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坑道暗藏蔣氏行館

2020-12-24 大公資訊

  圖:「擎天石室」是全臺灣唯一位於坑道內的當局領導人行館\網際網路

  【本報訊】據中通社二十一日報導:曾是戰地前線的金門外島,臺灣前領導人蔣介石、蔣經國生前經常到金門視察,兩蔣的戰地下榻地點一直是機密,直到臺灣軍方日前才首度公開,原來位於金門太武山花崗巖峰下的「擎天石室」,是全臺灣唯一位於坑道內的當局領導人行館。

  據報導,臺軍在1958年兩岸軍事對峙時期大量開鑿坑道,將所有軍事設施移到地下,四通八達,人員往來完全不必暴露在外。臺灣軍方介紹,戰事坑道現已成為金門的代表性景點,但這些在1958年兩岸「八二三炮戰」之前並未存在,但當時因戰爭需要而大量挖掘,而蔣氏父子當年到金門前線視察行程高度保密,夜間住處的安全更需講究。臺灣防務部門選定太武山一座全花崗巖山頭,在山腹中興建行館,並由蔣介石題名為「擎天石室」。

  據介紹,「擎天石室」的大門位於山頭南側,是大陸軍方炮火攻擊線難以瞄準的背面;上方有數十公尺厚的花崗巖,即使炮彈命中也不致影響。加上這一帶是防區的核心,四周重兵遍布,不擔心受到偷襲。石室洞外有庭院、涼亭,可以遠眺料羅灣。洞內設施包括客廳、?室、侍衛寢室、廚房等。

