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簡介

2020-12-25 鳳凰網讀書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簡稱三聯書店) 是一家有悠久歷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鄒韜奮、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創立的生活書店、新知書店和讀書出版社。1948年三店在香港合併,正式成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1年與人民出版社合併,1986年恢復獨立建制。在各種不同的時期,三聯書店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這家歷史悠久的出版社,以它優良的歷史傳統和強烈的人文精神,走過了幾十年的風雨歷程。

生活、讀書、新知三家書店都是以雜誌起家的。

生活書店

 

生活書店成立於1932年,創辦人是鄒韜奮、徐伯昕等。其前身是《生活》周刊社。《生活》創刊於1925年10月,主編為王志莘先生,該刊是中華職業教育社的機關刊物,「生活」二字,是職業教育社創辦人黃炎培先生書寫。1926年10月,鄒韜奮接任《生活》周刊主編,銳意改革,銷量激增,並於1932年7月1日創辦生活書店。

讀書出版社

讀書出版社成立於1936年,創辦人是李公樸、柳湜、艾思奇、黃洛峰等,前身是1934年創刊的《讀書生活》半月刊。成立時李公樸為總經理,李公樸於11月因「七君子」事件入獄,1937年2月由黃洛峰接任經理。

新知書店

新知書店成立於1935年,創辦人是錢俊瑞、姜君辰、薛暮橋、華應申等,它的發展則是從《中國農村》月刊開始的。

三家書店都誕生在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歷史時期。成立以後,三家書店堅持愛國進步立場,積極宣傳抗日救亡、民主革命,反映了中國人民的呼聲,業務發展迅速,但也屢遭國民黨政府迫害。   

自1928年6月《生活》周刊社開始出版圖書,至1948年10月三店正式合併時止,三店共出版圖書1600餘種,先後共編輯出版期刊約50種。這些書刊宣傳愛國進步思想,引導讀者追求真理,在中國人民救亡和解放的年代?產生過巨大的影響。與此同時,三店先後在上海、漢口、廣州、西安、香港等地開辦過百餘家分店。其中,僅生活書店設於各地的分店就有55家,化名開辦的書店及出版社21家,與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或其它出版社、個人合作開辦的書店或出版社35家。三店在中國現代出版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45年11月01日,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聯合分店在重慶成立,簡稱重慶三聯分店,第一次公開使用「三聯」店名。

合併

1948年10月,為了迎接新中國的誕生,三店在香港合併,成立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三聯書店。後來大部份人員遷往北京,在京成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管理處。北京的三聯書店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歸屬人民出版社,直至1986年方獨立經營,稱為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6年8月成立上海三聯書店。今天,北京、上海、香港三家三聯書店在不同地區共同為振興中華做出貢獻。   三聯書店自成立之後,發展越來越多元化,但最初三店共同辦雜誌的傳統仍然延續著,1979年創辦的《讀書》雜誌便是代表之一。《讀書》中的文章或是談古論今,或是探討社會現象、學術問題,都體現著深刻的思考過程和濃厚的人文關懷,始終擁有一批忠實的讀者。

三聯書店店徽

三聯書店的出版標記,早已為讀者所熟悉,簡直成了讀書人的圖騰。從1948年「三聯」在香港組建起,直到如今「三聯」出版的書仍在用著同一個出版標記。三聯店徽的原型來自生活書店店徽:1936年,美工鄭川谷據蘇聯宣傳海報(《打擊懶惰工人》1931年佚名)移植過來,設計了店徽。 圖案外圍作齒輪形,中間是立足點一致的三個揮動鋤鎬的築路工人,沿著三柄鋤鎬橫穿有一條弧形光芒。40年代後期,還有一幅與店徽相仿的方形圖案,作為出版標記印在部份出版物上。1948年10月,為迎接全國解放的新形勢三家書店負責人在香港宣布合併,成立三聯書店總管理處。總管理處遷入北京後,由曹辛之先生根據生活書店店徽進行了重新設計:三聯店徽仍用圓形圖案在一個上下橢圓的圖案中,三個勞動者揮鋤揚鎬,同心協力開墾著知識的處女地。三個站在一起的勞動者更顯示三家書店的正式聯合。畫面上略去原來的弧形光芒,而在勞動者的斜上方增加一顆光芒普照的五角星,使整幅小圖在動態中趨於穩定,動靜結合,有一種穩重感。這一小星的喻意就更為明顯了:既是晝夜勞作的象徵,也是黎明與進步的隱含。在勞作者下方是一條橫線,代表著大地。橫線下寫著「三聯書店」。整幅小圖構圖清新雅致,留白處給人以想像,圖案的線條流暢簡潔,也可見設計者的功力。新設計的店徽,解放初期曾作為書店工作人員佩帶的證章,同時它也作為出版標記一直印在三聯書店出版的書刊上。

