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塵世的創世之光——伊朗波斯宗教簡史

2020-12-15 暮鴞歷史屋

伊朗地處西亞,是東西方眾多文明交融貫通之地。其前身波斯,作為絲綢之路中段的強大帝國,吸收各個文化之所長,又創造出了璀璨的波斯文化。因其神秘而浪漫的傳說,至今吸引著人們的想像力。《波斯王子》、《亞爾斯蘭戰記》,都藉助這一小眾IP繼續絢爛的遐想。

伊朗(Iran)的詞源可以追溯到雅利安人(Aryan),這一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的古老遊牧民族。他們信奉多神教,崇拜太陽。和其他遊牧民族一樣,他們不是在遷徙,就是在準備遷徙的路上。公元前20世紀至公元前14世紀,他們先後到達了伊朗高原與印度半島並在那裡定居了下來。

「雅利安」一詞在波斯語中意思為「有信仰的人」;在古印度的梵語中意思是「高尚」與「權貴」。

「雅利安人」在納粹德國時期遭到曲解與誤用,由於某種不可描述的原因被希特勒奉為優秀人種。聰明的童鞋們千萬不要上當了!近來,學界更多的用「印度-伊朗人」或是「原始印歐人」取代「雅利安人」的稱呼。

密特拉

公元前2000年前後,雅利安人來到了伊朗高原。然而當地土著——埃蘭人於公元前2700年就早早地在這裡建立了最早的埃蘭王國。雅利安人逐漸與當地居民融合同化,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雅利安國家——米底亞王國,形成了後來波斯人,也就是現在伊朗人的主體。

伊朗高原城邦林立,徵伐不斷。亞述帝國為了埃蘭地區的資源,入侵並滅亡了埃蘭王國;但隨後又被逐漸崛起的米底亞王國所滅亡。

公元前550年,本來安居於伊朗高原西南一隅的居魯士二世(Cyrus II of Persia)經過數十年辛苦經營,推翻了米底亞的統治,統一了各個古波斯部落;還在居魯士圓柱上發布了歷史上第一篇人權宣言;最終建立了波斯帝國。甚至《聖經·舊約》都記載了《巴比倫之囚》的故事為居魯士背書。最終根據他所徵服的領土,所得到的稱號為:「居魯士大帝(Cyrus the Great),波斯國王,安善國王,米底亞國王,巴比倫國王,蘇美爾和阿卡德國王,四方之王」。光看長度就知道當時林立的王國與複雜的環境了。

此後,帝國不斷壯大。在大流士一世治下,波斯帝國達到了鼎盛,其疆土東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巴爾幹半島,北起亞美尼亞,南至衣索比亞。

在遷徙過程中,宗教作為文化軟實力被雅利安人傳遍了所到之地。在眾多神祗中,一位名為密特拉(Mitra)的神脫穎而出。

密特拉的意思是「契約、朋友」

不知道是因為在波斯人喜歡立法建立契約的習慣;還是因為商業發達需要契約精神,亦或是早期密契主義的廣泛流傳。波斯人更傾向於將密特拉視為契約之神,並且位置崇高。距今最早有關密特拉的記錄來自於小亞細亞地區的西臺語銘文,該文件記錄了西臺與米坦尼兩國的合約,並提到密特拉是米坦尼的主神;而米坦尼的統治階層正是雅利安人。可見密特拉在雅利安神話系統中的重要地位。

圖1 安條克一世(左)與密特拉神(右)

在印度的雅利安人則更傾向於將密特拉作為「朋友」的意思。由之衍生出了婆羅門教的神祗——密多羅(Mitra),掌管著友誼的力量,同時也是法律與秩序的維護者。除了「密多羅」可以同時用作神名與朋友之外,在波斯古經《阿維斯陀》與印度神曲《梨俱吠陀》中都有相似詩歌:

