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大學是一所地方綜合性大學,地處以「崇商文化、市場濫觴」而著稱的溫州,學校植根濃厚的區域文化,將創新創業教育貫穿於人才培養全過程,培養「重實踐、強創新、能創業、懂管理、敢擔當」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學校2001年始開展創業教育,經過15年的改革與發展,取得了較好成效,特色鮮明,輻射廣泛,形成了區域性乃至於全國性的示範性影響,被譽為國內高校創業教育四大模式之一。
回應創業教育的差異化訴求,實施分層分類的創業人才培養
創業教育的開展應該基於高等教育的「選擇性機制」,需要充分考慮個體學習訴求和學生對創業教育的差異化需求,實施分層分類的創業人才培養。
分層方面,一是通過通識教育、創業文化傳播培育全體學生的創業意識與創業精神,二是通過創業苗圃、眾創空間等挖掘興趣學生的創業潛能,三是通過創業課程、特色班級等發展意向學生的創業知能,四是通過孵化區、園區等提升創業學生的創業實務。
分類方面,一是開發了青年創客班、創業先鋒班、創業管理班、創業精英班等四類創業教育試點班,滿足個性化學習需要;二是以新興產業創業為導向,針對不同專業行業類別、不同學生類別實施不同的創業課程與創業實踐,形成設計、影像技術、網際網路+、新媒體、文創、電商、公益、綜合等八個類別的創業項目布局,常年入駐55支團隊共計600人大學生創業園區進行創業實踐和實驗,效果顯著。
嵌入區域創業文化,構建遞進融合的創業教育教學體系
溫州大學以專業教育為載體,實現培養方案的融合,課程內容體系的融合、培養模式的融合、培養體系的融合。
一是培養方案層面:以培養既懂專業又懂管理的複合型應用人才為目標,開設全校性《大學生創業基礎》公共必修課(1學分),創業實踐項目(2學分),跨學院跨專業選修課(10學分),實現了創業教育全覆蓋。
二是通識課程層面:結合溫州區域資源,從公共必修課和公共選修課兩個維度切入構建了融合創業教育的通識課程體系。開發了公共必修課程《大學生創業基礎》及通識課程教材,並在省教學平臺上開設同名MOOC課程;開發了50多門創業教育全校公共選修課,如《創業學》、《企業管理》等基礎類創業選修課程,《溫州模式與溫州企業家精神》、《中小企業創業實務》等具有溫州區域特色的創業類選修課程和《商業音樂管理》、《動漫設計與大學生創業》等專業類創業選修課程。
三是專業教育層面:建立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跨行業交叉培養創業人才的新機制,設立汽車服務工程、鞋靴設計、服裝設計、經濟、法學等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實驗區。具體做法有:(1)加大實踐教學比重,將創業教育內容納入專業課程體系,新增《中小企業創業實務》、《鞋類產品市場營銷》、《汽車服務經營與管理》等18門專業類創業教育選修課。(2)試點「一團隊一課程群一崗位」的創業教育模式,採取「企業孵化式」教學法。(3)推進專業教師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滲透創業理念和知識,注重從應用的角度增選主幹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增加現場教學環節和案例分析比重。(4)通過校企合作,改善專業課程的師資結構,部分課程的1/5課時由企業師資授課。(5)推進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改革,試點專業在不削弱專業實習的同時,新增管理崗位實習。
四是創業特色班層面:全國首開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深度融合的3+1創業精英班,在三年專業學習的基礎上,通過一年集中到創業人才培養學院或者專業學院進行創業學習和創業項目孵化,培養既懂專業又懂經營管理的創業型人才。2016年畢業的首屆畢業生中70%從事自主創業。第二屆3+1創業精英班招收了來自15個學院的46名學生。
整合區域創業資源,構築多維融合的創業教育平臺
通過整合區域創業資源,構建功能集約、資源優化、開放充分、內外融通、運行高效的校內外創業教育平臺。
一是打造分布式的創客空間平臺,加快專業取向的創新創意創業轉化。打造創新與創業、線上與線下、孵化與投資相結合的一站式服務的眾創空間,建立了1+X的分布式創客空間架構,實施「一學院一空間計劃」。學校設有國家級眾創空間,各個學院建立了13個分布式創客空間,定期舉辦以「專業+創意、創客、創業」為主題的「創客學堂」活動。
二是構築多樣化的創業文化平臺,構建全程化的學生創業幫扶體系。成立了未來企業家俱樂部、大學生創新創業聯盟、KAB創業俱樂部等社團,自主舉辦創業學子論壇、校友創業論壇,開展創業診斷、創業諮詢、創業創意大賽、創業工作坊、模擬實訓等形式多樣、類型豐富的社團活動。每年舉辦創業文化節和創客嘉年華兩大賽事。
三是打造多層次的創業教學平臺,推進差異化的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常年開設青年創客班、創業先鋒班、創業管理班、創業精英班等,對接創業熱點舉辦跨境電商班、企業家接班人班、大學生村官創業班等。
各類創業特色班設計與開設情況
