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新知》雜誌,三聯夢想成真

2020-12-25 新京報

  新京報訊 (記者姜妍 見習記者江楠)三聯書店的全稱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上世紀70年代末,三聯創辦了《讀書》雜誌,90年代創辦了《三聯生活周刊》,而春節後《新知》雜誌也將誕生試刊,這是昨日新雜誌主編苗煒在電話裡向記者確認的。這樣,就像《三聯生活周刊》主編朱偉在微博上所言,「三聯書店的三個品牌就齊全了」。苗煒昨日表示,現在辦雜誌太難,他自己也不確定人們是否還需要這樣一本雜誌。

  苗煒:希望撰稿者對寫下的每個字都有把握

  苗煒說,辦《新知》雜誌是三聯人很早以前就有的想法,這一次是去年10月提出的,前日開會時他才知道自己將擔任新雜誌的主編工作。目前雜誌的很多具體工作苗煒也還在思考中,他說現在一本雜誌印刷成本就要5塊錢,發行成本要一兩塊,還沒有開始編,已經有六七塊錢的成本了。定價目前還沒確定,可能在15元到20元之間。「我就想到底印什麼東西才值得花那麼多錢去做它,現在新媒體也很發達了,人們想得到什麼信息他努力的話就能得到。」

  目前苗煒給《新知》的定位是一本智識生活雜誌,文章的特點首先要有智識生活的意味。「我的智識生活和精神生活未必和現實世界有太多的聯繫,就以往的書本,藝術,某些科學的進步,可能和這些有關,而未必和新聞事件有關。辦的側重點就在智識生活這一塊。」

  《新知》雜誌內容的劃分目前暫定為,科學的內容佔20%,其他還包括了藝術、電影、戲劇、人物報導等,苗煒說裡面翻譯的內容會比較多,他也希望為這個雜誌寫稿子的人,能對自己寫下的每個字都有把握。

  董秀玉:辦新知雜誌是我的夢想

  三聯書店前總編輯董秀玉說,早在她還沒退休前,三聯就有意做新知雜誌,「我退休的時候首長說,你有什麼要求嘛?我說那就先把新知刊號給我吧。他說你都退休了還想要辦新知?我說是啊是啊,這是我的一個夢想」。「如今《新知》真的要辦起來了,董秀玉很高興,她說三聯書店就是讀書、生活和新知,所以她只希望辦三個刊物,可以和出版互動起來。」新知在這個時代也是很重要,這是一個心情,是我很久的願望。但是現在說實在話,這個時代,純粹的刊物創刊已經不太容易了,難度比以前更大,我希望他們有一些創新的思路來辦,可能會更有效果。「以前董秀玉就和三聯同仁構築過理性中新知雜誌的模樣,他們認為這本雜誌應該是帶有人文和科學的性質,但範圍應該放得更寬,適合中等程度的讀者來閱讀。「我覺得三聯從來不是高高在上地做學術,學術是我們的品牌和基礎,但是我們還是要考慮大眾層次和中等文化程度的讀者,新知就是大眾的讀物,但三聯的大眾和一般的不一樣,我們還是有文化大眾概念。」

  時代的變遷讓董秀玉也認為這本新雜誌對主編的要求更高,因為這個時代不能只講人文,還必須有科學,包含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而這種豐富性,對主編的挑戰比較大,會要求主編的知識面、興趣、資源都要更豐富。談到雜誌主編苗煒,董秀玉說:「我覺得苗煒會做出一本不一樣的雜誌來,可能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樣,我也會很高興。」

  ■ 對話苗煒 

  「就是希望它能活下去」

  新京報:你覺得《新知》和市面上其他綜合性雜誌的區別在哪兒?

  苗煒:不太知道,我沒那麼強的自信。現在媒體在辦雜誌的時候,我總疑惑那些信心滿滿的事。雜誌的風格就是一直在找,試刊就是磨合尋找最好的呈現方式。

  新京報:雜誌的出刊形式是什麼?試刊大概會持續多長時間?

  苗煒:月刊。也沒定,幾個月吧。

  新京報:試刊第一期的內容是什麼?封面構想是什麼?

  苗煒:可能和學習有關,繼續學習,網上的開放課程。

  新京報:對讀者或市場有什麼期待嗎?

  苗煒:說不上來,我覺得就是希望它能活下去唄。

  新京報:那你覺得讓一個雜誌能活下去的環境是什麼樣的?

  苗煒:最好是有錢。

  新京報:這本雜誌的資金來源是?

  苗煒:就是三聯。

  新京報:你怎麼理解智識生活?

