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退休制度引爭議,城市居民認為不公平,其背後原因到底是什麼

2021-01-07 聚察三農

01前言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李紳

你如果問每年三四月的熱點詞大概率會是什麼?那我基本上可以肯定地告訴你兩個字:「兩會」,如果還要再加兩個字的話,那便會是:「提案」——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各個領域,代表著不同群體利益的提案。而在2020年的兩會,雖然由於疫情的影響而時間較往年有所延後,但是以「民法典」為代表的關鍵詞仍然熱得發燙,熱搜榜上除了「兩會」和「提案」以外還有一個名字的熱度在不斷爬升,這個名字便是「王學坤」,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

如果說有什麼比他還火的,那一定便是他的提案:全面建設落實農民退休制度,與此同時把農民退休制度的落實情況作為判斷是否成功建成小康社會的標準。他認為,只有讓全國所有年齡在65周歲以上的農民都能夠過上「洗腳上田、老有所養」的生活,才能充分地證明我國長時間以來積極堅持建設小康社會的是有效的。

02「農民退休」引發爭議

其實,2020年的提案並不是「農民退休」制度首次出現在大家面前,追溯至兩年前的2018年的兩會,在會議期間,張亞忠在提案中就這樣表示到:作為第一產業最為主要的從事者——農民,與其他行業相比,最好也擁有配套、完善的退休和轉業政策。在張亞忠的提案首次映入人們視野後的兩年內,高度相似的提案再度出現並發出了屬於自己的聲音。

而這次發聲雖然與 「民法典」的頒布同時出現, 但由於涉及了中國人數最為龐大的群體——農民兄弟的利益,也同樣在短時間內引爆了無數媒體、還引爆了數以億計的農民群體、同時也在無數真正關心並有意改善農民生活質量的群體中掀起了軒然大波。在引爆的同時有著無數支持的聲音,但大量反對的聲音也讓人們無法忽視。其中最大的反對聲音認為:憑什麼城市居民辛辛苦苦那麼多年繳納養老金,而農民卻從未交過養老金,就能享受同等的待遇,涉及到公平問題。

03農民的巨大貢獻與現狀

如果我們真的想要提高農民兄弟的生活水平,無疑,我們的首要任務便是了解到農民的真實生活情況,而要想了解情況,唯一的方法就是要面向全社會做調查,調查我國社會中各個階級的生動情況。從歷史的角度出發,讓我們把時間的轉盤撥回到數十載前乃至百餘年前的,無論是充滿著白色的恐怖氣息的革命時期、國破山河在的抗日戰爭,再到解放戰爭、第一個五年計劃乃至今天,我們都必須承認這樣一件事情——我們從農民兄弟手裡拿走了太多,卻又給予了最少的回報。

我只能用魯迅先生的話來評價:「他們吃的是草,擠出來的卻是奶」正是這些奶給了新中國發展至今源源不斷的動力。拿人這一輩子不可避免的生病就醫來說,如果是一位農民朋友不幸得了腫瘤,我們不提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哪怕即使是在一個最為普通的地級市,一次放療便要從農民的手裡拿走至少一千塊錢啊,而一個治療療程卻至少需要十五次,二者還不算上住院所需要的其他雜七雜八的費用。

即使有新農合的報銷,往往也至多只能抵消掉一半的費用,而價格高昂的抗腫瘤藥物更是嚇得一般家庭望而卻步。當農村老人不幸得上了不治之症,他們往往會因為家庭承受不起而無奈地跟孩子們說一聲「放棄吧,我活夠了。」長此以往在農村地區以下現象將會長期存在,頭疼腦熱的小病吃幾粒藥,能抗則抗;要真是大病一場,那就是面臨著絕境,類似陝西男子將79歲癱瘓母親活埋一事就是這種絕境下的產物。

