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高人民檢察院5月21日消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黨委書記、主任王學坤表示,今年帶來兩個提案,一是建議設立「全民防疫日」,提升全民的防疫意識和生態安全意識;二是將推行農民退休制度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顯著標誌,讓65周歲以上的農民能夠「洗腳上田,老有所養」,充分享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帶來的成果。
顯然,這兩個提案都非常重要,尤其第二個,更是顯得迫切。眾所周知,與城市人五十歲(企業女職工)、五十五歲(機關與事業單位科級以下女工作人員)或者六十歲(男)就退休不同,農民則是活到老乾到老,年過七旬還到處打工者比比皆是。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卻仿佛生活在兩個不同世界,展現出兩個完全不同的圖景。
不用說,農村老年人之所以在年老體衰的情況下還到處打工奔波,並不是他們願意如此,而是「物質決定意識」,因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如此。他們並沒有城市老年人那樣的退休金和各方面保障,而是一日不勞動一日不得食。特別是計劃生育政策實施後,因為子女少不能再像過去那樣指望子女養老,加上農民收入水平普遍較低,積攢不下多少錢,老年後缺乏相關生活依靠,只能勞動一天算一天。這分明是以命相搏。
不但一國公民分成有老年保障的和不享受老年保障的兩部分人不合理,而且農村人口眾多,那麼多老年人在年老體弱的情況下仍然為生活四處奔波,也嚴重損害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使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並不全面。必須從制度自信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高度,切實重視和解決農村老年人的老有所養問題了。
不可否認,從2009年開始國家也給農村老年人發放養老金。問題是,每月僅僅幾十元的養老金不僅與城市每月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的養老金嚴重不對等,而且在當前的物價與生活成本中簡直就是杯水車薪,根本起不到養老的作用。所以,有必要向城市老年人看齊,著重提高農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了。
尤其是,城鄉分立的二元化戶籍制度取消後,對農村人進行區別對待更沒有了依據。城鄉融合,進行一元化公民制度建設,並不只是一紙戶籍的問題,而是需要打破方方面面的城鄉區分和二元化,不管是醫療保險、入學升學還是老年保障與其他福利,都應當儘快並軌、實現一體化。還望把各方面的城鄉一體化工作儘快提上日程,讓農村人和城市人都懷有一樣的中國夢,都一樣分享社會發展的成果,不論孩子還是老人。
(文章來源:濟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