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的足跡,前殖民地時期,17世紀的美洲印第安人定居點
今天,我們一起來追溯美國本土的都市定居點。美國本土的都市定居點至少可以追溯到1400年前,而包含都市化範的基本關係和過程則可以追溯到更早之前。然而,在傳統的美國歷史調查教科甚至都市歷史故事中,要麼很少提及美國原住民群體,要麼只會在最初幾頁示篇章節中提到他們,而這也只是為了將前殖民地時期本土生活方式和由歐洲人來的巨大變革進行對比。
當我們詳細地考慮了那些人口為數眾多的美國原任民定居點的故事之後,我們對美國都市歷史的理解也隨之得到了加深,這些定居點包括位於美國中西部的卡霍基亞,位於東北部的易洛魁人和阿爾岡琴族的長屋,以及位於西南部的峽谷住宅。本章內容認為歐洲人並不是發現一個存在文化阻礙的大陸;相反,歐洲人是在美國原住民已經完成了土地清理並建立起一定經濟式的地方上開始了他們的殖民冒險,這讓他們從中獲益匪淺,因為這種情況為歐洲人龐大的商業財富打下了基礎。
雖然美洲印第安人建立的都市社區並未按照一種明確的形式——不受幹擾的——發展成為現代城市,因此通過對它們的歷史的探究可以了解美國建築環境的演變。就實體外觀而言,美洲原住民定居點通常都是各異的,它們都是由各個不同的種族在各個時期中建造的,並且還存在著建造地點的差異,例如西南部乾旱的多巖石地區和東北部的茂密森林地區。雖然人口最為稠密的群落共享著某些特定的特性,這些特性不僅在各個種族之間是共同的,而且在世界各地的都市形式中也是一樣的,這一點在各個歷史時期均是如此。雖然前殖民地或者前哥倫布時期的定居點是非常讓人感興趣的,並且它們自身也是具有一定歷史重要性的,但它們還與當代美國文化產生了共鳴。美國的城市和郊區在社會和物理景觀方面都是有基礎的,而這種基礎正是由歐洲人和美洲原住民之間的互動所塑造出來的。
歷史學家科爾·思拉什認為,華盛頓州西雅圖可以成為美國城市如何在美洲原住民的場所植根的最佳案例。正如思拉什斷言的那樣:「每座美國城市都是在印第安人的土地上建造起來的,但很少有城市能像西雅圖這樣突出。」思拉什提到西雅圖被認為一座讓人心神不寧的城市,其中有很多故事都是圍繞著白人殖民者約書亞溫菲爾德是如何直接在一座美洲原住民的墳墓之上建造他自己的住所並在1874年死於鬼魂驚嚇的。對思拉什來說:在西雅圖,遊客和居民都會講述並被告知有關這座城市的故事:它是建造在印第安人的土地之上,這塊土地是被強行奪走而拿去建造大都市的,以及這種掠奪又被這座城市的美洲原住民進行了形象化的慶祝。這些屬於和關於這個地方的故事,以及這些場所和故事之間的聯繫,正好以一種土著血統定義了西雅圖。
能夠為對美洲原住民以及他們文化的研究提供信息的知識基礎在過去的幾代人之中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增加了我們對土著都市歷史的理解。毫無疑問的是,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的學者普遍將美洲印第安人和他們的社區視為「外來的和「有所不同的」,並將這些文化排在歐洲白人創造的「文明」之後許多個等級,因此認為其不太可能曾經一度建立起先進的都市中心和生活方式。學術界的態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得到了發展,尤其是在出現了美國「紅色人種權利」運動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這項運動與更為知名的為非裔美國人的公民權利進行鬥爭的運動是類似的。現在被稱為「新印第安歷史」的運動是在尋求以他們自己的主張而不是作為遭受了歐洲移民及其後代任意實施種族滅絕政策的受害者來重鑄美洲原住民。這種新的歷史強調土著人民受到了他們自身獨一無二的文化模式的激勵,而這種文化模式也適應了隨著時間出現的變化。
