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作為家長,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美好的生活,並為他們提供自己認為最好的教育。但是,怎樣的教育才能讓生活更美好?這個問題其實不是那麼顯而易見,我試著分享我的一些思考,這裡面既有自己作為父親的親身體會,也有部分來自我所從事的教育研究。
許多家長都傾向於認為,教育最大的作用是外顯的,即孩子通過好成績進入好學校,從好學校升入好大學,找到好工作,從而擁有美好的生活。但只考慮這一點則忽略了教育本身對孩子身心的塑造作用,即教育的內容和方式對孩子的知識、思維方式乃至性格的影響,而孩子的思維方式和性格等則將對他們是否能夠過上美好的生活有深遠的影響。
我並不否認教育外顯作用的存在,但我認為,如果僅僅將現在的教育看作是今後上好學校的途徑,而忽略了教育對孩子心智的塑造,那我們很可能會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
要關注教育對人內在的塑造作用,我們就需要思考,教育對孩子心智的影響是怎樣的?這些影響與美好生活有著怎樣的關係?要思考這些,我們應該對美好生活本身有更好的了解。
怎樣的生活是美好的?
對於美好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像和理解,我在這裡借用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的幸福五要素(PERMA)來界定美好生活。
P——積極情緒(Positive Emotion)。很多東西或活動都能帶來積極的情緒體驗,比如享受美食、欣賞美景、聽有趣的故事等。
E——投入(Engagement)。這是我們的意識沉浸於某件活動時的狀態,比如下棋、玩遊戲、聽音樂和創作作品的時候。這種狀態的極致是「心流」(flow),即我們全神貫注,意識狀態完全投入其中、不願被打擾、甚至可能忘掉時間流逝的那種狀態。另一位心理學家米哈裡認為心流是幸福的核心。
R——人際關係(Relationships)。與他人良好的關係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哈佛大學歷時75年的跟蹤研究發現,最重要的不是我們與他人關係的數量,而是親密關係的質量,越親近的人,我們和他們的關係的質量就越重要。
M——意義(Meaning)。其含義是歸屬於和致力於某種超越自我的東西。意義是自我賦予的,但也受到社會環境與主流價值的深遠影響。能夠賦予自己生活以意義、且這種意義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的人,是幸福的,他們的生活有奔頭、有目標。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曾被困在奧斯維辛集中營中,生活境況如地獄一般,但卻能夠堅持下來,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從自己正在經受的困難中發現了意義。
A——成就(Accomplishment)。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就曾說,人性之中蘊含著對優越感和成功的追求。
教育對實現美好生活的作用
對於美好生活的這些方面,教育有怎樣的作用?
我認為,從教育的內容來講,我們的學校教育是有可能幫助孩子們實現美好生活的,讓我一一道來。
在積極情緒這一點,教育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學校生活的某些方面——與其他同學的互動玩耍、克服困難完成某個任務、獲得老師同學的認可——能夠帶來積極的情緒,但課堂表現和成績帶來的壓力也有可能帶來一些消極的情緒,此外,孩子們有可能因為將大量時間花在(有可能是被動的)學習上,本來可以用來玩耍的時間變少了,他們獲得積極情緒的機會也變少了。
在投入這一點,學校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可能,不同興趣傾向的孩子們能夠從學校提供的眾多科目和活動中擁有各種各樣的投入體驗,語文課可以讓孩子們體會詩詞韻律之美,在繪畫和音樂課中孩子們能夠欣賞美好的色彩和動人的旋律,在數學課上孩子們進入了數理邏輯構成的純粹秩序之中,在物理課上孩子們則有機會沉浸於科學思維之樂,手工課上孩子們全神貫注的創作自己的作品,等等。美中不足之處在於,學校教育仍然更加偏向語數外及科學等課程,對於科學及語言的興趣較弱的學生獲得心流體驗的機會要少一些。
在人際關係上,學校提供了一個相對家庭而言更大、更豐富的社會互動的環境,這給同學之間的友誼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讓孩子能夠較早的就能適應社會生活。
在意義這一點,孩子們有可能因為充分的體會學習和發現的樂趣,而從科學中獲得意義感,正如羅素對於伽利略的描述,
「我們沒有理由推斷說伽利略特別的悲天憫人,然而他確實是為了一個不因自己死亡而煙消雲散的目的而生活。」
在成就上,教育有怎樣的功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育資源的外在分配,有的學校能夠幫助孩子取得更大的成就,有的則具有阻礙作用。我們家長都希望讓自己的孩子進入更好的學校,而我們的焦慮正是源自於此。
概括來說,就其本身的內容講,學校教育對於美好生活其實是有較多的積極作用的,但如果考慮到當下教育體系運作的邏輯,情況就不太一樣了。
教育制度的影響
學校教育的內容有利於孩子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但這有兩個前提:
第一,教育的過程是放眼長遠的,即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過程,當下的學習之重點不僅在於當下學習目標的實現或成績的提高,而是放眼長遠、為孩子一生的發展服務,因此,教育過程是循序漸進的,是考慮不同年齡階段學習者的身心特點來進行的。
