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怎樣的教育讓生活更美好?

2020-12-15 騰訊網

引子

作為家長,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美好的生活,並為他們提供自己認為最好的教育。但是,怎樣的教育才能讓生活更美好?這個問題其實不是那麼顯而易見,我試著分享我的一些思考,這裡面既有自己作為父親的親身體會,也有部分來自我所從事的教育研究。

許多家長都傾向於認為,教育最大的作用是外顯的,即孩子通過好成績進入好學校,從好學校升入好大學,找到好工作,從而擁有美好的生活。但只考慮這一點則忽略了教育本身對孩子身心的塑造作用,即教育的內容和方式對孩子的知識、思維方式乃至性格的影響,而孩子的思維方式和性格等則將對他們是否能夠過上美好的生活有深遠的影響。

我並不否認教育外顯作用的存在,但我認為,如果僅僅將現在的教育看作是今後上好學校的途徑,而忽略了教育對孩子心智的塑造,那我們很可能會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

要關注教育對人內在的塑造作用,我們就需要思考,教育對孩子心智的影響是怎樣的?這些影響與美好生活有著怎樣的關係?要思考這些,我們應該對美好生活本身有更好的了解。

怎樣的生活是美好的?

對於美好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像和理解,我在這裡借用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的幸福五要素(PERMA)來界定美好生活。

P——積極情緒(Positive Emotion)。很多東西或活動都能帶來積極的情緒體驗,比如享受美食、欣賞美景、聽有趣的故事等。

E——投入(Engagement)。這是我們的意識沉浸於某件活動時的狀態,比如下棋、玩遊戲、聽音樂和創作作品的時候。這種狀態的極致是「心流」(flow),即我們全神貫注,意識狀態完全投入其中、不願被打擾、甚至可能忘掉時間流逝的那種狀態。另一位心理學家米哈裡認為心流是幸福的核心。

R——人際關係(Relationships)。與他人良好的關係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哈佛大學歷時75年的跟蹤研究發現,最重要的不是我們與他人關係的數量,而是親密關係的質量,越親近的人,我們和他們的關係的質量就越重要。

M——意義(Meaning)。其含義是歸屬於和致力於某種超越自我的東西。意義是自我賦予的,但也受到社會環境與主流價值的深遠影響。能夠賦予自己生活以意義、且這種意義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的人,是幸福的,他們的生活有奔頭、有目標。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曾被困在奧斯維辛集中營中,生活境況如地獄一般,但卻能夠堅持下來,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從自己正在經受的困難中發現了意義。

A——成就(Accomplishment)。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就曾說,人性之中蘊含著對優越感和成功的追求。

教育對實現美好生活的作用

對於美好生活的這些方面,教育有怎樣的作用?

我認為,從教育的內容來講,我們的學校教育是有可能幫助孩子們實現美好生活的,讓我一一道來。

在積極情緒這一點,教育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學校生活的某些方面——與其他同學的互動玩耍、克服困難完成某個任務、獲得老師同學的認可——能夠帶來積極的情緒,但課堂表現和成績帶來的壓力也有可能帶來一些消極的情緒,此外,孩子們有可能因為將大量時間花在(有可能是被動的)學習上,本來可以用來玩耍的時間變少了,他們獲得積極情緒的機會也變少了。

在投入這一點,學校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可能,不同興趣傾向的孩子們能夠從學校提供的眾多科目和活動中擁有各種各樣的投入體驗,語文課可以讓孩子們體會詩詞韻律之美,在繪畫和音樂課中孩子們能夠欣賞美好的色彩和動人的旋律,在數學課上孩子們進入了數理邏輯構成的純粹秩序之中,在物理課上孩子們則有機會沉浸於科學思維之樂,手工課上孩子們全神貫注的創作自己的作品,等等。美中不足之處在於,學校教育仍然更加偏向語數外及科學等課程,對於科學及語言的興趣較弱的學生獲得心流體驗的機會要少一些。

在人際關係上,學校提供了一個相對家庭而言更大、更豐富的社會互動的環境,這給同學之間的友誼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讓孩子能夠較早的就能適應社會生活。

