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法新知】瑞那滾村,米撲滿傳奇

2021-02-17 靜思大良福田

瑞那滾村,米撲滿傳奇

撰文黃秀花

一餐飯前,為別人留一把米;

黑夜來臨,為路人點一盞燈,

瑞那滾村人的日常,助人簡單自然,

他們不富有,但心中的財富,金光燦然。

仰光西北方,車程三個多小時的岱枝鎮瑞那滾村(Shwe Na Gwin),地點偏僻,進出必須行經一處鐵軌,下面是湍急水流,沿途黃土路,塵沙飛揚,不論搭摩託車或拖拉機改裝的卡車,都會劇烈顛簸;遇到雨季,車不能行,唯有徒步穿越,穿著雨鞋的腳往往深陷泥中難以移動。

可為何不分晴雨,慈濟人每個月總不辭勞苦前往呢?是因村中農人烏善丁(U San Thein)太令人感動了。他並非村長,但很有威望,一人帶動全村一百多戶捐「米撲滿」,又擴及其他村落共行捐米義舉。

瑞那滾村的緬語,是「金耳環」之意,這一村確實有如金飾閃耀無比。它的耀眼,不在於住戶富麗,而是整村的人心。

⊙請給我五十個米桶

二○一五年八月一場大水患,當時仰光北部八十多萬英畝田受損害,其中又以岱枝和莫比兩鎮受創最嚴重。水患賑災牽起村民與慈濟人的因緣。

烏善丁指出,那年八月連著兩波大水襲擊,有些村民第一次農田被淹後,以為水退了,立刻就播種;沒想到,大水又至,播下的稻種全部流失;水患過後,九月起,慈濟志工陸續對兩鄉鎮各農村展開稻種發放救濟,瑞那滾村是十二月領到。

當烏善丁在說明會聽到志工講解「日存一把米」的意義,又有農人烏丁屯(U Thein Tun)現身說法,談到他在丹茵鎮如何力行,且耕作前每天跟稻田祝福說好話,堅持不灑農藥不用化學肥料,收成雖有起伏,如今也已擺脫貧農身分,培訓成為慈濟志工。

烏善丁聽了,很想效法,領完稻種後,跟志工要五十個存米的塑料桶,當場志工不解他為何需要那麼多,只給了他十個;幾個月後,當慈濟人再到瑞那滾村,才發現他已號召九十戶共同存米,不夠的桶子是他自己掏腰包去買來給村民們用;後來存米的會員愈來愈多,也從該村擴散到四個村、九個村,至今有十三村響應,總數快四百戶。「這都是靠烏善丁一步一腳印去宣傳走出來的!」馬來西亞志工王綺楨深知,烏善丁為了到各村說明,驕陽下雙腳奔走疲憊,連走幾個月下來,整個人瘦了一圈,到雨季就病倒了,在床上躺了將近一個月才恢復。

自二○一五年五月起,王綺楨就到緬甸陪伴當地誌工,三年來不知來回多少趟,她很肯定緬甸農人的付出:「從烏丁屯到烏善丁,都是與大地融合的人,在他們身上都可看到老實農夫的典範。」

貧農烏丁屯,先前就算窮到連隔天的米都沒有了,仍會把米缸的最後一把米,抓到要布施的米桶;也不會把已存起的米再拿出來煮食,布施助人的心念不移。

受到烏丁屯的啟發,烏善丁有了更積極的行動。「不管是烏丁屯或烏善丁,他們所傳承的精神,追究源頭都來自上人創辦慈濟的『一念心』,集眾人之力去助人,這就是最真實的『竹筒歲月』理念啊!」王綺楨這麼詮釋著。

⊙原來,這就是修行

烏善丁倡導存米撲滿,也參與志工培訓,唯獨對訪視有點抗拒,擔心關懷貧病個案佔掉太多時間,會影響打坐參禪。他一向律己甚嚴,很重修持,每年七月至九月「結夏安居」,會去寺廟靜坐自修。

