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除夕的來歷風俗文化——小年結束大年開始

2020-12-15 文學1955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夜、歲除、大晦日,是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農曆十二月多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稱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而十二月小月時為廿九日,有些地區又會改稱二九暝。「除夕」中「除」字的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

節日起源: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

節日習俗很多,大體有以下幾種:

一、年夜飯

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在古代的中國,一些監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團年飯」對古代中國人是何等的重要。一年一度的年夜飯充分表現出中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上輩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這是何等的幸福。下輩人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及上輩人表達感激之情。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鮑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二、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貼窗花

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四、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五、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經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六、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七、祭祖

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祭祖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半做魚肉碗菜,盛以高碗,頗有鐘鳴鼎食之意。我國部分地區有一種除夕上墳的風俗,稱為送年食。

上墳時間一般在除夕的下午,人們把做好的年夜飯,送到亡故親人的墳上,讓亡故的親人與生者一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從而寄託人們對亡故親人的哀思。

八、壓歲錢

吃完年夜飯後,小孩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民俗活動。

節日的詩詞: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佔氣候,共說此年豐。 賣痴呆詞(南宋)範成大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痴呆召人賣。 除夜(唐)來鵠事關休戚已成空,萬裡相思一夜中。愁到曉雞聲絕後,又將憔悴見春風。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相關焦點