04理論與實際相統一

中國的農民是偉大,否則「工農聯盟」也不會成為我黨的基礎,建國初期的我們一窮二白,工業水平極度落後,開國大典上我們的戰鬥機甚至要從天安門的城樓上飛兩遍,正是農民兄弟的犧牲,以農養工大力支持城市各行各業建設的開展才讓我們今天做到了「上可九星攬月,下海五洋捉鱉」。

現如今,農民在缺乏退休金等養老制度的情況下,一旦上了年紀,腿腳不利索了,失去了勞動能力,那麼農村老人唯一的微薄收入來源都將會失去,將會導致溫飽問題都難以解決,一旦人們的溫飽問題無法得以解決,經濟又何談發展?「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我相信這個道理大家都是曉得的。

我們都羨慕美國農民的生活方式:生活在附近方圓幾十平方公裡只有幾戶人家的平原或高原上,空氣中充滿了自然與土地的氣息,土地裡也沒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擔心,除了沒住在城裡,與城市居民卻沒有兩樣,甚至更加舒適瀟灑,不像如今我們的一些農民還要過著「背朝黃土面朝天」的苦日子。

於是有的人邊說要學美國,認為我國的農民都是懶漢,只有消滅他們走大規模機械化生產,我國農業才有出路。這種思想一位偉人在幾十年前的著作中就已經批判過了,他們從歐美留學回來卻只起到了留聲機的作用。違背了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原則——「理論與實際相統一」。

05結語

當然我們都知道,各級財政都有著各自的困難,尤其是在經濟發展較為落後的地區,財政甚至是入不敷出、難以維持的,每年都需要國家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來加以救助。但是,只是因為難做難道我們就放棄了嗎?不易不代表不能,更不能代表不應這麼做,給予農民應有的幫助顯然是一個應然的問題。只不過我們需要大量的時間,需要我們的在職幹部放棄在學堂裡學來的所謂的亙古不變的教條。

要主動去發現適合中國特點的發展戰略與方法,從而更好地為農民們建立起真正的退休制度,我們的祖輩都是農民,我不希望他們當年所經歷的事情——一把年紀還要辛苦地下地勞作,還會發生在今天、未來,我希望農民們可以像城市居民一樣,安享自己的晚年。

