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標(江門市人大副主任)
記得我背過的一則蒙訓,其中一段是「記得細時好,跟娘去喝茶。門前磨蜆殼,巷口玩泥沙。叉腳騎獅狗,屈針釣魚蝦。而今人長大,心
事亂如麻。」那是文革後期,先母被下放到山區教書的時候悄悄教導我們的,至今憶起倍感溫暖。
一直想追尋這則蒙訓的來源,未果。近日,偶然讀到段懷清先生2010年4月1日在《大公報》上發表的一篇文章,題目是《也說「而今人長大,心事亂如麻」》。於是,鍥而不捨究其源頭,驚喜地發現這則《蒙訓》竟然出自五邑先賢子褒先生筆下的《婦孺三四五字書》。
從有關資料得知,陳子褒(1862——1922)中國教育家。名榮袞,字子褒,號耐庵,別號婦孺之僕,廣東新會外海人。1893年(光緒十九年),陳榮袞參加鄉試,中第五名,膺五經魁,發榜時名字排在南海康有為前邊。讀康文後,自謂不如,遂入萬木草堂執弟子之禮。
子褒先生的《婦孺三四五字書》是近代嶺南蒙學力作。網上看到的圖片中,最早是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第三版的《改良婦孺三四五字書》。幸運的是,在江門新會景堂圖書館保存了《中華民國繪圖三四五字書》,是廣州九曜坊麟書閣出版的,這是我看到的最完整的版本。另外還發現挪威國王大學圖書館竟然也收藏了整套 《改良婦孺三四五字書》,是粵東佛鎮福寧大街寶華合板的。可以想像,那時《婦孺三字書》在嶺南地區廣為流行。
歷朝歷代,各式家訓多如牛毛。子褒先生的《婦孺三四五字書》與《三字經》、《朱子家訓》同屬蒙訓,其不同之處在於,《三字經》、《朱子家訓》文中常常引經據典,文字澀古難懂,一部分連大人都難以讀懂,更勿論小兒了。而《婦孺三四五字書》以白話文寫作,十分注重儒家理想的傳承,內容豐富,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卻不失其哲理規範,學惟有用。可謂一看就明白,一讀就上心。
特別要說的是,子褒先生畢生投身教育,先後在廣州、香港、澳門和家鄉開館授徒,學生不計其數。著有蒙學教材6類50餘種,如《婦孺須知》、《婦孺淺解》、《婦孺釋詞》、《婦孺三四五字書》、《婦孺新讀本》等。先生堪稱清末民初教材、教法創新的先行者,是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驅,偉大的教育家。
五邑大地人傑地靈,英才輩出。古時候有理學宗師,比肩朱程的岡州鴻儒白沙先生。近代有戊戌變法推動共和的維新領袖梁啓超先生。現在,我們又驚喜地發現了一代嶺南蒙學宗師陳子褒先生的理學思想,為近代嶺南導學開化,探明了一筆寶貴的財富。我們有理由說,有更多的人間智慧散失於尋常巷陌,如不儘快拯救挖掘,這些人類歷史的寶貴財富將淹沒在滾滾而來的歷史潮流裡。進一步挖掘和深入研究陳子褒的理學思想,豐富僑鄉歷史文化寶庫,潤澤僑鄉人民,無疑是江門文化建設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