  苗煒:我自己的感覺是一個人到了40歲左右,可能就對每天都在發生變化的事關心不過來,他可能更在意一些長久不變的事情,比如關於理性的進步,人們總是要尋找一種安全感和認同感,我覺得新知可能是這麼一個東西,讓人們看到知識和理性的力量。

  新京報:春節後試刊的具體日期定了嗎?

  苗煒:三月初。

相關焦點

  • 三聯書店創辦《新知》雜誌 定位"智識生活"
    三聯書店的全稱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上世紀70年代末,三聯創辦了《讀書》雜誌,90年代創辦了《三聯生活周刊》,而春節後《新知》雜誌也將誕生試刊,這是昨日新雜誌主編苗煒在電話裡向記者確認的。這樣,就像《三聯生活周刊》主編朱偉在微博上所言,"三聯書店的三個品牌就齊全了"。
  • 三聯書店創辦新雜誌《新知》 揭秘"新知"的前生
    三聯書店的新雜誌《新知》將於本周面世。眾所周知,三聯書店的全稱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隨著新雜誌的出爐,《三聯生活周刊》、《讀書》和《新知》三本雜誌終於聚齊。此前外界曾紛紛猜測,《新知》雜誌究竟是一本科普類雜誌,還是會傳承原新知書店的理念,辦成理論性刊物?對此,該雜誌主編苗煒披露了一個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的答案:這是一本「智識生活雜誌」,其文章最大的特點是多用第一人稱進行敘述。
  • 三聯書店新雜誌《新知》將面世 不追新聞只談生活
    三聯書店的新雜誌《新知》將於本周面世。眾所周知,三聯書店的全稱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隨著新雜誌的出爐,《三聯生活周刊》、《讀書》和《新知》三本雜誌終於聚齊。  作者 都是各領域「行家」  「《新知》不同於《三聯生活周刊》比較新聞化、客觀的描述,也不同於《讀書》雜誌半學術化、沒有太多個人化的敘述方式,《新知》很多時候都是第一人稱敘述。」苗煒認為,這將是《新知》區別於其他雜誌的一個標誌,也是今後還會堅持的一個特點。  在《新知》上講述故事的「我」,都是各個領域的行家。
  • 三聯做的《新知》雜誌休刊了,一個生不逢時的內容產品如何在現在活...
    2013 年,三聯開始推廣一本新雜誌。有人詢問當時的主編苗煒定位是什麼,後者回答:「我們先編一本自己會看的雜誌……如果這雜誌能活下去,我希望它是各領域專業人士寫的,各領域專業人士看的,網際網路時代的博雅教育雜誌。」2017 年 7 月,這本名為《新知》的雜誌暫停出版,恢復日期未知。
  • 三聯書店:傳遞思想,啟迪新知(組圖)
    新版「新知」可能就是一個知識的重新組合,不是純粹的科普意義上的,而是和我們身邊的生活相關,但又很有想像力的書。「新知」我們也是有傳統的,80年代出過「新知文庫」,90年代出過科學人文的一套書,現在的新知一方面有知識含量,一方面又很有趣,這可能是現代年輕人的閱讀口味了。
  • 三聯書店計劃恢復讀書出版社與新知書店
    三聯書店計劃恢復讀書出版社與新知書店 >   近日,三聯書店恢復設立生活書店。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簡介
    它的前身是鄒韜奮、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創立的生活書店、新知書店和讀書出版社。1948年三店在香港合併,正式成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1年與人民出版社合併,1986年恢復獨立建制。在各種不同的時期,三聯書店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這家歷史悠久的出版社,以它優良的歷史傳統和強烈的人文精神,走過了幾十年的風雨歷程。生活、讀書、新知三家書店都是以雜誌起家的。
  • 第一號股票見證生活、讀書、新知書店三聯往事
    目前,三聯掛有三處招牌:北京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香港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上海是「上海三聯書店」。誰是三聯書店第一位股東?相信多數人馬上會答道:「這還用問!三聯由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和新知書店合併而成。
  • 三聯書店旗下新媒體品牌聯合舉辦「新知大會」
    人民網北京4月23日電 4月22日,世界閱讀日前夕,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在東城區的77文創園舉辦了一場盛大的閱讀與知識分享活動——「三聯·新知大會」。三聯·新知大會旨在推廣深度閱讀與學術普及,搭建一線學者與公眾面對面聆聽、交流、碰撞的平臺,呈現科學、人文、社科、藝術各大領域的新知識、新觀念、新方法,讓嚴謹、可靠、充滿可能性的知識與思想,驅動我們的思考。
  • 三聯·新知大會在線直播:身體·生命·世界 |主講:楊立華 袁越
    三聯·新知大會在線直播:身體·生命·世界 |主講:楊立華 袁越 2020-04-21 12: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推讀書促新知 三聯精神薪火相傳