相關焦點

  • 建立農民退休制度,讓老農民洗腳上田、老有所養有什麼辦法?
    我是非常支持農民也有相應的退休制度的,不過相應的退休制度應當有充足的資金保障。資金問題始終是解決養老問題的根本所在。如果跳開資金來源,光談養老待遇,所謂的退休金也是「空中樓閣」而已。
  • 建立農民退休制度,農民享有退休金,將對社會造成哪些影響?
    2020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王學坤提出讓65歲以上農民「洗腳上田,老有所養」,建議建立農民退休制度,讓農民享有退休金。這一提議一時間引發了全國範圍內的廣泛關注,引起全網的熱烈討論,同時也得到了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支持。這也是我國有史以來,首次將「農民」定義為職業。古今中外,農民都是社會穩定、國家強大的根基。
  • 確保農民退休制度得以建立,才是土地流轉價值體現,實現需要創新
    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速,農民養老問題會日益凸顯,建立農民退休制度,增加農民養老金,不僅有理有據,而且是體現社會公平的必要之舉。讓農民「老有所養」,不是應不應該的問題,而是怎麼做的問題。以前,我國依靠農業支持工業發展。
  • 「洗腳上田、老有所養」:農民退休制度值得期待
    據最高人民檢察院5月21日消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黨委書記、主任王學坤表示,今年帶來兩個提案,一是建議設立「全民防疫日」,提升全民的防疫意識和生態安全意識;二是將推行農民退休制度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顯著標誌,讓65周歲以上的農民能夠「洗腳上田,老有所養」,充分享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帶來的成果
  • 有「溫度」的建議,65歲以上農民「老有所養」,農民好日子來了?
    最近這段時間,關於農民養老的問題一直被熱議,確實不同人對於農民工的想法是不一樣的。之前以為全國政協委員王學坤就提出,建議推行農民推行制度,農民聽說這個建議的時候肯定是大力支持的,因為這意味著自己以後的生活有了保證。
  • 「延遲退休」來了,有人提出「工齡退休」制度,讓勞動者先「退」
    中國目前的退休時間到底合不合理,已經成了近兩年大家討論最為激烈的話題了,有部分人表示維持現狀挺好,誰不想早早擺脫「打工人」的身份呢?也有一部分人表示,應該實行延遲退休制度,這樣可以給年輕人和國家減輕養老壓力。
  • 公平?!你認為公平是什麼?
    整個比賽沒有痛點,優勝者也讓所有人都認為實至名歸,這樣的比賽應該算是公平、公正的。嚴敏卻說:哪有絕對的公平,只有對第一名來說是公平的,因為他的優勢有目共睹,如果他落選將會引起公憤,而被質疑比賽的公允;但對其他獲勝的參賽者來說,誰上誰下都不會有多大影響,因為水平能力都大致相當,最終排名就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左右。這就是不公平的地方。
  • 「共富」新格局:為所有的人創造公平的機會
    但短短20年間,中國也從世界上收入最平均的國家之一,躋身收入差距最大國家之列,城鄉居民基尼係數已達0.47。  如何讓更多人更公平地分享發展的成果,又不破壞合理的市場分配規則,正成為民之所願。  在剛剛落幕的黨的十七次代表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用了兩個段落細緻闡述「深化收入分配製度的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的思路。「公平」二字被置於相當顯著的位置。
  • 農村大媽自學畫畫,創作風格引爭議,專家:她在畫什麼?
    農村大媽自學畫畫,創作風格引爭議,專家:你在畫什麼?畫畫是沒有界限的,藝術不僅影響著這個世界,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人的認知和思想,藝術會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多樣的藝術創作風格會讓人們看到更多的作品,其中抽象派畫家們更是藝術家的「另類」,但是藝術表現卻是極為難得。
  • 到底是什麼使得這位孤苦伶仃的農村老人被逼自殺?背後真相發人深思
    不必去抱怨生活,因為抱怨也不能改變什麼。遇到你,是我的幸運,在這裡,我堅信你會找到吸引你眼球的資訊。我難道會告訴你,點了關注的人都會擁有超能力嗎?養老斷層,農村人為何老無所依?養老金雙軌制改革,「以房養老」,「延遲退休」……近日,一系列養老話題持續佔據著輿論中心。但公共討論主要集中在城市養老體系之中。這種話語權分配不均的現象,造成農村養老的大問題其實並未得到足夠關注。
