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中國博物館的趨勢與走向——新博物館學帶來的啟示

2021-03-01 講歷史的表哥

近日筆者有幸與策展人林子喬女士交流,針對時下火熱的新博物館學進行探討,收穫頗豐,筆記如下:

 

新博物館學的形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時間大致從上世紀5、60年代持續到上世紀末,國內普遍認為1984年的《魁北克宣言》發表為新博物館學誕生標誌。少數國內學者將1972年《聖地牙哥圓桌會議》整合性博物館誕生,服務社會、發展社會的宗旨的提出定為新博物館學的誕生標誌。

 

魁北克位於加拿大東北部,法語區,白左聚集地。

新博物館學的誕生不是一撮而就的,是在半個世紀的時間內,隨著世界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變化,博物館學者對舊世界的不滿,以相關雜誌、書籍和論文為陣地,逐漸形成一個以反對舊世界、舊生活,樹立社會道德新標杆的博物館學說。

 

反戰大遊行:西方舊道德觀念的崩塌

Peter Vergo的《The New Museology》和其主編的《To Understand New Museology in the 21st Century》是新博物館學重要著作與期刊;Van Mensch從50年代的博物館教育,到70年代在法國進行的生態博物館實驗,再到80年代新博物館學論文集的出版,可以看作新博物館學是從實踐得出的理論總結。

 

《The New Museology》

Peter Vergo認為新博物館學是對舊博物館學的不滿,過去只關注功能和方法而忽略了博物館的目的。Roger Miles在《面向未來的博物館——歐洲的新視野》中詳細闡述了對未來博物館的描述。

 

亞洲博物館的先鋒:三星創新博物館

新博物館學挑戰並反哺了傳統博物館,著重在教育方面,強調基層與社區。社區導向的博物館,新博物館類型的產生涉及生態博物館、社區博物館的概念、訴求、哲學取向,以及在不同語境下的實踐。

 

歐洲比利時布魯日的博物館

通過民主化、社會公平、社會權利等政治層面的影響,或者說邊緣群體的聲音如何出現在博物館。博物館逐漸成為學者們表達自己聲音的工具,也外延至社會博物館學的範疇。

 

歐洲博物館裡的中國元素

新博物館學對博物館內部的組織機構產生了巨大影響。首先,對公共和教育部門重要性的影響。其次,各個部門各自為政的局面得到改變,比如,博物館內機構功能的合併與團隊的取向。最後,管理概念在博物館的出現。管理出現在博物館領域也是新博物館學的影響,是企業模式改善博物館內部運作的應用。

 

對於中國來說,舊的三部一室組織框架影響了博物館的發展。

歐洲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需要構建適合新社會形態的知識體系,博物館應運而生,並成為歐洲現代社會知識、美學、道德基礎的核心構成要件。東方社會在現代化進程中,主要是學習借鑑,且「西學為體」,博物館作為外來之物,沒有被融入東方現代社會中,且被作為西方文化典型代表被審視、質疑,並作為東方文化特質的對照。遂,博物館被當做西洋鏡,反之,東方古代帝王收藏則被視為東方博物館的源流,帝王收藏的理念、標準和偏好也成為東方博物館的標籤。

 

部分中國人認為孔廟是中國最早的博物館。實際上,中國最早到現代觀念博物館要後延到租界時期的上海的教堂。

當代博物館的權威來源知識的餘威——福柯

 

對於西方來說,隨著大革命的成功,君主、貴族下臺,資產階級與知識精英上臺,博物館成為貯藏真理的宮殿。博物館貯藏著自由、平等、博愛的基本理念,後世的展覽內容、形式無論如何改變,都無法改變博物館真理的內核。

法國大革命改變了新航路開闢以來的歐洲格局

 

對中國來說,君主、貴族的下臺,博物館並沒有得到發展所需要的穩定的社會環境,直到1949年,博物館的發展才得到片刻的喘息。遺憾的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知識分子沒有得到該有的尊重,博物館被行政命令要求展陳基層,為底層服務。雖然與新博物館學一樣要求為基層服務,但是內涵卻是天壤之別。長期缺少精神內涵的中國博物館既使在改革新時期,也出現了偏離博物館成立初衷的情況。當人們漸漸走入博物館,首先要問的就是這個展覽「是否好玩」。過分注重形式,過分注重少兒體驗,導致出現偏重多媒體及低劣的多媒體質量等問題,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博物館的發展。

 

1959年修建的中國歷史博物館

博物館學逐漸從「手藝」變為「學問」。

 

隨著新博物館學發展的逐漸深入,對博物館的影響也更為全面。除了之前提到的對組織機構的影響外,在以安來順、潘守永先生為代表的中國博物館先鋒派帶領下,社會成立了一批以生態、社區博物館概念、訴求、哲學取向與實踐的新型博物館,並取得較好的成績。

 

