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利用航班延誤險騙保300萬被警方刑事拘留
近日有媒體報導,李某因虛構行程,利用近900次航班延誤從保險公司獲賠近300萬元,目前她因涉嫌詐騙罪和保險詐騙罪被南京警方刑事拘留。
據媒體報導,李某曾有過航空服務類工作經歷,熟悉航班延誤險賠付中沒有人工核驗的漏洞。警方調查後發現,李某有提前獲取航班取消或延誤信息的途徑,她在網上挑選了延誤率較高的航班,再查該航班的航程中有無極端天氣,隨後再進行購買機票及保險等操作。
一份延誤保險的保費在幾十元左右,賠付金額在400到2000元不等,甚至可以高達7000-8000元。李某從2015年開始利用近900次航班延誤,從保險公司獲賠近300萬元,這意味著她從每次航班平均獲賠近3300元。
實際上李某這樣的情況不是第一例,已經有很多其他的例子,只是李某更加熟悉漏洞,做得更加隱蔽,時間拖得更長,薅羊毛涉及的金額更大而已。
在4月,也是在南京,一位月薪2萬的高管通過航班延誤險,半年騙保707筆、共14萬餘元。讓他萌生鑽航空險漏洞的想法源於一次成功的延誤險理賠經歷。在一次出差過程中,這位男士的航班遭遇飛機延誤,結果保險公司沒有核驗他是否登機,便自動把200元航班延誤險打入了乘客支付寶帳戶。
他因此緊盯著天氣預報中可能延誤或取消航班的班次購買機票從而套取延誤理賠。
無獨有偶,上海市公安局也在今年5月披露了該市首例航延險系列保險詐騙案。據了解,犯罪嫌疑人楊某、何某等人招募組建團隊,以免費乘機住酒店並提供一定報酬為幌子,對外招攬乘機人。之後,犯罪團夥根據掌握的航班延誤信息購買對應航班機票,並分別通過保險公司官網、保險代理公司等渠道重複投保多份航延險,虛構被保險人需要航空出行正常如約達到的事實,並使用私刻的航空公司及機場印章,偽造多份航班延誤證明,分別向各家保險公司申請理賠,涉案金額超過2000萬元。
為什麼航空延誤險會被盯上?
所謂的航班延誤險,更多的是一種具有某種意義上對賭特性的保險,就是你在乘坐飛機的時候,如果出現了比較長時間的航班延誤,那麼你就可以通過購買航班延誤險的方式來對衝這種時間的損失。
實際上按照保險公司的精算分析,乘客購買航空延誤險被理賠的概率還是比較低,總的來說,保險公司的航空延誤險是賺的,而航空公司通過售賣航空延誤險可以提升航空公司的服務檔次,而乘客花幾十元錢購買航空延誤險則買了一個心理安慰,這是一個三贏的局面。
然而,由於在已經曝光的薅羊毛的案例中,這些騙保的人都是利用航空延誤險理賠時的漏洞:不會核查乘機人是否領取登機牌、是否登機。正是因為有著這樣一個非常明顯的漏洞,才使得航空延誤險才有可能被薅羊毛。因為航空延誤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天氣情況,而天氣預報是公開透明的。這些案例都是選擇天氣惡劣的情況投保航空延誤險的。
那麼現在這些薅羊毛的案例到底是不是真的構成了犯罪呢?由於筆者對法律不熟悉,對此不發表任何意見。
但是這些案件裡面引起爭議的正是因為在我們的保險合同中,保險公司是處於非常強勢的地位的,所有的保險協議都是有利於保險公司的,所以當他們自己的這個航空延誤險出險理賠漏洞時就狀告騙保詐騙就讓民眾覺得很無語,會一邊倒調侃都是保險公司說了算,從來不從自身找問題並且解決問題。
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解決漏洞
實際上解決這種航空延誤險用現在的大數據非常容易解決的,各個保險只需要向各個航空公司要一條購買了航空延誤險的乘機人是否有過安檢的數據即可,因為過了安檢就表明乘機人到了機場,不是虛假乘機人。如果航班延誤需要理賠的時候,就可以通過這個購買記錄+過安檢的數據自動進行理賠即可。
至於一個乘機人購買了多個保險公司的多份航空延誤險,就更加好解決了,只要各個保險公司之間公開共享這個數據即可。在現在的大數據技術下,只要公開共享了,這些利用漏洞的人很快就可以被發現。
從李某5年的騙保經歷可以看出,航空服務內部人員早就明白有著這個漏洞,保險公司的風控部門早就應該知道這個漏洞了。而這個漏洞卻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就不能不說保險公司自己覺得可以承受這樣的風險吧。
19年險企業內有一件頗具重要意義的事件發生:14家險企加入保險風控區塊鏈平臺聯盟。信息不可篡改是險企看好區塊鏈的原因,畢竟信息公開透明和不可重複就能讓重複投保者無所遁形,這是金融風控的關鍵也是區塊鏈的天然屬性。
如果真正使用這個區塊鏈技術的話,那麼李某最後填寫的航空延誤險的手機號碼和理賠帳戶都是相同的,這樣根本不必要等到5年之後900次才被發現。
小編結語
李某等人利用保險規則漏洞進行騙保確實應該受到譴責,不過保險公司也應該進一步完善自己的風控體系。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手段的發展,也在顯著提升保險公司對風險進行更加精準評估的能力,科技應用正是保險公司應對道德風險與逆選擇的利器。
您的關注和轉發是對小編的最大鼓勵和支持
健康碼來了,大數據打通復工最後一公裡!
在大數據時代怎麼抓住人販子「梅姨」?
大數據的精準分析已成為「反腐利器」,讓貪腐無處藏身!
發現勞榮枝到底是指紋還是監控的功勞?
月入三千卻透支信用卡超百萬,如何利用大數據杜絕此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