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眼裡,如果一個城市自稱是個古城的話,那麼它就該有個滿載著記憶的老城或者舊城。那是古城的「身份證」,是古城DNA的所在。南京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古都,但是,南京對於古都文化的保留確實是做得很一般。大片大片的舊城在近二十年的「新造城運動」中被拆毀,很多南京人的舊城記憶,也被壓在那一車車的拆舊垃圾下,一同被扔進了垃圾堆。
南京的中華門地區是曾經南京古城的核心區域。只可惜,這裡也已經被城建改造的面目全非,只留下了很少的古城痕跡。因為有事,昨天我去了一趟中華門的老城區。重新走回老城,我的心裡居然還有點興奮,因為我覺得在那些老街老巷子裡,也許我能遇見過去的時光。
在小街小巷裡遊走,心越走越涼。感覺南京的變化真是很可怕,即使是城南的老街巷,也無處不顯露出變化的樣子,這種變化的代價,就是老城的記憶越來越少。在這種感受下走路,我不僅僅是心越走越涼,肚子也越走越餓了。老城探秘的心境徹底轉換成了四處覓食的狼狽。
好在,在一個小小的街角,我看見了一家餛飩店。
餛飩是中國的古老美食,古代中國人做一種薄皮的小包子,這種皺巴巴的小包子沒有孔洞,好像人沒有七竅一樣,所以古人把這種皺巴巴的薄皮小包子稱為「渾沌」。因為這是吃的東西,於是後來改「渾沌」為「餛飩」。那時候,餛飩與水餃幾乎沒有什麼不同。直到唐朝晚期,餛飩和水餃才越長越不像了。
以前的南京,餛飩店、餛飩攤十分普遍。一般的街頭巷尾總能看到煮餛飩的爐火。南京的餛飩講究的是「三七瘦肥、大骨熬湯、柴火烹煮」,如果食客看店家不是用柴火架鍋,必定會覺得這家店很不正宗,於是…
今天我遇到的這家餛飩店,在招牌上清清楚楚地寫著「柴火餛飩」,再加上店裡很不怎麼樣的環境,我估計是家老店。於是,直接走到灶前,給正在下餛飩的大姐買了一碗餛飩。在跟這位大姐聊天后我得知這家餛飩店已經開了30多年了,店裡的男主人當年給自家的餛飩店起了一個浪漫的名字叫「又見炊煙」,估計男主人該是鄧麗君小姐姐的粉吧。
我在路邊隨便找了個位置坐下,那是一把小竹椅,很破舊了,所以沒人願意坐,估計是怕把它給坐散了。我輕輕坐下,那小竹椅真的嘎吱嘎吱的響,我怕真的把它給坐散了,於是又站起來,彎下腰細緻地打量著這把竹椅。這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在小竹椅的椅背上清清楚楚地刻著「提高警惕 75-12-24」的字樣。我的天哪,這是一把45歲「高齡」的小竹椅呢!這樣的竹椅在我小的時候很普遍,但是在如今塑料椅凳橫行的天下,可就不是很常見了。
這時,下餛飩的大姐已經把熱氣騰騰的餛飩放在我的面前,清晰、地道地附贈了一句南京腔調的:「啊要辣油啊?」
圓滿!
有了這句,就是南京柴火餛飩的全套服務了啊!
最後為各位看官備註一下,這個餛飩店叫「又見炊煙柴火餛飩」,味道不錯,地址在南京三條營西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