在意義這一點,孩子們有可能因為充分的體會學習和發現的樂趣,而從科學中獲得意義感,正如羅素對於伽利略的描述,

「我們沒有理由推斷說伽利略特別的悲天憫人,然而他確實是為了一個不因自己死亡而煙消雲散的目的而生活。」

在成就上,教育有怎樣的功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育資源的外在分配,有的學校能夠幫助孩子取得更大的成就,有的則具有阻礙作用。我們家長都希望讓自己的孩子進入更好的學校,而我們的焦慮正是源自於此。

概括來說,就其本身的內容講,學校教育對於美好生活其實是有較多的積極作用的,但如果考慮到當下教育體系運作的邏輯,情況就不太一樣了。

教育制度的影響

學校教育的內容有利於孩子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但這有兩個前提

第一,教育的過程是放眼長遠的,即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過程,當下的學習之重點不僅在於當下學習目標的實現或成績的提高,而是放眼長遠、為孩子一生的發展服務,因此,教育過程是循序漸進的,是考慮不同年齡階段學習者的身心特點來進行的。

第二,學生在學校教育之外有較為充足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進行自由的探索,並在此過程中發展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若能夠實現第一點,則教育的過程是相對寬鬆的,孩子是有機會在學校中享受學習、體會充分投入的感覺、與同學們交朋友、並從學習中找到意義感的,而學校之外的探索則幫助培養了孩子多方面的能力,兩者相輔相成,共同讓孩子為美好生活做準備。

然而,當下學校體系的運作邏輯,加上家長們的選擇,卻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上述前提。

這與前文所述的教育的外顯作用緊密相關。家長希望上好學校,而好學校基本上就是成績好的學校。因此,學校自然希望學生能夠在本校學習的階段就能取得最好的成績,而這一點,恰恰與上述前提發生了矛盾。

追求當下的成績,就意味著將眼光鎖定於當下,讓孩子在這個階段就付出最大的努力,並儘可能用各種功課和要求來佔據孩子在課外的閒暇時間,從而取得成績的最優化。

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現在付出更多的努力沒什麼問題,犧牲孩子一些玩耍的時間,可以讓他們更好的為未來的生活做準備。但這樣做,其實有著嚴重的負面影響,最終會影響孩子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

追求當下成績最大化的負面影響

追求當下成績的最大化,佔據孩子課外的時間進行規定內容的學習,這些怎樣破壞了孩子追求和擁有美好生活的能力?讓我們試著回到美好生活的五個要素來一一分析。

積極的情緒

首先,如果課外的學習佔據了孩子的閒暇,就會直接減少孩子體驗積極情緒的機會和時間,讓孩子在本來應該更多玩耍、更多歡樂的青少年時光減少了許多樂趣,這難免造成心理上的缺失感,他們會利用各種可能的機會、以某種方式加倍的補償,也許很多網癮少年行為的根源就與此有關。

投入/心流

如前所述,不同科目的學習本來提供了學生全神貫注投入某種活動的豐富可能,學生可以沉浸於美好文字和有趣的數理邏輯之中;但如果課外的時間也被規定內容的學習所佔據,孩子們在其它領域中全神貫注的投入的機會也會大大減少,畢竟學校學習的內容不是生活的全部;而那些學校學習未能涵蓋的領域,也許恰恰就是孩子的興趣和天賦所在,他們本有可能從中擁有掌控自如、渾然忘我的體驗,並在未來的生活中繼續發展和運用這些能力,但在閒暇時間被填充之後,這些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人際關係

學校提供了孩子們發展與同齡人交往的空間,但如果父母也追求孩子當下成績的最優化,同時僅用課外學習來要求孩子,這會對親子關係有嚴重的負面影響。作為一名父親,我想在此稍微展開一點講。

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天然的包括了愛和規範兩個方面。愛是發自內心、源自本能的喜歡、愉悅的方面,是讓我們願意為之付出的根本動力。規範則是另一面,在我們看到孩子做出危險動作、任性、懶惰等事情的時候,我們對孩子批評和規範的方面,在一般意義上也是我們希望塑造孩子、改變孩子的方面。如果只有愛而沒有規範,則會變成溺愛,孩子有可能會變得過於自我中心,而如果只有規範而沒有愛,則孩子會沒有安全感,缺乏信心;愛與規範構成了一種平衡,兩者缺一不可,相輔相成