第二,學生在學校教育之外有較為充足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進行自由的探索,並在此過程中發展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若能夠實現第一點,則教育的過程是相對寬鬆的,孩子是有機會在學校中享受學習、體會充分投入的感覺、與同學們交朋友、並從學習中找到意義感的,而學校之外的探索則幫助培養了孩子多方面的能力,兩者相輔相成,共同讓孩子為美好生活做準備。
然而,當下學校體系的運作邏輯,加上家長們的選擇,卻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上述前提。
這與前文所述的教育的外顯作用緊密相關。家長希望上好學校,而好學校基本上就是成績好的學校。因此,學校自然希望學生能夠在本校學習的階段就能取得最好的成績,而這一點,恰恰與上述前提發生了矛盾。
追求當下的成績,就意味著將眼光鎖定於當下,讓孩子在這個階段就付出最大的努力,並儘可能用各種功課和要求來佔據孩子在課外的閒暇時間,從而取得成績的最優化。
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現在付出更多的努力沒什麼問題,犧牲孩子一些玩耍的時間,可以讓他們更好的為未來的生活做準備。但這樣做,其實有著嚴重的負面影響,最終會影響孩子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
追求當下成績最大化的負面影響
追求當下成績的最大化,佔據孩子課外的時間進行規定內容的學習,這些怎樣破壞了孩子追求和擁有美好生活的能力?讓我們試著回到美好生活的五個要素來一一分析。
積極的情緒
首先,如果課外的學習佔據了孩子的閒暇,就會直接減少孩子體驗積極情緒的機會和時間,讓孩子在本來應該更多玩耍、更多歡樂的青少年時光減少了許多樂趣,這難免造成心理上的缺失感,他們會利用各種可能的機會、以某種方式加倍的補償,也許很多網癮少年行為的根源就與此有關。
投入/心流
如前所述,不同科目的學習本來提供了學生全神貫注投入某種活動的豐富可能,學生可以沉浸於美好文字和有趣的數理邏輯之中;但如果課外的時間也被規定內容的學習所佔據,孩子們在其它領域中全神貫注的投入的機會也會大大減少,畢竟學校學習的內容不是生活的全部;而那些學校學習未能涵蓋的領域,也許恰恰就是孩子的興趣和天賦所在,他們本有可能從中擁有掌控自如、渾然忘我的體驗,並在未來的生活中繼續發展和運用這些能力,但在閒暇時間被填充之後,這些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人際關係
學校提供了孩子們發展與同齡人交往的空間,但如果父母也追求孩子當下成績的最優化,同時僅用課外學習來要求孩子,這會對親子關係有嚴重的負面影響。作為一名父親,我想在此稍微展開一點講。
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天然的包括了愛和規範兩個方面。愛是發自內心、源自本能的喜歡、愉悅的方面,是讓我們願意為之付出的根本動力。規範則是另一面,在我們看到孩子做出危險動作、任性、懶惰等事情的時候,我們對孩子批評和規範的方面,在一般意義上也是我們希望塑造孩子、改變孩子的方面。如果只有愛而沒有規範,則會變成溺愛,孩子有可能會變得過於自我中心,而如果只有規範而沒有愛,則孩子會沒有安全感,缺乏信心;愛與規範構成了一種平衡,兩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
但是,追求成績最優化的願望和壓力有可能讓我們在這個平衡上過於偏向後者,而多少忽略了前者。
孩子天然喜歡玩耍,喜歡自由的探索世界,喜歡按照自己想像的規則扮演各種角色,這是他們的天性,也是他們自主學習的方式之一。但當我們因為成績的壓力、違背孩子的意願提出太多要求時,這可能會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我們進一步想辦法要求孩子服從,甚至為此強制孩子或者動怒,孩子則會鬱悶委屈。這樣也許有利於某個短期目標的實現——比如孩子學到了一點知識,但同時卻付出了更大的代價——我們與孩子的關係在這個過程中被影響了,本來愛-規範的平衡,在這時嚴重的偏向了後者,孩子在這時感受到的是父母過於苛刻的要求,而不是愛。一次兩次也許沒有什麼,但長期下來,則會難以逆轉的破壞親子關係,而且不利於孩子的性格發展。武志紅老師的作品中有許多類似的案例,很多人的心理問題,都源自於青少年時期愛的缺乏。
意義
學校的學習讓孩子們有可能從科學中獲得意義感,但對於分數的過度強調、對於當下成績最大化的追求,則會向孩子們傳遞一個強烈的信號:成績是重要的,我是否被認可取決於我的成績怎樣。長期如此,這當然會限制年輕人對生活意義的想像,讓他們將整個生活的意義建立在成績、與同伴的競爭這樣過於狹隘的東西上,並將這種對於狹隘事物的追求發展為習慣。最糟糕的情況下,有的學生甚至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他們做出這樣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人生的寬廣和豐富,豈是考試的成績能夠涵蓋的;而這種對成績的極端重視,其實是整個社會體系在潛移默化之中施加給他們的。
成就
從表面上看,追求當下成績的最大化、在課外時間用來學習規定的知識,是有利於孩子在未來取得成就的,因為他們可以上更好的學校,但如果在這一點上走得太遠,其效果有可能適得其反。
孩子閒暇時間被規定知識的學習所佔據,導致孩子自己支配的、自由探索的時間被大幅壓縮,而孩子們正是在自己支配的時間裡、通過自由的探索中發現自己的興趣、找到自己的熱愛的,這種興趣和熱愛是未來事業中卓越的真正基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沒有內心的喜愛,怎能達到至臻完美呢?如果孩子們從小就逐漸失去了興趣,更多是因為外在的要求而被動的學習,他們在更加長遠的未來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反而是更小的。
毫無疑問,這裡僅僅描述的是當下教育體系的運作邏輯,現實中有許多校長和老師對教育有更深的情懷、對於孩子有著超越成績的關懷、對於教育規律有著深刻的認識,他們的行為當然會不一樣。
更大的格局下看當下的教育
也許很多家長會說,你說的有道理,但現在競爭這麼激烈,如果不追求當下的成績,我們的孩子真的會輸在起跑線,更何況大家都這麼做,影響有那麼糟糕嗎?
