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號股票見證生活、讀書、新知書店三聯往事
目前,三聯掛有三處招牌:北京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香港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上海是「上海三聯書店」。誰是三聯書店第一位股東?相信多數人馬上會答道:「這還用問!三聯由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和新知書店合併而成。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簡介
它的前身是鄒韜奮、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創立的生活書店、新知書店和讀書出版社。1948年三店在香港合併,正式成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1年與人民出版社合併,1986年恢復獨立建制。在各種不同的時期,三聯書店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這家歷史悠久的出版社,以它優良的歷史傳統和強烈的人文精神,走過了幾十年的風雨歷程。生活、讀書、新知三家書店都是以雜誌起家的。
-
三聯書店:傳遞思想,啟迪新知(組圖)
——舒煒(三聯書店學術編輯室主任)1954年,沈昌文已經由校對升為人民出版社的秘書,時屬人民出版社下的三聯書店編輯部開始醞釀並制訂出一份規模龐大的《翻譯世界學術著作規劃》。沈昌文回憶說,當時這也是中央的指示,想要學習日本明治維新時的辦法,翻譯出版一億兩千萬字的世界學術名著。陳原主持,下面有戴文葆和史枚兩人工作,沈昌文協助他們制訂計劃,做得很辛苦。
-
...精神」的現實承載——專訪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樊希安
三聯書店總經理兼「生活書店」恢復設立後首任總經理樊希安在接受本刊採訪時說,恢復「生活書店」,意味著鄒韜奮先生當年提出的「生活精神」有了更為直接的現實承載,對三聯人來說,這是至為重要的意義。三聯生活周刊: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和新知書店在1948年合併為三聯書店後,這麼多年來已經作為一個整體品牌被讀者所熟悉。現在,三聯書店又重新恢復其前身之一的「生活書店」,是出於什麼構想?
-
三聯書店新雜誌《新知》將面世 不追新聞只談生活
三聯書店的新雜誌《新知》將於本周面世。眾所周知,三聯書店的全稱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隨著新雜誌的出爐,《三聯生活周刊》、《讀書》和《新知》三本雜誌終於聚齊。 期待 允許未來三年虧損 上世紀70年代末,三聯創辦了《讀書》雜誌;上世紀90年代創辦了《三聯生活周刊》;而現在,讀者將迎來《新知》雜誌。「《新知》是三聯書店最新出生的『小兒子』,大家都希望這個小兒子茁壯成長。」苗煒如此形容。而在三聯書店總經理樊希安看來,推出《新知》不僅是為了繼承傳統,也是為了實施「三聯品牌出版群戰略」。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零售店揭牌儀式舉行
·新知三聯書店零售店正式登陸我市。27日上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愛建零售店揭牌儀式舉行,同時,包括位於遠大購物中心及報業大廈的共計3家書店正式更名並投入運營。據悉,這是作為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知名出版品牌的三聯書店在全國範圍內首次與民營連鎖書店戰略合作,創建圖書零售店。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鄭州分銷店整體產權轉讓公告
[2011]13號 受委託,鄭州市產權交易市場對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鄭州分銷店整體產權進行公示。 一、轉讓標的的基本情況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鄭州分銷店,位於鄭州市金水區文化路56號金國商廈四樓,法定代表人薛正強,註冊資金人民幣300萬元,經濟性質為集體所有制。
-
三聯書店創辦新雜誌《新知》 揭秘"新知"的前生
三聯書店的新雜誌《新知》將於本周面世。眾所周知,三聯書店的全稱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隨著新雜誌的出爐,《三聯生活周刊》、《讀書》和《新知》三本雜誌終於聚齊。此前外界曾紛紛猜測,《新知》雜誌究竟是一本科普類雜誌,還是會傳承原新知書店的理念,辦成理論性刊物?對此,該雜誌主編苗煒披露了一個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的答案:這是一本「智識生活雜誌」,其文章最大的特點是多用第一人稱進行敘述。
-
三聯書店創辦《新知》雜誌 定位"智識生活"
三聯書店的全稱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上世紀70年代末,三聯創辦了《讀書》雜誌,90年代創辦了《三聯生活周刊》,而春節後《新知》雜誌也將誕生試刊,這是昨日新雜誌主編苗煒在電話裡向記者確認的。這樣,就像《三聯生活周刊》主編朱偉在微博上所言,"三聯書店的三個品牌就齊全了"。
-
三聯書店旗下新媒體品牌聯合舉辦「新知大會」
人民網北京4月23日電 4月22日,世界閱讀日前夕,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在東城區的77文創園舉辦了一場盛大的閱讀與知識分享活動——「三聯·新知大會」。 三聯書店一向將學者的這些研究看作寶貴的資源。「我們認為,知識永遠承諾開放,而不是封閉。分享、交流與體驗是破除習見與定見最好的方式。知識的可靠性不僅來自權威,更來自開放的對話。
-
口述|我所親歷的北京、上海、香港三家三聯書店從封閉到合作
2010年10月26日,在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合併成立三聯書店62 周年之際,「2010京滬港三聯書店高層年會」在北京召開。此次年會是三家高層首次聚會,會議交流了各自經營發展的情況和經驗,圍繞如何加大交流合作力度進行了深入研討,達成了諸多共識,發表了《京滬港三聯書店關於弘揚光大三聯品牌堅守文化使命的共同宣言》。
-
歷經兩年的升級改造後,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總店回來了
據三聯書店黨委書記、副總經理李三秋介紹,三聯書店前身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各自成立時起,就有前店後廠的歷史傳統。據悉,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總店將於2020年4月23日起恢復24小時營業。升級改造沒有丟掉季羨林歸納的「店格」2018年初,因不能滿足讀者對高品質文化供給和閱讀環境的需求,連續運營22年的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總店決定暫時停業,啟動書店的升級改造工作。究竟怎麼樣才真正符合當前廣大讀者的需要?