三聯書店題字

「生活·讀書·新知」雖然只是三家書店名字的組合,但卻巧合地概括了人的一生中最主要的三個方面:首先,最重要的是生活,熱愛生活,好好生活;然後是讀書,讀書是一種習慣,是一種人生的態度;最後是新知,新知從讀書中來,從生活中來,又讓讀書和生活更美好。 

「生活書店」四個字原也是請黃炎培先生書寫的,但新寫出來的「生活」二字卻同原來周刊提名「生活」二字的字形出入較大,在幾經躊躇之後,由當時擔任生活書店經理的徐伯昕仿照黃先生筆體,摹寫出「生活書店」四個字。  

「讀書生活出版社」的店名,據說是由沈鈞儒的叔父,民國年間的老名士沈衛所題,1934年11月《讀書生活》半月刊創刊,沈衛先生寫了「讀書生活出版社」幾個字。沈衛所題的店名,後被製成白底紅字的搪瓷招牌,曾掛在出版社的門口。  

「新知書店」為隸書體字,是廖承志的嶽父經亨頤先生手書。

人文精神思想智慧

三聯書店以出版社會科學讀物為主,其出版物有專業性很強的學術著作,也有中等程度的知識讀物,還有大眾普及讀物。三聯圖書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紮實的學理功底、豐富的人文關懷和思想智慧。半個多世紀以來,三聯以其出版高品位的人文科學專業圖書和社會科學的譯著圖書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品牌,受到讀書界的廣泛尊敬,被譽為「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三聯書店在中國已不僅意味著一家出版社,而且代表著一種文化、一種公共的知識精神。  

「一部三聯的歷史就是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史。三聯最輝煌的歷史是這改革開放的二十年。倘若沒有了三聯,這二十年的思想啟蒙和知識分子的歷史很有可能要改寫。在中國出版界,具有標誌鮮明的標誌性出版風格的出版社是不多的,三聯書店就屬於其中的鳳毛麟角。三聯的出版風格是什麼?我以為,乃是知識分子的精神。」

季羨林曾在一篇名為《我心中的三聯「店格」》的文章中寫道:「我,作為一個老知識分子,經過了多年的觀察與思考,把我心目中三聯書店的「店格」歸納為八個字:清新、莊重、認真、求實。」「這個格決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地形成的,而是要經過長時期的培育和醞釀才逐漸被廣大群眾所接受的。」

三聯出版情況

圖書

三聯書店近幾年年均出版新書300餘種。自1986年至2001年,累計出版各類圖書5000餘種。出版的《隨想錄》(巴金著)獲第一屆國家圖書獎,《傅雷家書》十多年來暢銷不衰,已銷售上百萬冊。 

雜誌

三聯書店自成立之後,發展越來越多元化,但最初三店共同辦雜誌的傳統仍然延續著,1979年創辦《讀書》雜誌,亦學亦思,以學帶思,裡面的文章無論說古道今,還是鉤深探微,總是透露出一種嚴肅的人文關懷。二十年多年來《讀書》一直是中國知識分子十分鐘愛的一本雜誌,始終擁有一批忠實的讀者,是同類刊物中當之無愧的帶頭刊物。此外三聯還出版了不少有影響力的雜誌。1995年出版的《三聯生活周刊》,定位在做新時代發展進程中的忠實記錄者,有中國的《時代周刊》之稱。1993年創刊的《愛樂》,為國內頗負盛名的唯一一本古典音樂評論雜誌,擁有高素質的音樂評論撰稿人,深受古典音樂愛好者的喜愛。創刊於2002年的《競爭力》月刊,是中國加入WTO之後創立的第一份財經期刊,以獨家調查、深度分析、客觀評述為辦刊宗旨,創刊之初已頗具影響力。

