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江蘇淮安旅遊,要是想要吃特色的美食連吃幾天不帶重樣的,那你可是來對地方了。
今天就讓我帶著大家來看看淮安這個美食多多的城市吧。
1|軟兜長魚
軟兜長魚又稱「軟兜鱔魚」,是江蘇省揚州、淮安的一道傳統名菜,屬於淮揚菜,也是在淮揚菜中最負盛名的一道菜餚。
淮安人厚待中外賓客最喜歡上這道「鮮嫩可口,別具一格」的菜,讓賓客嘗鮮,贊口不絕。該菜的功效為補虛養身調理,氣血雙補調理,營養不良調理,產後恢復調理。
據《山海經》記載:「湖灌之水,其中多鱔。」江淮地區盛產鱔魚,肉嫩、味美,營養豐富,淮安名廚田樹民父子以鱔為原料,可製作108樣佳餚,即著名的「全鱔席」。而軟兜鱔魚則是鱔魚席中的精品。「兜」字是指以前餘鱔時將鱔魚裝布兜,再經精加工。
車橋名菜有軟兜長魚,清光緒十年,兩江總督左宗棠視察淮河水患,駐節淮安城,淮安知府特意安排車橋的廚師做了一道軟兜長魚。
左宗棠食用後大為讚賞。在他的推薦下,軟兜長魚曾作為淮安府的貢品之一進京恭賀慈禧七十大壽。
2|平橋豆腐
平橋豆腐是江蘇省淮安市的一道名菜,屬於淮揚菜,該菜品作為淮揚菜系的扛鼎之作,自有其過人之處。
其選用內脂豆腐,將其切成一致的菱形小塊,配以雞肉丁、香菇丁、香菜沫,用鯽魚腦起鮮,因其起鍋時淋了一層明油看似不冒熱氣,其實很燙,一定要小心慢用。
平橋豆腐經濟實惠,美味可口,食而不膩,清素入肺。平橋豆腐絕在兩條:一是用鯽魚腦和雞湯調味,普天之下,只此一家,姑且不論湯口如何,能想到這一點已是匪夷所思、鬼斧神工;其二是成菜上桌後,略帶油脂看似不冒熱氣,其實很燙,勺不起,氣不起,勺起氣起,因此需吹後食之,小心慢用。
平橋豆腐含有豐富的營養,具有補五臟、療虛損的功效,在夏季食用功效更顯著,許多中外顧客在當地品嘗這道歷史名菜後,對其滋味之鮮美,均讚不絕口。肉質細嫩,清香爽滑,口味鮮鹹。豆腐鮮嫩油潤,湯汁醇厚,油封湯麵,入口滾燙。豆腐片潔白細嫩,輔以雞汁海鮮,味美湯濃,深受食者喜愛。
提及這菜的來歷,還與乾隆南巡有關。
平橋是隸屬淮安的一座古鎮,瀕臨京杭大運河的東岸,古色古香的街道,加上淳樸敦厚的鄉風民俗,使這裡很自然地成為了富有情趣、令人嚮往的地方。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之時,乘龍舟路經這裡。
當時有位名叫林百萬的大財主,認為這是天賜良機,是討好皇上的大好時機,於是他依仗自己擁有百萬家產,令人在淮安至平橋鎮四十多裡的路上,張燈結彩,鋪設羅緞,硬是把皇上接到了家裡。
林百萬是個很有心計的財主,早在接駕之前,他就派人探聽到皇上的飲食口味,所以他命家廚用鯽魚腦子加老母雞原汁燴當地的特色豆腐款待乾隆。乾隆雖然嘗遍山珍海味,可是他何曾品味過如此具有地方特色的風味呢?