這分對修行的堅持,很難得,但慈濟人帶給他觀念轉換。「上人剛出家時,也曾自己苦修,不收弟子;後來是為了做善事、救度眾生,才接受皈依,開啟慈濟源頭。」藉以開解烏善丁,並以上人的話勉勵他,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之事,將佛法活用在人間,利益他人。

烏善丁似乎有點領悟了,緊接著村裡發生一件大事——正值青年的郭繆倫(Ko Myo Lwin),工作砍樹時不幸被倒樹重壓,導致神經受損,下半身癱瘓。第一時間送去鄰近的醫院,醫師說沒法醫治,建議轉去仰光大醫院,其妻為了籌醫藥費和交通費,賣掉所有首飾;開完刀返家後,當第二次要再去醫院回診,卻面臨沒錢的窘境。

烏善丁幫忙發動村民募捐,共籌得緬幣四萬五千元讓他們應急;但這並非長久之計,郭繆倫還需定期回診,他便決定呈報給慈濟幫忙,自己則從旁輔佐照顧。

自從慈濟關懷後,除了每月給予生活費和醫療費,也經常來探視。有次,當志工郭寶鈺帶隊前來,發現郭繆倫背部有嚴重的褥瘡,痛苦呻吟著;出村路途難行,為求安全起見,他們又找慈濟人醫會陳界漢醫師評估後,請村民協助抬出求診。那是個晴朗的早晨,烏善丁找了村中兩位壯丁,又請一位婦女陪同郭繆倫的太太丁丁(TheinThein)。那趟出遠門就醫,單要把郭繆倫從躺椅抬下,再放到擔架上,就要很小心;還需在擔架上層先鋪一塊布,避免路途顛簸使褥瘡疼痛加劇。

從仰光來協助的志工陳秀寶,前一晚與負責記錄的王棉棉就睡在烏善丁的家,也從過程中感受到烏善丁那分待人的體貼。

「當天他很早起,妻子更早起床準備飯菜,就為了給郭繆倫夫婦及三位村民帶便當,讓他們在路上不會餓著。」陳秀寶還觀察到烏善丁找婦人陪丁丁的用意,是怕她太瘦弱,需要有人分擔攜帶的便當和躺椅等重物。

在郭繆倫夫婦前去仰光住院期間,馬來西亞分會執行長郭濟緣請烏善丁幫他們修繕破損不堪的房屋。這工作,烏善丁是帶著一群慈青一起做,也傳授他們修理亞答葉屋頂、竹製地板的技巧。當郭繆倫夫婦返家時,見到住家的新風貌,驚喜不已!慈濟並資助他們採買物資,在門前開了小雜貨店,讓他們可自立。

點點滴滴,烏善丁看在眼裡很感動,自身參與,更能體會慈善助人的真義,「我以前學佛,只重獨善其身;現在終於明白,要兼善天下,多為人群付出,才是正確之路。」

⊙偏村黑夜的光

慈濟人與瑞那滾村互動日久,也開始在當地招募培訓志工,一直在樹下上課不是辦法,馬來西亞志工有人想到,他們有很多男眾會搭建簡易屋,是否也來這裡蓋一間,讓大家有室內空間使用。

獲得烏善丁提供住家旁邊的空地後,大馬和緬甸志工立刻連手施作。只是,在工程期間,發現全村竟然沒有電力。為此,完工後,大馬志工便返國募集裝設太陽能板的資金,希望帶給這一村及其他捐米撲滿的村子,夜晚能有燈光照亮。

郭濟緣想到華人習俗,每逢清明節,大馬華人都會到廟宇為祖先點燈;他轉換說詞,告訴大家:「與其去廟裡點燈,不如到緬甸農村點燈,讓村民晚上也有燈用,這樣更能弘揚祖德。」

這說法,獲得很多實業家認同並傳揚,特別是納吉斯風災時,曾進出緬甸不下四十次、協助過救災的方海壽,推動起來更加賣力,他自身就招募到三百多人贊助。在今年緬甸過潑水節的前後,三至四月間,慈濟志工分三次對九個村的農戶,共發出四百組的太陽能板,每組內含一片主板、一顆電池及兩個燈泡,村民們好似領到新年禮物般的歡喜。