重要的博物館新理念的實踐:地捫侗族人文生態博物館

簡單總結新博物館學理念,就是不強調整體,強調部分,尤其是結構;不強調精英,強調大眾,尤其是底層;不強調功能和方法,強調目的;強調回歸社區,教育底層,表達底層。

相關焦點

  • 新發展理念下的中國博物館發展趨勢探析
    據悉,故宮博物院已研發 9100 多種文創產品,2018 年為故宮帶來超過 15億元收入。 中國國家博物館根據館藏文物元素開發了 3000 餘款文創產品,其中 2018 年以《千秋絕豔圖》為靈感推出的歐萊雅中國風口紅一時成為輿論熱點。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帶有中國傳統元素的文創產品正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八是走向綠色發展時代。
  • 北京博物館學會行業博物館專委會成立,構建中國博物館學新體系
    」在中國化工博物館正式召開。行業博物館專委會最初由中國鐵道博物館提出,李春冀館長表示,行業博物館逐漸成為博物館中獨特的一支,群體日漸龐大,但卻缺乏一個相互交流學習的平臺,因此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中國海關博物館、中國農業博物館、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園林博物館等12家博物館共同發起成立,並商議確定了未來工作規劃。
  • 【博物館學】中國博物館學研究綜述(蘇東海)
    國家許多領導人都曾到博物館進行視察。文化部長沈雁冰發布了對地方博物館建設方針、任務、性質及發展方向的指示。這時對舊博物館的改造和新博物館的建設都是參照蘇聯社會主義類型博物館模式進行的。新中國政府剛成立時,中國大陸只剩下25個博物館,3年後的1952年統計,全國省市以上博物館已經發展到40個。
  • 新時代中國博物館的十大特色
    據悉,故宮博物院已研發 9100 多種文創產品,2018 年為故宮帶來超過 15億元收入。 中國國家博物館根據館藏文物元素開發了 3000 餘款文創產品,其中 2018 年以《千秋絕豔圖》為靈感推出的歐萊雅中國風口紅一時成為輿論熱點。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帶有中國傳統元素的文創產品正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  八是走向綠色發展時代。
  • 京都國際博協大會上,中國博物館學界代表發出哪些聲音?
    這樣的聲音,代表了中國博物館學界,也代表了中國博物館學界在學術和實踐領域的不斷追求探索和突破的態度,獲得了國際博物館學者們的廣泛認可和普遍讚譽。 《作為文化遺產的絲綢在博物館中的未來》主題演講。
  • 博物館的數位化運用設計與未來發展趨勢
    在很多年以後,相信我們在回憶起2020年的時候,大家仍不會忘記在家裡埋首於電腦、敲擊鍵盤的情景,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遠程辦公、虛擬化生存等已成為了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當然,以傳統的觀點來看博物館是展示歷史的場所,而網際網路、科技則是現代的技術,二者放到一起似乎有一種穿越的feel~但現在,博物館不但可以與網際網路、科學技術聯繫起來,而且還能擦出耀眼的火花,現在很多一二線城市通過運用三維影像技術、虛擬實境技術、網際網路互交技術等現代技術將博物館實體化,以多維度、逼真的效果再現於網絡平臺,即使你足不出戶也能在網絡平臺上瀏覽博物館並進行虛擬互交
  • 新的「博物館定義」來了!中國博物館的未來發展之路
    在中國博物館的未來發展中,應側重以健全博物館體制機制為主導,以拓展博物館的公共性和服務性為抓手,並以新技術為支撐。2017年10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國際博物館協會博物館學委員會亞太分會聯合組織了名為「博物館與博物館學—新時代博物館定義的再思考國際研討會」。與會的數十位國內外文博專家圍繞博物館定義、博物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博物館未來發展等議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 上海K11和北京SKP-S這類博物館零售帶來的啟示
    該中心未來將成為以家為核心,以設計、文化、生態、智能為內容,以博物館為載體,匯集全球頂級設計理念和知名品牌,滿足北京市民對未來美好生活嚮往的生活中心。個人新零售專欄《新基建元年,零售行業何去何從?》之前提及,所謂的新零售,即實現用戶、線下門店、電子商城 三者的資源整合/管理。
  • 物兮物在大英博物館發布博物館IP趨勢與主題
    品源文華旗下生活方式品牌物兮物創意總監Cecilia Bursell在籤約儀式上發布了博物館IP趨勢與主題,並展示了相關產品設計。由物兮物團隊經過流行趨勢研究和大量市場調研開發出的博物館IP趨勢與主題包括「玩轉航海」,「古希臘傳奇」,「光戀埃及」以及「東方故事」四大板塊,用現代語言演繹了博物館經典館藏的藝術與文化。
