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路家書:開悟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

2020-12-18 作家何路

作者:何 路

My dear Tiger:

開悟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開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開悟的人心地清淨,只生智慧,不生煩惱。

一個人如果煩惱不斷,永遠也談不上開悟。如果聽到人說開悟,說話者煩惱不斷,說明他並沒有開悟。一個人如果自己沒有開悟,說開悟便如流水,流過之後就過去了,自己不明白,自然也不會給別人說明白。

如果一個人向這樣的人學習,那永遠是學與不學一個樣兒,甚至學了還會誤入歧途。這樣的學習多麼可怕!可見,學習也是有風險的。學習最大的風險是選錯老師。所有成功者無不是選對了老師。

司馬遷的老師是左丘明,韓愈的老師是司馬遷。左丘明在世時間約為公元前502年至約公元前422年前,是魯國之附庸小邾國人。司馬遷出生於公元前145年或公元前135年,去世時間已經無法考證,是西漢史學家。韓愈在世時間為768年至824年12月25日,是唐代中期文學家。

左丘明、司馬遷和韓愈是不同時代的人,彼此都沒有見面的機會,司馬遷如何向左丘明學習?韓愈又如何向司馬遷學習?司馬遷學習左丘明的《左傳》,自己寫成《史記》。韓愈學習司馬遷的《史記》,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個人如何才可以開悟?一門深入,長時燻修。除了像你現在上學所接受的基礎教育之外,不論學什麼都是如此。

就說學佛,佛陀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是高度道德的教育,是多元文化的教育。佛法是教人過幸福美滿的生活,教人怎樣工作,怎樣待人,怎樣處事接物。這是真實的學問。

學佛的人看似很多,但真正能夠學成功的非常少。原因何在?這類學佛的人沒有一個固定的老師,今天和這個老師學學,明天又和那個老師學學,自然難成。

今天這個老師說那個老師不好,明天那個老師又說這個老師不好,誰也不知道應該相信誰;今天這個老師說學這個好,明天那個老師又說學那個好,不知該學哪個。一個人完全亂了方寸,又怎麼去學呢?

如果一個人跟一個好老師學十年,不聽任何老師的,十年後一定會有所成。誰又能將十年奉獻給一個老師呢?其實絕不是學習者將時間奉獻給一個老師,是奉獻給自己。  

沒錯,學佛只能夠有一個老師。這個老師的選擇當然必須是慎之又慎。兩個老師兩條路,三個老師三岔路口,四個老師十字街頭,這讓所學者無所適從,永遠也不可能學得成功。如果一個人開悟之後,那便可以廣學博聞,可以參學了。

何謂開悟?開悟的人,六根決定不會受外面六塵誘惑,眼見色,耳聞聲,不會被外頭誘惑,這是開悟的相。如果見色聞聲,心裡還起心動念,還有喜歡的,還有討厭的,所學者準沒有開悟。

開悟的人心地清淨,決定沒有一絲毫汙染。外面境界了了分明,清清楚楚,沒有雜念,沒有貪瞋痴慢。開悟的人不造業,沒有開悟的人念念都在造業。

常聽人說看破放下,什麼是看破放下?真正明了叫看破,它屬于慧。放下是決定不執著,不分別不執著屬於定。放下是定,看破是慧。有定有慧,一個人才能如如不動。

古人為什麼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呢?《華嚴經》說,每個人一出生就有兩個神常常跟隨著,一個叫同名,一個叫同生。這兩個神住在我們左右肩膀上,時時刻刻不離開。

一個人的起心動念,一舉一動,神明鑑察。一個人的所做所為,這些神每兩個月都上去會報一次。專門管懲罰的神明,統統都有我們的檔案。普通人哪裡會知道?知道的人,誰還敢為非作歹?

一個人有禪定就有神通,小的神通自在隨著一個人定慧功夫淺深,有大小深度不同。定功愈深,一個人知道的範圍愈廣,也能知道得很詳細。

所有預言的根據,不外乎兩大類。一類是數學,像中國古代的許多預言根據《易經》,《易經》是數學,從數理上推斷的。

中世紀十六世紀法國預言家諾查丹瑪斯的預言也是數學。諾查丹瑪斯精通天文,用西方人講的佔星術預言。佔星術是高度的數學推斷,根據數學推斷的不能夠完全可靠,有時候有差誤,很小差誤就有很大的不同變化。

一類是禪定。定中親自看到的境界,那就沒有差別。但是這個少。定中能夠看到這個境界,這個可靠程度就高。

另外有一種預言來自靈媒。駕乩扶鸞是靈鬼假借佛菩薩的名義,也來修功德,做一點好事情,多半是卻人行善的,絕對不是佛菩薩。

靈鬼也有一些小神通,小事情說得很準,大事情就胡說八道,騙人了。三天五天的事情講得很靈,要說幾年幾十年的事情絕對不可靠。

滿清亡國,亡在扶鸞。慈禧太后很相信這個。國家的大事駕乩扶鸞來請示,把國家搞亡掉了。

佛是智慧福德高度圓滿的二足尊,他對宇宙人生過去現在未來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佛說,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切法唯心想生,依報隨著正報轉。

成佛之道,無二亦無三。一個人只要向佛學習,有了甚深禪定,心裡清淨,能夠斷惡修善,他自然就達到開悟的境界了。徹底開悟之後,一個人就有了神通,也就成佛了,和諸佛如來的能力完全相同。

你是一個心地非常清淨的孩子,爸爸相信你成長的道路永遠無限美好。

爸爸祝你每天都幸福快樂成長!