這是強有力的密特拉/密多羅神

是所有被造物中最強大者

我謹以酒獻上

公元前300年左右,隨著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東徵,希臘文化快速湧入波斯,波斯文化也傳入了希臘。此時的密特拉神受到瑣羅亞斯德宗教改革的影響,在希臘又與當地的密契主義相交融,成了神秘主義秘密教派。希臘人將「密特拉」與希臘太陽神「赫利俄斯」相等同,羅馬人又將他與羅馬太陽神「索爾」相等同,最終使他變成了密特拉教的主神——密特拉斯(Mitras)。但密特拉與密特拉斯信仰之間的連續性仍然有待考證。

傳說,作為太陽神的密特拉斯從洞穴中升起,其屠牛的形象廣泛流傳,但其隱喻意義已遺失。信徒們模仿密特拉斯從巖石中出生,在被稱作密特拉寺的洞穴中進行秘密儀式並宰殺公牛祭祀。公元1世紀至3世紀,密特拉教曾廣泛流傳於羅馬帝國境內,因士兵們的普遍信仰,其職能也從太陽神逐漸轉變為戰神。早期基督教為了吞掉這個強勁的對手,將耶穌(Jesus)的生日——聖誕節定為密特拉斯的生日,12月25日,以拉攏更多信眾的皈依。但誰知道這個日期是不是羅馬人假借密特拉知名,慶祝其他太陽神的節日呢?

圖2 屠牛的密特拉斯

瑣羅亞斯德

希臘羅馬人所接觸到的密特拉崇拜可能已經不再是原來多神教的一個神祗,而是瑣羅亞斯德教神職人員所復興的新形象。原因是公元前600年左右,瑣羅亞斯德就已經對波斯原始宗教進行了改革。「瑣羅亞斯德(Zoroaster)」來自希臘語翻譯,從波斯語直譯為「查拉圖斯特拉(Zarathustra)」,正是尼採大名鼎鼎的作品——《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主人公。他20歲出家隱居山林,30歲受到神的啟示,回到塵世普度眾生,革新了多神教,創立了一神教系統的瑣羅亞斯德教,也稱拜火教、祅教。

圖3 法拉哈瓦——瑣羅亞斯德教標誌

在他這個新宗教中,崇拜光明之神阿胡拉·馬茲達,宣揚善惡對立的二元論。善神阿胡拉·馬茲達代表光明;惡神阿里曼代表黑暗。善的世界裡沒有武器,為了與惡戰鬥,阿胡拉·馬茲達創造了世界與人類,以及火。而火是神最早創造的兒子,象徵神的絕對與至善,是「正義之眼」。每個寺廟都有祭臺燃放聖火。世界就是善與惡,光明與黑暗鬥爭的舞臺。

人具有自由意志,能夠通過棄惡揚善的行為在末日審判中升入天堂。我們可以注意到,所謂善惡是神的判斷,而不是日常所說的好壞。如果自覺的良知作為神的代言,則可以推己及人;如果教會團體作為神的代表,那麼信眾就可能淪為任人宰割的魚肉。

在漫長的千年之間,瑣羅亞斯德教乎沒有變革,逐步被權貴控制,淪為統治工具。它作為波斯各個王朝的國教一直流傳到了伊斯蘭教徵服運動的7世紀。隨著伊斯蘭教的驅趕,瑣羅亞斯德教向東流傳,在古代中國作為「祅教」被熟知,卻一直沒有得到官方地位,到宋朝之後便逐漸消失,融入了民間信仰。如今,在伊朗境內仍有少量瑣羅亞斯德教信徒。

摩尼

面對神職人員的墮落,教義的腐化,歷史並非沒有嘗試,瑣羅亞斯德教所面對最強勁的對手當屬摩尼教。

摩尼教由其先知摩尼(Mani)於公元3世紀創建,借鑑並囊括了當時幾乎所有知名宗教,例如瑣羅亞斯德教的善惡對立、基督教的耶穌崇拜、佛教的輪迴觀念觀、猶太教的天使以及諾斯替的「靈知」。摩尼教的創世同樣始於光明與黑暗的鬥爭。黑暗入侵光明,兩者發生大戰,世界因之產生。光明創造了精神,黑暗創造了物質。

