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農民洗腳上田,稱為「最佳提案」有人反對,是因為你離農民太遠

2020-12-25 溫暖的葉楠大叔

導語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對艾青這著名的詩句有著深切的共鳴。

在我的故鄉大別山的溝溝坎坎裡,一代又一代的父老鄉親,終生勞累在田間地頭,四季交替,苗青谷黃……

他們也從青壯年到了老年,老有所養是地球人共有的訴求。

歷史的歲月已經翻過,自媒體不作評說。

可在歷史歲月裡老去的一代又一代的農民,他們曾經深深地感嘆:

拿退休工資多好!

圖說:父母老了

1.全網熱議的「最佳提案」

這段時間「綠地集團事件」的大瓜綠意盎然,可這瓜離農村的老農民太遠、太遠……

他們高興萬分的是:在兩會上王學坤代表的涉農提案。

王委員的提案簡而言之就是:

讓65歲以上的農民,洗腳上田,老有所養。

改革開放以來,各級政府有對農村老人養老方面有補貼,各地因為地方財政收支不同,通行做法是:對年滿60周歲的農民按月補貼50~70~100……400元。

而廣大的中西部、老少邊窮地區的農村老人,一般都在百元/月上下徘徊,這些地方集體經濟空白,無其它股權分紅類的財務收益。

農村老人老了,急需提高養老金來保證正常的養老生活。

其實在本次王學坤代表提案之前的2018年兩會,農民代表張亞忠也提出過相同的議案——

中央政府統籌給農村老人夃退休工資。

這次王學坤代表提案中的給年滿65歲的農村老人發400元退休工資,是和張亞忠代表不謀而合的。

提案一出來,農村老人高興萬分,相互打聽以求真偽。

2.可有人對提案表示不理解

有人說農民又沒有交社保養老金,怎麼能給他們發退休工資?

是的千千萬萬的農村老人,絕對大的部分是沒有持續的交社保養老金的。

(近年來農村也開始收取社保養老金,但基數太少,且交的年限不夠。)

一個中國下,都是國家公民,有話可以好好說,道理說透了才會明白。

當下疫情肆虐,全國上下花去了不少真金白銀,網絡上有關農村老人最少估計是——

65歲以上的有近6000萬人,按月發放人平400元養老金是一筆不小、且要持續的支出的開支。

圖說:養老金事關重大

有反對的聲音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依然要對持反對意見的人說——

3.為什麼要給農民發退休工資

都是共和國的公民,農民在共和國立國、發展工業強國的幾十年裡,作出了巨大的犧牲。

農民披星戴月在土地上辛勤耕種的糧食,是以愛國糧的價格上交給國庫的,在那些年裡、愛國糧、愛國棉、愛國油、愛國棉、上調的肥豬……

都是統購統徵的愛國價,而且是優質的上交國家。

沒有廣大農村的大後方,就沒有中國人民的工業從一無所有、到現代化。

所以話說到這裡,這一代農民老而無力的時候,該給他們發退休工資吧?

