話說,大街上經常有撞衫的尷尬,撞衫不可怕,誰醜誰尷尬,那麼撞名呢,也是誰醜誰尷尬嗎?額,開個玩笑。一般說來,以前老一輩,特別是山東那一帶,都流行有家譜,一代一代的名字都會有排序,取名字就按照家譜上來,不然會亂了輩分。
  • 九親說:家譜修撰傳統
    商代在商代,我國就已有了以表格形式記錄家族世系人物的家譜了。先秦時《世本》原本雖已缺失,但通過考察那時已有譜學通書。周代已有史官修譜制度並撰有《世本·帝系篇》。所以家譜之學就成了一種專門學問,東晉成帝發生「蘇峻之亂」,原來的家譜遭到焚毀,後來重修,稱為「晉籍」,卷牒浩繁,竟有東西兩庫(見《南史·王僧孺傳》)。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專家。所以從西晉以後,到南北朝時,畢生研究家譜的人才輩出,有的祖孫幾代從事此項研究,出現許多著名的譜學家。據不完全統計,魏晉南北朝家譜著述,計有總譜23種、家譜62種、皇室譜15種、以州郡標題者13種,其中絕大多數屬於南朝。
  • 家譜有時也「沒譜」,尋根問祖需要建立「基因家譜」
    現在,誰家的孩子上的學校最好,家譜就放在誰家裡。」家譜,亦稱族譜、宗譜、家乘、世譜等等,名稱各異,現在一般統稱家譜或族譜。中國有著以修譜尋宗為特色的「文化認祖」傳統,族譜家譜是平民百姓的史冊,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家有譜,州有志,國有史,其義一也。」
  • 嶽存孝:淺談家譜的古今
    家譜從對人的孝悌禮儀,理家穆族之理到待人處事,做官為民,經邦濟世之訓入手,統括了人生的各個方面。正是對後人修身處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做人做事基本原則的告誡。對後人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和鞭策作用。這對後人眾多的大家族來說,因人名多而不可能排在同一頁紙上,兄弟之間,長幼關係就顯得不清,會為續譜看譜帶來諸多不便。牒記式,不用圖表橫線連接世代傳延,而是用純文字的形式來表述上下關係。每個人名的下面,都有一個相關的簡介。如名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功續、葬地等。牒記式的世系形式固定。
  • 火影:千手和猿飛一族為什麼沒人了?大家族的沒落為何毫無提及
    《火影忍者》中有很多家族的存在,火影村一開始其實就是幾大家族一起組成的,所以從一開始村子就有很強大的實力,這些家族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失去哪一個都會很大程度的削弱忍者村實力。但是劇情中對家族的描述並不是很多,只有宇智波一族清晰交代了是如何被滅門的,但是其他大家族似乎也人丁稀少了。這是為什麼呢?
  • 慈谿民間力量搶救2萬餘冊散落家譜 尺素藏家譜 客從故鄉來
    那天,他偶然看到地攤上有一大摞泛黃的線裝書,裝訂古樸,伸手翻了翻,裡面清一色是繁體字,還有一些考究的古人畫像,與他平時收藏的線裝古籍有很大區別,這一下子打動了他。  「賣家告訴我,這是一部32本的上虞西華顧氏家譜。」
  • 中國人家譜極簡發展史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家譜。家譜就是書寫、儲存家族記憶的晶片。家族祭祀、遊子尋根、生兒育女——最重要的參考指南都是家譜。我國人民修譜,最早始於何時?最早家譜是神馬模樣呢?已經無法確切考證。不過,東晉時期,家譜修撰不僅成為傳統,而且還出了專門研究家譜的人才,主要出在賈、王兩大家族,以至於後世常常把家譜學稱為「賈王之學」。
  • 家譜中一般都有哪些內容?
    不過,家譜的興盛應該是在北宋時期,這時候家譜編纂方式發生了重大的改變,由過去主要是官府修譜,發展成為宗族私家修譜。所以,家譜的記錄格式總共有四種方式:歐式、蘇式、寶塔式和牒記式。這其中歐式指的就是歐陽修創立的橫行體,而蘇式是北宋文學家蘇洵創立的垂珠體,說蘇洵可能你還有點點陌生,他是蘇軾的父親,不過他也是大文豪,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 有關家譜及家族的常識
    家 譜 的形 式 家譜的形式有多種。在文字家譜出現之前就有口授家譜和結繩家譜。 後來,人們有的用圖表裱制垂掛於中堂的,也有的裝訂成冊供家人翻閱的。歷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採用裝訂成冊的家譜。
  • 《家譜》導演楊平道:人總會不自覺地往祖宗的故事裡添油加醋
    這是廣東陽春市一個大家族的一場葬禮。逝者才四十多歲,這讓整個家族無不陷入悲傷。隊伍最前面,少年楊平道捧著父親的遺像,朝著棺材方向,低著頭,雙手被人攙扶著一步步倒退著。他雙腳一跪,身後的白色鱗羽們就會相繼跪下,天空中就會響起震耳的鞭炮聲。在南方的葬禮風俗裡,這叫孝子攔棺材。攔得越多,就越能表示長子對逝者的孝順和不舍之情。
  • 美國猶他家譜學會欲建立全球華人家譜資料庫
    ,在多年努力之下,已建立當今全球最大、最完整的華人族譜資料庫,目前正在著手建立全世界華人家譜目錄,讓所有華人均能夠溯本尋根,並建立自己家族的歷史。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來自美國猶他州鹽湖城家譜圖書館的服務員李行遠,9月11日在達拉斯演講指出,猶他家譜學會創立於1894年,鹽湖城家譜圖書館則是學會旗下的總館,並在世界各地有4000多個家譜中心,其中散居美國各地的家譜中心就有2000多個,等於是鹽湖城家譜圖書館的分館。    李行遠表示,家譜是上天給我們的特殊禮物,而華人的家譜更是如同中國歷史一樣久遠。
  • 個性化新家譜湧現 女性名字、彩色照片進譜冊(圖)
    昨天,在鄞州區委黨校杜鍾文的辦公室裡,他帶著記者走進家譜的海洋,細說了關於家譜的種種故事。  通訊員 石婉羚 記者 葉佳 文/攝  修纂家譜的人越來越多 寧波還出現了專業家譜作坊  「新修、研究家譜,個人覺得很有樂趣,很有價值。我曾經給一些人講過如何修家譜的課,你看,這些都是別人給我寄來的他們家的家譜。
  • 家譜造假泛濫,名人後裔有假冒!
    不過到孔士學時,家境已經很貧困了,有個常州的孔姓富人,想與他通譜,被孔士學拒絕了。但孔士學死後,家人因為貧困難以生存,就把家譜以一船米的代價賣給了那個富人,那個富人就這樣搖身一變成了孔子的後裔。歷史上還有為冒認名門而引發的慘案。
  • 印喜帖、制家譜,千年木活字印刷術仍有生命力
    吳小淮 攝瑞安木活字印刷術的流傳,維繫於中國民間修編家譜族譜的傳統,特別是溫州地區,至今尋根續篇的宗族觀念較強,一般每隔20年左右各宗族的家譜都要續修一次。因此,瑞安地區木活字印刷的宗譜就得以繼承、流傳和發展。63歲的王超輝,是東源村名望最高的譜師,也是國家級木活字印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19歲那年,他拜族中長輩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