住在瑞那滾村,第一波拿到的瑪耶珊(MaAye San)說,她每天清早四點就得起床煮飯,給出門打工的丈夫吃,以前沒有電時,家裡一個晚上要用掉兩根蠟燭,一個月就要三千多元,相當於全家五口人三天的飯錢;而今,有了太陽能板,這筆錢就可省下,她也不必摸黑做飯,活動式的燈泡一移到廚房,馬上就有光亮。

裁縫師拉拉蕊(Hla HlaNwe)也說,她幫人車製衣服,遇到急件時,夜晚就得點蠟燭趕工,後來改用小蓄電池發電,但電力維持不長,使用不甚便利;如今有太陽能板,白天拿到太陽底下曝曬,夜晚即可長時間照明。

再走訪其他村,詢問他們使用情形。有人說,晚上孩子寫功課,就不用點蠟燭了;也有人說,以前手機充電都要拿到歐甘(Okkan)鎮上,現在接上太陽能板接頭,要充多久都行;另有一種出人意表的功用,是出自第三波才領到的德貢村(ThaeGone)農戶,他稱:「家中有了照明後,夜晚蛇就不敢跑進屋內咬人了!」

此外,有一個普遍現象,大家會把一盞燈固定放在佛龕上,照亮供奉的佛像;許多人另一盞則常放到屋外。問他們為何這樣做?一致回答:「我們希望留一盞燈,可以讓夜晚過路的人看得見,走路就不會跌倒;特別是摩託車騎士,有光源,就可避免出意外。」

佛國子民連在這小小的事上,都想到他人的需要,也難怪烏善丁號召推動米撲滿時,會那麼順利,就因大家都很正向且樂意助人,所以能水到渠成,一呼百諾。

居民歡喜領得的太陽能板,每套成本是六萬五千緬幣,約合新臺幣一千四百一十三元,對臺灣或馬來西亞人而言,這費用並不高;可對當地居民,卻相當於二十天不吃不喝省下所有工資,才可能辦到。收入不豐的村民繼續捐出米撲滿,近四百戶共累積二十五籮米,可分送給二十六個家庭食用。

從四月間的九村,到六月已有十三村加入米撲滿的行列。這樣一分單純的心念,不知還會發揮多大效用。如金耳環般閃耀的瑞那滾村傳奇,還正繼續發酵著……

本文選自 靜思電子書--舊法新知

瀏覽往期內容,請點擊藍色字連結:

【舊法新知】卓蘭山居歲月,醫師護理師到我家

【舊法新知】沒有厝頂的環保站

【舊法新知】豐收,背後的努力

【舊法新知】五十知天命

【舊法新知】窮爸爸送小偷的東西

【舊法新知】方便法 合正道

【舊法新知】「共修共識」才是營造慈濟道場的正確方法

【舊法新知】納吉斯風災十年

【舊法新知】一念決定 兇惡豬的命運

【舊法新知】行善要及時

【舊法新知】教育加上人文,兩者平行

【舊法新知】慎防「獨頭意識」亂人事

【舊法新知】傳承靜思法脈,先學會克己

【舊法新知】用半條命做環保

【舊法新知】去瞋心得喜樂

【舊法新知】上山下鄉出任務

【舊法新知】從子彈到茶葉蛋

【舊法新知】只要求獲得而不付出,就是非法

【舊法新知】四位太太的比喻

【舊法新知】堅持初衷,尚青!