最後,光明戰勝黑暗恢復互不侵犯對立狀態。摩尼教追求光明,因之摒棄黑暗的物質世界,希望通過虔誠的信仰與戒律獲得靈知,回歸光明世界。因之人生被賦予了意義,要藉助靈知達到精神的解脫。摩尼教被認為是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宗教,也被譽為世界完美性宗教的代表。摩尼為了保證摩尼教不會隨著自己的離世而變味,親自攥寫了摩尼七經流傳後世。傳入中國後,逐漸演變成了本土化的「明教」

圖4 摩尼教四大聖人

但與其說摩尼教是個宗教,不如說它更多的是一種哲學。它能夠偽裝成任何一個宗教宣傳自己思想。而這一點的便利也是其滅亡的原因。例如,在中亞、印度宣傳時,信眾把摩尼當作未來佛——彌勒的化身。在佛教盛行的大唐,摩尼教將神翻譯成佛,耶穌成了「夷數佛」;摩尼成了「摩尼光佛」,並宣揚摩尼、老子、佛陀三聖統一論。

則老君託孕,太陽流其晶;釋迦受胎,日輪葉其象。資靈本本,三聖亦何殊?成性存存,一貫皆悟道。

——《摩尼光佛教法儀略》

面對群眾,通過教法的辯論可以吸引信眾皈依;然而在面對教團時,雖然摩尼教的理論論辯不一定處於劣勢,但教團卻可以對於這種不聽話的非正統思想冠以「異端」或者「非佛外道」的帽子,通過政治手段予以剷除。如此多樣的形式自然使得信徒難以統一,特別是原旨主義者,拒絕從隱喻意義上理解宗教達成教義共識的他們更傾向於為捍衛自己的信仰而造成教會內部分裂。因此,摩尼教在全球均遭受強力打壓,最終完全覆滅。

圖5 夷數佛

照明派

波斯帝國與(東)羅馬帝國展開了長達幾百年陸陸續續的戰鬥,最終被羅馬皇帝希拉克略取得階段性勝利(想了解更多詳情,歡迎參閱本號前期作品《本以為只是開始,沒想到已是巔峰——希拉克略皇帝的成與敗》)。然而出其不意的是真主旗下阿拉伯文明的崛起。僅23年,薩珊波斯帝國就被阿拉伯人全境徵服。這個時期伊斯蘭治下的異教徒不會被強行剝奪信仰,僅僅面臨一種額外的稅負,不得穿特定顏色的衣服與迎娶穆斯林婦女。

實際上,阿拉伯統治者為了這項稅負,在一定程度上會保留轄區的異教信仰。面對相對包容的阿拉伯統治者,波斯文化與伊斯蘭文化開始快速繁榮,其間湧現了諸如《列王紀》、《柔巴依集》等優秀歷史作品。直到13世紀因蒙古西徵等原因結束。但其向西擴散的影響並未結束,其後又有魯米(想了解更多詳情,歡迎參閱本號前期作品《用「第三隻眼」看世界——魯米》)等波斯/突厥語詩人不斷湧現。

圖6 波斯《列王紀》封面

思想上,12世紀蘇赫拉瓦迪的照明學派有重要意義。為了普及學術,他曾嘗試淡化伊斯蘭教與伊斯蘭哲學的界限。蘇赫拉瓦迪將伊斯蘭蘇非派的「照明說」、新柏拉圖主義與波斯本土思想哲學理論相結合,開創了伊斯蘭照明派。他曾明確的表示,「照明說」的智慧是屬於古代波斯的哲人,「照明說」的法則是建立在光明與黑暗的原理之上的。