因此他品嘗以後,連連稱好。接駕以後,鮮美可口的平橋豆腐便不脛而走,從此譽滿江淮,成為淮揚菜系裡的傳統名菜。平橋豆腐雖然名氣甚大,但是它的製作方法並不複雜。燴制時,用原汁雞湯,加上鯽魚腦和蟹黃、豬油、蔥、姜等佐料,煮沸後,將去滷的精豆腐片和熟肉丁、蝦米、少許醬油一起放進鍋裡。
燒開之後,用菱粉勾芡,再加少許味精便可起鍋了。若要增加香味,還可稍加一點麻油或胡椒粉。判別是否是平橋豆腐,除了上述的輔佐料以外,關鍵在於豆腐的刀工。平橋豆腐的碎片,就像瓜子一般,切得越薄,越顯出功夫,同時也越入味。
3|欽工肉圓
欽工肉圓是一道傳統名吃,屬於淮揚菜系。
曾經是清代的著名「貢品」,所以又名清官肉圓、清貢肉圓。它的製作已有千百年的歷史,乃是江蘇省十大名菜之一,它的特點是:光滑細嫩,富有彈性,色白湯濃,味道鮮美。當地有民謠稱讚曰:「欽工肉圓撂過牆,拾起還是圓又光;掉在地上跳幾跳,吃到嘴裡嫩又香。」
欽工肉圓內含有極其豐富的優質蛋白質、人體必需的各種微量元素,像鈣、磷、鐵、碘、鋅等,以及維生素及、尼克酸等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常吃肉丸還有健身美容、補中益氣、提高免疫力等食療作用。
4|盱眙龍蝦
盱眙龍蝦,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盱眙龍蝦是淡水龍蝦,又稱克氏螯蝦,一般在盱眙境內的陡湖、洪澤湖、天泉湖、貓耳湖、天鵝湖、八仙湖等河湖水塘生長、繁育,是中國重要的水產資源,被列入中國農業入世後的戰略發展規劃。該種群發展特別快,尤其是每年的5—9月份更是生長旺季,已成為優勢種群。
盱眙龍蝦體色紅亮,富有光澤;體表乾淨無汙物,活力強;肉質鮮嫩、肥碩飽滿。從中醫的角度看,盱眙龍蝦具有清熱解毒、強身健體等功效,是一種色、香、味、營養俱佳的美味保健食品。
5|洪澤湖活魚鍋貼
洪澤湖活魚鍋貼是江蘇淮安洪澤湖傳統名餚之一,源於洪澤湖漁民日常的船頭之作。此菜色澤黃亮,香脆可口。烹魚和鍋貼一同上桌,食者胃口大開。盡享淮安一絕。漁民將現捕活魚洗淨後下鍋煮製,同時將生面料按貼在鍋沿四周,俗稱「一鍋熟」。吃時先把鍋底魚湯撩在鍋貼上,然後再食用,風味獨特。
傳說元朝末年朱元璋與陳友諒在江北大戰時,曾負傷落荒而逃,在朱家壩(今洪澤縣朱壩鎮)被漁民史龍救治,吃到了活魚鍋貼,終身難忘。他做了大明皇帝後,還下旨朱壩廚師到宮廷去做.由於不是「湖水煮湖魚」,已沒有當年他享用時的那般風味了。活魚鍋貼在淮安各地大中小賓館、飯店都有製作,而以朱壩活魚鍋貼城為「原版正宗」。
散客一般是點一盤兩條鯽魚、一二兩鍋貼即夠享用。整席則是各類河鮮水族齊上,十幾、二十幾樣不重複。食客看好池中哪條魚,廚工便撈起宰殺,迅即下鍋,湖水煮湖魚,餐廳充溢著「鮮氣」。
製作時先用水將適量特級麵粉攪勻,發酵十分鐘,然後大火上鍋勻貼,厚度在0.5~1.5毫米之間,貼好後改小火續熱,約二分鐘即熟,用鏟刀將鍋貼壓平,在縫隙中澆灑少許香油,在表面澆上魚湯,再撒上芝麻,最後用文火收熱,使鍋貼色澤黃亮,香脆可口。烹魚和鍋貼一同上桌,食者胃口大開。盡享淮安一絕。
6|漣水雞糕
雞糕細嫩,造形雅致,營養豐富,深受老人喜愛。「漣水三件寶,麯酒捆蹄加雞糕」。這是遠近人們對漣水飲食文化的概括和評價。提起漣水雞糕,還有一個故事呢。
