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歲月的「一大食物店」
——歷下老字號之十一
作者:楊曙明
在經三(路)緯六(路),有家「前店後廠」的「濟南一大食物責任有限公司」,這是家創辦於1912年6月的百年老字號,原來叫「一大食物店」,店址在泉城路,後來因為道路拓寬改造搬遷到現址,時間是在2001年4、5月間。
糕點在濟南民間俗稱為「點心」。《1927·濟南快覽》中對「點心鋪」是這樣介紹的:「濟南人民一日兩餐,不喜間食,故點心亦不甚講求,僅備婦女探親及辦紅喜事之用,外表色彩雖不甚惡,然味無可求。」或許是因為如此,相比於藥店、糧棧、碳棧、布匹店、服裝店等,舊時濟南「點心鋪」數量很少,老城內僅有稻香村、桂鑫齋、信芳齋、芝蘭齋、金香齋等。在這些點心鋪中,「一大」與「稻香村」算是名氣比較大的。
「一大」的創辦人叫周志泉,浙江紹興人,最早的店址在院西大街(今泉城路)9號。關於「一大」的招牌,說來還有段「錯打錯對」的小故事。店主周志泉當年為店鋪起的字號是「天南貨棧」,招牌為豎寫,而書寫人有意或無意間將「天」字分離為「一」和「大」,因而就被很多顧客誤讀為「一大南貨棧」,並由此「錯打錯對」地沿用下去,成為市井俗稱,再到後來,店家索性就讓「一大食物店」成為其正宗的招牌字號。
「一大南貨棧」最初主要是銷售糕點、糖果之類的南方特色食品,後來因為南北文化融合銷量日漸增大,並考慮到食品保鮮之需求,所以店家就開始了自產,並由此變成了「前店後廠」模式,也就是其銷售的食品都是在店鋪後院裡加工製作而成。由於其生產的糕點色、香、味俱佳,且經營理念注重以質悅民,以信取民,因而頗受消費者的歡迎。尤其是其蜜三刀、羅漢餅、牛舌酥、開口笑等「京八件」糕點,莫說是在濟南,就是在山東也很有名氣,成為當年人們請客送禮的上等佳品。
關於當年「點心」的價格,《1927·濟南快覽》中是這樣記載的:「凡油類、糯米及面與糖相混合之點心,每斤售洋二角六分至三角二分不等;每盒斤半,售洋五角。」如此看來,點心的價格似乎不算太高,可那年月由於市民生活清貧,點心又是非日常之必須食品,所以絕大多數家庭很少光顧點心鋪,除非是要走親訪友或請人辦事,才去稱上兩斤,當作禮物相送。
上世紀40年代中期,周志泉因為家族析產回了原籍,其侄周伯元繼任「天南貨棧」經理,可幹了不幾年,他就因為家庭原因不想幹了。1948年秋,在他欲將「天南貨棧」關門歇業的時候,原店員井士義、劉慶雲、趙西鈞、孫奶正、趙西露等人不甘於此,便共同集資接管、盤點下了店鋪,並順勢而為地把「一大南貨棧」更名為「一大食物店」。不過,其當年的營業執照上註冊的企業名稱仍為「一大合記南貨棧」,1950年註冊的企業名稱是「一大合記食物南貨店」。
新中國成立之後的1956年,公私合營化的「一大食物店」,成為濟南商業局菸酒公司下屬的國營門市部,並幾經搬遷最後落腳在泉城路173號,經營仍是以糕點為主,同時兼經菸酒糖茶。在其後的三十多年間,「一大」既是菸酒公司下屬的門市部,又是歷下區國營食品商店的公司名稱。在「一大食物公司」的名下,曾有過包括「一大食物店」在內的多達二十多家營業商店,其中,同為老字號的「鴻祥茶莊」和「稻香村」,都曾是「一大」公司的「家族」成員。
鴻祥茶莊創辦於1930年,創辦人是章丘舊軍孟家的孟養軒,店址在院西大街。「稻香村」分為蘇州稻香村和北京稻香村。「蘇稻」創辦於1773年,「北稻」創辦於1895年,濟南稻香村當是「蘇稻」或「北稻」的分支機構,最早店址也在院西大街,至於何年何月進入濟南的,確切情況不詳,但在《1927·濟南快覽》中,已有「稻香村」的記載。1956年公私合營後,「鴻祥」和「稻香村」都成為國有商家。時下,「鴻祥」已經成為歷史的記憶,而眾多的「稻香村」也非昔日之「稻香村」。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濟南菸酒公司(站)還曾成立過「一大糕點廠」,主要為「一大」公司所屬的商家配套生產糕點。「文革」初期,「一大食物店」曾被改名為「勝利門市部」,「一大糕點廠」則相應改名為「勝利糕點廠」,「文革」後期,在恢復老字號名稱的時候,「一大」的店、廠再次分離。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大食物店」,是五開間的三層樓房,一層為營業廳,二層、三層為辦公場所。與泉城路上多為三開間的店鋪相比,「一大食物店」顯得較為寬闊。中間是寬敞的大門,上方懸掛有金黃字體的豎匾;兩側各有兩個大玻璃窗,而且一塵不染,窗幾明亮,不像多數店鋪那樣,習慣於把玻璃窗當作玻璃櫥窗來使用。此外,「一大食物店」的門檻在六七級臺階之上,這在泉城路上,就連規模最大的百貨大樓也沒有它的門檻高。在我的記憶裡,「一大」店堂內,北、東、西三面是櫃檯,由於地勢高、採光好,所以顯得格外寬敞明亮。