2020.10.26下午14:55分 中國·西安

註:本文為何路寫給兒子的「何路家書」系列之一。

相關焦點

  • 開悟的人,和普通人有何不同?
    世尊在菩提樹下開悟,知曉了人生萬有皆「空」,抵達了涅槃寂靜的境界,但是,不少人把開悟之人當成是持有神通,其實也是一種謬誤,開悟之人到底有什麼不同尋常之處?不執著妄想。不為生死離別乃至於老病疾苦而有所悲苦,正是覺悟的標誌,在道家來說,莊子在妻子離世的時候鼓盆而歌,就是一種道法自然的境界,不論是生還是死,都是造化的一部分,我們怎麼能只偏愛造化的頭顱(生),而去厭惡造化的尾骨(死)呢?在儒家來說,則是淡薄於名利,收納機巧之心,不再因為曾經的名韁利鎖纏縛,自得山林之樂。
  • 開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開悟者現身說法是硬道理
    開悟到了至高的境界是什麼?這個必須是過來人才有資格說的,否則就是誤人子弟一個人開悟以後,他就會領悟出一套理論,並且他做到了以下三點:人生沒有疑惑生命主動進化指導別人開悟>第三條,有能力指導別人開悟,這說明一個人達到了悟道的至高境界
  • 開悟的境界,為什麼說出來,更像是神話?
    但對於我們這些未曾開悟的人來說,西方極樂淨土這個地方,聞所未聞,見所未見,更像是神話,這是什麼原因呢?也就是說,為什麼高僧大德們對於開悟後其境界的描述,更像神話呢?禪宗有一種參悟的方法叫做參話頭,就是參一句話,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認識到生命的真相,即開悟後境界,實現覺醒。如最經典的話頭就是「我是誰?」,這個話頭其不僅僅是禪宗在用,很多教派都喜歡參這個話頭,如果「我是誰?」
  • 開悟的人,描述境界,為何像是說神話?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開悟,從生死輪轉之中解脫,但關於開悟的境界,描述起來,總有點像是說神話,類似於神仙得道,從此食氣不死的傳說。可按理來說,開悟,本該是心靈的醒覺,不是什麼神通奇異,為何會給人這樣的感覺?開悟為何像是說神話?
  • 高僧「開悟」的境界,就等於成佛嗎?
    高深莫測的境界,晦澀難懂的文字,給了我們這樣的錯覺:「開悟過的祖師,都已經成佛了。」那麼,祖師大德們「開悟」的境界,是不是就等於成佛了呢?實際上,開悟並不等於成就,更不等同於修成佛道,因為這其中,還有事和理的關係。具體來說,「理上頓悟,事須漸除」,所以認為開悟的祖師成佛了並不正確。本文當中,小編蓮荷將從下面三個方面加以說明。
  • 佛教:開悟後是什麼樣子?
    「開悟」這個詞,一般人聽起來會感覺很神秘,是不是開悟後就可以飛起來了?是不是開悟後就和電視劇裡的「濟公」一樣,有各種神通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其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玄乎,開悟之後,你還是你,我還是我,跟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
  • 稻盛和夫:人開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我這輩子也只經歷過一次
    一個經歷過貧窮也經歷過富裕,體驗過人生的巔峰時刻,也跌入過人生低谷的人,在被問及:「人開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時,稻盛和夫沒有久久而談,而是淡淡地說了句:我這輩子也就體會過一次,而那種感覺並不是用三言兩語就可以形容的,而是體驗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幸福感。
  • 佛法精華|定慧師兄和你分享:開悟見道時究竟是什麼樣的智慧?
    學習佛法稍微久一點的同修,對開悟、見道、智慧這些具有佛法特色詞語,可以說是耳熟能詳。開悟究竟有什麼樣的智慧?見道又見的什麼?這是實修當中非常重要、關鍵的問題。禪宗古德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意思是真正的大道(佛法叫真如、自性等)是語言文字沒有辦法描述的,凡夫的心、意、識也是觸摸不到的。
  • 6個認知層級要點,喚醒你的人生,覺知開悟,提升境界!
    2,適度釋放所謂的自律就是一種適度的控制,這個度要把握好,即我們雖然控制,但不壓制自己的情緒,不對自己的內在實行專制。從人的心理看,過度壓抑和過度控制都是不好的,過度壓抑自己,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會讓自己變得失去自我判斷,變為周圍世界的盲從者,如同一個木偶一樣被人操控著生活。
  • 什麼才算是「開悟」?真正開悟的人,往往都有這3個特徵
    開悟是什麼樣子?現在有很多描述,但是絕大部分都是錯的,因為大多數描寫開悟的人都沒有開悟,只是用大腦理解,哪怕描述的都一樣,也是錯的。同樣的,本篇文章也是錯的。開悟是什麼樣子,要聽那些開悟的人說,哪怕他們說的都不一樣,也是對的。區別就在於,兩個人都在給你講如何學會遊泳,不會遊泳的人就算背誦了一本遊泳教材,他講的也是錯的;會遊泳的人,即使從來沒有上過學,他說的也是對的。許多人通過各種方式苦苦追求開悟的境界。