【舊法新知】君子無「心腹」

【舊法新知】無煩惱,力量強

【舊法新知】人生何樂

【舊法新知】縮小自己,天空才會開闊

【舊法新知】被辱不瞋第八難

【舊法新知】膨脹自己,無路可走

【舊法新知】心中有愛就無礙

【舊法新知】教育加上人文,兩者平行

【舊法新知】慎防獨頭意識亂人事

【舊法新知】坦然接受因果

【舊法新知】學習君子如水

【舊法新知】吃一番苦,消一番業

【舊法新知】兩岸交流 利他的新人生哲學

【舊法新知】自愛愛人

【舊法新知】在慈濟學規矩、學做人,融入團體法喜自在

【舊法新知】在慈濟環境中彼此勉勵,拂拭心靈塵埃

【舊法新知】塑料變毛毯,產業安生活

【舊法新知】垃圾不落地,校園更美麗

【舊法新知】重生與再生,環保風潮起

【舊法新知】那年暑假故事待續

【舊法新知】號召心靈福田的「自耕農」

【舊法新知】我是小志工,善良自己的人生

【舊法新知】我來自洛水中學

【舊法新知】用慧命啟發慧命,成長慧命

【舊法新知】佛法恆在人間

【舊法新知】我準備好了!

【舊法新知】我的阿母三十六歲

【舊法新知】大孝成全父親大願

【舊法新知】「子」要「學」;「見」要「覺」

【舊法新知】川震十年

【舊法新知】還有明天嗎

【舊法新知】苦過,馮玉霞無債一身輕

【舊法新知】我的醫師爸爸

【舊法新知】聽經時如果覺得自己被罵就有救了

【舊法新知】自度利他福田僧

【舊法新知】施善、行善、教善

【舊法新知】弟子事師如事佛

【舊法新知】三變淨土力挽狂瀾

【舊法新知】轉觀念,改脾氣

【舊法新知】團體和氣攝受人心

【舊法新知】信念深心中有節奏

【舊法新知】是正信的法理,要智信而不可迷信

【舊法新知】素食是精進料理

【舊法新知】心量寬 延伸生命線

【舊法新知】來不及 生命在告急

【舊法新知】照顧親人 不忘照顧自己

【舊法新知】無意間養成習氣,招致未來之苦

【舊法新知】長者之子學佛記

【舊法新知】自我修養與人和氣,團體和氣攝受人心

【舊法新知】輕安覺支

【舊法新知】「不殘食戒」的風波

【舊法新知】念無常 盡力在當下

【舊法新知】「愛心」──照顧好自己的心

【舊法新知】心所願 分秒可成就

【舊法新知】時間愈善用愈多

【舊法新知】聽到做到

【舊法新知】善用此生、此身,成就生命大意義

【舊法新知】善能覺了

【舊法新知】人有心結,嫉賢妒能

【舊法新知】度眾的智慧

【舊法新知】兩百歲的老比丘

【舊法新知】念念一心,心要常住真理中

【舊法新知】精進不息長慧命

【舊法新知】一切都是因緣果報

【舊法新知】老人沒問題

【舊法新知】從別人的聲色言行,照見自己的無明習氣

【舊法新知】不要就是不藥

【舊法新知】罹癌之後 自我祝福

【舊法新知】 啟動愛的基因

【舊法新知】改頭換面翻轉人生

【舊法新知】環保站的護花使者

【舊法新知】善緣靠自己結,功德在當下修

【舊法新知】天地間的最大能量

【舊法新知】溫柔月光灑落我心

【舊法新知】我還擁有當下今時

【舊法新知】真假鑽鏈

【舊法新知】用佛心走入人群,體會佛心境界

【舊法新知】馳騁童年 玩轉校園

【舊法新知】方圓之間薰陶美感

【舊法新知】墨西哥強震後,讓愛生根

【舊法新知】回歸法源 合和互協

【舊法新知】為未來的人生「存款」

【舊法新知】我仍有夢再寫傳奇

【舊法新知】不要吝於說慈濟

【舊法新知】善用生命成就慧命

【舊法新知】既本具佛性,何必學佛?