影響是否那麼糟糕,也許只有未來的現實可以檢驗。但大家都這麼做,卻並不意味著這就是合理的。要意識到這一點,我們需要在更大的格局下看一看當下的教育狀況。
首先,從橫向的國際比較看,我們的學習成績已經是很好了,而課外學習時間則真的是太長了。根據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學生評估計劃(PISA)的研究,中國15歲的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上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們的校外學習時間也最長。同樣以學習壓力大、強度高著稱的日本、韓國和新加坡,每周的課外學習時間也比我們少5-10小時,而成績並不比我們差多少的芬蘭,其每周課外學習時長卻比我們少20多個小時。
PISA的圖,橫軸是學習時間,縱軸是閱讀的成績,中國(部分地區)位於右上角,即學習時間最長,成績也最好;芬蘭則是在左上角
其次,從過去若干年的變化看,我們的學生學習壓力和課外學習真的增加了太多,這一點多數家長都有親身體會,筆者是80後,過去自己讀書的時候,小學和初中大部分時間的課外玩耍時間還是很多的,學習壓力是在高中、尤其是高二之後才變大的;但現在的孩子,在小學時就忙於各種課外學習,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培訓市場的變化也反映了這點,研究顯示,數千億級的課外培訓市場在2010年之後幾乎每年都是10%以上的增長,大大高於GDP和我們收入的增長速度。
橫向縱向比較下來,我們的孩子在課外學習上花的時間真的太長了。如果只是站在焦慮的家長圈子內部看,我們當然會覺得現在這樣沒什麼,也許還應該進一步強化,然而,如果把古今中外所有的孩子的學習情況都放在一起看,那我們真的幾乎處在課外學習時間最長的極端了。
另一張PISA的圖,顯示中國學生在單位時間上的學習效率並不高
父母應該做怎麼做
講了這麼多,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麼做?
我沒有確定的答案,社會階層的逐漸固化、不均衡的教育資源分配讓目前這種提前的、激烈的教育競爭具有了很大的現實合理性,家長們的焦慮不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然而,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在通過成績的競爭獲得優質教育資源的經濟社會邏輯之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教育自身的邏輯和規律,其背後是兒童和青少年心理發展和成長的規律、認知和學習的自身規律、以及人格與性格發展的邏輯等等。
我應該意識到,當我們僅僅追求孩子當下更好的成績、而所採用的方法不太合理時,此刻知識的學習可能是以其它知識和能力的損害為代價的;當我們不斷的用各種規定知識的學習填充孩子的課外時間時,他們身上某些寶貴的品質也許正在失去;當我們強制孩子學習、並為此不斷發怒時,我們和他們之間的關係正在發生緩慢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帶來的影響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
我們應該意識到,當下看上去正常合理的教育現狀,在國際比較下是如何的極端,在歷史的長河中是如何的特別。
我們應當意識到,孩子的身心並不像一個可以隨意施壓、任意變形的橡皮泥,而更像是一個有其內在限度的弓弦,當壓力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弓弦有斷掉的可能。
在對子女的教育中,父母的任務的不止是監督其學習、保障孩子們最大限度的提高當下的成績;除了物質條件的保障外,父母能夠最為寶貴、最為重要的是兩條:榜樣的作用以及愛和陪伴。當我們自己緊張焦慮時,它很容易傳遞到孩子身上;而當我們放鬆、愉悅並享受生活時,孩子也會更加在更加輕鬆舒適的環境中成長。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我們自己先努力成為那個樣子。沒有人可以重複他人的道路,孩子終究都需要自己去探索和發現世界的。讓孩子感到無條件的愛,給他們提供足夠的安全感,這樣,他們在探索和發現的時候,才沒有後顧之憂,從而更加勇敢無畏,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來源 | 差不多先生的閒聊
編輯 |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