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層分類、深度融合:溫州大學創業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

2020-12-15 南方新聞網

  溫州大學是一所地方綜合性大學,地處以「崇商文化、市場濫觴」而著稱的溫州,學校植根濃厚的區域文化,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於人才培養全過程,培養「重實踐、強創新、能創業、懂管理、敢擔當」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學校2001年始開展創業教育,經過15年的改革與發展,取得了較好成效,特色鮮明,輻射廣泛,形成了區域性乃至於全國性的示範性影響,被譽為國內高校創業教育四大模式之一。

  回應創業教育的差異化訴求,實施分層分類的創業人才培養

  創業教育的開展應該基於高等教育的「選擇性機制」,需要充分考慮個體學習訴求和學生對創業教育的差異化需求,實施分層分類的創業人才培養。

  分層方面,一是通過通識教育、創業文化傳播培育全體學生的創業意識與創業精神,二是通過創業苗圃、眾創空間等挖掘興趣學生的創業潛能,三是通過創業課程、特色班級等發展意向學生的創業知能,四是通過孵化區、園區等提升創業學生的創業實務。

  分類方面,一是開發了青年創客班、創業先鋒班、創業管理班、創業精英班等四類創業教育試點班,滿足個性化學習需要;二是以新興產業創業為導向,針對不同專業行業類別、不同學生類別實施不同的創業課程與創業實踐,形成設計、影像技術、網際網路+、新媒體、文創、電商、公益、綜合等八個類別的創業項目布局,常年入駐55支團隊共計600人大學生創業園區進行創業實踐和實驗,效果顯著。

  嵌入區域創業文化,構建遞進融合的創業教育教學體系

  溫州大學以專業教育為載體,實現培養方案的融合,課程內容體系的融合、培養模式的融合、培養體系的融合。

  一是培養方案層面:以培養既懂專業又懂管理的複合型應用人才為目標,開設全校性《大學生創業基礎》公共必修課(1學分),創業實踐項目(2學分),跨學院跨專業選修課(10學分),實現了創業教育全覆蓋。

  二是通識課程層面:結合溫州區域資源,從公共必修課和公共選修課兩個維度切入構建了融合創業教育的通識課程體系。開發了公共必修課程《大學生創業基礎》及通識課程教材,並在省教學平臺上開設同名MOOC課程;開發了50多門創業教育全校公共選修課,如《創業學》、《企業管理》等基礎類創業選修課程,《溫州模式與溫州企業家精神》、《中小企業創業實務》等具有溫州區域特色的創業類選修課程和《商業音樂管理》、《動漫設計與大學生創業》等專業類創業選修課程。

  三是專業教育層面:建立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跨行業交叉培養創業人才的新機制,設立汽車服務工程、鞋靴設計、服裝設計、經濟、法學等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具體做法有:(1)加大實踐教學比重,將創業教育內容納入專業課程體系,新增《中小企業創業實務》、《鞋類產品市場營銷》、《汽車服務經營與管理》等18門專業類創業教育選修課。(2)試點「一團隊一課程群一崗位」的創業教育模式,採取「企業孵化式」教學法。(3)推進專業教師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滲透創業理念和知識,注重從應用的角度增選主幹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增加現場教學環節和案例分析比重。(4)通過校企合作,改善專業課程的師資結構,部分課程的1/5課時由企業師資授課。(5)推進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試點專業在不削弱專業實習的同時,新增管理崗位實習。

  四是創業特色班層面:全國首開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深度融合的3+1創業精英班,在三年專業學習的基礎上,通過一年集中到創業人才培養學院或者專業學院進行創業學習和創業項目孵化,培養既懂專業又懂經營管理的創業型人才。2016年畢業的首屆畢業生中70%從事自主創業。第二屆3+1創業精英班招收了來自15個學院的46名學生。

  整合區域創業資源,構築多維融合的創業教育平臺

  通過整合區域創業資源,構建功能集約、資源優化、開放充分、內外融通、運行高效的校內外創業教育平臺。

  一是打造分布式的創客空間平臺,加快專業取向的創新創意創業轉化。打造創新與創業、線上與線下、孵化與投資相結合的一站式服務的眾創空間,建立了1+X的分布式創客空間架構,實施「一學院一空間計劃」。學校設有國家級眾創空間,各個學院建立了13個分布式創客空間,定期舉辦以「專業+創意、創客、創業」為主題的「創客學堂」活動。

  二是構築多樣化的創業文化平臺,構建全程化的學生創業幫扶體系。成立了未來企業家俱樂部、大學生創新創業聯盟、KAB創業俱樂部等社團,自主舉辦創業學子論壇、校友創業論壇,開展創業診斷、創業諮詢、創業創意大賽、創業工作坊、模擬實訓等形式多樣、類型豐富的社團活動。每年舉辦創業文化節和創客嘉年華兩大賽事。