-
推讀書促新知 三聯精神薪火相傳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樊希安稱,「文化大發展給三聯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三聯書店按照做強、做開的基本思路,繼續實施品牌、人才、企業文化建設三大戰略,向集團化發展的近期目標,為努力成為國際品牌的遠大目標奮力前行。」
-
5000平米的上海三聯書店要來了,但開在北京
上海三聯書店於1986年復社,歸屬於解放日報報業集團,主打中外人文社會科學著譯和高品位文化類讀物(京滬港三聯書店的關係,詳見文末)。這家上海的出版社把最大實體書店開在北京而非自己的家鄉,雖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因為,在國內,北京有著最適合人文型書店的土壤。
-
白巖松批三聯書店美術館店改造工程效率低,北京三聯書店做出回應
7月12日,CCTV「新聞1+1」節目聚焦北京的夜間經濟,同時,評論員白巖松對當前三聯韜奮24小時書店美術館總店的改造工程效率不高提出批評。7月16日,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在其微信公號「三聯書店三聯書情」做出了回應。在這篇名為《CCTV都看不下去了!
-
誠品、三聯書店一日遊攻略!
我們喜歡叫香港購物天堂、文化沙漠,可香港的書店其實有很多,能夠買到大陸都很難見到的書,而且價格也比較的實在。誠品集團旗下的誠品書店成立於1989年,初期以藝術人文方面的書籍為主。希慎廣場的分店是臺灣誠品在香港的書店。三層的店面除了豐富的港臺及外文書籍外,還有餐廳、茶室和創意家居產品出售。誠品希慎廣場分店霸佔了3層(8~10樓),包括主打書、新書區、書展區、生活時尚及兒童區等,書店裡有不少椅子供客人坐著看書,相當人性化。而9樓則有文學區、人文社科、藝術區及影音區,10樓則是雜誌、旅遊專區,同時有文具、天仁茗茶、王德博茶莊等6個臺灣的本土品牌。
-
創辦《新知》雜誌,三聯夢想成真
新京報訊 (記者姜妍 見習記者江楠)三聯書店的全稱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上世紀70年代末,三聯創辦了《讀書》雜誌,90年代創辦了《三聯生活周刊》,而春節後《新知》雜誌也將誕生試刊,這是昨日新雜誌主編苗煒在電話裡向記者確認的。這樣,就像《三聯生活周刊》主編朱偉在微博上所言,「三聯書店的三個品牌就齊全了」。
-
居於繁華、青磚拱門的成都寬窄巷子三聯韜奮書店,文藝的你來嗎?
三聯韜奮書店的店面招牌簡潔明快,就落落大方的掛在青磚山牆上。簡潔的三聯韜奮書店幾個字吸引了我的注目。書店的拱形門窗。與青磚方正堅硬的線條相比,溫柔了許多。和文字一樣,有的堅強,有的脆弱。說到三聯韜奮書店,不得不說一下他的歷史,而鄒韜奮的名字與其緊密相連。現在很多年輕朋友,如果不關注歷史可能都不知道這個名字,他是近代著名記者和出版家。但是他的兒子大家可能熟悉一些,就是後來成了葉劍英的女婿、國務院副總理的鄒家華,大家應該耳聞。追溯三聯韜奮書店的歷史,時間的線軸要延伸到1920年代。鄒韜奮1926年任《生活》周刊主編,以犀利的文筆,主持正義,批評黑暗勢力。
-
出版人沈昌文去世,他和三聯書店為河南讀者帶來了什麼?
沈昌文生於1931年,上海人,曾長期擔任知名文化雜誌《讀書》的主編,《讀書》曾是中國讀書類雜誌的範例,延續了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夢想。他曾擔任三聯書店恢復獨立建制後首任總經理,其間曾出版西方經典著作《寬容》《情愛論》《第三次浪潮》以及蔡志忠漫畫、金庸著作,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
-
必逛三聯書店的29個理由,它也是成都第三家24小時書店.
FUN妮喜歡讀書,但能夠讓我靜下來安靜讀書的書店卻甚少,三聯算一個,它沒有隨社會大流一樣淪為文青拍照打卡的網紅地標,而是實打實的給讀書人提供了一個閱讀交流的場所,如果你愛閱讀,FUN妮給你▲ 三聯書店的前身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鄒韜奮、徐伯昕等人於1932年創立於上海的生活書店、新知書店和讀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