但是,追求成績最優化的願望和壓力有可能讓我們在這個平衡上過於偏向後者,而多少忽略了前者

孩子天然喜歡玩耍,喜歡自由的探索世界,喜歡按照自己想像的規則扮演各種角色,這是他們的天性,也是他們自主學習的方式之一。但當我們因為成績的壓力、違背孩子的意願提出太多要求時,這可能會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我們進一步想辦法要求孩子服從,甚至為此強制孩子或者動怒,孩子則會鬱悶委屈。這樣也許有利於某個短期目標的實現——比如孩子學到了一點知識,但同時卻付出了更大的代價——我們與孩子的關係在這個過程中被影響了,本來愛-規範的平衡,在這時嚴重的偏向了後者,孩子在這時感受到的是父母過於苛刻的要求,而不是愛。一次兩次也許沒有什麼,但長期下來,則會難以逆轉的破壞親子關係,而且不利於孩子的性格發展。武志紅老師的作品中有許多類似的案例,很多人的心理問題,都源自於青少年時期愛的缺乏。

意義

學校的學習讓孩子們有可能從科學中獲得意義感,但對於分數的過度強調、對於當下成績最大化的追求,則會向孩子們傳遞一個強烈的信號:成績是重要的,我是否被認可取決於我的成績怎樣。長期如此,這當然會限制年輕人對生活意義的想像,讓他們將整個生活的意義建立在成績、與同伴的競爭這樣過於狹隘的東西上,並將這種對於狹隘事物的追求發展為習慣。最糟糕的情況下,有的學生甚至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他們做出這樣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人生的寬廣和豐富,豈是考試的成績能夠涵蓋的;而這種對成績的極端重視,其實是整個社會體系在潛移默化之中施加給他們的。

成就

從表面上看,追求當下成績的最大化、在課外時間用來學習規定的知識,是有利於孩子在未來取得成就的,因為他們可以上更好的學校,但如果在這一點上走得太遠,其效果有可能適得其反。

孩子閒暇時間被規定知識的學習所佔據,導致孩子自己支配的、自由探索的時間被大幅壓縮,而孩子們正是在自己支配的時間裡、通過自由的探索中發現自己的興趣、找到自己的熱愛的,這種興趣和熱愛是未來事業中卓越的真正基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沒有內心的喜愛,怎能達到至臻完美呢?如果孩子們從小就逐漸失去了興趣,更多是因為外在的要求而被動的學習,他們在更加長遠的未來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反而是更小的。

毫無疑問,這裡僅僅描述的是當下教育體系的運作邏輯,現實中有許多校長和老師對教育有更深的情懷、對於孩子有著超越成績的關懷、對於教育規律有著深刻的認識,他們的行為當然會不一樣。

更大的格局下看當下的教育

也許很多家長會說,你說的有道理,但現在競爭這麼激烈,如果不追求當下的成績,我們的孩子真的會輸在起跑線,更何況大家都這麼做,影響有那麼糟糕嗎?

影響是否那麼糟糕,也許只有未來的現實可以檢驗。但大家都這麼做,卻並不意味著這就是合理的。要意識到這一點,我們需要在更大的格局下看一看當下的教育狀況。

首先,從橫向的國際比較看,我們的學習成績已經是很好了,而課外學習時間則真的是太長了。根據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學生評估計劃(PISA)的研究,中國15歲的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上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們的校外學習時間也最長。同樣以學習壓力大、強度高著稱的日本、韓國和新加坡,每周的課外學習時間也比我們少5-10小時,而成績並不比我們差多少的芬蘭,其每周課外學習時長卻比我們少20多個小時。

PISA的圖,橫軸是學習時間,縱軸是閱讀的成績,中國(部分地區)位於右上角,即學習時間最長,成績也最好;芬蘭則是在左上角

其次,從過去若干年的變化看,我們的學生學習壓力和課外學習真的增加了太多,這一點多數家長都有親身體會,筆者是80後,過去自己讀書的時候,小學和初中大部分時間的課外玩耍時間還是很多的,學習壓力是在高中、尤其是高二之後才變大的;但現在的孩子,在小學時就忙於各種課外學習,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培訓市場的變化也反映了這點,研究顯示,數千億級的課外培訓市場在2010年之後幾乎每年都是10%以上的增長,大大高於GDP和我們收入的增長速度。