結語

又是一年小滿至,一年之中農民最為忙碌的季節之一。

今年因為疫情而推遲的兩會,王學坤代表代表民意——

給廣大的農村老人帶來了一份天大的驚喜。

相信,在國家層面的安排下,農民拿退休工資的日子指日可待了……

圖說:期待農民早一天老有所養

溫暖的葉楠大叔,相信文字因為交流而溫暖的。

文字原創,配圖侵刪。

相關焦點

  • 要讓農民「洗腳上田,老有所養」,你知道「洗腳上田」什麼意思嗎
    全國政協政協委員王學坤提議推行農民退休制度,要讓65歲以上的農民能夠「洗腳上田,老有所養」,該提案一出,頓時吸引聚焦了無數人,可見,對於農村發展,農民保障等涉及到農民的問題,全社會都是極為關切的。在這個提案中,有兩個詞「洗腳上田,老有所養」,老有所養就不說了,大家都知道,但相信不少朋友是第一次聽說「洗腳上田」這個詞的,可能看到這句時,都一頭霧水,這是啥意思?
  • 「洗腳上田、老有所養」:農民退休制度值得期待
    據最高人民檢察院5月21日消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黨委書記、主任王學坤表示,今年帶來兩個提案,一是建議設立「全民防疫日」,提升全民的防疫意識和生態安全意識;二是將推行農民退休制度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顯著標誌,讓65周歲以上的農民能夠「洗腳上田,老有所養」,充分享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帶來的成果
  • 兩會代表為農民發聲:「洗腳上田,老有所養」,對此你怎麼看?
    兩會正在進行,各行各業都在謀定規劃,當聽到有關農村農民的提案時,作為農村返鄉大學生,有著莫名的開心。全國政協委員王學坤今年提案:將推行農民退休制度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顯著標誌,讓65周歲以上的農民能夠「洗腳上田,老有所養」。這樣的提案,讓幾億農民看到了希望與溫暖。
  • 「AI」種田讓農民「洗腳上田」
    AI是一雙翻雲覆雨手,有化腐朽為神奇之魔力,什麼行業沾上TA之後都可能帶來革命性改變。數千年來,農業都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產業,遇上AI之後,一切都改變了,農民也可以「洗腳上田」、在空調房裡「種田」了。老一輩農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今天化為現實。  智能農業,浙江瑞安市曹村鎮東岙村並非是第一個「吃螃蟹者」。
  • 農民反對地權歸己嗎?
    有人還列舉另外的調查,以證明另一種「民意」。    但我覺得首先應該想好的是:在地權問題上哪些方面應該由「民意」決定,哪些問題可以各從其便,不必由什麼統一的民意或官意來規定。在1978年那時候如果搞全國的民意調查,我想多數農民未必敢於表白主張分田單幹,是否可以因此禁止小崗人的實踐?而1985年如果搞這種調查,我想多數農民都會認同大包幹,是否可以因此取締南街村的模式?
  • 專家建議:農民實行退休制,65歲以上「洗腳上田」,可行嗎?
    農民,這個身份,大家都不陌生,在30年以前,我國人口百分之八十都是農民,那個時候,都生活在農村,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都想在土地上下功夫,能奔出個好日子,不過經過這麼多年的實踐證明,在農村致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有「溫度」的建議,65歲以上農民「老有所養」,農民好日子來了?
    但是有些人其實是不支持的,他們認為農民的貢獻不夠,也就是種田,為什麼可以領取養老金呢,這樣顯然是不公平的。有這樣想法的,很有可能對於農民的貢獻不是很清楚,當年大力發展工業的時候,不僅僅是工人,而且農民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洗腳上田,老有所養」如果能夠實現,當然這是指65歲以上的農民,那麼我國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成果就相當的不錯了。
  • 建立農民退休制度,農民享有退休金,將對社會造成哪些影響?
    2020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王學坤提出讓65歲以上農民「洗腳上田,老有所養」,建議建立農民退休制度,讓農民享有退休金。這一提議一時間引發了全國範圍內的廣泛關注,引起全網的熱烈討論,同時也得到了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支持。這也是我國有史以來,首次將「農民」定義為職業。古今中外,農民都是社會穩定、國家強大的根基。
  • 農民退休制度引爭議,城市居民認為不公平,其背後原因到底是什麼
    01前言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李紳你如果問每年三四月的熱點詞大概率會是什麼?那我基本上可以肯定地告訴你兩個字:「兩會」,如果還要再加兩個字的話,那便會是:「提案」——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各個領域,代表著不同群體利益的提案。而在2020年的兩會,雖然由於疫情的影響而時間較往年有所延後,但是以「民法典」為代表的關鍵詞仍然熱得發燙,熱搜榜上除了「兩會」和「提案」以外還有一個名字的熱度在不斷爬升,這個名字便是「王學坤」,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