相關焦點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零售店揭牌儀式舉行
    ·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零售店正式登陸我市。27日上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愛建零售店揭牌儀式舉行,同時,包括位於遠大購物中心及報業大廈的共計3家書店正式更名並投入運營。據悉,這是作為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知名出版品牌的三聯書店在全國範圍內首次與民營連鎖書店戰略合作,創建圖書零售店。
  • ...精神」的現實承載——專訪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樊希安
    恢復「生活書店」是對「生活精神」的現實承載——專訪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樊希安 2013-07-02 11:26 作者:曾焱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 第一號股票見證生活、讀書、新知書店三聯往事
    目前,三聯掛有三處招牌:北京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香港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上海是「上海三聯書店」。誰是三聯書店第一位股東?相信多數人馬上會答道:「這還用問!三聯由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和新知書店合併而成。
  • 推讀書促新知 三聯精神薪火相傳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樊希安稱,「文化大發展給三聯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三聯書店按照做強、做開的基本思路,繼續實施品牌、人才、企業文化建設三大戰略,向集團化發展的近期目標,為努力成為國際品牌的遠大目標奮力前行。」
  • 讓一盞燈點亮一座城市——專訪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
    讓一盞燈點亮一座城市——專訪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樊希安(2) 2014-04-24 13:29 作者:吳琪、阿潤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 三聯書店計劃恢復讀書出版社與新知書店
    >   近日,三聯書店恢復設立生活書店。總經理樊希安介紹說,生活書店恢復後,將會出版面向更廣泛大眾的文藝、實用圖書。未來還計劃恢復讀書出版社與新知書店。  出版文藝及生活實用圖書  生活書店是1932年7月成立於上海的出版機構。1948年與新知書店和讀書出版社合併成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從歷史發展的規律來看,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參加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 實施「走出去...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積極籌備本屆北京圖博會,在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展臺共舉辦了三場重要活動,展示了《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多語種出版成果,並與合作方舉辦了《中國文化精神的特質》《福建土樓》《火槍與帳簿》《祖宗之法》等多部重要圖書的外文版權輸出籤約儀式,呈現了三聯書店近年來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要成果。
  • 三聯書店新雜誌《新知》將面世 不追新聞只談生活
    三聯書店的新雜誌《新知》將於本周面世。眾所周知,三聯書店的全稱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隨著新雜誌的出爐,《三聯生活周刊》、《讀書》和《新知》三本雜誌終於聚齊。此前外界曾紛紛猜測,《新知》雜誌究竟是一本科普類雜誌,還是會傳承原新知書店的理念,辦成理論性刊物?對此,該雜誌主編苗煒披露了一個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的答案:這是一本「智識生活雜誌」,其文章最大的特點是多用第一人稱進行敘述。
  • 三聯書店創辦新雜誌《新知》 揭秘"新知"的前生
    三聯書店的新雜誌《新知》將於本周面世。眾所周知,三聯書店的全稱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隨著新雜誌的出爐,《三聯生活周刊》、《讀書》和《新知》三本雜誌終於聚齊。此前外界曾紛紛猜測,《新知》雜誌究竟是一本科普類雜誌,還是會傳承原新知書店的理念,辦成理論性刊物?對此,該雜誌主編苗煒披露了一個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的答案:這是一本「智識生活雜誌」,其文章最大的特點是多用第一人稱進行敘述。
