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ò一碗小餛飩,是南京人的本命!

2021-02-28 南京吃貨

南京人,出了名的愛huo餛飩。

如果說「鴨子」是南京的一張美食名片,那麼小餛飩卻是每個南京人,從小到大記憶中最不可磨滅的小吃。

「阿要辣油啊」「甩放!」這段老南京從小說到大的經典對白,連初來乍到的外國人也能說得很6。

剛出鍋的小餛飩,點上幾滴辣油,冒著熱騰騰的鍋氣,那麼鮮香,huo下小餛飩的那一刻,會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在南京人的生活中,任何時候都可以用一碗小餛飩來慰藉!

清晨的一碗餛飩,多加點辣油,立刻精神抖擻,喚醒一天的活力;

午飯來不及做,一碗餛飩就是墊肚子的不二選擇;

酒局之後,一碗餛飩溫暖難受的腸胃;

深夜,一碗餛飩更是暖胃解乏的靈魂撫慰劑……

總而言之,應該沒有哪個南京人不愛huo餛飩吧!

南京的餛飩店,布滿每一條大街小巷。

而南京人則可以為了一碗5、6塊錢的餛飩,跨越半個南京城。

排隊等候二十分鐘甚至更久,餛飩呼啦啦下肚可能只要十分鐘。

吃完之後打個混合辣油、蒜葉味的飽嗝,不要太滿足。

南京的餛飩,自然也有講究,大致分為四個流派——柴火餛飩派、薄皮餛飩派、安慶餛飩派和家常派四類。

老南京人記憶中總有一碗小餛飩,是柴火燒的。

小時候街上或者菜場經常能看到那種餛飩攤子,支一口鍋爐,柴火燻得門面都發黑。

但是一碗碗水靈靈白嫩嫩的餛飩熱氣騰騰出鍋後,誰還管那些虛頭巴腦的。

南京本地的小餛飩,還有一種就是皮薄肉少的金魚小餛飩。

因為皮薄通透,剛煮出來都是一顆顆氣鼓鼓的樣子,也叫泡泡餛飩。

因為皮子趕得薄還有韌性是講究手藝的,所以需要專門定製,也使得南京這樣的餛飩店少之又少,小現在是每見一家都要吃上一碗。

如果要細數南京美食圈的迷惑行為大賞,南京滿大街的安慶餛飩要算一個。

在安慶本地沒有幾家的安慶餛飩,在鄰省省會卻早已經風靡大街小巷,想來這也是安慶人沒有料到的,而這一點則為南京是徽京又添上了一筆實錘。

至於家常派餛飩嘛,皮不是特別薄,肉餡也不算特別大,長得嘛,似乎就和自己家包的沒啥區別,但是吃起來就是好吃!

這種餛飩大都看似平平無奇,卻各有各的玄妙,叫人百吃不膩。

南京值得一去的餛飩鋪子太多了,從眾多家挑選了這幾家,全都喝過,才算沒有白來南京!

 安慶柴火餛飩 

地址:馬道街122-1號

若是細數南京的安慶餛飩,少說也有兩三百家。但「安慶柴火餛飩,南京僅此一家。

他家餛飩還是用柴火燒制,這一碗餛飩上桌後,最先聞到的就是豬油的香氣。

輕薄小巧的餛飩皮,泡在湯中竟有些透明感,肉餡無比紮實,一口下肚,渾身溫暖飽足。

 珊珊家餛飩 

瑞金路36號27棟

珊珊家開在居民樓裡,店面不大,能坐下八九人的樣子。

他們家的餛飩是南京人愛吃的皮薄肉少的餛飩。

清湯口感特別清爽,簡單的榨菜蝦米蔥花,加上辣油和胡椒粉


湯底不會有厚重感,也沒有亂七八糟的調料味,光是湯口喝起來就極度舒爽。

 汪家餛飩 

雨花南路56-1號(有分店)

