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腳上田、老有所養」:農民退休制度值得期待

2020-12-25 東方財富網

據最高人民檢察院5月21日消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黨委書記、主任王學坤表示,今年帶來兩個提案,一是建議設立「全民防疫日」,提升全民的防疫意識和生態安全意識;二是將推行農民退休制度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顯著標誌,讓65周歲以上的農民能夠「洗腳上田,老有所養」,充分享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帶來的成果。

顯然,這兩個提案都非常重要,尤其第二個,更是顯得迫切。眾所周知,與城市人五十歲(企業女職工)、五十五歲(機關與事業單位科級以下女工作人員)或者六十歲(男)就退休不同,農民則是活到老乾到老,年過七旬還到處打工者比比皆是。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卻仿佛生活在兩個不同世界,展現出兩個完全不同的圖景。

不用說,農村老年人之所以在年老體衰的情況下還到處打工奔波,並不是他們願意如此,而是「物質決定意識」,因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如此。他們並沒有城市老年人那樣的退休金和各方面保障,而是一日不勞動一日不得食。特別是計劃生育政策實施後,因為子女少不能再像過去那樣指望子女養老,加上農民收入水平普遍較低,積攢不下多少錢,老年後缺乏相關生活依靠,只能勞動一天算一天。這分明是以命相搏。

不但一國公民分成有老年保障的和不享受老年保障的兩部分人不合理,而且農村人口眾多,那麼多老年人在年老體弱的情況下仍然為生活四處奔波,也嚴重損害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使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並不全面。必須從制度自信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高度,切實重視和解決農村老年人的老有所養問題了。

不可否認,從2009年開始國家也給農村老年人發放養老金。問題是,每月僅僅幾十元的養老金不僅與城市每月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的養老金嚴重不對等,而且在當前的物價與生活成本中簡直就是杯水車薪,根本起不到養老的作用。所以,有必要向城市老年人看齊,著重提高農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了。

尤其是,城鄉分立的二元化戶籍制度取消後,對農村人進行區別對待更沒有了依據。城鄉融合,進行一元化公民制度建設,並不只是一紙戶籍的問題,而是需要打破方方面面的城鄉區分和二元化,不管是醫療保險、入學升學還是老年保障與其他福利,都應當儘快並軌、實現一體化。還望把各方面的城鄉一體化工作儘快提上日程,讓農村人和城市人都懷有一樣的中國夢,都一樣分享社會發展的成果,不論孩子還是老人。

(文章來源:濟南日報)