照明是理性之光的顯現,理性之光是從脫離了實體物質的完全靈魂中流出的。

事物分為兩類:光明與黑暗。光明是自身有光的物體,黑暗是自身無光的物體。有一種光被稱為抽象的純潔之光,它可能是短缺的、貧瘠的,如理智與靈魂;它可能是富有的、絕對的,從各個方面都不缺乏的,除它之外不再有光,這就是眾光之光——真主本身。整個世界由元素構成,這就是眾光之光的影子。光永恆地滲透在萬有的一切之中。至此,光是既能在自身中顯露,又能顯示其他事物的實體。光就是真主。

到了14世紀,光照派哲學已經在波斯伊斯蘭哲學中佔統治地位。它既是各種思想之大成者,也開創了新的理論道路,使伊斯蘭哲學從向外求索,轉向追尋內心體驗。然而在政治上,波斯在16世紀最終選擇了處於少數的什葉派。同一時期的印度地區的阿克巴大帝施行宗教寬容政策,在宮廷中任用波斯照明派學者法塔胡拉·設拉子為宰輔大臣,授予「國家輔弼」的稱號,將莫臥兒帝國全面推向頂峰。

每個教派都有好的一面,我們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阿克巴大帝

17世紀的穆拉·薩拉德繼承、批判並發揚了蘇赫拉瓦迪的照明派理論並融入了什葉派的知識體系。從本體論來說,穆拉·薩拉德在構成存在的基本要素問題上,用存在取代了光。但仍然明確了人認識的三種基本類型:啟示、推論與照明。而照明是一種高級的認識方法,是人類達到「終極知識「的必需方法。時至今日,穆拉·薩拉德的伊斯蘭哲學仍佔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什葉派

在全球,約有85%至90%的穆斯林都屬於遜尼派,而伊朗則是少數幾個什葉派國家。

公元7世紀,在伊斯蘭的四哈裡發時代末期,就穆斯林們就繼承人的問題發生激烈爭執,支持倭馬亞王朝的穆斯林是為大多數,被稱為遜尼派;支持阿里後人的派別成為了什葉派,意思是少數派。

16世紀,信奉什葉派的薩法維王朝推翻白羊王朝,重新統一波斯。這時的波斯帝國地緣政治相當糟糕,東邊是莫臥兒帝國,西邊是奧斯曼帝國,兩個都是遜尼派國家。為了避免被強盛的奧斯曼帝國一步步蠶食,並激起國內的團結,國王伊斯邁爾一世立伊斯蘭教什葉派為國教。

但還沒等新生的波斯帝國站穩腳跟,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一較高下,北邊的莫斯科公國與莫臥兒帝國便成了波斯新的心腹大患。波斯主線陷入政權不穩的動蕩時期。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波斯帝國作為絲綢之路中間商賺差價的機會越來越少,這一點正悄悄改變著這個國家的國運。

直到19世紀,靠掠奪起家的歐洲資本家盯上了波斯。又經歷了近百年的壓迫史後,1921年2月,軍官禮薩汗·巴列維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建立巴列維王朝。國王禮薩汗·巴列維啟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社會改革,並利用歐洲列強的相互猜忌與納粹德國建立了深厚聯繫。

二戰爆發後,英國與蘇聯出兵伊朗,迫使禮薩汗·巴列維退位。1941年,其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繼位。並在二戰後,發動了更為激進的世俗化與現代化改革「白色革命「。但激進的改革卻遭到失敗。關於白色革命失敗的原因,至今仍是人們討論與關注的話題。結果是1979年,伊斯蘭革命爆發,原旨主義宗教推翻了世俗化政權,宗教領袖霍梅尼宣布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斯蘭教法被寫進法律,伊朗一夜從中東最西化、最現代的國家淪為普通而保守的伊斯蘭共和國。

圖7 伊朗國徽

神說,要有光

波斯-伊朗的歷史令人唏噓不已。在其主流思想發展史中,「光」幾乎貫穿了整個歷史。從最初的太陽崇拜,到密特拉崇拜與密教時期的啟示之光,穿過瑣羅亞斯德教與摩尼教光明與黑暗的鬥爭,到直達世界本質的真主之光。也許,對「光」的崇拜深深根植於這個民族最深的潛意識中。其實質是對世間一切真善美的追求。