  • 世界|德國與日本農民養老金制度的特徵及啟示
    該項條款規定,農民只有把自己經營的農場轉移給繼承人,才有申請獲取養老金的資格。農場主在50歲以後就可以移交農場,脫離農業生產成為農業退休者。移交的方式可以是繼承,也可以是出售或長期租讓。第二,降低退休年齡。在養老金制度建立的早期,德國農民領取養老金的年齡條件是男性為65歲,女性為60歲。20世紀70年代,為了鼓勵農場主提前放棄土地生產,德國政府將農場主的退休年齡降為55歲。
  • 農民每年交300元,退休後每年能領多少錢?
    導讀:農民每年交300元的養老保險,60歲每年能領到的養老金的與退休人員所在省(市)政府的補貼力度和基礎養老金標準有關。下面結合問題,做簡要分析,希望能夠幫到你。一、如何繳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退休後的養老金怎麼算?
  • 超法定退休年齡勞動者可建立勞動關係(上)
    因關於超過法定退休年齡勞動者是否可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係案例較多,將通過3期推送,第一期是關於未領取農村居民養老保險待遇的農村居民與用人單位之間關係的裁判要旨,第二期是關於領取農村居民養老保險待遇的農村居民與用人單位之間關係的裁判要旨,第三期是關於從其他角度論述超過法定退休年齡農村居民與用人單位之間關係的裁判要旨。
  • 日本農村為什麼比城市富裕?中國遊客很困惑,當地農民告訴原因
    中國遊客很困惑,當地農民告訴原因日本一直是中國遊客最喜歡的旅遊目的地,除了參觀東京、大阪、京都等一些熱門旅遊城市外,還有許多遊客喜歡在遊客稀少的鄉村尋找新的體驗方式,但是中國遊客發現日本的農村比城市富裕,日本農村為什麼比城市富裕?中國遊客很困惑,當地農民告訴原因。
  • 專家建議養老金領取早減晚增什麼意思?延遲退休對「打工人」是利是...
    專家建議養老金領取早減晚增具體怎麼回事,到底什麼意思?   從「研究」到「實施」,延遲退休真的來了!   根據中國現行的退休制度,目前法定退休年齡男性為60歲,女性幹部為55歲,女性職工為50歲。人們普遍認為,在中國和老齡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中國現行的退休制度必須進行調整。推遲退休背後的含義實際上是推遲領取養老黃金的年齡。這個年齡怎麼算?基本原則是國家平均預期壽命減去國家接受養老黃金的標準年齡。
  • 山西搞強省會引爭議:濟南並萊蕪,鄭州西安拼人口,太原憑什麼?
    山西搞強省會引爭議:濟南並萊蕪,鄭州西安拼人口,太原憑什麼?一種觀點認為,太原本身市區小,涵蓋人口更是少,簡單看數據基本比不過任何地方。人們普遍喜歡看直觀的數據GDP,但GDP能真正反映一個地方嗎?
  • 公屋背後:港人的公平與夢想
    他隨身的袋子裡裝著當天的報紙,對發生了什麼事清楚得很:「後生仔不好好讀書,還在街上燒活人。現在是香港人打香港人,左手打右手,我活了快一百歲,沒見過。」他搖頭感嘆。 據說,彩虹邨近三成居民,家庭月收入不足2萬元港幣。他們是香港的底層市民,然而能住進這樣一個「水泥匣子」,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幸運。
  • 臺灣大學女生宿舍門禁制度引爭議
    臺灣大學女生宿舍門禁制度引爭議   中新網11月19日電 據臺灣《聯合晚報》報導,基於維護住宿生安全,多數大學宿舍都有門禁規定,然而不管是門禁時間、訪客規定還是晚點名,學生團體統計,整個臺灣有42所大學女舍規定比男舍嚴格,不平等的規定讓夜間校園裡約會約到一半的女大生,就像童話故事裡的灰姑娘般,時間一到就得拋下王子奔回宿舍。
  • 奔騰年代:馮仕高幫燦爛看病引爭議,馮仕高到底圖什麼?
    奔騰年代:馮仕高幫燦爛看病引爭議,馮仕高到底圖什麼?在瑟瑟秋風中,冬天已經不遠了,而目前雖然影視多樣,但是沒有一部是特別出彩的,這或許是今年國慶檔最大的遺憾。《奔騰年代》中齊院長出現的鏡頭並不多,但是在昨天的內容中,齊院長通過金燦爛打破吊瓶,就能推測出金燦爛並不是馮仕高的未婚妻,為了避免金燦爛與馮仕高的尷尬,用小張來避免兩人的見面;在於馮仕高離別的時候,勸其該放手就放手,並且讓金燦爛勸其調回北京等等,從這些方面都能看出齊院士的睿智並不低於常漢坤,而且在馮仕高的前途上,經過權衡利弊還是決定讓馮仕高留在機電廠。
  • 董登新:優先統一男女退休年齡至60歲
    由此可見,老年撫養比負擔不斷加重,正是世界各國不斷延長法定退休年齡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隨著人口老齡化現象日益加劇,延長退休年齡已成為世界大趨勢,其共同特徵主要有三個:第一,男女退休年齡正在走向統一;第二,男女退休年齡正在向65歲以上延長;第三,有獎懲機制的彈性退休制度開始變得更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