  • 佛教:「開悟」後容貌會變化?不要再愚痴了!
    那就是「開悟」後,人的容貌會發生變化,畢竟佛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種隨形好」,開悟後的人,必然也會與常人有些不同。第一,何為開悟?種種猜測,實際上在「開悟」與成佛之間劃上了等號,但二者之間相去甚遠。
  • 《無量壽經》是什麼樣的經典?在生活中如何修行來提升境界?
    大家好,本期分享的是佛學智慧:《無量壽經》是什麼樣的經典?在生活中如何修行來提升境界?《無量壽經》的全稱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佛是覺悟的意思,覺悟就是,對自己和生活的環境真正通達明白的人。稱為佛。佛是人通過精進修行而成佛的。
  •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
    開悟的人有哪些特徵,看看你有沒有,大安法師開示開悟是每個學禪人夢寐以求,就是為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得什麼性,就是自己本有的佛性。禪宗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慧能祖師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悟道的過程,不是向外求索,而是認識內心,去尋找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
  • 五蘊皆空的境界什麼樣(宣化上人)
    修行到了無四相的境界時,就能掃一切法,離一切相,證得諸法實相的道理。所謂「一法不立,萬法皆空。」不是說我明白這個道理,而是要真正證得這種一法不立,萬法皆空的境界,那時候,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我們在世界上,不是執著名,就是執著利,或者執著財,或者執著色。所以看不破,放不下。想看破,想放下,又捨不得。為什麼捨不得?
  • 佛教:開悟前的三種特徵,看看你都有嗎?
    禪宗是漢傳佛教八宗之一,又名佛心宗,隨著佛法的興盛,越來越多的信眾開始參禪打坐,以求開悟明心。尤其當參禪的人,以宗門的機鋒轉語設問,我們不能應答,更覺得禪宗法門高妙。究竟何為開悟?《法華經》云:「照明佛法,開悟眾生。」《華嚴經》說:「開悟一切愚暗眾生。」開悟,就是開智悟理。
  • 開悟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如何修行才能開悟?
    我們到底要達成什麼樣的目的?為什麼要「修」?如何修行才能開悟?如果我們能搞明白這些問題,那麼在修行這條路上,就可以少走些彎路。比如賈伯斯的人文科技精神,愛恩斯坦神一樣的開創精神,稻盛和夫的聖人情懷等,他們一生的所作所為所呈現出來的精神及理念,將成為我們每一位後人的精神共鳴者,在苦難的人生道路上,與我們同行前進,這就是老子的「死而不亡者壽」的境界。
  • 以「陰陽調和」「快速達到開悟境界」為由強姦他人!一男子獲刑7年
    據北京市昌平區法院判決認定,2019年3月,被告人宋利軍以交費加入其建立的「普渡之神真女人真男人弟子班」等微信群,成為其終極合伙人,跟其學習練功、聽課治病為由,騙取被害人周某(女,36歲)人民幣10萬元,並將周某誘騙至其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北七家鎮東沙各莊村的暫住地內,以練功學習、陰陽調和、快速達到開悟境界等為由,多次與被害人周某發生性關係。
  • 佛陀開悟成道時,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感受?
    開悟,是指開智悟理也。法華經序品曰:『照明佛法,開悟眾生。』八十華嚴經四曰:『開悟一切愚暗眾生。』開悟就是將佛的智慧之光注入眾生黑暗的心房之中。開悟是否真的存在?語言無法描述那個已徹底消融的境地。今天就讓我們走近佛陀的開悟成道日,探究佛祖開悟成道時的感受。
  • 虛雲大師經過苦行、遊歷參訪,終於開悟得道:開悟後是什麼狀態?
    老傑談《百年虛雲》第5期:虛雲大師經過苦行、遊歷參訪,終於開悟得道:開悟後是什麼狀態?一路上山高路遠,寒暑變化,甚至被人取笑,被迫從別人褲襠底下鑽過去。大師曾經在路上身患疾病,險些喪命,多虧文吉菩薩相救才脫離生命危險。
  • 釋淨空:天天在念佛、天天修,怎麼還不開悟?
    目的在開悟、在明心見性,修淨土的目的在理一心不亂,《彌陀經》裡面講,一心不亂、心不顛倒,目的在這個。心要是亂、要是顛倒,那是凡夫,不是修行人;修行人的目標就是不亂、不顛倒。功夫到家,自然就開悟了;功夫沒有到、沒有成熟,想開悟也開不了。這個事情千萬不要想:「我們天天在念佛、天天在修,怎麼還不開悟?」你們想想看,你要是有這個念頭這叫妄想,有妄想不會開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