半自助式的汪家餛飩,拿到的碗裡只有調過味的湯底和蔥花,辣油、榨菜、蝦米都是自己加的,還比別人家多了白胡椒粉。

餛飩的肉質是一如既往地Q彈鮮美,餛飩個頭飽滿,皮有點軟爛,入口即化。

 巧手餛飩 

馬道街119號02幢1單元102室

巧手餛飩開在馬道街和木匠營交界的巷子口,坊間流傳這家是汪家餛飩家人單獨出來開的店,餛飩的包法和味道上確實大同小異。


巧手家的餛飩是一端上來就是撲鼻的小蔥清香味,和汪家餛飩一般,屬於皮厚肉多餡子紮實鮮口的味道。

 老城南餛飩店 

延齡巷80-1號

老城南餛飩店在延齡巷的時間不算長,四年多的時間足以站穩腳跟,俘獲一批死心塌地的老食客。


這家的餛飩明顯區別於南京的柴火餛飩,餛飩皮偏厚,所以一碗端上來不會有那種一個個小金魚的感覺,而是紮實的清湯餛飩。


 老韓柴火餛飩 

浦口區津浦新村社區底商

老浦口的餛飩不少,還大都是柴火餛飩,木柴找的都是些廢舊的實木家具,那種帶油漆的老韓一家都看不上,說是會燒出怪味兒。


老韓家的餛飩看著就像小金魚水中遊一般,餛飩皮薄到幾乎透明,淺淺露出自己平滑剔透的小尾巴。

餛飩皮入口即化,最有滋味的果然還是鮮肉。鮮鹹之味瞬間便撲向了過來,令人難以招架。

相關焦點

  • huò一碗餛飩,是南京人的本命
    南京人有多愛huo餛飩,大概就是即使暴雨傾盆,即便大雪紛飛,即使遭遇各類不可抗力,南京人自能躲在街頭巷角,愜意地huo上一碗熱乎的小餛飩,長嘆一聲
  • 在南京,一碗沒有辣油的餛飩是沒有靈魂的
    辣油小餛飩,可以說是南京人的最愛。不僅是早餐標配之一,而且是隨時可以坐下來來上一碗的。雖然在南京有很多不吃辣的人,但南京那些能吃辣的人,用南京話來說,吃起辣來也是木裡搗咕的。以前為了照顧個別不吃辣的人,特別是餛飩挑子上,下餛飩時老闆都會順口問一句「阿要辣油?」——說到這裡,就必須講南一個南京的經典的段子,關於小餛飩,關於辣油,關於愛!那是好久好久以前,那時每到深夜,街頭巷尾到處都會有餛飩挑出攤。幾張小桌,幾個小凳。挑頭一頭案板,一頭柴火爐子煮餛飩。特別是在冬天的夜裡,靠著熊熊小火爐,喝上一碗熱騰騰的辣油小餛飩,想想心裡就暖洋洋的。話說有天晚上餛飩攤來了個老黑。
  • 南京這家破爛餛飩店,堅持用柴火煮餛飩,7塊錢一碗客人搶著吃
    提起南京的美食,人們就想到鴨子,畢竟南京有鴨都的稱號,而且在南京烹製鴨子的方法五花八門,但南京的湯包,餛飩,面等同樣很受歡迎,南京這家很破爛的餛飩店,30多年了,一直堅持用柴火煮餛飩,煮出來的餛飩有濃濃的柴火香味,7塊錢一碗客人搶著吃。
  • 《2021南京人huo餛飩指南》
    即便是在新年頓頓大餐的日子裡,依舊忘不了那一碗有著十足吸引力的小餛飩。而無論街頭還是巷角,南京er隨時隨地都能偶遇到一家餛飩店,愜意地huo上一碗熱乎的小餛飩,長嘆一聲「爽得一X」。畢竟huo一碗餛飩,才是南京人的本命。
  • 遠赴南京覓食,吃一碗黯然銷魂小餛飩,辣油香!
    餛飩其實在全國各地都有,它最早是起源於北方的一款民間傳統麵食。而如今,很多城市也都有做餛飩,但根據不同地區都會有著各自的特色,比如我前段時間去南京遊玩時就覓食了幾家當地的餛飩店。南京大多做的是小餛飩,個頭小小的很是可愛。
  • 南京這家破爛餛飩店,堅持用柴火煮餛飩,7塊錢一碗客人搶著吃