祝願世界和平,至少有「光」就有希望。

註:

圖片全部來自維基百科

編輯:大魚

校對:二桿子、伯特利的松果

相關焦點

  • 發明「雅利安血統」:伊朗的波斯民族迷思
    「波斯人」只不過是一類形容詞,表明他們不願意與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扯上任何關係。伊朗著名的喜劇演員馬茲·喬布拉尼(Maz Jobrani)也曾指出「波斯人」這個詞聽起來有一種歷史厚重感和異國情調,加上波斯貓、波斯地毯這些聞名於世的事物都極具「波斯」風情,所以許多人都更喜歡說自己是「波斯人」而不是「伊朗人」。
  • 伊朗簡史:從這裡了解伊朗
    波斯帝國的興衰及多民族文明的交融,造就了波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米底王國(公元前639年至公元前550年):公元前2千紀,中亞的雅利安人的一支南遷至伊朗高原,並逐漸與土著居民融合、同化,形成了伊朗人的主體。公元前7世紀中葉,米底部落擊敗周圍其它部落,建立了伊朗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雅利安人國家。公元前6世紀初,米底部落徵服伊朗西南部的波斯部落,並滅亞述帝國,其疆域擴至現土耳其安納託利亞東部、現伊朗西部、東部和西南部。
  • 發現伊朗,豔遇波斯~
    【浪漫與禁忌並行的城市】來伊朗旅行,必須要來設拉子這座歷史古城。理由很簡單,它是世界上王室文明和波斯歷史的搖籃,是波斯帝國首都Persepolis(波斯波利斯)和Passargad(巴薩格達)王朝的遺址所在地。設拉子之於伊朗,如同西安之於中國——這裡不只書寫歷史,更誕生燦爛的文化。
  • 親測伊朗7000年底蘊,即便免籤未定也值得此生必去,遇見別樣波斯
    你可以在這裡看沙漠,去老巴扎淘當地手工藝品,去當地餐廳品味中東美味,去波斯庭院住上一晚...當然這一些只有你來了才能發現伊朗的精彩。設拉子 以粉色聞名的古城如果說伊朗哪一座城最為出名,那麼除了德黑蘭一定非設拉子莫屬。
  • 猶太人與波斯,以色列與伊朗!宿敵之間的較量?
    猶太人和伊朗曾經不是宿敵,而且從現在來講,其實也不算是兩者之間的完全敵對關係,在很長一段歷史時間裡,都是保持良好的。尤其是猶太人在巴比倫之囚以後,還是波斯皇帝準許他們回到家鄉,重新建成社村繁衍生息的。在猶太人遭受羅馬的脅迫以後,被迫流亡世界,而當時崛起的波斯也再一次接納了猶太人。
  • 伊朗傳統波斯美食Ash
    伊朗傳統波斯美食ash(波斯語:آش ,中文意思粥湯)具有悠久歷史和品種多,例如有:麵條ash、杜格 ash、酸奶ash、大麥ash、水果ash、石榴ash等。人們最熟悉的是宗教食物ash,例如遇到伊朗烈士日就會有信徒做,然後免費派發周圍群眾包括遊客,俗稱免費午餐。常見的宗教食物有法圖麥ash和海珊ash(又叫阿舒拉日飯),由時下幾種豆子、米麵、肉湯、蔬菜等做成,在當天由虔誠信士舉意做,然後免費分給周圍群眾包括遊客。
  • 行走伊朗,古樸而厚重的波斯文明