相傳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漣水時,飢腸轆轆,竟聞有無素雞可吃。這雞本來就屬葷,天下哪來的素雞?可偏偏漣水城有位姓姚的師傅絞盡腦汁,真的做出一盤晶瑩透明,粉嫩如酥的「素雞」,吃得皇帝老子頭上都冒出蒸汽來,一邊讚不絕口,一邊大談其「與民同素」的好處,漣水雞糕從此出了名。
雞糕又叫「素雞」,不僅與乾隆皇帝的傳說有關,還取其口味清雅、色澤鮮明。又因為它粉嫩如酥,細膩上口,人們還稱之為酥雞。
作為漣水城鄉獨創的傳統名菜,它已有 200多年的歷史。每逢過年過節,各地朋友紛紛來漣,以一嘗漣水雞糕為幸,特別是漣水的海外遊子們,不惜迢迢千裡,或返鄉,或捎信,以「食之為幸」,大有「鱸魚堪膾」之奇情。80年代中期,客居臺灣的漣水籍名人顧祝同曾託人回家鄉捎兩樣特產,其中之一就是漣水雞糕。
製作雞糕是以雞胸脯肉為主料,配之以適量的鮮蝦仁、雞蛋、山藥、豆粉、蔥薑汁等輔料,加上十多種調味品製作而成,其主要工序是把雞胸脯肉與噘魚肉放在清水裡浸泡去掉血水,使之潔白如玉,然後撈起晾乾斬成肉泥把雞蛋清放在肉泥裡,再把撲碎的山藥,鮮蝦仁與鮮粉及調味品一起放人,充分攪拌使之均勻,成為粘性較強的白色糊狀,按一寸左右的厚度推在籠上備蒸。
將蛋黃放人備留的少許肉湖內攪拌,成為黃色糊狀,再均勻地攤在籠中的肉糊上面,小火蒸熟,取出冷卻後即成雞糕。切成半尺見方的塊子備用,待到做菜時,再用刀將塊子切成薄而透明的片子,開水下鍋,一滾即盛盤,你就可以品嘗到聞名遐邇的美味佳餚了。
做雞糕在配料、用刀、拌工、火工上都十分考究,放多少雞肉、雞蛋、豆粉、山藥等輔料以及調味品的比例全在師傅的掌握之中,不能用昔油,不能直接放蔥薑汁,否則,將影響雞糕的色澤與細度。刀工是做雞糕的關鍵,主輔料斬得越細越好,做好的雞糕口感就越嫩越豐富。至於用火,大小緩急以及用什麼燃料,都對雞糕的質量有所影響,其中奧妙不一而足。
7|碼頭羊肉湯
碼頭羊肉湯是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碼頭鎮當地傳統名菜,屬於淮揚菜。
碼頭的湯羊肉是經過特殊的烹調加工,裝上碗,一半湯,一半肉,湯肉並美。湯,看上去稀,舀起來稠,喝進嘴粘,咽下肚滑,獨具鮮、美、香、爽口味;肉,酥而不散,進嘴 則骨離筋化,回味無窮。
碼頭羊肉湯…… 全國各地都有很多地方特色的羊湯,而碼頭羊肉湯不像其他地方的羊湯,它系出韓信大將軍門下高廚絕活手筆,碼頭的湯羊肉是經過特殊的烹調加工,裝上碗,一半湯,一半肉,湯肉並美。
湯,看上去稀,舀起來稠,喝進嘴粘,咽下肚滑,獨具鮮、美、香、爽口味;肉,酥而不散,進嘴 則骨離筋化,回味無窮。讓人嗅之奪魂,食之酣暢,思之神往。
如再佐以幾杯美酒助興,則會讓你有一種飄然欲仙之感。湯羊肉毫無腥羶之味,為冬令食補之佳品, 湯羊肉製作用料考究,烹調獨特,其烹調技術程度看似與家常一般,當一般人如法炮製的時候,卻總也出不了那種獨特的味道,有一種不盡人意 的感覺。
其實碼頭羊肉湯的鮮美,得益於碼頭鎮的水質,現如今可能也大不如前,但是家常做法大體能也達到該湯的意境。
結語
好吃的美食多的數不清,淮安就是其中一個盛產美食的地方,還不趕緊去吃吃看吧。
省點,使人們花對每一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