四是做強實踐導向的創業實務平臺,提升創業項目孵化的質量與效果。開啟校地合作新模式,與樂清雁蕩山、衢州開化縣共建創客學院,與浙江海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聯合孵化中心;建有深度合作的校外創業實踐基地35家;創業實務導師77人,對每個創業團隊實施二對一的創業輔導;構建專業創業工作室-學院創業中心-學校創業園區-社會創業平臺四級孵化機制,近年來共成功孵化出120餘支大學生創業團隊,孵化存活率達80%以上,提供就業崗位(含在校生實習崗位數)1800餘個,大學生創業企業營業總收入近1.2億元。
五是構建實務導向的創業導師發展平臺,支撐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與企業共建創業導師發展學校,承辦省級創業導師培育工程項目《高校眾創空間創業導師研訓班》,實施創業導師培養「雙百計劃」,建設一支結構合理、專業行業均衡、實務導向的雙百校內外創業導師隊伍;鼓勵師生共創,鼓勵教師以技術入股的方式參與到學生創業項目中去;建立了創新創業教育專職教師到行業企業掛職鍛鍊制度;同時充分利用創業園等校外師資,吸引更多相關行業企業優秀經營管理人才、企業家到學校兼職或掛職任教。
打通教育生態鏈,形成開放融合的創業人才培養合作機制
協同校內外創業教育資源,打通專業課內外、創業園內外、校內外創業教育生態鏈,滿足不同學生的創業學習需求,支撐複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
一是健全組織機構和制度保障。學校成立了國內最早的處級建制、實體運作的創業人才培養學院,設立了5500平方米大學生創業園和眾創空間;落實了教學維持費中單列創業教育指導經費;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出臺了《溫州大學創業教育創新行動計劃》、《溫州大學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實驗班項目管理辦法》等,建立健全創業成果和學分轉化教學管理制度,在國內高校較早落實了創業計劃書充抵畢業設計、創業項目實踐充抵專業實習實踐等創業成果認定機制。
二是落實創業項目資本對接常態化。成立了全國首家大學生創投機構聯盟;設立了新湖創業教育基金、奧康創業基金、掌上大學夢想基金等,總金額達4000萬;每年舉辦大學生創業項目資本對接會,為10個大學生創業團隊對接總額為800萬以上的創投資本。
三是共建共享優化創業教育生態圈。強化多維協同,分別與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創業服務中介等合作優化高校創業教育生態圈。(1)與地方政府合作,共建雁蕩山創客學院等,拓展大學生創業孵化空間;(2)與香港上市公司邦盟匯俊集團共同設立大學生創業扶持基金、與溫州鹿城農商銀行合作授信2000萬扶持大學生創業;(3)引入創業服務中介機構設立海西青年創業服務中心、溫州青年創業就業服務中心;(4)積極承接政府服務購買,舉辦全市大學生創業大賽、創業項目資本對接會、大學生村官創業培訓、海峽兩岸創業實戰營等;全方位拓展大學生創業教育生態圈,真正實現了創業人才培養的「校、企、政、產、金、介、創」多維協同與合作。
學校始終把創業教育作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內涵,以提高創業型人才培養質量為己任,積極融合地方元素,不斷推進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產生了較好實效和影響。獲得了如首批國家創業型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全國創業教育示範院校、首批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首批全國高校創新創業50強(創業教育滿意度居16/77位)、國家級眾創空間等幾十項榮譽。學校的創業教育人才培養改革成果曾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二等獎,連續三屆榮獲浙江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據第三方評估機構「創業時代網」2016年公布的數據,我校的「創業教育」指數位列全國高校第11位。
近三年,學生獲得國際級競賽獎項18項、國家級獎項255項;與區域產業對接的23個相關專業學生自主創業率為本省高校同專業創業率的2-5倍,最高達25%;湧現出了一批大學生草根創業典型,如榮獲2015年第九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十大標兵並受到國務院汪洋副總理接見的傅智建、榮獲全國「挑戰杯」創業計劃大賽金獎並成功獲得千萬融資的張良玉、獲得團中央「2015年大學生創業英雄」10強的鄭興偉;全國優秀共青團員、在校創辦多家企業年銷售額3000多萬、招聘30多位畢業生的胡雪林等,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生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