部分都市理論家——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簡·雅各布斯和愛德華·索亞——甚至對柴爾德的假定(穩定的農業必須早於都市定居點之前)提出了質疑,而相反,這些學者更想知道是否人類對在村莊中進行集中聚居的渴望能夠促進農業的發展。不過,從大體上來說,考古學家都爭論認為一個社會在其農業收穫方面必須擁有足夠的超出量才能為不從事農業工作的都市專業工人提供供給。因此,這些非農業勞動力的存在就成為了區分一個真正的都市定居點和一個大型村莊的關鍵要素。根據柴爾德的說法,有助於將一個場所定義為都市的許多其他因素包括:人口規模、人口密度、紀念性公共建築、統治階級、書寫和表語學科體系、藝術表現、貿易、大規模的非農業工作者,以及一個建造在住所而不是親人紐帶之上的社會。
雖然柴爾德的清單在定義什麼是——以及某些情況下什麼不是——都市這個問題上提供了相當大的指導,但就什麼是城市的最重要的標準這個問題上,學術界還存在著相當大的餘地。我們是否應當尋找留在格局上的都市化實體證據?位於美國東北部的易洛魁人和阿爾岡琴人的長屋有著足夠大的空間,可以容納一個龐大的家族體系的200名成員。密集的長屋集群周邊通常都會有大量的柵欄圍繞,與在中東發現的那些有城牆的古代城市建造的大型軍事建築一樣。
其他的美洲印第安人社區建造了廣闊的灌溉系統,這可以幫助他們的社區被劃分到都市的範疇之中。然而,實體的基礎設施是不是就等於都市文化成就?是不是美洲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和勞動分工必須與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或者甚至恰塔霍裕克一樣才可以被視為都市?這些問題吸引、欺騙並最終會讓城市規劃專家(那些研究和/或重視城市及都市化過程和特點的人)感到混淆,但在研究和嘗試辨認早期美洲城市的時所以,最早的美洲印第安人在何時和何處生活?即使研究方法取得了一定的候,這些問題又是必須考慮的。
所以,最早的美洲印第安人再何時和何處生活?即使研究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並對美洲原住民歷史和文化有了更大的肯定,但學者們仍然對北美和南美大陸的人口繁殖過程不甚確定。最受歡迎的理論認為,一座大陸橋為亞洲和北美大陸之間的聯繫提供了渠道,雖然最近的學術研究揭示了對這種解釋不斷增加的懷疑。根據大陸橋假設,亞洲和北美洲由一塊長達1000英裡的大片陸地連接在起,現在被稱為「白令陸橋」,這片陸地是在冰川大規模延伸並且水平面下降的情況下出現的。大約在10000和8000年前之間的某個時期,氣候條件已經足夠冷使海平面形成150英尺的下降,這就使得人們可以在兩個大陸之間來回行走。
來自亞洲的移民最終向東前行,從北美大陸的太平洋沿岸到達了隨後被稱為美國根基」的區域;而現在位於伊利諾州南部和密蘇裡州東部的密西西比河沿岸這塊的泛濫平原,則是由冰河時代末期的冰川融化所形成的。最新的數據提醒學者們應當去了解部分早期移居者是否是使用船舶來到新世界的,雖然通常認為這種航海技術直到1000前的時候才出現。南美洲的發現已經使得第一次海洋航行的日期回溯到了5000年前。雖然許多假設尚有待驗證,但留存下來的實體證據的確表明了早在13000-18000年前,就已經有移居者達到了北美大陸,雖然這個早期時期中並未出現任何半永久性的定居點。
根據歷史學家丹尼爾·K·裡希特的研究,半永久性定居點大約於公元前1200年左右在東北部岀現了,那時掌握了前農業技術的土著居民開始依賴於土坑和陶土罐來存儲多餘的食物。這些東北部文化是英國殖民者於1497年抵達北美大陸時最先接觸的文化。到了16世紀晚期和17世紀的時候,位於紐約北部的易洛魁人以三種不同的社區類型生活:營地、小村莊和半永久性城鎮。城鎮是最大的安置點,大約可以容納2000個人,平均每英畝大約有200人。因為有了這種人口密度,歷史學家丹尼爾·K·裡希特就認為易洛魁人的城鎮「是19世紀之前的歐洲人和東北部原住民最為密集的固定場所」。但是在「美國根基區域」中,曾經一度存在更大和更具永久性的美洲原住民定居點。
今天,關於前殖民地時期和17世紀的美洲印第安人定居點就寫到這裡,如果你們有任何疑惑和想法,讓我們在評論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