  三是打造多層次的創業教學平臺,推進差異化的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常年開設青年創客班、創業先鋒班、創業管理班、創業精英班等,對接創業熱點舉辦跨境電商班、企業家接班人班、大學生村官創業班等。

  各類創業特色班設計與開設情況

  四是做強實踐導向的創業實務平臺,提升創業項目孵化的質量與效果。開啟校地合作新模式,與樂清雁蕩山、衢州開化縣共建創客學院,與浙江海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聯合孵化中心;建有深度合作的校外創業實踐基地35家;創業實務導師77人,對每個創業團隊實施二對一的創業輔導;構建專業創業工作室-學院創業中心-學校創業園區-社會創業平臺四級孵化機制,近年來共成功孵化出120餘支大學生創業團隊,孵化存活率達80%以上,提供就業崗位(含在校生實習崗位數)1800餘個,大學生創業企業營業總收入近1.2億元。

  五是構建實務導向的創業導師發展平臺,支撐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與企業共建創業導師發展學校,承辦省級創業導師培育工程項目《高校眾創空間創業導師研訓班》,實施創業導師培養「雙百計劃」,建設一支結構合理、專業行業均衡、實務導向的雙百校內外創業導師隊伍;鼓勵師生共創,鼓勵教師以技術入股的方式參與到學生創業項目中去;建立了創新創業教育專職教師到行業企業掛職鍛鍊制度;同時充分利用創業園等校外師資,吸引更多相關行業企業優秀經營管理人才、企業家到學校兼職或掛職任教。

  打通教育生態鏈,形成開放融合的創業人才培養合作機制

  協同校內外創業教育資源,打通專業課內外、創業園內外、校內外創業教育生態鏈,滿足不同學生的創業學習需求,支撐複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

  一是健全組織機構和制度保障。學校成立了國內最早的處級建制、實體運作的創業人才培養學院,設立了5500平方米大學生創業園和眾創空間;落實了教學維持費中單列創業教育指導經費;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出臺了《溫州大學創業教育創新行動計劃》、《溫州大學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實驗班項目管理辦法》等,建立健全創業成果和學分轉化教學管理制度,在國內高校較早落實了創業計劃書充抵畢業設計、創業項目實踐充抵專業實習實踐等創業成果認定機制。

  二是落實創業項目資本對接常態化。成立了全國首家大學生創投機構聯盟;設立了新湖創業教育基金、奧康創業基金、掌上大學夢想基金等,總金額達4000萬;每年舉辦大學生創業項目資本對接會,為10個大學生創業團隊對接總額為800萬以上的創投資本。

  三是共建共享優化創業教育生態圈。強化多維協同,分別與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創業服務中介等合作優化高校創業教育生態圈。(1)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建雁蕩山創客學院等,拓展大學生創業孵化空間;(2)與香港上市公司邦盟匯俊集團共同設立大學生創業扶持基金、與溫州鹿城農商銀行合作授信2000萬扶持大學生創業;(3)引入創業服務中介機構設立海西青年創業服務中心、溫州青年創業就業服務中心;(4)積極承接政府服務購買,舉辦全市大學生創業大賽、創業項目資本對接會、大學生村官創業培訓、海峽兩岸創業實戰營等;全方位拓展大學生創業教育生態圈,真正實現了創業人才培養的「校、企、政、產、金、介、創」多維協同與合作。

  學校始終把創業教育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內涵,以提高創業型人才培養質量為己任,積極融合地方元素,不斷推進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產生了較好實效和影響。獲得了如首批國家創業型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全國創業教育示範院校、首批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首批全國高校創新創業50強(創業教育滿意度居16/77位)、國家級眾創空間等幾十項榮譽。學校的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改革成果曾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二等獎,連續三屆榮獲浙江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據第三方評估機構「創業時代網」2016年公布的數據,我校的「創業教育」指數位列全國高校第11位。

  近三年,學生獲得國際級競賽獎項18項、國家級獎項255項;與區域產業對接的23個相關專業學生自主創業率為本省高校同專業創業率的2-5倍,最高達25%;湧現出了一批大學生草根創業典型,如榮獲2015年第九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十大標兵並受到國務院汪洋副總理接見的傅智建、榮獲全國「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金獎並成功獲得千萬融資的張良玉、獲得團中央「2015年大學生創業英雄」10強的鄭興偉;全國優秀共青團員、在校創辦多家企業年銷售額3000多萬、招聘30多位畢業生的胡雪林等,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

