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傳統蒙學中,作為幼學課本,除了《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之外,還有一本讀物——《龍文鞭影》 。但是很多人對它知之甚少。今天對古文的閱讀重視有了一些提升,實際上還有很多欠缺。我們的傳統文化並沒有流逝,只是大家在忽視。
今天沽酒客來給大家聊聊這邊曾經風靡古代的幼學啟蒙讀物,了解一些古人的治學之道。
《龍文鞭影》成書的年代較《三字經》等要晚,是在明朝萬曆年間才出現的。李氏《蒙求》以掌故內容開其先河,以後陸續出現了一大批掌故、知識蒙書,《龍文鞭影》就是在這種影響下產生的比較完善的一部蒙學書。
《龍文鞭影》原名《蒙養故事》,編撰者蕭良有,夏廣文作注。蕭良有系明朝萬曆年間進士,字以佔,號漢衝,漢陽人,自幼聰穎,有神童之稱譽,任國子監祭酒,聲望很高,著有《王堂遺稿》。國子監是封建時代國家最高學府,祭酒相當於現在的校長。以這麼高的地位,親自來撰寫蒙書,也就是小學生讀的書,可見那時對蒙學教育之重視程度。
後來楊臣錚認為蕭作《蒙養故事》「有裨幼學」,只是太簡略了,夏注也有不少錯誤,於是大加補充訂正,書名遂改為《龍文鞭影》。何謂「龍文鞭影」?很多人不解其義。「龍文」是指古代良馬,因見到「鞭影」就會疾馳,無須鞭打,其含義即是說,讀這本書是能收到「逸而功倍」的效果的。
到了清末,丹徒人李恩綬認為這本書雖風行已久,但有謬誤之處,於是又經過了一番校對增刪,於光緒年間付梓刊行。
後來又有清人李暉吉、徐瓚,仿照《龍文鞭影》的體例,合編了一部《龍文鞭影二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龍文鞭影》多半是經過了上述一些人的不斷增補、訂正、充實後的本子,應該說是比蕭的原作要更完美。
《龍文鞭影》在傳統蒙學中起著承前啟後、由淺入深的作用,在完成了集中識字兩千來個之後,為進一步讀《四書》、《五經》和作文打下基礎。它和初讀的「三、百、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幾種蒙書比較起來,有個顯著的特點,這就是它廣泛地汲取了前人的若干蒙書的材料,溶入了二十四史的不少人物典故和神話、小說、筆記,是一部集自然知識、歷史掌故於一體的駢文讀物。這對後來的《幼學瓊林》起了催生作用,影響很大。
後來,在以李氏《蒙求》這種駢文體例影響下,出現了各種「蒙求」,有名物的、文字的、歷史的、經學的、倫理的、地理的,各種讀物不下百來種。但《龍文鞭影》和《幼學瓊林》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兩部知識性蒙書。
《龍文鞭影》初名《蒙養故事》,明代蕭良有撰。蕭良友,字漢衝,湖廣漢陽人。
此書未成之前,以四字韻言形式介紹古代人物及有關典故的童蒙讀物,主要有唐代李翰的《蒙求》,而《蒙求》的內容只限於唐代以前,唐代以後許多人物的精彩事跡還沒有包括進去,作為明代的童蒙讀物顯然不夠理想。蕭良有熟悉古代人物和典故,便在《蒙求》的基礎上,寫成了《蒙養故事》,大量的唐宋時代人物的事跡寫了進去。仍用四字韻言的形式,使用的是平水韻的平聲韻。此書問世後,曾有夏廣文為之作注。
後到清朝初年,安徽的一位私塾先生名叫楊臣諍,認為《蒙養故事》仍然不夠完備,又嫌夏廣文的注多有疏漏謬處,因而進行増訂。増訂完後,並改書名為《龍文鞭影》。龍文,原是漢代西域的駿馬名,此馬見鞭則疾馳,取此名的意思是童蒙學習此書,學識會增長得更快。全書一千多句,比《蒙求》增加近一倍。使用了平水韻平聲的全部三十個韻部。內容主要是宋代以前的人物典故,元明兩代也涉及一些,比重不是很大。但值得一說的是,在下平聲「七陽」韻中有「人始亞當」一句,這超出了中國歷史的範疇,引用了《聖經》中的故事了。這一段頗為詭異,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沒有說伏羲女媧,或者盤古之類呢?