相關焦點

  • 要讓農民「洗腳上田,老有所養」,你知道「洗腳上田」什麼意思嗎
    全國政協政協委員王學坤提議推行農民退休制度,要讓65歲以上的農民能夠「洗腳上田,老有所養」,該提案一出,頓時吸引聚焦了無數人,可見,對於農村發展,農民保障等涉及到農民的問題,全社會都是極為關切的。在這個提案中,有兩個詞「洗腳上田,老有所養」,老有所養就不說了,大家都知道,但相信不少朋友是第一次聽說「洗腳上田」這個詞的,可能看到這句時,都一頭霧水,這是啥意思?
  • 兩會代表為農民發聲:「洗腳上田,老有所養」,對此你怎麼看?
    兩會正在進行,各行各業都在謀定規劃,當聽到有關農村農民的提案時,作為農村返鄉大學生,有著莫名的開心。全國政協委員王學坤今年提案:將推行農民退休制度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顯著標誌,讓65周歲以上的農民能夠「洗腳上田,老有所養」。這樣的提案,讓幾億農民看到了希望與溫暖。
  • 專家建議:農民實行退休制,65歲以上「洗腳上田」,可行嗎?
    農民,這個身份,大家都不陌生,在30年以前,我國人口百分之八十都是農民,那個時候,都生活在農村,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都想在土地上下功夫,能奔出個好日子,不過經過這麼多年的實踐證明,在農村致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建立農民退休制度,讓老農民洗腳上田、老有所養有什麼辦法?
    我是非常支持農民也有相應的退休制度的,不過相應的退休制度應當有充足的資金保障。資金問題始終是解決養老問題的根本所在。如果跳開資金來源,光談養老待遇,所謂的退休金也是「空中樓閣」而已。
  • 讓農民洗腳上田,稱為「最佳提案」有人反對,是因為你離農民太遠
    可在歷史歲月裡老去的一代又一代的農民,他們曾經深深地感嘆:拿退休工資多好!王委員的提案簡而言之就是:讓65歲以上的農民,洗腳上田,老有所養。改革開放以來,各級政府有對農村老人養老方面有補貼,各地因為地方財政收支不同,通行做法是:對年滿60周歲的農民按月補貼50~70~100……400元。
  • 建立農民退休制度,農民享有退休金,將對社會造成哪些影響?
    2020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王學坤提出讓65歲以上農民「洗腳上田,老有所養」,建議建立農民退休制度,讓農民享有退休金。這一提議一時間引發了全國範圍內的廣泛關注,引起全網的熱烈討論,同時也得到了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支持。這也是我國有史以來,首次將「農民」定義為職業。古今中外,農民都是社會穩定、國家強大的根基。
  • 有「溫度」的建議,65歲以上農民「老有所養」,農民好日子來了?
    最近這段時間,關於農民養老的問題一直被熱議,確實不同人對於農民工的想法是不一樣的。之前以為全國政協委員王學坤就提出,建議推行農民推行制度,農民聽說這個建議的時候肯定是大力支持的,因為這意味著自己以後的生活有了保證。
  • 兩會2020三農信號:那些讓農民最暖心的聲音!
    習主席在參加經濟界委員的聯組會上說:「今年,實現我們的脫貧目標,還是有把握的。因為我們提出這個目標,它不是高不可攀的。實際上我們這一代人也有這個情結,一定要把我們的老百姓,特別是我們的農民扶一把。社會主義道路上一個也不能少啊,共同富裕。」
  • 你支持農民有退休工資嗎?為什麼?
    農民朋友也是祖國大家庭的一員,長期在第一產業辛苦勞作,默默奉獻的著自己的青春年華,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即將實現,難道他們就該缺席嗎?建國以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國都是農業大國,農業在國民經濟建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是GDP的重要組成部分。
  • 農民退休制度引爭議,城市居民認為不公平,其背後原因到底是什麼
    而在2020年的兩會,雖然由於疫情的影響而時間較往年有所延後,但是以「民法典」為代表的關鍵詞仍然熱得發燙,熱搜榜上除了「兩會」和「提案」以外還有一個名字的熱度在不斷爬升,這個名字便是「王學坤」,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如果說有什麼比他還火的,那一定便是他的提案:全面建設落實農民退休制度,與此同時把農民退休制度的落實情況作為判斷是否成功建成小康社會的標準。
  • 確保農民退休制度得以建立,才是土地流轉價值體現,實現需要創新
    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速,農民養老問題會日益凸顯,建立農民退休制度,增加農民養老金,不僅有理有據,而且是體現社會公平的必要之舉。讓農民「老有所養」,不是應不應該的問題,而是怎麼做的問題。以前,我國依靠農業支持工業發展。
  • 「AI」種田讓農民「洗腳上田」
    AI是一雙翻雲覆雨手,有化腐朽為神奇之魔力,什麼行業沾上TA之後都可能帶來革命性改變。數千年來,農業都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產業,遇上AI之後,一切都改變了,農民也可以「洗腳上田」、在空調房裡「種田」了。老一輩農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今天化為現實。  智能農業,浙江瑞安市曹村鎮東岙村並非是第一個「吃螃蟹者」。
  • 農民有職工社保,辭職回農村,還有必要上新農保嗎?有啥利弊嗎?
    農民養老問題不僅是農民心中的一道坎,更備受大家所關注。近日王學坤委員在兩會上提出議案,建立農民退休制度,讓65歲以上農民,「洗腳上田,老有所養」,充分享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帶來的成果。意味著農民也可以像工人一樣享受退休待遇。
  • 65歲以上的農民每月發養老金400元,能確保基本生活嗎?看農民咋說
    近年來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以及養老金發放問題是備受關注的,相對比城市裡的退休老人,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更為突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養老的可選擇性問題,大部分農村地區養老設施以及養老服務還落後於城市,另一個更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就是農民的養老金問題,在我們國家除了部分地區失地農民的養老問題由國家出手助力解決,絕大部分農民養老金都是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大家能夠領到的養老金標準不算太高
  • 農村社保年繳費500元,農民交齊十五年,退休以後能拿多少錢
    養老保險農村的養老保險關係到每個農民,在農村的老人到六十以後辦理養老保險,每個人都能拿到國家發放的農村老人養老保險,每個農民都能老有所依,老有所養,雖然比不上城市退休老人的待遇,總算是有一點小小的保障老有所養農民交保險的費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從100元到現在的幾千元或者是上萬元,因為農民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很多農民認識了保險的可靠性跟實際性。
  • 如果農民有保障,農村的老人還會有那麼多人選擇自殺嗎
    《我不是藥神》有句經典臺詞戳中無數國人的傷痛,「世界上只有一種病治不了——窮病」。看不起病,大病只有等死,很無奈也很現實。很多得了絕症的人,傾家蕩產最後人沒了錢也沒了。農村的現狀更是讓人擔憂。幾年前媒體曾有報導:在湖北京山縣農村,有「自殺屋」、「自殺洞」,相當一部分老人因為患病,不願拖累子女,選擇老屋或荒坡、樹林、河溝,安靜地「自我了結」。
  • 你覺得工人和農民,誰對社會的貢獻大?
    我覺得這個問題沒有可比性,工人和農民都是社會大家庭的一份子,是相互協作的關係。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在不同的領域,發揮著自己的光和熱,貢獻同樣大。真要分個彼此,只能說農民經受的磨難和吃的苦更多。而得到的回報,相對較少。這才是值得比較的地方。一、建國伊始,國家一窮二白的年代。工人發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
  • 世界|德國與日本農民養老金制度的特徵及啟示
    農民養老金制度的共有特徵(一)建立制度化的待遇調整機制德國1957年建立了農民養老金制度,是世界上第一個把農民納入社會養老保障覆蓋的國家。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德國實施了多種政策措施,例如實施土地整理工程,對細碎化的土地進行平整,使其連成一片;又如,鼓勵那些沒有經營能力或意向的農民將土地出租。值得重視的是,德國通過對養老金領取資格進行限制的辦法,把養老金制度與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化結合起來。第一,把轉移農場作為享受養老金待遇的前提條件。德國1957年的農民養老金制度專門制定了農場轉移條款。
  • 英德黎溪鎮:村民「洗腳上田」,吃上長久「旅遊飯」| 走向我們的...
    從農民變成了「生意人」,人到中年職業轉型成功,英姐賣貨時總是樂呵呵。大圍村像英姐這樣吃上旅遊飯的村民不少,他們紛紛「洗腳上田」,成了度假區的廚師、服務員、安保人員、客房管理人員等有穩定收入的職工,實現在家門口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