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站小旅行 實境震撼
遍布在全臺各小區,八千八百多個小區環保據點,歡迎民眾實境體驗──原來人人享受便利生活,卻在不知不覺中製造了這麼多汙染;環保的關鍵人物正是自己,能讓「物無廢物」。
「美國《華爾街日報》二○一六年五月刊出一篇報導,標題是「臺灣:全世界垃圾處理的高手」(Taiwan:TheWorld's Geniuses of Garbage Disposal),盛讚臺灣資源回收率高達百分之五十五,不僅遠優於美國的百分三十五,與德國、奧地利等環保模範國相較亦不遑多讓。
國際評比顯示,臺灣人的環保意識與行動,在各國間名列前茅;但是即使在自己的土地上努力耕耘做出環保成果,當境外廢棄物跨海而來、大環境破壞日益嚴重,島上的人們難以獨善其身。
也因此慈濟人在彎腰做環保,帶動小區左鄰右舍一起做的同時,也持續著力將減廢、減碳的生活理念以及切實可行的做法,傳達給世界各地的朋友,努力落實社會環保教育。
⊙一頓早餐,碳排放多少?
「大家願意來參訪我們的環保站,是很讓人感動的,因為大家都覺得愛地球非常重要。請跟我來!」打開掛在腰際的擴音器,教職退休的志工鄭花,開始為遠道而來的四川實業家們上一堂慈濟環保課。
一行人「小旅行」的地點,是慈濟內湖環保教育站。在這群蜀地朋友來訪之前,當月已有泉州環保志工、美國達拉斯學區校長團、新加坡小學師生前來參訪。一年超過三百場的導覽,讓內湖慈濟人在「低頭做環保」的同時,練就了一口「抬頭說環保」的好功夫。
參訪的第一站,鄭花帶眾人來到「ㄊㄢ真多早餐店」,注音符號旁印上了幾個紅色C開頭的二氧化碳化學式,這是臺式的「黑色幽默」。
「ㄊㄢ真多,閩南語的意思是賺很多錢,可是從早餐開始我們也製造了許多二氧化碳……」
鄭花站到餐檯後面扮演店員,接著詢問一位參訪者:「你想買什麼早餐?」
「包子!」「你想吃肉包還是菜包呢?」打開櫥窗,拿出食物模型,條形碼一刷,肉包、菜包、牛肉漢堡等食物的碳排放量,相繼顯示在液晶屏幕上。不含肉的菜包,產生的碳排放量只有零點一公斤,而一份牛肉漢堡的碳排放量卻有四點五公斤之多,四十五倍的對比,凸顯了肉食與素食對環境衝擊的差距,要怎麼做才能愛護地球也就無需多言了。「臺灣平均每人每天使用二點七個塑膠袋,一年下來就九百多個塑膠袋。」來到第二站,鄭花拿起海龜模型,解說國際媒體關注的海洋廢棄物問題。她撥開一堆塑膠袋,露出被埋在裡頭的假人,「如果這些塑膠袋纏繞在你身上,你願意嗎?我們都不願意,可是我們都把它纏繞在地球身上。」
⊙環保毛毯,物命能再生
根據聯合國環境署統計,僅是二○一五年,全球就產生了多達三億噸的塑料廢棄物,其中百分之七十九掩埋、堆置處理或棄置,百分之十二送進了焚化爐,進入回收體系的僅有百分之九。
如何減少塑料的用量,避免塑料廢棄物不當棄置,加強回收再利用,是當前重要的環保課題。而慈濟環保的強項之一,就是回收寶特瓶製成「環保毛毯」,投入海內外救助行動。內湖環保教育站所在的園區,是環保毛毯裁切加工的地點,實業家志工在那裡設置展示館,具體而微地呈現從寶特瓶回收、切割成瓶片、造酯粒、抽絲紡紗、織布的過程。
「現在的溫度是兩百七十五度,不要靠近喔!我們把瓶片放進去以後就融成聚酯條,切成這樣一粒一粒,叫酯粒。把酯粒放進去拉絲,有沒有看到幾條絲?」
操作人員啟動改裝過的吸塵器,小心翼翼地將吸入口對上抽絲機的孔洞,在強大吸力的牽引下,從小孔流出的液態PET塑料,瞬間被拉成比頭髮還細的七條絲線。
回收寶特瓶所製成的紗線,能做的不只是毛毯,為了讓大家更進一步了解,大愛感恩科技總經理李鼎銘特地站到眾人面前,以一身整齊的領帶、襯衫、西裝褲現身說法:「我身上所穿的,包括衣服、褲子,所有的東西都是寶特瓶;人不是寶特瓶做的,人是資源再生。」
⊙高齡志工,實做成老師
