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關於農民養老的問題一直被熱議,確實不同人對於農民工的想法是不一樣的。之前以為全國政協委員王學坤就提出,建議推行農民推行制度,農民聽說這個建議的時候肯定是大力支持的,因為這意味著自己以後的生活有了保證。但是有些人其實是不支持的,他們認為農民的貢獻不夠,也就是種田,為什麼可以領取養老金呢,這樣顯然是不公平的。有這樣想法的,很有可能對於農民的貢獻不是很清楚,當年大力發展工業的時候,不僅僅是工人,而且農民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洗腳上田,老有所養」如果能夠實現,當然這是指65歲以上的農民,那麼我國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成果就相當的不錯了。對於幾代農民來說,其實退休是他們做夢都不敢想的。如果65歲之後能夠領取養老金,卻是農民會歡呼雀躍。其實很多人是支持這個建議的,因為這是一個有溫度的提案,也是目前國內最現實的社會問題之一。
之前的農民他們交了一輩子的公糧,卻是是有著很大的貢獻的。2003年我國還取消了農業稅,農民的日子也越來越好了。不過那一代的農民現在已經超過了60歲,顯然不少人已經幹不了繁重的農活了。那麼如果真的給農民發養老金,那麼一個月發多少合適呢?我們國家的城市很多,不同地區的發展也不一樣,所以這點也是很關鍵的。
因為不同地區的發展是不一樣的,所以可以參照當地最低的生活標準,而且還採取相應的配套措施,這樣就很有持續性了。比如說上海城鄉居民的足底生活保障是每月790元,北京是710元,天津的農村地區為540元,而鄭州僅為290元,可見因為城市的不同其實差距也是很大的,當然這和城市的經濟水平和消費水平有關,所以給不同地區的農民發養老金的話,其實是不能一刀切的。
目前看來,上海的養老金是最高的,但是有人就有疑問了,農民的土地還是可以有收入的,那麼這個又怎麼算呢?我們注意到,是建議發放基礎養老金,這個「基礎」就很準確了,就意味著不完全代表養老金,而且是起到一個補貼的作用,基本養老金和養老金肯定是存在著區別的。而且現在農村的新農合也比較不錯。
今年新農合的範圍擴大之後,相信很多人已經發現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已經基本上解決了,卻是新農合的作用是很大的,在報銷比例提升之後,其實就相當於國家給農民發錢了,對於農民的健康是有保證的。所以如果真在的建議農民退休制度,那麼土地的問題肯定是要考慮的。畢竟土地問題也是很重要的,到底是給基礎養老金,還是解決土地之後給養老金,這就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了。對於農民推行的問題,你是什麼態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