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簡稱三聯書店) 是一家有悠久歷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鄒韜奮、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創立的生活書店、新知書店和讀書出版社。1948年三店在香港合併,正式成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1年與人民出版社合併,1986年恢復獨立建制。在各種不同的時期,三聯書店都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這家歷史悠久的出版社,以它優良的歷史傳統和強烈的人文精神,走過了幾十年的風雨歷程。
生活、讀書、新知三家書店都是以雜誌起家的。
生活書店
生活書店成立於1932年,創辦人是鄒韜奮、徐伯昕等。其前身是《生活》周刊社。《生活》創刊於1925年10月,主編為王志莘先生,該刊是中華職業教育社的機關刊物,「生活」二字,是職業教育社創辦人黃炎培先生書寫。1926年10月,鄒韜奮接任《生活》周刊主編,銳意改革,銷量激增,並於1932年7月1日創辦生活書店。
讀書出版社
讀書出版社成立於1936年,創辦人是李公樸、柳湜、艾思奇、黃洛峰等,前身是1934年創刊的《讀書生活》半月刊。成立時李公樸為總經理,李公樸於11月因「七君子」事件入獄,1937年2月由黃洛峰接任經理。
新知書店
新知書店成立於1935年,創辦人是錢俊瑞、姜君辰、薛暮橋、華應申等,它的發展則是從《中國農村》月刊開始的。
三家書店都誕生在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歷史時期。成立以後,三家書店堅持愛國進步立場,積極宣傳抗日救亡、民主革命,反映了中國人民的呼聲,業務發展迅速,但也屢遭國民黨政府迫害。
自1928年6月《生活》周刊社開始出版圖書,至1948年10月三店正式合併時止,三店共出版圖書1600餘種,先後共編輯出版期刊約50種。這些書刊宣傳愛國進步思想,引導讀者追求真理,在中國人民救亡和解放的年代?產生過巨大的影響。與此同時,三店先後在上海、漢口、廣州、西安、香港等地開辦過百餘家分店。其中,僅生活書店設於各地的分店就有55家,化名開辦的書店及出版社21家,與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或其它出版社、個人合作開辦的書店或出版社35家。三店在中國現代出版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45年11月01日,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聯合分店在重慶成立,簡稱重慶三聯分店,第一次公開使用「三聯」店名。
合併
1948年10月,為了迎接新中國的誕生,三店在香港合併,成立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三聯書店。後來大部份人員遷往北京,在京成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管理處。北京的三聯書店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歸屬人民出版社,直至1986年方獨立經營,稱為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6年8月成立上海三聯書店。今天,北京、上海、香港三家三聯書店在不同地區共同為振興中華做出貢獻。 三聯書店自成立之後,發展越來越多元化,但最初三店共同辦雜誌的傳統仍然延續著,1979年創辦的《讀書》雜誌便是代表之一。《讀書》中的文章或是談古論今,或是探討社會現象、學術問題,都體現著深刻的思考過程和濃厚的人文關懷,始終擁有一批忠實的讀者。
三聯書店店徽