鐵皮頂棚下,年紀八、九十的環保志工比比皆是,在紙類區,九十六歲的徐平聚精會神,把紙上印字與留白的部位剪開分類。一頭銀髮的他在內湖環保站做志工已二十六、七年了,儘管年事已高,但拿剪刀的右手依然靈巧;而在訪客沒有參訪到的其他各區,同樣有高齡志工默默做分類,延續物命。
七十四歲的黎錦照,置身一處小角落,拿起螺絲起子拆解被丟棄的錄音帶、錄像帶,「這種帶子幾乎都淘汰了。」卡帶拆解開來,其中螺絲、塑料零件等多項材料都是可回收再利用的;損壞的雨傘在拆解後,傘骨、傘布也都可以繼續被回收使用。
李廣義則是拿美工刀在文件夾的塑料皮面劃個叉,接著將裡頭的硬紙板取出。用心分類之後,原本看似無用的垃圾,轉眼就成為可再利用的資源;而動手做的人,賺到了健康與歡喜。「十七年前,我家師姊來慈濟,我看她做得不錯,就跟她進來了,一直做到現在九十二歲了!」李廣義中氣十足地說。
用心就是專業,實做就是身教,高齡志工們用親切的笑容與健朗的身影,讓原本一知半解的訪客,開始有了概念及感動。
「對環保,我們覺得是很浩大的工程,想到就把自己嚇退了。但是到慈濟來以後,看到點點滴滴的用心跟表達,結合新科技,再回到現實生活中。」在參訪結束,即將前往下一站前的空檔,來自四川成都的張先生分享了心得,也表示做環保「說一千道一萬,還是要捲起袖子幹一幹」。
接著,擔任高階主管的楊女士,道出了心中的感動。「有一位奶奶,她是山東人,聽出我口音是東北人,跟我聊幾句,她問我,東北有沒有環保回收站?我不清楚有沒有,但通過在慈濟的學習和了解,我願意做環保的引路者。」
帶隊的四川實業家王瑞榮董事主席,則從更高的層次說起:「環保站的情景讓我看到了人們自覺的文化和理念,尤其是長者,他們九十多歲高齡了,在慈濟這樣的平臺,不僅活得很有尊嚴,而且活得很有品味。」
而談到二○一八年起,中國大陸禁止洋垃圾造成的震撼,王瑞榮認為,「洋垃圾帶來了二次、三次的汙染,它的影響不只是從甲地拉到乙地,不管從美洲大陸拉到亞洲大陸或哪裡,它總是都在地球上,整個人類的地球啊!」
一批又一批的海內外參訪者,在環保教育站內,看到了慈濟人如何做到「物無廢物,人無廢人」,所做不是為個人的生計,而是為了大地萬物的「生機」,努力在生活中以行動守護大地,期待親眼看、動手做,帶動更多人減少廢棄物、減少碳排放,從清淨在源頭開始,保護環境才來得及。
本文選自 靜思電子書--舊法新知
瀏覽往期內容,請點擊藍色字連結:
【舊法新知】從照顧好心念做起
【舊法新知】推動「用愛管理」的理念
【舊法新知】整體的美來自個體的美
【舊法新知】大愛是寬廣的心
【舊法新知】以尊重感恩心對待實驗動物
【舊法新知】佛教是生活化的宗教
【舊法新知】慈大北大文化科技交流
【舊法新知】善緣苗生,永續度人
【舊法新知】生命的至情
【舊法新知】行蘊系緣,匯善耘福
【舊法新知】無常如常,不忍堪忍
【舊法新知】彎腰做環保,抬頭說環保
【舊法新知】合法中設法,該幫就要幫
【舊法新知】專業熱誠,別人事要緊事
【舊法新知】不是幹涉,而是減少遺憾
【舊法新知】安頓安心,比什麼都重要
【舊法新知】幫窮苦人找資源過日子
【舊法新知】明義小學 在藝術中培養人文精神
【舊法新知】實盡本分,名歸眾人
【舊法新知】真如會光,勤行無量
【舊法新知】時時記取,真誠美善
【舊法新知】慈悲利他 如是我行 如是我做
【舊法新知】精神和合,以愛化城
【舊法新知】生生世世緊緊跟隨
【舊法新知】我的「大醫王」孩子
【舊法新知】成立印證基金會的緣由
【舊法新知】點滴分明,福蔭苦難
【舊法新知】最美之手,勤做命好
【舊法新知】白袍初心,超越之愛
感恩您的關注!更多內容,請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公眾微信號:靜思慈濟大良福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