    從「救亡」到「啟蒙」 慶祝大會上,三聯書店總經理樊希安稱,三聯書店自鄒韜奮先生1932年創辦生活書店,至今已經走過80年的歷程,已從當年的紅色出版中心,到今天的學術文化出版重鎮。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三家出版機構1948年在香港聯合,這是「三聯」書店的來由。1932年7月1日,三聯書店的前身之一——生活書店成立。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鄭州分銷店整體產權轉讓公告
    [2011]13號  受委託,鄭州市產權交易市場對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鄭州分銷店整體產權進行公示。  一、轉讓標的的基本情況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鄭州分銷店,位於鄭州市金水區文化路56號金國商廈四樓,法定代表人薛正強,註冊資金人民幣300萬元,經濟性質為集體所有制。
  • 直播錄像丨三聯·新知大會:未來,與人工智慧共同生活?
    4月22日,北京三聯書店在
  • 南周x 三聯:你的青春裡有TA
    不同年代的人,報刊亭對於各自的意義不一樣,但相同的是,報刊亭上那些花花綠綠的報紙雜誌,以及刊載其上的新聞故事、文化新知,融進了一代知識青年的青春記憶。在渴求閱讀又網絡不發達的年代,各種報刊雜誌如雨後春筍肆意生長,撐起了大人小孩之間的談資。
  • ...精神」的現實承載——專訪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樊希安
    三聯書店總經理兼「生活書店」恢復設立後首任總經理樊希安在接受本刊採訪時說,恢復「生活書店」,意味著鄒韜奮先生當年提出的「生活精神」有了更為直接的現實承載,對三聯人來說,這是至為重要的意義。三聯生活周刊: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和新知書店在1948年合併為三聯書店後,這麼多年來已經作為一個整體品牌被讀者所熟悉。現在,三聯書店又重新恢復其前身之一的「生活書店」,是出於什麼構想?
  • 歷經兩年的升級改造後,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總店回來了
    據三聯書店黨委書記、副總經理李三秋介紹,三聯書店前身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各自成立時起,就有前店後廠的歷史傳統。在座談現場,杜飛進還透露,家中的藏書凡是自己購買的,藏書量最多的就出版自三聯書店。「生活書店是我們這類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三聯韜奮書店,原名三聯韜奮圖書中心,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創辦於1996年。三聯書店的前身是鄒韜奮先生1930年代在上海創辦的進步文化機構——生活書店。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零售店揭牌儀式舉行
    【顯示字體:小 中 大】【列印】【關閉本頁】     哈爾濱新聞網訊(記者 柴宇寧 金淼) 第21屆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開幕之際,東北首批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零售店正式登陸我市
  • 口述|我所親歷的北京、上海、香港三家三聯書店從封閉到合作
    2010年10月26日,在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合併成立三聯書店62 周年之際,「2010京滬港三聯書店高層年會」在北京召開。此次年會是三家高層首次聚會,會議交流了各自經營發展的情況和經驗,圍繞如何加大交流合作力度進行了深入研討,達成了諸多共識,發表了《京滬港三聯書店關於弘揚光大三聯品牌堅守文化使命的共同宣言》。
  • 出版人沈昌文去世,他和三聯書店為河南讀者帶來了什麼?
    沈昌文生於1931年,上海人,曾長期擔任知名文化雜誌《讀書》的主編,《讀書》曾是中國讀書類雜誌的範例,延續了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夢想。他曾擔任三聯書店恢復獨立建制後首任總經理,其間曾出版西方經典著作《寬容》《情愛論》《第三次浪潮》以及蔡志忠漫畫、金庸著作,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
  • 居於繁華、青磚拱門的成都寬窄巷子三聯韜奮書店,文藝的你來嗎?
    三聯韜奮書店的店面招牌簡潔明快,就落落大方的掛在青磚山牆上。說到三聯韜奮書店,不得不說一下他的歷史,而鄒韜奮的名字與其緊密相連。現在很多年輕朋友,如果不關注歷史可能都不知道這個名字,他是近代著名記者和出版家。但是他的兒子大家可能熟悉一些,就是後來成了葉劍英的女婿、國務院副總理的鄒家華,大家應該耳聞。追溯三聯韜奮書店的歷史,時間的線軸要延伸到1920年代。鄒韜奮1926年任《生活》周刊主編,以犀利的文筆,主持正義,批評黑暗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