橫向縱向比較下來,我們的孩子在課外學習上花的時間真的太長了。如果只是站在焦慮的家長圈子內部看,我們當然會覺得現在這樣沒什麼,也許還應該進一步強化,然而,如果把古今中外所有的孩子的學習情況都放在一起看,那我們真的幾乎處在課外學習時間最長的極端了

另一張PISA的圖,顯示中國學生在單位時間上的學習效率並不高

父母應該做怎麼做

講了這麼多,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麼做?

我沒有確定的答案,社會階層的逐漸固化、不均衡的教育資源分配讓目前這種提前的、激烈的教育競爭具有了很大的現實合理性,家長們的焦慮不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然而,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在通過成績的競爭獲得優質教育資源的經濟社會邏輯之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教育自身的邏輯和規律,其背後是兒童和青少年心理發展和成長的規律、認知和學習的自身規律、以及人格與性格發展的邏輯等等

我應該意識到,當我們僅僅追求孩子當下更好的成績、而所採用的方法不太合理時,此刻知識的學習可能是以其它知識和能力的損害為代價的;當我們不斷的用各種規定知識的學習填充孩子的課外時間時,他們身上某些寶貴的品質也許正在失去;當我們強制孩子學習、並為此不斷發怒時,我們和他們之間的關係正在發生緩慢的變化,而這些變化帶來的影響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

我們應該意識到,當下看上去正常合理的教育現狀,在國際比較下是如何的極端,在歷史的長河中是如何的特別。

我們應當意識到,孩子的身心並不像一個可以隨意施壓、任意變形的橡皮泥,而更像是一個有其內在限度的弓弦,當壓力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弓弦有斷掉的可能。

在對子女的教育中,父母的任務的不止是監督其學習、保障孩子們最大限度的提高當下的成績;除了物質條件的保障外,父母能夠最為寶貴、最為重要的是兩條:榜樣的作用以及愛和陪伴。當我們自己緊張焦慮時,它很容易傳遞到孩子身上;而當我們放鬆、愉悅並享受生活時,孩子也會更加在更加輕鬆舒適的環境中成長。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我們自己先努力成為那個樣子。沒有人可以重複他人的道路,孩子終究都需要自己去探索和發現世界的。讓孩子感到無條件的愛,給他們提供足夠的安全感,這樣,他們在探索和發現的時候,才沒有後顧之憂,從而更加勇敢無畏,成長為最好的自己。