【舊法新知】慈濟十戒是必須身體力行的戒律

【舊法新知】維持體力,激蕩腦力

【舊法新知】希望,不曾倒下

【舊法新知】落實清淨安和的菩薩境界

【舊法新知】眾愛,相伴前行

【舊法新知】善力,磁吸效應

【舊法新知】病中聞法心自由

【舊法新知】順理成道

【舊法新知】菜蕊阿嬤發大願

【舊法新知】微隙揚善 守心不動

【舊法新知】聞法受用,轉變人生

【舊法新知】要向「鐵板」說抱歉

【舊法新知】也要當自己慧命中的貴人

【舊法新知】「佛心」長駐心頭,「師志」銘刻於願力中

【舊法新知】心單純,事就單純;心能合,力才能合

【舊法新知】會理合心

【舊法新知】真煩惱假煩惱

【舊法新知】人生與眾生 視自己作為

【舊法新知】看山又是山

【舊法新知】實心實做好人生,過關

【舊法新知】搶救生命大福田

【舊法新知】演繹真理,經典傳世

【舊法新知】法不自了,精進共行

【舊法新知】育善覺性,擔籮無量

【舊法新知】清流護地,水養福德

【舊法新知】施醫滌心,聚眾拔苦

【舊法新知】「心急」,今昔之不同

【舊法新知】不輕行道,寸愛灑鋪

【舊法新知】風飄信深,心燈遞傳

【舊法新知】覺情相續,菩薩無退

【舊法新知】  來生的三個願望

【舊法新知】壽量銀行存高齡

【舊法新知】正確的修行態度

【舊法新知】大林慈院醫療志工李美英

【舊法新知】慧命的活泉

【舊法新知】上孝下育

【舊法新知】慈悲之境

【舊法新知】真實故事 才有說服力

【舊法新知】影響人心的力量

【舊法新知】人生只有一次

【舊法新知】海南女兒回家

【舊法新知】菩提傳承,竹喻生息

【舊法新知】回歸起點 拉出愛的延長線

【舊法新知】在醫療中見證慈善的偉大

【舊法新知】鏡頭下的酸甜苦辣

【舊法新知】為一萬個家庭奔走 

【舊法新知】行動傳法 連結心靈共鳴

【舊法新知】世間愚痴的人

【舊法新知】珍惜唯一的每一秒

感恩您的關注!更多內容,請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公眾微信號:靜思慈濟大良福田

相關焦點

  • 【舊法新知】佛法恆在人間
    農民們聽聞慈濟日捐五毛錢的「竹筒歲月」,了解「粒米成籮、滴水成河」的精神,也是從這五毛錢的買菜錢,成就慈濟在全球救人;他們雖然沒有能力捐錢,但可以省下每頓飯的一把米,放在塑料桶中,成為「米撲滿」。在慈濟致贈稻種的岱枝鎮瑞那滾村,從二○一五年迄今,已有九個村落、三百多戶響應「米撲滿」,每月集中起來,可以幫助四十多戶貧困居民。
  • 【舊法新知】日日培養愛與善,不讓人心鬼門開
    上人提到八月十一日到協力廠繞看時,看見一組牛車車輪改制的桌椅,那是早期會客室使用的,雖然是回收再利用的古物,卻是當時精舍最豪華的家具,很有紀念性,若可以規畫好精舍空間,可以將它再移回精舍。>【舊法新知】 積極與懈怠【舊法新知】「企業化」還是「制度化」【舊法新知】最有療效的飲食【舊法新知】陪你曬太陽【舊法新知】捐時間,做慈濟,最可貴【舊法新知】就連廟婆也在做【舊法新知】修行如爬山,要能進出自如【舊法新知】心如枯葉翻飛
  • 【舊法新知】​扛起環保的責任
    本文選自 靜思電子書--舊法新知瀏覽往期內容,請點擊藍色字連結:【舊法新知】島上的庶民生活【舊法新知】在蓮花池村 和綠豆說好話【舊法新知】深知盤中飧 粒粒皆辛苦【舊法新知】窮困背後的無窮希望【舊法新知】菩薩不離眾生緣 點滴為善聚福緣【舊法新知
  • 【舊法新知】桃園接機 任務刻不容緩