  • 馬工程《博物館學概論》章節思考題(二)博物館學發展史
    中華民國成立之後,中國博物館協會成立,下設專門委員會,職權包括分工研究博物館學術及與博物館相關的各項學術,設計博物館建築及陳列或設備上種種改進事項,審查博物館學的書籍、專門論文,舉辦學術講演會等。博物館協會成立之後積極開展學術活動,舉辦學術會議,編印有關博物館叢書。同年,《中國博物館協會會刊》出版,也推動了博物館學研究的活躍。
  • 大英博物館在天貓開店,給全球博物館帶來了什麼啟示?
    同時要注意的是,如果僅僅依賴於政府投資,博物館一般是入不敷出的。在中國還好,外國的很多博物館總是成為預算削減的對象。門票收入只是杯水車薪,而且很多博物館還控制遊客的數量,導致門票收入始終難以打破瓶頸。再加上現在很多博物館施行免票參觀政策,更是讓它們入不敷出。
  • 國際博物館日│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的未來
    它們成為了文化中樞是創意與知識相結合的平臺觀眾可以共同創造、分享和互動因此2019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作為文化中樞的博物館:傳統的未來」"Museums as Cultural Hubs: the Future of Tradition"
  • 博物館文創發展趨勢淺見
    結合市場和觀眾的消費需求,筆者認為我國博物館文創的發展將呈現如下趨勢:  更注重生活化、實用化  實用性一直是設計領域所追尋的第一目標,消費者在購買一件商品時往往更注重這件商品的實用性,或者是考慮在日後生活中會不會使用到。
  • 初探博物館品牌化的趨勢
    而全球知名企業韓國三星電子公司,也早自一九八二年即斥資成立各式各樣的博物館。在新經濟思潮中,知名企業的博物館被視為一項投資,或是品牌精神的延伸,而不只是奢飾品而已。企業興建博物館的歷史,可溯及十九世紀初的類博物館,設立的目的大多以保存、展示企業相關資料或文物為主。然而,新成立的企業博物館則已經跳脫了以本業為收藏或展示的思維,而單純以藝術保存、展示及教育為出發點。
  • 博物館的未來:恢復與重塑——2021年度博物館日主題公布
    1992年:「博物館與環境」(Museums and Environment)。1993年:「博物館與土著人」(Museums and Indigenous Peoples)。2002年:「博物館與全球化」(Museums and Globalisation)。 2003年:「博物館與朋友」(Museums and Friend)2004年:「博物館與無形遺產」。
  • NO.1 博物館學筆記|博物館學的定義、性質、研究內容
    博物館學定義(1) 日本《大百科事典》「博物館學是明確博物館本質,科學地研究博物館的真正目的及實現的方法,使得博物館正確發展的學問。」(2)荷蘭博物館學者彼得●門施「博物館學是包括關於管理和使用文化和自然遺產在內的理論和實踐的完整複合」。
  • 「啟示——人類抗疫文明史」在遼寧省博物館進行首展 再現康熙帝治...
    「啟示--人類抗疫文明史」展4日在遼寧省博物館進行。 李晛 攝中新網瀋陽6月4日電 「啟示--人類抗疫文明史」展4日在遼寧省博物館進行。遼寧省博物館位於遼寧省瀋陽市,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是一座現代化的大型綜合歷史與藝術類博物館,館藏文物總量近12萬件(套),素以藏品豐富、質量精湛、特色鮮明而享譽海內外。「啟示--人類抗疫文明史」展4日在遼寧省博物館進行。
  • 如何發展博物館旅遊?
    再者,博物館旅遊在給人民群眾帶來獲得感、幸福感,成為人民嚮往美好生活一部分的同時,自身也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博物館未來發展需以大眾旅遊需求為導向,樹立「博物館+旅遊」發展理念,既要圍繞展覽和特色教育項目等核心文化資源,建設適應發展的博物館旅遊營銷體系,又要優化布局,不斷強化旅遊服務設施建設,切實發揮博物館文化中樞和旅遊平臺的作用。 (二)國外博物館旅遊研究簡述 國外博物館旅遊研究初始於20世紀20年代,而後的50年間,博物館學研究與旅遊研究結合得更加緊密。
  • 「網際網路+」給博物館帶來什麼?
    許多博物館的數位化探索不僅可以讓遊客看到藏品更加精巧入微的細節,甚至可以讓他們3D列印出立體的藏品細細把玩,而如果願意,甚至可以足不出戶在家「遊覽」博物館。引入網際網路新技術,已然成為國內外博物館發展的潮流。中外大比拼:「網際網路+」給博物館帶來什麼?
  • 2020《中國博物館》雜誌開始徵訂!
    《中國博物館》1984年創刊,是中國博物館協會主辦、中國文物報社協辦的博物館專業學術期刊。2018年入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7年版(即第8版)之「博物館學、博物館事業」類的核心期刊(俗稱「北大核心期刊」)。本刊聚焦博物館核心業務和行業發展,探討博物館學基礎理論和前沿問題,服務博物館學科建設與工作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