    探秘波斯帝國--伊朗。首先來到首都德黑蘭伊朗國家博物館伊朗國家博物館是伊朗國家博物館有60多年的歷史了,它不僅是伊朗最大的歷史博物館,而且收藏文物種類之多,堪稱世界大型博物館之一。他的詩歌以美妙的節奏和富於音樂性而聞名,以手抄本和民間藝人吟唱的方式在全國廣為流傳,對伊朗人民的影響僅次於《古蘭經》,已經成為伊朗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據說由於他的詩歌富於哲理性,因此伊朗人每臨重大事情如婚喪嫁娶、擇日出行等,都會在事前讀一讀他的詩,並據此做出抉擇,幾乎將他奉為神明,哈菲斯在伊朗人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也正因為此,他的墓地已經成為國內外遊人必到的名勝之處。
  • 誰可摧毀波斯之美?川普對文化遺產「宣戰」之惡
    伊朗的文化遺址無疑是中東瑰寶,保留著遠溯至波斯帝國的古遺蹟,翻看這些照片,伊朗如夢幻一樣的遠古與當代文明,美不勝收。在164萬平方公裡伊朗遼闊的國土裡,擁有24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文化遺產,由古波斯帝國,到中世紀以後,極富宗教及多元文化的建築,加上沙漠與植被交錯的天然地貌,訴說著中東一方的故事。
  • 中世紀的「波斯詩集」 至今仍流淌於伊朗人的生活
    不久前,伊朗外長扎裡夫還在社交媒體帳號上用中文寫下這段詩句,不僅成為中伊兩國政府和人民攜手抗疫的最好註腳,也讓「波斯詩歌」這一中世紀文學瑰寶進入國人視野。伊朗的詩歌創作具有悠久的傳統,可一直追溯到約成書於公元前十世紀至公元前七世紀的梭羅亞斯德教經書《阿維斯塔》。七世紀中,阿拉伯人推翻薩珊王朝,開啟對伊朗長達兩百年的直接統治,給波斯語和波斯文學帶去影響深遠的變化。
  • 波斯探秘揭開伊朗神秘面紗~
    大部分的國人對伊朗所知甚少,伊朗史稱波斯,位於西亞腹地,幅員遼闊,國土面積和我國的新疆省相當。中國和伊朗的交往,可以追溯回公元前2世紀。今天,讓我們沿著古波斯文明的足跡,探尋偉大的波斯帝國曾經的輝煌,體驗現代伊朗人的生活
  • 解讀伊朗:古波斯簡史(連載一)
    早在公元前20世紀後期,一群從中亞遷徙來的遊牧部落——米地亞人進入伊朗境內,逗留在今伊朗高原西北部和亞塞拜然的部分地區。米地亞人屢遭兩河流域北部亞述人的侵犯,後受制於其勢力之下。米地亞人最初只有6個部落,後結成部落聯盟,勢力大增,佔有了今伊朗本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區。
  • 【馮站長看天下】波斯第一帝國永恆的榮耀——伊朗親歷記(16)
    對於伊朗這個國家,人們有著太多的好奇、不解和誤解,就在2個月前,我曾經隨團在伊朗旅行16天,現將我在伊朗的親身經歷分享給大家。)塔赫特賈姆希德位於色拉子市東北約50公裡處,這裡曾是波斯第一帝國中心所在地,阿契美尼德王朝在此處興建了被希臘人稱為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的波斯之都。
  • 波斯石榴熟了 | 走進伊朗石榴之鄉
    每年伊朗秋天(伊朗歷7月—9月)是波斯特產石榴豐收季節,石榴和葡萄一樣,在波斯地區(今天伊朗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各地都有種植。伊朗石榴之鄉是西部庫德斯坦省的霍拉曼(波斯語:هورامان),當地石榴被譽「紅寶石」,預計今年能豐收5000噸以上石榴。當地農民在豐收石榴時候,同時會舉行石榴節慶祝,作為娛樂項目之一。現在石榴節也被認為人們旅遊嚮往。石榴除了是水果,也可入藥,對身體好。在波斯地區,石榴也是烹飪菜餚調料之一。