  • 三聯書店創辦《新知》雜誌 定位"智識生活"
    三聯書店的全稱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上世紀70年代末,三聯創辦了《讀書》雜誌,90年代創辦了《三聯生活周刊》,而春節後《新知》雜誌也將誕生試刊,這是昨日新雜誌主編苗煒在電話裡向記者確認的。這樣,就像《三聯生活周刊》主編朱偉在微博上所言,"三聯書店的三個品牌就齊全了"。
  •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鄭州分銷店整體產權轉讓公告
    [2011]13號  受委託,鄭州市產權交易市場對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鄭州分銷店整體產權進行公示。  一、轉讓標的的基本情況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鄭州分銷店,位於鄭州市金水區文化路56號金國商廈四樓,法定代表人薛正強,註冊資金人民幣300萬元,經濟性質為集體所有制。
  • 5000平米的上海三聯書店要來了,但開在北京
    作為國內極少有的在出版、發行、終端三者均具有資質的平臺之一,上海三聯開始在北上廣重點布局。大約在明年一月,第二家READWAY上海三聯書店將在上海新天地PLAZA開業,其定位是「ModernChinese和時尚新生活」,而規模不及北京店。
  • 三聯韜奮書店榮獲「國際出版業卓越獎」
    受所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有限公司影響,三聯韜奮書店秉承了自20世紀30年代建立以來一貫堅持的「竭誠為讀者服務」宗旨,以傳播先進思想、引領文化品位為己任,致力於向廣大讀者分享海內外優秀作品。2016年三聯韜奮書店曾入圍倫敦書展「年度最佳書店獎」,榮獲全球提名獎;今年,我們終於捧回了來自世界的書店最高榮譽「中國書店精神獎」,這是對我們堅守書業、尋求創新發展的鼓勵。
  • 歷經兩年的升級改造後,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總店回來了
    記者丨何安安三天前,一則名為《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總店12月30日重張開業丨致讀者》的消息一經發布,迅速在朋友圈中蔓延。今天上午九點,位於東城區美術館東街22號的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正式開門迎客,標誌著在經歷了接近兩年的升級改造之後,這家有著23年歷史的書店,再度回歸。
  • 香港只知旺角油麻地?沒文化out!誠品、三聯書店一日遊攻略!
    我們喜歡叫香港購物天堂、文化沙漠,可香港的書店其實有很多,能夠買到大陸都很難見到的書,而且價格也比較的實在。誠品集團旗下的誠品書店成立於1989年,初期以藝術人文方面的書籍為主。隨後陸續開設許多分店,書籍也全面化,並開設誠品商場,跨足百貨零售業,有些店還配有咖啡廳,在閱讀的同時還能享受愜意的生活。希慎廣場的分店是臺灣誠品在香港的書店。三層的店面除了豐富的港臺及外文書籍外,還有餐廳、茶室和創意家居產品出售。誠品希慎廣場分店霸佔了3層(8~10樓),包括主打書、新書區、書展區、生活時尚及兒童區等,書店裡有不少椅子供客人坐著看書,相當人性化。
  • 口述|我所親歷的北京、上海、香港三家三聯書店從封閉到合作
    編者按:著名出版人、國務院參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原總經理樊希安以親歷親炙者身份,全面、客觀、翔實地記載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至2014年改革和發展的事跡,其中包括大三聯聯盟的形成、京滬港聯手共慶三聯八十華誕、三聯國際公司創立等涉及大三聯格局形成的重要事件,以及京三聯自身實施的一系列改革
  • 白巖松批三聯書店美術館店改造工程效率低,北京三聯書店做出回應
    7月12日,CCTV「新聞1+1」節目聚焦北京的夜間經濟,同時,評論員白巖松對當前三聯韜奮24小時書店美術館總店的改造工程效率不高提出批評。7月16日,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在其微信公號「三聯書店三聯書情」做出了回應。在這篇名為《CCTV都看不下去了!
  • 三聯韜奮書店美術館總店12月30日重張開業
    北京青年報記者 王曉溪 攝1996年11月5日,在韜奮先生誕辰紀念之際,三聯書店秉承其「竭誠為讀者服務」的店訓,力求繼承發揚三聯傳統,創辦了「北京三聯韜奮圖書中心」,致力打造「融匯多元文化的新型書店」:引入「
  • 三聯書店:傳遞思想,啟迪新知(組圖)
    三聯的特點就是它還是有一定的先鋒性,有時尚、新銳的東西,和一般出版社不太一樣,用通俗的話說是趕時髦,用嚴肅一點的話說是有銳氣,希望把握一些新的閱讀潮流和趣味。現在年輕讀者的趣味可能更為知識化和趣味化一些,關心科技、宇宙、星球這樣的東西。新版「新知」可能就是一個知識的重新組合,不是純粹的科普意義上的,而是和我們身邊的生活相關,但又很有想像力的書。
  • 著名出版家沈昌文去世 曾任三聯書店總經理 出版蔡志忠漫畫、金庸...
    《三聯生活周刊》前主編、作家朱偉在朋友圈也寫道,「獲悉今早,沈公女兒發現他在睡夢中安靜地走了。老出版人,珍愛自己編輯生涯,他主編的《讀書》,八十年代曾影響過很多人,是若搖籃。一輩子都在編輯崗位上樂此不疲,給他做壽還不到三月,安安靜靜,不打擾地走,也是福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