    提起南京的美食,人們就想到鴨子,畢竟南京有鴨都的稱號,而且在南京烹製鴨子的方法五花八門,但南京的湯包,餛飩,面等同樣很受歡迎,南京這家很破爛的餛飩店,30多年了,一直堅持用柴火煮餛飩,煮出來的餛飩有濃濃的柴火香味,7塊錢一碗客人搶著吃。
  • 柴火餛飩,南京人不忘的味道
    南京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古都,但是,南京對於古都文化的保留確實是做得很一般。大片大片的舊城在近二十年的「新造城運動」中被拆毀,很多南京人的舊城記憶,也被壓在那一車車的拆舊垃圾下,一同被扔進了垃圾堆。,古代中國人做一種薄皮的小包子,這種皺巴巴的小包子沒有孔洞,好像人沒有七竅一樣,所以古人把這種皺巴巴的薄皮小包子稱為「渾沌」。
  • 如果想念會有聲音,那一定是南京人在huo餛飩
    南京人的早餐菜單裡,趕早兒的是一碗豆漿,配個油條或者燒餅,或者一碗胡辣湯,一碗稀飯配兩鍋貼。上班族呢,大抵是包子或者蒸飯;能一覺睡到九十點的,一碗老滷麵可以稱得上是絕美Brunch。午餐來不及吃或者胃口不好,一碗餛飩也是墊胃的不二選擇。下午和夜裡頭,餛飩更是暖胃解乏的靈魂撫慰劑。總而言之,沒有南京人不愛huo餛飩。
  • 一統南北味覺江湖的,憑什麼是餛飩?
    圖 / 網絡huo餛飩,寫作「喝餛飩」,因為往昔的南京餛飩皮薄餡少,端上來和面片湯差不多,直接喝就行了。南京人有多愛huo餛飩呢?管他大雪紛飛、暴雨傾盆,他們都能躲在街頭巷尾,自在地huò一碗熱乎乎的小餛飩,管你是西裝革履,還是蒲扇拖鞋,甚至是小紅領巾。
  • 地道的南京豬肉小餛飩,皮薄餡大湯還鮮,快手包法速度快!
    導讀:地道的南京豬肉小餛飩,皮薄餡大湯還鮮,快手包法速度快!南京這座城市可以說走到哪裡都是一股子柴火餛飩的味道啊。相信每個老南京人兒時都是這樣的記憶。餛飩裡有著一股子煙燻的味道,薄薄的餛飩皮包著一點肉沫星子,老闆唰唰唰一會就包好,上下翻飛,眨眼功夫一碗熱騰騰的豬肉小餛飩就出來了。豬油湯底,撒上點蔥花、榨菜、食鹽、胡椒粉,再稍微澆上點高湯,湯底一成,小餛飩也就煮好了。以前看著餛飩攤老闆行雲流水的操作,感覺真厲害。現在嘛,小編也行!今天就教大家快手包法,想吃上熱騰騰的美味餛飩,首先咱們自己得會做!
  • 藏在大行宮附近的餛飩攤,附近的南京人都去打卡了,你嘗過嗎
    南京人總是從吃早飯開始就很認真。最出名的大概是人盡皆知的那句南京話「阿要蠟油阿?」今天,就走進「科巷餛飩攤」,探尋南京小吃的獨特魅力。他們家位於1912街區,來南京的外地朋友們,必不可少要來總統府吧,遊覽結束後,隔壁的1912大概是你的不二選擇,不如,吃一頓南京特色小吃,品一品關於南京美食的故事。餛飩真的是我最愛的早餐小吃了,其實餛飩一天三頓的時間,我都可以吃下一大碗。
  • 怎樣才算一碗真正的南京辣油餛飩
    南京雖然是美食之都,不過,要是找一款最有代表的小吃,估計絕大多數人第一個想起來的肯定是辣油小餛飩,說不定還會想起那句名聞天下南京話———啊要辣油?雖然說起來,大街小巷都有餛飩店,不過真正講究起來,符合吃貨標準的並不多。真正的標準有哪些?一是皮要薄,而且鹼要重,吃起來才有咬勁。二是肉要少,否則就成餃子了,著名的汪家餛飩就像餃子一樣。
  • 餛飩
    不過,我對宮崎駿並無什麼喜愛,隨後將我吸引住的是老人家製作的小餛飩,不由得食指大動,完完整整的把小短片看完。做餛飩的老人姓尹,聽口音似乎是南京人,但是覺得南京腔不是很濃,或許年輕時候從江對面來的南京。老人講「做小餛飩沒有什麼秘方,主要是餡要好,另外,餛飩皮要薄一點」,這簡直和我對做好小餛飩的理解高度一致。