    本文選自 靜思電子書--舊法新知瀏覽往期內容,請點擊藍色字連結:【舊法新知】朝善之道 一生中一定要去的地方【舊法新知】不是看到差異,而是尋找相同點【舊法新知】回到善的源頭 心靈的故鄉【舊法新知】師志己志 行經法華【舊法新知】見證價值 回歸踏實【舊法新知
  • 【舊法新知】澎湖垃圾浪潮中的島
    ⊙過客未見的負擔在澎湖縣政府與民間的努力下,觀光旅遊業順利引進人潮與商機,但成功的背後卻帶來另一個更大的考驗,那就是垃圾處理的問題。由於澎湖沒有設置焚化爐,一市五鄉所有的垃圾,需藉由船運載送至高雄焚化爐代為處理,所需的費用成本極高。
  • 【舊法新知】環保站小旅行 實境震撼
    本文選自 靜思電子書--舊法新知瀏覽往期內容,請點擊藍色字連結:【舊法新知】從照顧好心念做起【舊法新知】推動「用愛管理」的理念【舊法新知】整體的美來自個體的美【舊法新知】大愛是寬廣的心【舊法新知】以尊重感恩心對待實驗動物【舊法新知】佛教是生活化的宗教
  • 吳厚輝:兩年駐村情 永是滾大村人
    在前往黎平縣地坪鎮滾大村的路上,原黎平縣保健院派駐滾大村的第一書記吳厚輝說。吳厚輝在滾大村戲臺為群眾解讀惠民政策。時隔兩年,吳厚輝仍然用「回來」一詞,在她的心裡,滾大村就是自己的家,回滾大村就是回一次家。
  • 【舊法新知】1993年尼泊爾水患—慈濟與尼泊爾的救災因緣
    剛開始的前一段時工作非常辛苦,秘書室的徐祥明先生、營建室的黃春騰先生,以及我們幾位委員和靜思精舍常住師父,他們在先遣工作遇上重重的困難,除了語言上、文化上的差異,還有國際政治形態等因素,使得對方不敢冒然接受我們的援助。這中間的過程必須一次次不斷的溝通。
  • 商業新知「新知達人·人氣挑戰賽」圓滿落幕
    來源:商業新知12月7日,由商業新知主辦的「新知達人·人氣挑戰賽」圓滿落下帷幕,經過激烈的集贊角逐,新知達人「To B CGO」摘得人氣王桂冠。本次活動是商業新知為回饋新知達人創作者一直以來的信任與支持,同時鼓勵廣大用戶為優質內容點讚助力,讓創作者收穫更多「成就感」,進一步完善商業新知的泛商業知識生態,聯合小狗電器、好望水、善診、醫加壹等優質合作夥伴,共同打造「新知達人·人氣挑戰賽」活動。自11月27日挑戰賽開啟以來,廣大新知達人創作者積極參與,迅速在網上掀起集贊熱潮。
  • 逆勢傳奇 瑞啟新章 天津瑞府首開8億冠絕全城
    但總有時代傳奇因扭轉乾坤而被銘記。 開盤視頻  攜貴胄地脈基因而生的天津·瑞府,自新梅江摘地之始便被行業矚目。數月以來,塔尖圈層競相造訪,名門世家履跡不息。11月28日,天津·瑞府終迎寬境首開,應者雲集,一時間看房、購房者排起長龍,以勁銷8億冠絕全城,卷啟傳奇新瑞,創變市場格局。
  • 三道鎮田滾村:以規劃構藍圖 鄉村振興路子清
    近日,備受關注的「2020年海南省村莊規劃設計競賽」結果出爐,《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三道鎮田滾行政村村莊規劃(2019-2035)》獲一等獎。從2018年啟動到2020年完成規劃編制,三道鎮田滾村終於有了量身定製的發展規劃,為村莊未來發展構繪了美好藍圖,劃定了鄉村振興發展路子。
  • 美9歲男童成功說服官員淘汰舊法
    美國9歲男童成功說服官員終止舊法。鎮長麥克勞德每年都會告訴同學,可以試著去挑戰這些存在已久的舊法,但從未有人真的實行,今年貝斯特選擇當開路先鋒。在同班同學的幫助之下,貝斯特四處搜集支持廢止這項規定的聯署信與籤名,並積極準備在市議會上發表演說,他告訴在場所有出席民眾與官員,「這是條非常過時的法律,而且我想光明正大地丟雪球!」在他的說服之下,全場無異議通過終止這項法律。
  • 從江縣貫洞鎮潘今滾村:有了他,我們致富有盼頭