  • 小年風俗的英語翻譯
    小年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節日,由於各地風俗不同,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中國民間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是臘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它是中國整個農曆春節慶祝活動的開始和伏筆。
  • 明天就是除夕了,關於除夕來歷、風俗和禁忌,你都知道嗎?
    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歲除等。是時值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辭舊迎新、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節日。那麼你知道關於除夕來歷、風俗和禁忌嗎?1、除夕來歷傳說古時候有個兇惡的怪獸叫夕(年),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後來,人們知道夕(年)最怕紅色和聲響,於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煙花,來驅除夕(年)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 小年的由來及傳說故事 小年的習俗風俗有哪些
    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鄱陽湖等沿湖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無論是哪天過小年,人們辭舊迎新的願望卻是一致的」。)(四川和貴州等部分地區臘月三十為小年,正月十五為大年),在山東部分地區小年為臘月二十二。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
  • 除夕前的傳統年俗 過小年展開除舊布新
    「除夕」一年中的最後一夜,黃曆十二月最末夜,舊歲至此夕而除,在子時中新舊歲交接,也稱「除夜」、「歲除」、「大年」。傳統中華文化中的「過年」不僅是過除夕這一天,而是一連串的年節習俗帶來一元復始、除舊布新的洗禮。
  • 小年小年,回家過年! 「春節倒計時」開始啦!
    小年被當做是春節的序曲,小年到,人們就開始做過年準備,直到迎來熱熱鬧鬧的中國年。(星辰拍客 草原 攝)  小年是一個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等。由於各地風俗,「小年」有著不同的概念,日期也不盡相同。
  • 忙完小年,開心過大年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28日電(記者上官雲)「小年」歷來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從臘月二十三到臘月二十九,磨豆腐掃房子,每天都有事情佔著手,一直忙到除夕。
  • 除夕習俗30字50字簡短介紹 除夕守歲熬年的來歷意義及傳說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除夕守歲寓意是什麼呢?為什麼在除夕這天需要守歲呢?除夕有哪些風俗習慣呢?除夕習俗30字簡短介紹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十二月)的最後一個晚上。除夕這天有貼春聯、放鞭炮、貼年畫、貼窗花、貼福字等傳統習俗。
  • 「小年」是什麼時候?你知道「小年」的起源和風俗嗎
    我以前聽老人說「小年」,但我不知道「小年」是什麼?我們來學習一下「小年」。打開日曆,上面寫著「臘月二十三——小年」,但我小時候總是認為老人告訴我們是「臘月二十四」,為了了解情況,我特意查閱了相關資料。事實上「小年」不是一個特定的節日,民間有句俗語叫「官三民四船五」,以前老百姓過小年是農曆十二十四日,但是官方的過小年會提前一天,也就是農曆十二十三日,後來,人們紛紛效仿,把新年改成「臘月二十三」。「小年」是一種民俗文化,根據不同地方的風俗習慣,「小年」的時間和意義也不同。
  • 隨筆 春節來歷的傳說——紅紅火火過大年
    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鬱的民族特色。
  • 小年過後過大年,思念很滿,團圓很圓!
    今天是2019年1月28日,臘月二十三,小年。小年,歷來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從這一天開始,我們都開始著手為迎接大年做準備,可以說是開始奏響新年的前奏曲。「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一直從小年忙到除夕,新年也變得格外有盼頭。
  • 小年是哪一天2020年小年各地具體時間 小年傳統習俗有哪些
    冬至、拜灶神(十二月廿四日)、小年夜(除夕前一天)、大年夜(除夕)。在宋代的時候為了節約時間,小年夜和拜灶神合併成小年夜,放在十二月廿四。祭灶之說,先秦有之。  《後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祀後,暴至巨富。」從此,祭灶風俗就流傳下來。
  • 過小年,最宜賞此書法!
    「大年」說的多,「小年」提的少。其實,「小年」並非專指某一天的某一個節日,我國各地風俗差別較大,被稱為小年的節日和日期也不盡相同。
  • 2020年大年初三幾月幾號星期幾 大年初三各地風俗有哪些
    今天是大年初三,又稱「天慶節」。早在宋朝的時候,真宗皇帝就下詔從正月初三開始,給文武百官放假五天,取義「普天同慶」,後人稱呼為「小年朝」。這一天人們「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房子旁邊有井的人家,一大早拿香火、素菜供在井欄邊,還把除夕在井上貼的紅紙條都揭下來,這個做法就叫「開井」。據說這麼做,可以把「窮氣」送走,直到現在,安徽農村還保留著這個古老的習俗:初三早上,起早開井,挑第一擔水代表有財氣。放爆竹,開井,打井水。
  • 小年的由來是什麼?關於小年的來歷及傳說故事、傳統習俗
    小年夜其實該稱「小除夕」由於祖國大部分地方都有過小年的傳統,人們往往也會將小年這一天的晚上,稱之為「小年」夜。而在上海,上海人雖然臘月廿四也會祭灶除塵,但是,上海並沒有過「小年」這個說法,而是更重視除夕前這一天,習慣也稱之為「小年夜」。
  • 【年夜話年】2017年小年夜是哪天 小年節日的來歷、小年有哪些民俗,你肯定不全知道?
    小年的到來,也預示著春節就不遠了,但是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雲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是除夕。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 記憶中的年味,過年風俗都有哪些
    新春賀歲以除舊布新、拜神祭祖、驅邪攘災、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鬱,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按照舊習俗,從年尾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日(掃塵日)開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節夜或正月十九止,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稱為「過年」。
  • 2017小年是哪一天?小年夜吃什麼及小年習俗盤點(圖)
    2017年春節就要到了,很多小夥伴這幾天一直在往家裡趕,因為在中國不光是春節重要,小年也是非常重要的,比春節還要早到的是「小年」,小年是哪一天?小年在很多地方的時間也不盡相同,傳統意義裡默認二十三或二十四為小年。小年沒有大年那麼隆重,小年吃什麼好?小年有哪些習俗?
  • 歲時記 | 廿三廿四,小年祭灶
    四季更替,寒暑往來歲時記,記錄一些古老節日裡風俗.....進入臘月後,年味就會越來越濃了。臘八食粥,然後就開始為了年貨買買買了。到了廿三、廿四就祭灶了。祭灶也是很古老的風俗了。祭畢之後,將神像揭下,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至除夕接神時再行供奉。是日鞭炮極多,俗謂之小年下。南省的送灶風俗,顧祿《清嘉錄》所記最為詳明:俗呼臘月二十四夜為念四(廿)夜,是夜送灶,謂之送灶界。比戶以膠牙餳祀之,俗稱糖元寶,又以米粉裹豆沙餡為餌,名曰謝灶團。祭時婦女不得預。
  • 臘月二十三,小年快樂
    松鼠AI智適應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
  • 2018小年是哪天2018南方小年夜是哪天 南方小年夜有哪些習俗
    2018年2月9日是南方小年,小年是春節的前奏,北方地區過小年是臘月二十三,南方一般是臘月二十四過。那麼,小年夜有哪些習俗呢?小年夜習俗介紹小年的意思是像過年但是熱鬧程度又比真正過年小一些的日子,所以也有把元宵節冬至等熱鬧的節日叫做小年的,不過今天要講的是大部分人理解上的小年。小年夜,中國傳統節日,即傳統的祀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