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嚴寺在丹江口水庫之畔,倉房鎮白崖山黨子谷中。自南陽至香嚴寺,頗費周章。陸路到碼頭後,要先乘坐渡船穿過近十數公裡的水陸,而後再驅車在曲折蜿蜒的山坳裡穿行半小時,越過鎮所,方才可至。去歲春,油菜花盛開的時節,終於撿的閒暇,與諸友遊丹江口,進黨子谷,終至香嚴寺。
如今的丹江口水庫是南北水北調中線之水源地,環境保護極為嚴苛,所以水質極好,直接用手捧來飲用,甘甜凜冽,如取水泡茶,不亞於山澗清泉。渡船也很是方便,小橋車,中巴車,自行車,行人皆可乘船。交過船資後,船家起錨開航,正好可以一覽丹江水庫碧波萬頃,水天一色的絕美勝景。
不過,此時正欣賞風景的你要稍稍的停頓一下。因為在這煙波浩渺的丹江水庫下,還有另外一個引人注目的寶藏——淅川下寺楚墓遺址。六十四件禁止出國展覽文物之一的雲紋銅禁,楚莊王之子、楚共王的兄弟、曾任楚國令伊(宰相)之職的王子午(又名子庾)的升鼎等一大批珍貴的青銅器、玉器便出自這裡。因而,你一定要放飛思緒,在水面自由翱翔,因為水下很有可能就是楚國舊都丹陽的所在地。然而,淹沒在水下的又豈止這些,既幸運又悲慘的武當山遇真宮,還有再也不可能重現世人的香嚴寺下寺。
如果時間足夠多,興致所至。可以在下了船後,先驅車到倉房鎮上打尖歇息。找上一家乾淨的店面,撿上一尾水庫所養之魚,叫店家燉了來吃,再配以佐菜,甚是快哉。飯後,再行七八公裡,香嚴寺便到了。
香嚴寺,原為唐慧忠國師的道場。有上下二寺,下寺已被庫區淹沒。慧忠「俗姓冉氏。越州諸暨人」,是六祖慧能大師的弟子,與行思、懷讓、神會、玄覺並稱為慧能五大弟子。《宋高僧傳》之《唐均州武當山慧忠傳》記載他行無住相歷試名山,先後遊歷吳楚之四明、天目、武當、羅浮等山參學,後入南陽淅川「白崖山黨子谷置香嚴長壽寺」。圓寂後「敕諡號曰大證禪師。有詔歸葬於黨子之香嚴寺。」
《景德傳燈錄 卷五 慧能大師法嗣 慧忠國師》同樣記載到:「慧忠國師者。越州諸暨人也。姓冉氏。自受心印。居南陽白崖山黨子谷。四十餘祀,不下山門。道行聞於帝裡。唐肅宗上元二年。敕中使孫朝進齎詔徵赴京。待以師禮。初居千福寺西禪院。及代宗臨御。復迎止光宅精藍。十有六載隨機說法。」
不同的是,《景德傳燈錄》對慧忠的圓寂交代的更為詳細。內容如下:
師以化緣將畢,涅盤時至,乃辭代宗。代宗曰:「師滅度後,弟子將何所記?」 師曰:「告檀越造取一所無縫塔。」帝曰:「就師請取塔樣。」師良久,曰:「會麼 ?」帝曰:「不會。」師曰:「貧道去後,有侍者應真卻知此事。乞詔問之。」大曆十年十二月十九日,右脅長往,塔於黨子谷。諡大證禪師。代宗後詔應真問前語。真良久,曰:「聖上會麼?」帝曰:「不會。」真述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黃 金充一國。無影樹下合同船,琉璃殿上無知識。」
此處記載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慧忠歸葬香嚴寺,靈塔何在?根據香嚴寺內相關碑記記載,唐代宗派使者在白崖山清風嶺建無縫寶塔,樣式由慧忠嗣法弟子耽源應真禪師決定。但到明末時,唐塔毀於雷雨大風。1721年,康熙朝名僧顓愚謐禪師重修了慧忠塔,為示尊重,他將塔修在院內,由僧人守護祭奠。這重院落,命名為塔院。到了1735年,雍正加封慧忠為「真實大證禪師」,並下諭旨命南陽知府王維新、程秉禮親赴塔前祭奠。然而,非常不幸的是,這座清代重建的國師塔仍未能倖免於難。1972年,塔被拆除,塔院也房倒屋塌。
關于慧忠塔之形制,歷代文人均有詩作記之。明代南陽籍翰林李袞曾在香嚴寺題詩《無縫塔》:「寂寂香嚴寺,山雲護林扉。千年無縫塔,誰與問禪機。」此時,他所見到的無縫塔應當是唐塔。
清康熙初年,香嚴寺方丈宕山有 《無縫寶塔》詩:「代宗無縫問南陽,不語分明莫漫藏。謾道耽源有註腳,叢林千古錯商量。」此時唐塔已毀,後建之塔也是在圓寂後歷經三任主持方才建造。
顓愚謐禪師重修祖師塔後也寫過「同題詩」:「四維上下實渾圇,誰識承斯一國金。自昔國王靖樣子,令人瞻仰到如今。」他寫的比較樸實,不過告訴世人,我是按照老樣子修的。
民國時淅川縣長張縵雲也寫過此塔:「千年寂寞塔無縫,中關金剛不壞身。始信禪門法力大,諸天證果總前因。」他所見當是清代重修後的無縫塔。
很可惜的是,我們只能從這些題詩中回憶無縫塔的英姿了,真相最終淹沒在人潮湧動,荒誕不經,瘋狂無狀的1972了。
不過,即便如此。香嚴寺歷經磨難,卻終究留給我們可以窺見的燦爛遺產。今天展現在世人面前的香嚴寺大多為清代重修後的建築。主體建築山門、韋馱殿、凝月軒、大雄寶殿、接客廳和藏經樓,自下而上分布在一條中軸線上,一進五庭院,步步登高。整個建築嚴謹對稱,規模宏偉。
香嚴寺最值得一提便是這大雄寶殿內的一堂壁畫。河南少壁畫,因此尤顯得珍貴。殿內東、西牆大型壁畫為二十四諸天,畫中人物姿態各異,形神兼備,構圖嚴謹,是極為難得的藝術珍品。官方公布此壁畫為明代作品,原被石灰覆蓋,後1983年石灰層被衝洗掉,方顯現出本來面貌。細細觀壁畫有清代重描的痕跡。
香嚴寺還值得停留大概便是明清塔林。這裡面比較精美的有三座,分別是清代顓愚謐禪師法雲塔,清康熙香嚴巖山遠大和尚塔、明嘉靖寶山長老塔。其中尤以七級法雲塔雕鑿精美。
從香嚴寺坐船離開已經下午時分。山澗的油菜花開的十分熱烈,我們走下車來,漫步在油菜花間,花香撲面而來,沁人心脾。
此山、此寺、此水、此景融為一體,如同這漫山遍野的鮮花一樣,炙熱的綻放著。
置身於此,仿佛穿越重重歷史的煙雲,重回八百年楚國丹陽舊都,往昔的繁花似錦歷歷在目。仿佛一剎那間,重回大唐,聆聽慧忠國師陣陣經聲佛號,驚醒世間名利客,喚回苦海無邊人。又仿佛穿越香嚴寺的廢墟,看到明清一代代高僧矢志不渝,堅韌不拔的重修古剎,再興萬頃香嚴。
然而清風吹來。舊都不在,下寺無存,無縫塔毀,唯餘眼前這看似繁華卻寂寥的香嚴寺,與這橫無際涯的丹江水庫。
傾訴永無盡頭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