相關焦點

  • 蔣介石金門行館曝光 建於坑道名為「擎天石室」
    如今擎天石室內的臥室是2005年陳水扁下榻時重修的臺灣軍方日前首度公開金門太武山花崗巖峰下的擎天石室,是全臺唯一位於坑道內的當局領導人行館  N中新  據臺灣媒體報導,蔣介石、蔣經國生前經常到金門視察,當時金門屬前線戰地,兩蔣下榻地點一直是機密。
  • 「軍中御廚」舊蔣介石行館上蔣氏江浙菜
    原標題:「軍中御廚」舊蔣介石行館上蔣氏江浙菜   中新網3月6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曾是蔣介石行館的臺灣華泰瑞苑墾丁賓館,新推「蔣氏風格」江浙菜,掌廚的鄧新鍾曾為蔣經國做菜,還服務過多位將軍,有「軍中御廚」之稱,經驗與手藝堪稱蔣氏風格江浙菜的最佳詮釋者。
  • 特寫:金門坑道中的音樂會
    新華網金門10月22日電(記者孟娜)水道上一葉容納八人的小船由翟山坑道口和著悠揚的大提琴樂聲駛入,三名船工輕輕划著船槳,22日,音樂家就在這個由小舟改良的活動舞臺上開始了一場中西合璧的坑道音樂會。「2011金門坑道音樂節」於10月22日-23日舉行,這已經是第三屆坑道音樂節,兩天內將舉行六場演出。
  • 金城坑道:一解烽火年代地下金門的秘密
    臺灣「中央社」近日發文為讀者介紹金城坑道,以該坑道描述金門民防史,文章說,金門外島在兩岸軍事對峙緊張年代,不但軍方有坑道,就連民間也有,全縣行政中心所在金城鎮城區的地下,正是有條全長2500多米的民防坑道,經過金門縣斥資整修,現在已經是一遊地下金門、見證民防歷史的熱門景點。
  • 臺灣寫真:金門的炮彈菜刀與「坑道音樂廳」
    近日,記者探訪金門。遊覽金門「戰地風情」,走坑道是不可少的環節。圖為翟山坑道。走進翟山坑道時,電視屏幕上正播放著弦樂四重奏,那是「坑道音樂節」留下的影像。  梁雅雯介紹,在兩岸軍事對峙時期,金門四處是坑道。翟山坑道原為軍事運補據點,如今,穿梭在通海坑道中的小舟在音樂節變身迷你舞臺,花崗巖壁是天然音箱。「坑道音樂節」自2009年開辦,每年與遊人相約,已成金門特色活動。
  • 金門好行 A線水頭翟山線
    今年金門好行增加了4部新車,每輛車都閃亮亮的~搭乘金門好行四條路線,景點與景點之間皆有公交車接駁,等於在金門旅行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就能暢行無阻,金門好行車子的內部與一般公交車有些不同,前方多了放置行李的空間~等車處還設有無障礙的貼心設計
  • 金門神秘面紗揭開 坑道成最火爆景點(圖)
    金門戰備坑道如今不乏蛻變為觀光景點。圖為翟山坑道的音樂節活動。金門縣誌大事志「蔣公與金門」篇中,曾有蔣介石在1955年 9月26日視察坑道工程的記載。坑道開挖,應在時任「金防部」司令官劉玉章的任內展開。相傳劉玉章構建防禦工事,先縝密計算好落彈承受力,驗收方式是由施工部隊幹部進入碉堡內,再施以炮擊;如此一來,沒人敢偷工減料,因此,金門工事特別堅固。
  • 金城坑道:一解兩岸烽火年代地下金門的秘密(圖)
    ,不但軍方有坑道,就連民間也有,全縣行政中心所在金城鎮城區的地下,正是有條全長2500多米的民防坑道,經過金門縣斥資整修,現在已經是一遊地下金門、見證民防歷史的熱門景點。金門在1958年的「八二三」炮戰後不僅軍方開挖坑道,民間也是挖防空洞、民防坑道,軍民一起打造「地下金門」奇蹟。  在全島軍民開挖地下坑道中,金城鎮城區,不但為金門縣及所轄單位聚集地方,也是絕大部分「中央」駐金單位辦公地點,因此,為確保戰時政經運作,將既有土質坑道加以擴充,成為水泥的民防坑道。
  • 金門地下坑道揭秘 傳薩達姆曾造訪並表佩服(圖)
    深入小金門的戰鬥碉堡,據說當年薩達姆曾經親自到過,對於當地的地下工事欽佩不已,回伊拉克之後,也開始打造類似的地下城堡。  傳出金門可能撤軍的消息後,島內記者實地走訪曾是臺軍軍事重地的金門,順著退伍老兵的腳步,初入眼前的就是小金門最引以為傲的地下坑道,巧妙的建築設計,就連微弱的回音都可以聽得清清楚楚。
  • 金門駐軍不足一萬 大量彈藥留廢棄坑道(圖)
    圖片來源:臺灣TVBS電視臺  中國臺灣網4月11日消息 據臺灣TVBS電視臺報導,金門駐軍從全盛時期的10萬大軍,到現在的不足1萬,金門防區逐漸成為「空城」。近日,有民眾曝料稱,他在金門發現無人看管的廢棄坑道,旁若無人的走進去後,發現大量的彈藥箱、汽油桶。臺媒稱,這些坑道就在「小三通」使用的水頭碼,若發生意外,後果將不開設想。  據報導,近日,有民眾向臺媒曝料稱,他在靠近碼頭的地方,發現堆滿彈藥箱、汽油桶的廢棄坑道。目擊者稱,整排子彈亂七八糟地塞在彈藥箱裡;而坑道入口根本沒人看管,誰都可以自由「進出逛大街」,走到一半還會發現好幾十箱彈藥。