《龍文》問世後,影響甚大,成為有清一代頗受歡迎的童蒙讀物之一。再到清末年間,廣東番禺有李暉吉、徐蘭畦二人合撰了《龍文鞭影二集》,取材和體例與楊臣諍増訂者鹹同,篇幅也大體上相等。因為有了二集,自然稱楊臣諍増訂者為初級。清末民國時期出版的《龍文鞭影》,一般都是將初集、二集合在一起出版。
《龍文鞭影》在傳統蒙學中起著承前啟後、由淺入深的作用,在完成了集中識字兩千來個之後,為進一步讀《四書》、《五經》和作文打下基礎。它和初讀的"三、百、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幾種蒙書比較起來,有個顯著的特點,這就是它廣泛地汲取了前人的若干蒙書的材料,溶入了二十四史的不少人物典故和神話、小說、筆記, 是一部集自然知識、歷史掌故於一體的駢文讀物。這對後來的《幼學瓊林》起了催生作用,影響很大。後來,在以李氏《蒙求》這種駢文體例影響下,出現了各種"蒙求",有名物的、文字的、歷史的、經學的、倫理的、地理的,各種讀物不下百來種。但《龍文鞭影》和《幼學瓊林》是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兩部知識性蒙書。
其實這就是古代的韻律書,通俗的韻書。要學做詩,先得要讀。蒙學讀物,簡單易懂,誦之朗朗上口,卻基本包括了古文詩賦至於寫文可能用到的所有常見典故,圖省事抱佛腳開坑前突擊的教輔上品。
這本書講了許多許多典故,幾乎網羅三皇五帝,孔子、老子、莊子、孟子等各種子,還有藍田日暖、嫦娥奔月、精衛填海等各種自然、社會、國家、歷史等林林林總總的傳說。好像知道了詩人們寫詩用的典故為什麼能如此廣博了,背完龍文鞭影就差不了多遠了。儘管真正的大師一定是博覽群書、學富五車、通天文曉地理、才德共長的。
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真地造就了太多太多優秀的人了,雖說壞到遺臭萬年的也不少。明禮修德、崇善崇孝的傳統文化放在今天依舊是我們驕傲的資本。希望越來越多人讀這些中華文化經典書籍,發現其中的美妙。
還是那個問題,什麼才能表現文化,除了書籍以外,最能表現文化的是,一個人的所作所為,以及人們對其評價。
古之小兒,從歷史典故中辨世理,明是非。而現在之人,數典忘祖者比比皆是,我輩亦不能免責,不明源流,怎知歷史論斷背後的諸多因素,一旦談論,張口便錯,或至慌張,或強蠻無禮,豈不痛哉。
全文最後一句:古人萬億,不可茲涵。正是告誡我們,世事之理無窮盡,很難說全,但是以有涯求無涯之事,真的沒有價值嗎?莊子之論斷,概在說明知識與智慧之差別,但是不明白知識之界限,又如何談論超越?換句話說,厚積薄發,無厚積,所言之事不明,所做之事自己亦不信,那還有什麼意思?
德行二字古今同謂,《龍文鞭影》,志士仁人的生活情趣和習慣,總結如下,敬天地,玩物,禮德,智趣,多藝,堅忍,積學,天象,風水,威勢,嗜學,清明,俊秀,遠慮,敢為,排遣,老莊,嚴教,變通,洞察,因勢,鎮靜,盡忠,節儉,講究,風流蘊藉,澄清寡慾,好善,責己,刻苦,年少有志等不一而足。這就是一本古人版的中華典故大全。
附錄目錄:自敘原敘卷之一一 東二 冬三 江四 支五 微六 魚七 虞卷之二八 齊九 佳十 灰十一 真十二 文十三 元十四 寒十五 刪卷之三一 先二 蕭三 餚四 豪五 歌六 麻七 陽卷之四八 庚九 青十 蒸十一 尤十二 侵十三 覃十四 鹽十五 鹹李恩綬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