來源 | 差不多先生的閒聊

編輯 | 李穎

相關焦點

  • 李俊:13年前製作頂級電腦病毒「熊貓燒香」,後來怎樣了?
    之後,李俊如父母所願進入到了一所中專學校,在學校裡面學習水泥工的技術。雖然說是在學校裡學習技術,但是因為李俊十分的沉迷電腦,每一天裡面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網吧上網中度過的,在網吧裡,李俊了解到了很多關於電腦的東西,認識了各種各樣的人,也結交到了帶領他日後走入黑客世界的雷磊,從此便走上了一條錯誤的道路。
  • 土生土長上海人 李俊師從香港名廚做了20年粵菜-李俊,粵菜,上海人...
    李俊炸蝦球、裹醬汁的操作看似簡單,但一招一式都流露出紮實的基本功,這和他20年來的經歷是分不開的。李俊正在擺盤  跟著粵菜師傅學做菜,痛並快樂著  李俊說他從小就喜歡吃,小時候每次生病,父親就會去浦東當時有名的「大道站」飯店,給他點上一盤魚香肉絲,這是童年時美食留給他最美好的記憶
  • 六年級上,習作《___讓生活更美好》:讓生活變美好的原因寫具體
    六年級上,習作《___讓生活更美好》:讓生活變美好的原因寫具體一、學習目標選擇讓自己生活更美好的一件事情、一樣事物或一種品質寫下來。寫清楚它是怎樣影響自己生活的,把它讓生活變美好的原因寫具體。二、寫作指導1.習作審題要點:選擇一個令自己的生活更美好的事物。寫明這個事物是怎樣讓生活更美好的。可以通過一件事來表現這個事物對生活帶來的影響。
  • UNIQLO 穿衣,讓生活更美好
    在烏託邦裡生活的每一個人都穿著一樣的功能性服裝,這些衣服未經染色,並且世世代代都沒有改變其形式,這是服裝存在的基本需求,就像我們要吃飯喝水一樣不能少。普通的服裝將群體分類,男女、職業、等級、個性……我們通過一個人的穿著來判斷其屬性,分辨不同的標籤,比如膝下裙被冠以優雅成熟的標誌,浪漫碎花總是和少女初心聯繫在一起。怎樣的衣服讓可以讓生活有更多選擇和體驗?
  • 城市,怎樣才能讓生活更美好?
    原標題:城市,怎樣才能讓生活更美好?   (註:此文屬於人民網登載的商業信息,文章內容不代表本網觀點,僅供參考。)   中國正快跑進入高速發展的城市化階段。   從「寬馬路、大路網」 到「窄馬路、密路網」,從「汽車導向」到「公交導向」,從「TFD模式」到「TOD模式」,未來城市需要實現這些轉變,讓城市生活「以人為本」,從根本上解決交通壓力和停車壓力。
  • 成為暹羅國主的李俊,為何不接梁山兄弟來享福?原因全是宋江!
    水滸中的一百零八位義士中,每一個都有著過人之處,每一個都有著吸引人的閃光點,不過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排名為二十六的李俊,他位列於天罡星,是個水上功夫十分了得的角色,而也算是後期結局比較好的一位。有人研究出來,李俊後來甚至成為了暹羅也就是現在的泰國的王,為什麼他不把昔日的兄弟接過來一起享福呢?李俊原本就是梁山的水軍統領,自身的水上本領就是數一數二的,後來他帶著部隊去攻打方臘,戰勝後乾脆不回來了,就在東南亞開始了自己的闖蕩,而李俊的成績也不小,後來甚至成為了泰國的國主,可見此人的本領真不是一般。
  • 水滸傳:人中之龍——天壽星混江龍李俊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有的人活成了豬,有的人活成了狗,牛,馬,還有些人修成了妖,也有些人著了魔,更有些人成了仙佛,還有些人則活出了人樣。而在活出人樣的人裡面,最了不起的一種,是為人中之龍。不過也還是有幾位,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混江龍李俊。李字通裡,李俊就是裡俊,一個人才貌出眾,如果時機不到就流於表面,不免槍打出頭鳥。道德經認為,早慧者不祥,抱雄守雌,方是俊傑之才。鄭板橋亦說,聰明難,糊塗更難,所以人貴在糊塗。三國裡面楊修曹植之流,才華外露,狂放不羈,於是開的是自己玩笑,早早送命。
  • 李俊同志擔任瀘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成員、書記
    會上,市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宋勇宣讀了市委對李俊同志的任職決定,李俊同志擔任瀘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成員、書記。省法院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劉學鋒充分肯定了以吳洪汛同志為班長的瀘州中院領導班子的工作,介紹了李俊同志的履職簡歷。他強調,要全力支持李俊同志的工作,以實際行動堅決擁護省委、市委的決定。
  • 44位好漢再聚義:水滸傳李俊成為暹羅國主的過程,竟然這麼精彩