    從江縣貫洞鎮潘今滾村:有了他,我們致富有盼頭 發布時間:2019-06-10 15:53:23      來源:黔東南日報   盛夏6月,青山環抱的從江縣貫洞鎮潘今滾村
  • 三聯書店創辦新雜誌《新知》 揭秘"新知"的前生
    三聯書店的新雜誌《新知》將於本周面世。眾所周知,三聯書店的全稱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隨著新雜誌的出爐,《三聯生活周刊》、《讀書》和《新知》三本雜誌終於聚齊。此前外界曾紛紛猜測,《新知》雜誌究竟是一本科普類雜誌,還是會傳承原新知書店的理念,辦成理論性刊物?對此,該雜誌主編苗煒披露了一個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的答案:這是一本「智識生活雜誌」,其文章最大的特點是多用第一人稱進行敘述。
  • 聚焦實用知識,「商業新知」讓每個人都成為知識的生產者和受益者
    目前,商業新知為商業人用戶精心打造了商業創新實用知識庫、新知學院、企服商城、以及新知達人四大類產品與服務。時過三年,商業新知的團隊規模也已拓展至50多人。作為商業新知的創始人,黎爭此前曾擔任計世傳媒CEO,兼任《IT經理世界》出版人兼總編輯、《計算機世界報》出版人兼總編輯以及《新金融世界》出版人。
  • 南天寺村黨總支書記戢瑞勇:村民眼中的「戢先鋒」
    在成都天府新區太平街道南天寺村的「熊大熊二草莓樂園」內,「空中草莓」已經碩果纍纍。很快這些草莓就將安全走上市民的餐桌。這樣的情景讓老闆劉志清十分欣喜,而在十幾天前,他根本沒想到,受疫情影響而滯銷的草莓還能迎來春天。受疫情影響,在現場採摘草莓全面停止的情況下,南天寺村全村800畝冬草莓的滯銷,已經成為了黨總支書記戢瑞勇的一塊「心病」。
  • 創辦《新知》雜誌,三聯夢想成真
    目前苗煒給《新知》的定位是一本智識生活雜誌,文章的特點首先要有智識生活的意味。「我的智識生活和精神生活未必和現實世界有太多的聯繫,就以往的書本,藝術,某些科學的進步,可能和這些有關,而未必和新聞事件有關。辦的側重點就在智識生活這一塊。」
  • 快速獲取新知
    今日讀書心得:避開本能抗拒 快速獲取新知我們人生迭代的過程就是不斷獲取新知,然後把新知用於實踐。並把新知用來變現的過程。4個字清空自我,大家都不陌生吧。我們生活中每天都在獲取新知 我們需要去接納認識了解新鮮事物和信息。而不是一上來拿舊有認知來排斥。如果是我,我會這樣做先保持空杯心態了解一下而後思考再決定。這樣顯然更讓自己多些機會和思辯能力。當我們遇到一些新的事物和舊有事物經過你的思考會有一些疑問?這時怎麼解決呢 你們會怎麼選擇解決?
  • 清空自我,是獲取新知的關鍵
    而人的認知也有一個對於新知的油膜,它讓我們本能地拒絕和否定與自己舊有的認知不匹配的新知。這層膜可以把它叫做潛意識,也可以理解為本能反應。而迭代人生的過程就是不斷獲得新知,然後把新知用於實踐,並把新知用來變現的過程。所以,要想改變人生,就必須獲得新知;不獲得新知,所有的改變都不可能發生。那麼,如何來破解這個困局呢?
  • 三聯書店創辦《新知》雜誌 定位"智識生活"
    目前苗煒給《新知》的定位是一本智識生活雜誌,文章的特點首先要有智識生活的意味。"我的智識生活和精神生活未必和現實世界有太多的聯繫,就以往的書本,藝術,某些科學的進步,可能和這些有關,而未必和新聞事件有關。辦的側重點就在智識生活這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