  • 65歲以上的農民每月發養老金400元,能確保基本生活嗎?看農民咋說
    首先這個消息最早源自河南政協委員張亞忠在兩年前得會議中提出為為農村60歲以上農民每個月發400塊錢養老補助,後續也有委員在會議中提出過類似提案,雖然提案到目前為止都沒有通過,但卻引起了社會輿論廣泛討論。
  • 把「你是農民」當罵人詞彙?往上數三代,誰還不是農民
    幫農民賣貨的新農人是稀缺的:他們和陳煥生一樣是農民,可他們不是盼著進城,而是好容易走出大山,還要趕著返鄉,回報養育自己的河流和土地。這樣的人終究是少數。中國的立足之本是農業,有人把「你是農民」當罵人詞彙,他們忘了自己往上數三代,也是農民。工作不順心,我們會習慣性抱怨:不如回家種地。
  • 50年前因為一句氣話,剛畢業就嫁給了農民,後來結局怎樣?
    五十年前因為一句賭氣的話,一個剛剛大學畢業的知青嫁給了一個從未見過面的農民,他們的婚姻會幸福嗎?那是1968年,河北省滄縣一公社插秧大隊,來了一個剛畢業的女大學生,她叫白啟嫻。為響應國家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號召,剛從河北師範大學畢業的她來到偏遠的農村,通過幹些農活和在貧困地區教書,賺了一筆。
  • 兩會2020三農信號:那些讓農民最暖心的聲音!
    習主席在參加經濟界委員的聯組會上說:「今年,實現我們的脫貧目標,還是有把握的。因為我們提出這個目標,它不是高不可攀的。實際上我們這一代人也有這個情結,一定要把我們的老百姓,特別是我們的農民扶一把。社會主義道路上一個也不能少啊,共同富裕。」
  • 建立農民退休制度,讓老農民洗腳上田、老有所養有什麼辦法?
    我是非常支持農民也有相應的退休制度的,不過相應的退休制度應當有充足的資金保障。資金問題始終是解決養老問題的根本所在。如果跳開資金來源,光談養老待遇,所謂的退休金也是「空中樓閣」而已。
  • 農民種田種地,請問田和地有差別嗎?差別在哪裡?
    農民種田種地,請問「田」和「地」有差別嗎?差別在哪裡?田和地的性質都是一樣的,都是種糧食。但差別很大,用途不一樣。平原地區和山區的差別,更為明顯。一、在平原地區的糧田,都可以稱為田或地,主要是看種什麼農作物。
  • 你支持農民有退休工資嗎?為什麼?
    農民朋友也是祖國大家庭的一員,長期在第一產業辛苦勞作,默默奉獻的著自己的青春年華,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即將實現,難道他們就該缺席嗎?建國以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國都是農業大國,農業在國民經濟建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是GDP的重要組成部分。
  • 慈禧太后發燒,一老農民要她喝「洗腳水」,結局出乎意料
    慈禧太后發燒,一老農民要她喝「洗腳水」,結局出乎意料慈禧太后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臭名昭著的人物,對他的痛罵之處,一方面體現在她那句「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各國之歡心」,另一方面則體現在她當年阻止的戊戌變法。但是也正是因為這樣,許多人都對此充滿了興趣。那我們就來講一個八國聯軍侵華時慈禧遇到的一個烏龍事件,結局充滿著狗血性,讓人意料不及。這位慈禧太后光看她前半生,我們會覺得她是一個非常悽慘的女人。少年喪父,青年喪夫,中年喪子,晚年搞的大清國亡國。如果光看她這個身世,估計在某某選秀節目上可以引來一大波的關注。
  • 他是大地主出身,卻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民協會,當眾燒掉自家地契
    提起農民運動領袖,人們第一個想到的人一定是毛主席,但其實在上個世紀初,還有一個人和毛主席齊名,這個人就是澎湃。毛主席對澎拜的評價非常高,說他是「農民運動大王」,瞿秋白也將其稱為是「中國農民運動第一個戰士」。但有意思的是,澎湃其實是大地主家庭出身。
  • 「耕者有其田」的臺灣版本:現在最富的是農民
    當時,這位老實巴交的農民正手扶犁耙種胡麻(即芝麻),突然聽到有人氣勢洶洶地喝問:誰讓你來這裡種地的?在種什麼?  陳文看到,一共來了3個人,他認出為首的名叫楊西滄,另外1人手持火銃,這3人都是附近溪湖糖廠的職員,該糖廠屬於臺灣糖業公司(臺糖)。陳文說,我在種胡麻。  楊西滄喝道:你把胡麻籽給我一粒一粒收回去,不然把你綁到糖廠去!  原來這塊田曾經屬於臺糖。
  • 以前農民見到就除,因花似雞冠而出名,卻少有人知它是稀罕野菜
    不過有些野花雖然在現在很受歡迎,但是在以前的時候,可是很讓農民朋友討厭,因為有些野花就喜歡生長在農作物田附近,在以前的時候農村生活條件不好,這些農作物就是老一輩農民朋友的命根子,生長在農作物田附近自然讓農民朋友不喜愛。下面筆者就給大家分享農村田邊一種野花,以前農民見到就除,因花似雞冠而出名,卻少有人知它是稀罕野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