    花榮和吳用在宋江墳前自縊而死的時候,108將中還活著的好漢只剩燕青、李俊、柴進、武松、阮小七等33人。這33人中當數混江龍李俊最引人關注,施耐庵在終章前特地說他後來成為暹羅國之主,並且「童威、費保等都做了化外官職」。那麼李俊的暹羅國主之路又是怎樣精彩的情形呢?
  • 李俊同志到瀘州中院任職履新並同幹警見面
    李俊同志到瀘州中院任職履新並同幹警見面 2020-12-01 0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白沙細水鄉李俊: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
    這裡,是細水鄉較為偏遠的一個小山村,同時也是細水鄉副鄉長李俊的「第一書記」駐點村。在村委會辦公樓旁的小屋,是李俊和同事們的宿舍,如今,這裡就是他的「家」。小小的屋子裡雖然被四張小床擺滿,但依然被他收拾得乾淨整潔。今天,李俊和往常一樣,一大早就開啟了一天的駐村工作,村門口的小鏟車也已經開始在嗡嗡作響。
  • 「我心中的人民警察」重慶石油路派出所青年民警李俊
    對於同事的調侃,今年29歲的李俊總是靦腆地說:「工作沒做完,睡覺也會夢到案子,還不如接著幹,免得拖大家後腿!」話雖如此,事實上,自2012年考入石油路派出所以來,敢拼、敢闖、勇於擔責的李俊不但從沒有拖過後腿,各項業績更是名列前茅,在擔任刑偵組長時,曾榮立個人嘉獎2次,還被評為了區級「優秀公務員」。
  • 教育如同生活,美好來源於「浸泡」
    生活中,我們經常做這樣的事情:做飯前,把帶著汙泥的菜浸泡一會兒,讓它所帶的汙泥以及所帶的農藥在浸泡中消散掉,再進行烹調,我們就可享用到乾淨又無危害的佳餚;刷鍋時,把鍋浸泡一會兒,鍋上的殘羹剩飯就會浸泡軟和,刷起來就省事,輕鬆地把它刷得乾乾淨淨,從而也避免了用鍋鏟或者其它鋒利的器具猛鏟對鍋帶來的傷害,從而使這口老鍋光亮如新
  • 李俊任瀘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代理院長
    李俊任瀘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代理院長 2020-12-18 16: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銀行手機銀行,讓生活更美好
    中國銀行手機銀行,讓生活更美好 你的手機銀行還是只用來查餘額嗎?剛剛花了5元在中國銀行手機銀行買了視頻網站會員的小王,除了用手機銀行購買理財,更把它當做成一個省錢省事的生活小助手。
  • 李俊:熊貓燒香病毒製作者,金山3000聘他當客服,拒絕後收入百萬
    在製作者李俊被抓之前,人們也在猜想製作「熊貓燒香」的人到底是什麼樣子,沒準是一個頂尖的天才黑客,或者這件事根本就是某個殺毒軟體公司自己搞出來的……案子還沒破,但關於製作者的猜想已經傳遍了整個江湖,直到李俊被抓,人們看著他平平無奇的簡歷陷入沉默。
  • 以禮待人生活更美好
    少一次「手腳並用」,多一次相互幫助,這個社會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對於我們初中生來說,以禮待人是與同學、在學校班級這個大家庭中,難免會有摩擦,但是我們要以禮待人,一句對不起可以化解許多矛盾,一句沒關係是同學之間相互的理解的見證。「退一步海闊天空,退一步風平浪靜」。
  • 雷射STEAM教育課程|讓生活變得更簡單—一起製作懶人指甲刀
    眾所周知,指甲刀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備品,我們在剪指甲的時候需要使用到兩隻手,這時,便會有人想到《神鵰俠侶》中斷臂楊過大俠平時是怎樣剪手指甲的呢?今天,啊Paul老師要放大招了,給大家展示如何使用雷射切割機製作「單手剪指甲」裝置,解決楊大俠之難言之隱。
  • 混江龍李俊:朝廷當官有什麼好,泰國當個國王不香嗎?
    沒有半刻遲疑,立馬趕來,李俊在沒遮攔穆弘和小遮攔穆春面前,也是威信十足。揭陽嶺這一片共三霸,揭陽嶺上李俊李立(不是哥倆)是一霸,揭陽鎮上穆家哥倆是一霸,潯陽江上張橫張順兄弟倆是一霸。但穆家兄弟和張橫卻對李俊畢恭畢敬,可見李俊在揭陽嶺地帶的威信。
  • 平頂山市郟縣白廟鄉駐村「第一書記」李俊: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國際在線河南頻道報導:「非常感謝李俊書記,真沒少為我們村辦實事。現在,我們喝上了自來水,門口鋪上了柏油路,進城方便,糧食也好賣了。平時,很多人來我們這兒旅遊,我家的花生、芝麻、柿子一般很快就會賣完。」近日,談及駐村「第一書記」李俊,平頂山市郟縣白廟鄉寧莊村一組84歲的老黨員洪春長讚不絕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