相關焦點

  • 寧波大學:探索地方高校「塔式」創業課程體系
    「大學生創業必須要有韌勁,輸了並不可怕,因為創業本身就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遊戲。」這是俞金波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除了厲剛,俞金波還帶出了王翼、巍睿、徐鵬華等一批創新創業學子。多年來,寧波大學在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上不斷探索實踐,逐漸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地方高校「塔式」創業課程體系,也正是得益於該體系的支撐,該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水平近年來一直穩居全國高校第一方陣。
  • 天津大學仁愛學院:學思結合強化實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建校以來,學校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主動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要求,進一步轉變觀念,積極探索實踐教學中「教」與「學」的規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根據不同專業人才培養要求設置教學環節,形成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以需求為導向,產教融合,具有專業鮮明特色的教學體系,切實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 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張穎超:分層分類 精準定位 訂單培養鐵路...
    江蘇24所王牌院校的書記校長們組成了「王炸」陣容,他們從學校建設的模式探索、創新改革等多方面,分享獨特的發展經驗,探討高職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職教強國·江蘇強音」江蘇職教發展高峰論壇現場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李豔玲)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張穎超在論壇上以《分層分類 精準定位 訂單培養鐵路專門人才》為題,做了專題分享。
  • 寧波大學:在實踐育人中培養飽含中國情的翻譯人才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張芝萍 鄭俊朋 記者 陳素萍2018年,寧大外國學院學子為中國—中東歐國家投資合作活動提供翻譯服務11月30日,寧波大學翻譯教學產教融合實踐基地正式掛牌成立。多年來,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堅持「口譯與筆譯並重,理論與實踐兼善」的人才培養理念,在課程育人等常規方式之外,立足中國大地、擴展全球視野,著力寫好實踐育人這篇文章,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開展生動實踐,培養了大批飽含中國情的優秀翻譯人才。
  • 安徽信息工程學院校長一行赴溫州商學院和溫州大學甌江學院考察交流
    11月20日上午,該校考察團首先在李益明副校長的陪同下參觀了校史館、創新創業經營決策訓練中心、浙商孵化園等,李益明介紹了溫州商學院的歷史沿革、近年來溫州商學院建設發展的有關情況,以及大學職業生涯發展教育、創新創業教學體系和浙商孵化園創業實踐平臺融於一體的創業學院,吳敏等一行對溫州商學院在大學生創業實踐教學、創新創業教育等方面的辦學特色給予高度評價。
  • ——以西北政法大學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為例 - 新聞戰線
    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為實現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目標,強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引領作用,積極開展創造性的探索與實踐,在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學院與實務部門互聘、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希望能為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後備人才的培養提供可借鑑的思路。
  • 逸馬集團與內蒙古農業大學達成「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戰略」合作
    為實現產教融合、推動校企合作,為學校提高就業質量、為企業提供優秀人才、為學生提供創業項目,6月17日上午,逸馬集團董事長、內蒙古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1996屆校友、廣東省內蒙古商會會長馬瑞光一行六人赴內蒙古農業大學調研。
  • 百度與浙江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籤約合作,產教融合創新培養AI人才
    隨著AI的應用價值不斷顯現,AI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愈加突顯。2021年1月16日,百度與浙江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籤署合作協議,將圍繞「計算+」領域,面向人工智慧發展趨勢與應用,聚焦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多方面合作,攜手推動大跨度的學科交叉和大範圍的產教融合,助力上海「五個中心」建設,進一步構築中國人工智慧產學研創新發展生態。
  • 探索醫教研深度融合 西北大學與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