  • 慈濟視頻:慈濟金門義診 首次在瓊林坑道設點
    慈濟北區人醫會到金門義診,第一次在觀光景點瓊林坑道旁的活動中心設點。這裡除了是許多遊客喜歡來的地方,由於地點就在金門島的中間位置,交通往來方便,很適合辦理全島性活動,首次新據點的義診居民看診踴躍。
  • 臺灣風味來襲│八八坑道and金門高粱酒
    但是現在我們甚至不用穿越海峽,便可以體驗到臺灣的風土人情和臺灣的酒文化,因此今天小編要給大家推薦頗具臺灣特色的白酒——八八坑道and金門高粱酒。八八坑道和金門高粱酒是寶島臺灣的兩大名酒,在寶島臺灣市面上可見度極高,都是純糧食釀造的清香型高粱酒,因其出眾的品質,近年來也已開始逐漸風靡大陸。
  • 2010金門坑道音樂節今登場 昔日軍事基地變身舞臺
    2010金門坑道音樂節今登場 昔日軍事基地變身舞臺 2010年10月16日 13:20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金門烈嶼九宮坑道棧道開通 貫穿兩景點
    原標題:金門烈嶼九宮坑道棧道開通 貫穿兩景點  中新網3月1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金門公園管理處表示,為創造多元遊憩體驗,提升烈嶼遊客中心至九宮坑道間遊憩動向,興建完成一條嶄新步道,貫穿兩景點,預定3月開通啟用。
  • 50年前戰時坑道,如今成為天然音樂廳,金門旅遊必去
    要說金門戰地旅遊必須要看的,翟山坑道當推一個。翟山坑道於1958年的「八二三炮擊金門」後的1961年開挖,耗時五年,於1966年3月竣工。如今已開闢為金門國家公園,開放供遊客參觀。坑道外圍還展示著運輸艇。
  • 2019金門坑道音樂節將實現歌仔戲與歌劇同臺「飆戲」
    2019金門坑道音樂節將實現歌仔戲與歌劇同臺「飆戲」 2019年08月28日 08:19: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臺北8月26日電 (記者 邢利宇 楊程晨)2019金門坑道音樂節將於10月19日、20日在金門翟山坑道內舉行。
  • 金門「退役」坑道變身舞臺 臺音樂家為兩岸和平祈福
    金門「退役」坑道變身舞臺 臺音樂家為兩岸和平祈福 2014年07月29日 11:50:08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臺北10月19日電 昔日的戰地金門早已跨過了風聲鶴唳的年代
  • 臺灣省蔣氏
    《福建通史》記載,臺灣的蔣氏主要來自福建泉州,而泉州的蔣氏始祖是南宋的大學士蔣邕(雍),人是莆田仙遊人,在南宋紹興年間由中原來泉州教書,後來定居下來,成為閩南蔣氏的開山祖。據廈門翔安澳頭《蔣氏族譜》載,廈門翔安(原同安)澳頭村蔣孟育,福全派下蔣旺後裔,孟育公是明萬曆十七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補國子監祭酒,南京吏部左侍郎,由澳頭遷徙金門西山前社。後裔在1958年「8.23」炮戰後,有1千多蔣氏族人遷入臺灣居嘉義、高雄等地。金門至今仍有蔣姓後裔300多人。
  • 60年前開挖620公尺長地下坑道通往海邊,現成為金門最熱旅遊景點
    臺灣很遠,金門很近,廈門金門的距離,25分鐘的船程,隨著旅遊的不斷開放,周末去金門度個假成了越來越多廈門人的休閒方式。金門其實很小,但有著不同於臺北和廈門的繁華紛雜,有的只是戰火退卻後的安寧美好。而來金門遊玩,必須要提的就是坑道旅遊了。
  • 金門軍事坑道成景點 當年兩岸炮戰炮彈皮打造菜刀
    軍事坑道開放成觀光景點  金門島上公交系統發達,雖然發車間距時間較長,但公交線路覆蓋了全島觀光地。  林先生說,整個金門島的地下幾乎都是挖空的,「花了大量精力、財力、物力挖的地道、秘密山底坑道,鋪得四通八達的。」記者留意觀察,果然在山坡樹叢間偶爾會有當年的工事和坑道口閃現,記者住宿地的對面就是一個窄小的防空洞口。  記者進入一條對遊人開放的翟山軍事坑道,百米長、6米寬、3.5米高的坑道內引海水為河,並建有裝卸碼頭……巨大的地下空間完全是人工穿鑿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