說起六七十年代的點心價格,據我們這些六十(歲)開外的人回憶,雞蛋糕每斤九毛多,長壽糕每斤八毛多,桃酥每斤七毛多,蜜食每斤六毛多。今天說起這個價格年輕人或許覺得挺便宜,可在人均工資三四十元錢的當年,這個價位還是挺高的,以致於像我們這些平常人家的少年兒童,一年到頭難得能吃上幾塊點心。那時候買點心光有錢還不行,還需要有糧票,買一斤點心需要半斤糧票。糧票需要用計劃糧來兌換,在計劃糧尚且不夠吃的情況下,大多數家庭哪還能有多餘的糧票來買點心。當年我倒是常到「一大食物店」,不過我到那裡大都不是為了買點心,而是為了去買那些憑票供應的菸酒糖茶。我這個人特喜歡吃蜜食,至今還是如此。記得當年每每看到櫃檯裡的蜜食,我就禁不住饞涎欲滴。記得剛參加工作最初那幾個月,每次發了工資,我都要到「一大」去,買上半斤蜜食解解饞。
如果單就糕點包裝而言,時下的包裝與昔日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因為那時候的糕點包裝頗為講究。營業員先是把稱好的點心碼放在包裝紙上,而且還要儘可能碼放整齊,而後再進行包裹。包裹後再在頂部放上一張紅籤,最後再用紙繩子綑紮起來。這紅籤有點類似廣告紙,上面印有店名、店址、電話,以及「什錦細點」的字樣。當年有個市井笑話,說是有戶人家要去走親戚,買了兩斤桃酥,主人無意間在包裝紙上留下了痕跡,沒想到兩個多月後,這兩包桃酥幾經輾轉又回了他們家,此時的包裝紙已經被糕點油漬所浸透。
改革開放之初那幾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漸漸提高,「一大」的生意也越來越紅火,顧客盈門幾乎成為天天都能見到的情形。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伴隨著泉城路的繁榮「一大」也迎來發展的鼎盛時期。2005年4月,「一大食物公司」由國有企業改制為民營的「濟南一大食物有限責任公司」。
改制後的「一大」,在老「一大」人,也就是現任董事長王韻安和總經理王少春的領導下,堅守百年老字號,繼承了傳統工藝和原有配方,用料考究、製作精心,在糕點口味「不走樣」的前提下,不斷發展創新,使得其產品不僅保持了原有特色,而且豐富了內容,提高了營養價值。同時,為了保證質量,他們尊奉始終堅持自產自銷的原則,杜絕盲目擴張,其自產的糕點只供給自家所屬商店銷售,且大都當日銷畢,即便有少量剩餘,也必須在72小時後下架,其以質悅民、以信取民的經營理念,使得「一大糕點」,尤其是桃酥、蛋糕、炒糖、長壽糕、羅漢餅、牛舌酥、蜜三刀、百粒糕等,至今仍是濟南市民青睞的食品,顧客盈門也就自然而然。
1998年12月,「一大」被國內貿易部授予中華老字號;2005年6月,中國商業聯合會又將其吸納為「中華老字號」會員單位;2007年4月,被山東省經濟貿易委員會認定為「山東老字號」;2013年1月,被濟南市商務局認定為「濟南老字號」。
百年「一大」,播撒芳華,傳承品牌,精神可嘉。
【作者簡介】楊曙明(男),祖籍沂源的濟南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歷下區作家協會主席。出版有《歲月無痕》《流年似水》《心路不覺遠》《凝固在記憶裡的時光》《光陰的印記》等七部散文集,《有話明說》《話由明說》兩本時評專著;曾為《齊魯晚報》「有話明說」的專欄作家;主編有《濟南的味道》《歷下傾城》《詩意歷下》《歷下民間故事》等書籍;曾獲得過冰心散文獎、齊魯散文獎、泉城文藝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