    西北大學與力邦企業共建的「機能學實驗室」在太白校區揭牌成立。西部網訊(記者 李卓然)1月14日,西北大學與力邦企業共建的「機能學實驗室」在太白校區揭牌成立,標誌著該校生命科學與醫學部綜合實驗教學公共平臺正式啟用,為探索醫教研深度融合、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對培養應用型醫學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啟動儀式上,西北大學校長郭立宏為力邦企業創始人楊豐收頒發了西北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創業導師」聘書,雙方共同為「機能學實驗室」揭牌。
  • 山東大學:「三位一體」人才體系提升本科生培養質量
    除了泰山學堂,山東大學還創立了尼山學堂、齊魯醫學堂、崇新學堂。這「四大學堂」堅持「奇正相輔」選才理念,探索「高考提前批招生、一年級自主選拔、二年級教授推薦」相結合的拔尖人才選拔模式。其中,數學、中國語言文學專業入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
  • 華中科技大學多措並舉 紮實推進研究生培養工作
    面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瞄準重點行業、重點領域,搭建校企協同、校地協同育人平臺,設立專項基金,建設實習實踐基地、聯合培養基地和校外導師隊伍,著力提升研究生實踐和創新創業能力。助力精 準扶貧,先後選派23名優秀研究生到學校定點扶貧地區雲南省臨滄市臨翔區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活動。
  • 教育部關於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
    經過5年的努力,「四個回歸」全面落實,初步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建成一批立德樹人標杆學校,建設一批一流本科專業點,引領帶動高校專業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能力全面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和教師育人能力顯著增強;協同育人機制更加健全,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高等學校質量督導評估制度更加完善,大學質量文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 西安郵電大學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培養信息產業和郵政人才
    學校將現有學科分為四個層次,分層分類建設,實行「有所為,有所不為」原則下的學科非均衡化發展;以學位授權點專項評估、合格評估和水平評估為契機,以評促改,以評促建,實現以學位授權點建設促進學科建設水平整體提升;實施研究生培養質量提升六大工程,嚴把人才培養質量關;建立學科動態調整機制,依據各類評估結果對現有學位授權點進行優化調整,開展了工程碩士對應類別調整;積極推動支撐學科、新興學科建設培育,構建一個學院對應一個碩士授權一級學科
  • 北京交通大學與騰訊聯手 發力產業新型人才培養
    12月23日,北京交通大學與騰訊教育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人才培養、科研合作、智慧校園建設等方面展開深層次合作。北京交通大學黨委書記黃泰巖,北京交通大學副校長高豔,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雲總裁邱躍鵬,騰訊雲副總裁、騰訊教育副總裁付曼青等嘉賓出席了本次籤約儀式。
  • 中南大學深入推進青年馬克主義者培養工程
    近年來,中南大學通過拓展群體、搭建格局、強化保障、投入專項實施經費等措施,深入推進青年馬克主義者培養工程。  一、細分類別,拓展群體  中南大學堅持分類引導對象、分層設計載體,積極拓展培養群體。一是抓好大學生骨幹這一主體受眾,培養其綜合能力和素質。
  • 大學聯合共建:「僑校」+「僑鄉」聯合培養創新人才
    暨南大學文學院黨委書記邱向歡表示,兩校頗具「僑」特色,共同舉辦研討會,可以發揮暨南大學文學院學科平臺優勢,與五邑大學共同發掘學術增長點、策劃特色學科建設,在包括臺港澳文學、海外華文文學在內的學科建設與科學研究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立足僑鄉特色文化實踐,暨南大學幫扶團隊計劃在兩校之間打造一個華僑華人研究特色學科。
  • 廣州聯合快手推出高校直播電商人才培養計劃
    據了解,該計劃的推出旨在為廣州直播電商產業蓬勃發展輸送「生力軍」,幫助廣州地區商家培養具有潛力的高素質主播和專業營銷人才。快手將與廣州地區高校深度合作,通過產教融合模式,聯合高校培養電商行業應用型人才,實現專業和行業精準對接,促進廣州大學生在直播電商領域的實訓實踐、創業就業的發展機會。與會的 20 餘所廣州地區高校代表紛紛積極響應該計劃,並表示願意共同成立聯盟深化合作。
  • 從I到T 再到π ——高校人才培養跨界行
    「過去令師範院校頭疼的教育實踐時間不足的問題迎刃而解,師範院校培養教師的核心競爭力重新凸顯。」天津師範大學校長鍾英華對記者說。  類似的實踐不唯天津師範大學獨有。業內人士認為,該模式不僅增加了專業深度,還顯著提高了本科學制的利用效率。
  • 面向「大健康」,醫學人才培養的「北大探索」
    肇始於中國第一所國立現代醫學院校的北京大學醫學部,勇擔歷史使命,紮根中國大地,領航探索著符合中國國情的高層次醫學人才培養之路。為此,1915年2月,北京醫學專門學校建立診察所,使之成為學生開展臨床實踐活動的場所,診察所即是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前身。  段麗萍介紹,改革開放後,面向社會需求,北醫一直與時俱進,深入推進醫教協同,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醫學人才培養模式。
  • 攜手重慶交大推動前沿技術人才培養
    、協同創新、校企協同育人的創新型新工科專業建設典範,開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才的聯合培養。趙明階表示,中科曙光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領域有著深厚的技術積累和實踐經驗,擁有支撐平臺建設的強大實力和國家資源優勢。希望藉助雙方聯合開設的菁英班,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探索產學研融合新機制。同時進一步探索企業前沿資源與傳統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機制,以及大數據人工智慧學科建設、科學研究、隊伍建設、平臺建設的新機制,推進課程和課堂教學模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