三聯書店的出版標記,早已為讀者所熟悉,簡直成了讀書人的圖騰。從1948年「三聯」在香港組建起,直到如今「三聯」出版的書仍在用著同一個出版標記。三聯店徽的原型來自生活書店店徽:1936年,美工鄭川谷據蘇聯宣傳海報(《打擊懶惰工人》1931年佚名)移植過來,設計了店徽。 圖案外圍作齒輪形,中間是立足點一致的三個揮動鋤鎬的築路工人,沿著三柄鋤鎬橫穿有一條弧形光芒。40年代後期,還有一幅與店徽相仿的方形圖案,作為出版標記印在部份出版物上。1948年10月,為迎接全國解放的新形勢三家書店負責人在香港宣布合併,成立三聯書店總管理處。總管理處遷入北京後,由曹辛之先生根據生活書店店徽進行了重新設計:三聯店徽仍用圓形圖案在一個上下橢圓的圖案中,三個勞動者揮鋤揚鎬,同心協力開墾著知識的處女地。三個站在一起的勞動者更顯示三家書店的正式聯合。畫面上略去原來的弧形光芒,而在勞動者的斜上方增加一顆光芒普照的五角星,使整幅小圖在動態中趨於穩定,動靜結合,有一種穩重感。這一小星的喻意就更為明顯了:既是晝夜勞作的象徵,也是黎明與進步的隱含。在勞作者下方是一條橫線,代表著大地。橫線下寫著「三聯書店」。整幅小圖構圖清新雅致,留白處給人以想像,圖案的線條流暢簡潔,也可見設計者的功力。新設計的店徽,解放初期曾作為書店工作人員佩帶的證章,同時它也作為出版標記一直印在三聯書店出版的書刊上。
三聯書店題字
「生活·讀書·新知」雖然只是三家書店名字的組合,但卻巧合地概括了人的一生中最主要的三個方面:首先,最重要的是生活,熱愛生活,好好生活;然後是讀書,讀書是一種習慣,是一種人生的態度;最後是新知,新知從讀書中來,從生活中來,又讓讀書和生活更美好。
「生活書店」四個字原也是請黃炎培先生書寫的,但新寫出來的「生活」二字卻同原來周刊提名「生活」二字的字形出入較大,在幾經躊躇之後,由當時擔任生活書店經理的徐伯昕仿照黃先生筆體,摹寫出「生活書店」四個字。
「讀書生活出版社」的店名,據說是由沈鈞儒的叔父,民國年間的老名士沈衛所題,1934年11月《讀書生活》半月刊創刊,沈衛先生寫了「讀書生活出版社」幾個字。沈衛所題的店名,後被製成白底紅字的搪瓷招牌,曾掛在出版社的門口。
「新知書店」為隸書體字,是廖承志的嶽父經亨頤先生手書。
人文精神思想智慧
三聯書店以出版社會科學讀物為主,其出版物有專業性很強的學術著作,也有中等程度的知識讀物,還有大眾普及讀物。三聯圖書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紮實的學理功底、豐富的人文關懷和思想智慧。半個多世紀以來,三聯以其出版高品位的人文科學專業圖書和社會科學的譯著圖書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品牌,受到讀書界的廣泛尊敬,被譽為「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三聯書店在中國已不僅意味著一家出版社,而且代表著一種文化、一種公共的知識精神。
「一部三聯的歷史就是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史。三聯最輝煌的歷史是這改革開放的二十年。倘若沒有了三聯,這二十年的思想啟蒙和知識分子的歷史很有可能要改寫。在中國出版界,具有標誌鮮明的標誌性出版風格的出版社是不多的,三聯書店就屬於其中的鳳毛麟角。三聯的出版風格是什麼?我以為,乃是知識分子的精神。」
季羨林曾在一篇名為《我心中的三聯「店格」》的文章中寫道:「我,作為一個老知識分子,經過了多年的觀察與思考,把我心目中三聯書店的「店格」歸納為八個字:清新、莊重、認真、求實。」「這個格決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地形成的,而是要經過長時期的培育和醞釀才逐漸被廣大群眾所接受的。」
三聯出版情況
圖書
三聯書店近幾年年均出版新書300餘種。自1986年至2001年,累計出版各類圖書5000餘種。出版的《隨想錄》(巴金著)獲第一屆國家圖書獎,《傅雷家書》十多年來暢銷不衰,已銷售上百萬冊。
雜誌
三聯書店自成立之後,發展越來越多元化,但最初三店共同辦雜誌的傳統仍然延續著,1979年創辦《讀書》雜誌,亦學亦思,以學帶思,裡面的文章無論說古道今,還是鉤深探微,總是透露出一種嚴肅的人文關懷。二十年多年來《讀書》一直是中國知識分子十分鐘愛的一本雜誌,始終擁有一批忠實的讀者,是同類刊物中當之無愧的帶頭刊物。此外三聯還出版了不少有影響力的雜誌。1995年出版的《三聯生活周刊》,定位在做新時代發展進程中的忠實記錄者,有中國的《時代周刊》之稱。1993年創刊的《愛樂》,為國內頗負盛名的唯一一本古典音樂評論雜誌,擁有高素質的音樂評論撰稿人,深受古典音樂愛好者的喜愛。創刊於2002年的《競爭力》月刊,是中國加入WTO之後創立的第一份財經期刊,以獨家調查、深度分析、客觀評述為辦刊宗旨,創刊之初已頗具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