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月26日通車至今,翔安隧道發生了70多起事故,此外還有四次較大堵車,分別發生在5月1日、5月2日、10月27日和11月10日。
作為大陸首條海底隧道,翔安隧道的交通狀況牽動各方,它的管理經驗,是後繼者非常好的「教材」。目前,市政府已確定為隧道配備施救車輛,但最根本的還是要降低事故率。
昨日,導報記者就翔安隧道的事故和歷次堵車進行分析,並採訪相關人員,解讀它的「事故模本」。
數據 車禍多為追尾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自今年4月26日翔安隧道通車至今,共發生了70多起交通事故。
平均計算,大約2天發生一起事故。隧道近7個月來,共接納了660萬輛次車,平均一天有3.5萬輛車進出。和海滄大橋比,雖然事故不多,但由於車流量大,一旦發生事故,隧道內極容易造成長距離堵車。
導報記者採訪了交警和路政等部門,找到事故的一個特點:追尾事故佔了大部分,約80%-90%。其中,3車追尾較為常見,有時一個小時內有五六起追尾。而在11月10日,追尾的車輛達到了14輛。
調查A:追尾 都是「視覺誤差」惹的禍
追尾事故的發生,毫無疑問是因為車主主觀上的疏忽。
今年5月1日,翔安隧道首次大堵車,大家把車禍原因,歸咎於「司機顧著欣賞隧道的風景,違規剎車」,然而時至今日,翔安隧道已經不再新鮮,難道此時這些司機還會欣賞車外風景,無心駕駛?
導報記者採訪了多位親歷事故現場的執法人員,找到一個沒有進入事故統計表的事故特點——— 翔安隧道的「下坡段」,最易發生追尾事故。「下坡發生追尾至少在90%以上。」一位交警分析。然而,海底隧道穿海而下,攀爬而上,司機下坡時,難道不懂得保持車距和車速?
「翔安隧道的坡度很大,但真正開進去的時候沒有這種感覺。」家在島內、上班在翔安的徐先生說,他每天要途經隧道2次,進島和出島隧道的坡度感都不強。他推測,這種「視覺誤差」造成一些司機鬆懈。
是否真的有視覺誤差?資料顯示,翔安隧道呈U形,最深挖到了海底下70米,最大的縱坡為3%(指水平距離每100米,垂直方向上升或下降3米),從一份翔安隧道的施工難點圖可以看到,在剛進隧道時,坡度確實較大。
但包括交警、路政執法人員、私家車司機在內的人員卻反映,在燈光、白色的牆面、弧形道路等環境下,難以看出坡度。「沒怎麼下坡,沒怎麼上坡,就出島了。」廈門一中的鄭老師也有這種感覺。翔安隧道開通當天,一位記者記錄下了相同的感受——— 從進洞到出洞,幾乎沒有感覺出車輛有下坡和上坡的過程。
調查B:變道 都是被「龜行」貨車逼的
車輛違規變道,易引起一連串的刮擦和追尾。11月10日發生14車連環撞時,目擊市民稱,起因是一輛黑色轎車從中間車道變道,駛向最左邊的快車道,結果被快車道的車輛頂翻。
導報記者了解到,違規變道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了超速行駛而變道,一種是受不了前面車輛的 「龜行」速度而變道。多位駕駛員認為,對於超速行駛者應嚴懲,對於低速行駛車輛,更不應放過。
在這種背景下,貨運車輛低速行駛,理所當然的被多方詬病。
隧道兩側的洞口,經常出現貨車在路邊停靠、休整的情景。據了解,翔安隧道通車以後,成為泉州方向貨車進島、過境去漳州的首選通道。
「從泉州南安到翔安,再過隧道,時間和走高速差不多,但更省錢。」翔安隧道路政陳姓執法人員指出。
由於隧道的坡度較大,大載重量的貨車,下坡時速度很快,但過了坡底速度便驟降。11月19日傍晚,導報記者在限速60-70公裡/小時的車道上看到,一輛貨車竟然以20公裡的時速在「慢慢」前進。
「還不到20公裡!」750路公交司機康師傅很有發言權,從隧道通車之日起至今,他進出翔安隧道1000多趟。他說,早上7點多,他經常看到貨櫃車排出長長的隊伍,在上坡路段,有的甚至只有每小時十幾公裡的速度。
徵集令
為翔安隧道支招
翔安隧道與海滄大橋一脈相連,海滄大橋已確定會在高峰期 「限貨」,並採取新的分道方式。如果您對翔安隧道交通事故、擁堵的原因有見解,認為隧道管理有不合理之處,可撥導報熱線968801,談談您的看法。我們將與您一起探討,共同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