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正在進行,各行各業都在謀定規劃,當聽到有關農村農民的提案時,作為農村返鄉大學生,有著莫名的開心。全國政協委員王學坤今年提案:將推行農民退休制度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顯著標誌,讓65周歲以上的農民能夠「洗腳上田,老有所養」。這樣的提案,讓幾億農民看到了希望與溫暖。
縱觀當下農村,空心村、貧困村、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等等話題形象的描述著農村風貌及現狀,我們在很多媒體都會看到,6、70歲老人幹活的場景,引來無數同情的同時,也反映了當下農村的現狀,作為農村人,知道這種現象不是個別,而是普遍存在,但在城市,之前滿60歲就已光榮退休,如今推遲到65歲,這樣的年齡,在當下農村,算是種地的主力,70年代的人外出務工脫離種地、80後不想種地、90後不會種地、00後不知道種地,在個別村寨,還能看到80歲老人下地幹活的場景,讓農民退休,的確溫暖人心。
為什麼農村65歲以上老人還在幹活現象普遍?
生活所迫,不勞動生活堪憂
很多人說農村老人下地幹活,是「閒不住」,深層原因並不是,而是生活窘境,誰不想安享晚年?農民作為社會最底層,同樣有著普通人共同的追求。很多農村家庭,兒子兒媳出門打工,孩子留給老人,雖然多數外出打工的會寄生活費回家,可是農村的開支並不比城市小,禮尚往來、基本的生活所需,在高物價下,不得不種地添補家用,很簡單的例子,口糧是每日必需,糧食跟蔬菜,多數農民都是自給自足,加上各個家庭負擔不同,直接購買糧食蔬菜的並不多,這在我們山區是特別的典型,正因為這樣,才有了老人依舊下地幹活的現狀。
農村養老制度落後
老有所養,這是大家所期望的結局,城裡人退休後,有上千元的養老金,而在農村,農民的養老金,只能說是表示了下,在我們當地,滿60歲以上老人,每月可以領取養老金,60-80歲老人,,每人每月養老金從之前的50加到了60,8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可領80元。相對於城市最低養老金上千元比,農村老人的養老金,少得可憐。以80元算,當下在農村能買不到3斤肉。為了能滿足生活所需,不得不下地幹活,至少糧食跟蔬菜不用出錢購買。
65歲以上農村老人,有著不小的貢獻
交公糧
90年代以前的農村孩子,對於交公糧是很熟悉的,30年過去,十裡八村到糧站交公糧的場景歷歷在目。記得當年我們家要上交近兩千斤公糧,田地只有十畝不到,每年收完水稻,曬乾後由爸媽用籮筐挑著去村裡的糧站交公糧,有時候去還會因為幹度及飽滿度不滿足,挑回家再曬再剝離稻殼然後再次上交,我們這還好,到村裡糧站不是很遠,20分鐘路程,有的則需要翻山越嶺走上兩個小時才能到達糧站。每年交完公糧後,糧食所剩不多,中途還得添加土豆、紅薯以及包穀砂(玉米粉碎後的粗顆粒)才能接濟到下年糧食收割,直到2006年,農村才取消公糧。
修水庫修鐵路
7、80年代,農村開始各地修建水庫,多用於農業灌溉,由當時的青壯年負責修築,沒有工錢,記公分換糧食。同時期,修建鐵路也在各地開展,同樣是抽調青壯年以半軍事化形式修建鐵路,父親作為50年代的人,剛好在修建鐵路時正值壯年,被抽調參加湘黔鐵路的修建,時至今日,沒有任何的補償,大山裡通火車,還得感謝他們那一代的人。
65歲的年齡,不管城裡人還是農村人,都是進入安享晚年的年齡,而現實情況卻不盡然,農村到處都還有老年人下地幹活的場景,王學坤代表的提議,讓農民也享受退休福利,這是真正為農民發聲為農民請願,社會在不斷發展與進步,主席說「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需要拉農民朋友一把」,不管是人大代表為民發聲還是最高領導心裡有著農民,都是農民的福音,在農村問題上,希望農民越來越好,同時也是任重而道遠,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