  • 從波斯帝國走來的民族——伊朗親歷記(2)
    契美尼德王朝(波斯第一帝國,公元前553年~公元前330年)當世界上的大多數人還處於玩泥巴的階段,以伊朗高原西南部波斯部落首領起家的居魯士,已經統一了大部分的古中東,開創了被後世稱為波斯第一帝國的阿契美尼德王朝。當時的華夏大地,正處於群雄爭霸的春秋戰國時代。
  • 古代史:波斯薩珊王朝在宗教和政治兩方面實行大一統,扶持國教
    哈嘍大家好小編今天給大家講講波斯的薩珊王朝。在公元500年以前,伊朗地區誕生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帝國,接連不斷地給西方施以重擊,一直持續了上千年,其間只有相對短暫的停頓。波斯薩珊王朝在宗教和政治兩方面都實行大一統。阿爾達希爾將羅亞斯德教重新扶持為國教,給予該教祭司稱為賢者(magi)以極大特權。這些祭司也逐步獲得政治權力。他們肯定王權神授的性質,身負司法重責,還監督土地稅的徵收這是波斯財政的根基所在。他們傳授的教義似乎與瑣羅亞斯德名下的嚴格一神論有不小的差異他們以創世主阿胡拉·馬茲達(Ahura Mazda)為中心,稱國王是他在塵世的代理人。
  • 拋開宗教原因 為什麼阿拉伯國家視伊朗為主要對手?
    傳統上與伊朗關係不睦的國家雖然說宗教原因有一定影響,但是僅僅用宗教來解釋恐怕並不合理,因為同樣是遜尼派的庫德人在中東也不招人待見,而沙特對於宗教矛盾更深的以色列態度顯然沒有對伊朗那麼強硬古波斯全盛期疆域圖伊朗的歷史決定民族矛盾高於宗教矛盾波斯在人類文明當中最早崛起的超級大國,從古波斯帝國、安息帝國到薩珊帝國,在長達1000多年的時間裡波斯都是歐洲文明的最主要對手
  • 黑紗下的波斯之光,走進一千零一夜,奇妙的伊朗之旅!
    伊朗在人們的心中,可能就像一個天方夜譚一樣,特別的夢幻,比如這裡有神秘的香料,還有五彩玻璃的幾何圖形,但伊朗也是一個特別貧困落後,而且有危險,甚至很極端的一個地方。當朋友們聽說我要去伊朗玩的時候,大家第一反應都會是那裡這麼危險,你那裡,你去那兒幹什麼?就不能換一個地方嗎?
  • 波斯為什麼要把自己的名字改為伊朗?只因為往昔雅利安人的榮光
    不過在此之前先簡單說一說波斯為什麼改名叫伊朗,免得大家沒有耐心看下去。波斯其實我們可以說它是一個國家,因為曾有過一個波斯帝國,也可以說它是一個地域性的指代,就像「中國」這一詞彙起初只是代表中原地區的王朝,是由於「中央之國」這一觀念催生的結果,但後來中國變成我們國家的名稱。
  • 伊朗故事,波斯古今之十四:尋找小昭走進亞茲德千年不滅的聖火
    到伊朗旅行,特別是到了亞茲德,走訪了一些拜火教的遺址,對拜火教的前世今生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亞茲德很古老,至今保留著波斯古老的拜火教聖跡和拜火教信徒。拜火教是中國人的叫法,在波斯的本名是瑣羅亞斯德教。信奉瑣羅亞斯德教之前,古波斯人的原始宗教是多神教。
  • 伊朗與波斯帝國:古代的貴族語如今是官方語,波斯為何改名伊朗?
    歷史上的法爾斯省比今天的波斯要大得多,居魯士大帝所創建的古波斯帝國亦是從這裡發跡,這一時期又被稱作阿契美尼德王朝。由於阿契美尼德王朝疆域廣闊,對周邊國家的影響非常大,故此,古代外國人都將伊朗這一地區稱作"波斯"。 由此可見,"伊朗"和"波斯"並非一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