  • 餛飩攻略|這可能是上海最銷魂的8家餛飩店
    俗話說,冬至餛飩夏至面。上海石庫門"食文化"裡對餛飩是這樣描述的"肚皮鼓,兩頭翹,像偃月,似元寶。實墩墩,香噴噴,團團坐,熱鬧鬧。"上海人對於餛飩的愛不亞於面。餛飩雖說不是起源於上海,但是上海人在餛飩界卻吃出了新高度。上海也有許多不得不吃的餛飩店。
  • 睡前故事|一碗餛飩的誕生
    兔子小姐回憶起小的時候,媽媽在冬天的清晨給自己煮清湯掛麵。麵條在水中沸騰著,煙囪裡冒出灰白色的煙,一口咬下去,熱乎乎的——這就是冬天的感覺呀。「好像材料有點不夠了呢,現在也沒辦法去市集上買。」熊貓先生打開冰箱,撓了撓頭。
  • 中國頂級餛飩大賞,讓人感覺到無比的溫暖!
    天氣漸漸涼了,此時的一碗餛飩,大約在許多人的心目中都有著獨特的地位。學生時代,複習功課到深夜時,媽媽總會端來親手包的鮮肉小餛飩做宵夜,一碗下肚,連夢境都是香甜的;上了大學,學校邊不起眼的小攤上的一碗餛飩,對於吃夠了食堂大鍋飯的學子們來說,卻是了不得的美味,即使畢業了也還念念不忘;剛剛工作時手頭拮据,出去吃飯,卻只能跟戀人分享一碗幾塊錢的餛飩,可是兩人頭碰頭的吃上這麼一碗,心裡都要樂出花來……一碗小小的餛飩,卻在不經意間承載了人們的喜怒哀樂,回首想來,讓人感覺到無比的溫暖
  • 超好吃的一碗餛飩,養生餡料,營養美味
    小時候趕集,5毛錢一碗的包面,覺得怎麼也吃不夠。讀書年代,南方的小城,周末總喜歡穿越在小巷子裡吃一碗熱氣騰騰的包面。初到北京時,2塊錢一碗的餛飩,覺得比老家的包面味道差不少,外形很像,包法有點差別,老家的加辣,覺得是這個美食的靈魂,時間久了,兩種味道也都喜歡了,其實不同地域養育著不同口味的人。
  • 南京十二碗傳奇餛飩,擠在同一張桌子上喝餛飩喝得不亦樂乎
    南京人是出了名的愛餛飩。如果要評一道人氣最高的本地早餐,小餛飩配辣油毫無懸念地穩居榜首,不少南京人幾乎天天早起都要來一碗,理所當然地如同一項例行公事,永遠也不會厭煩。著旺火,煮著餛飩。湯頭一衝,辣油一舀,路人紛紛循香而來,在小攤前排起長龍。打扮入時的姑娘和穿著汗衫的大爺,擠在同一張桌子上喝餛飩喝得不亦樂乎。
  • 冬天,沒有一碗餛飩暖不了的胃,冬日朔風肆意吹著!
    冬天,沒有一碗餛飩暖不了的胃,冬日朔風肆意吹著!寒冷的日子裡,最適合吃一碗熱氣騰騰的餛飩。在街頭巷尾的小店裡點上一碗,柔和的燈光下,嫩滑的餛飩麵皮如縐紗般在沸水中飄散開來,包裹著緊緻微紅的肉餡。一碗暖熱的餛飩,不知陪伴我們度過了多個漫漫寒冬長夜。吃餛飩我國許多地方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南宋時,當時臨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這一天吃餛飩的風俗。宋朝人周密說,臨安人在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祭祀祖先。只是到了南宋,我國才開始盛行冬至食餛飩祭祖的風俗。
  • 楓楊 一串餛飩一碗酒
    楓楊 | 一串餛飩一碗酒一角1+1是大於2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