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通優化產業布局:以五山及沿江地區企業搬遷 帶動城市轉型

2021-01-11 新浪財經

來源:人民日報

原標題:江蘇南通不斷優化產業布局,激活發展新動能——護好長江入海口

本報記者 何 聰 汪曉東 姚雪青 林小溪

「作為長江沿岸居民,我希望馬上搬走!但身為南通港口集團15年的老職工,我不想搬!」在吊機師傅黃亮眼裡,港口搬遷,不僅是搬家的問題,還是飯碗的問題。

對於整座城市而言,這不僅是發展定位的選擇,更是改革再出發的考驗。

地處長江入海口的南通,港口是其開放的象徵,也是城市發展的引擎。造船、化工等產業沿江聚集,奠定其經濟強市地位。但長期以來,港城矛盾日顯:臨港產業擠壓著城市空間,狹小的腹地又限制了港口發展,堆場等帶來環保問題,直接汙染了長江。

黃亮的老家,緊鄰江邊水泥廠和港口堆場。曾經,機器的轟鳴震天響,空氣中飄浮著汙染物……

「踐行新發展理念,護好長江入海口!」面對碼頭林立、汙水橫流的長江岸線,以及「濱江不見江、近水不親水」的城市面貌,在調查研究和充分論證後,南通決定調整沿江產業布局,優化生態生產生活空間格局,以五山(狼山、軍山、劍山、黃泥山、馬鞍山)及沿江地區企業搬遷,帶動產業升級、城市轉型,將五山及沿江地區14公裡長「黃金岸線」的生態修復、還綠於民,作為貫徹落實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突破口。

這涉及上千戶民居、數百家企業。其中,歷經政企分離、外資控股的港口集團,擁有億噸大港和3000多名職工,體量龐大、騰挪艱難。

「既穩定職工崗位,又讓企業轉型發展!」南通港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施渠平介紹,「我們先在上下遊陸續新建現代化碼頭,讓職工看到新南通港的希望,再研究制定港口搬遷期安置辦法,讓職工吃下定心丸,解決好每個人的實際困難。」

2018年8月,貨櫃公司首批300名員工搬至海門通海港區;2019年,又有1000多名員工分流至各港口。兩次搬遷過渡期的安置辦法,均由職工代表會全票通過。2020年,國內最先進的散貨裝卸碼頭在南通港天生港區交工,港區又迎來一批新員工……企業實現平穩有序轉移、更高質量發展。

與此同時,南通將全市已有港口一體化整合,港口集團從主城區一個作業區,發展成擁有兩個江港作業區、一個通州灣海港作業區的「新南通港集團」。

新的港口,環保設施齊全、堆場更大、自動化和信息化程度更高。全新升級的貨櫃碼頭,有了更多施展的空間,貨櫃運量僅用一年時間就實現了翻倍增長,去年吞吐量逆勢增長超30%;已投產的橫港沙散貨碼頭,應用國內領先的「全封閉散貨作業系統」,6.5公裡的「空中廊道」,連接碼頭前沿以及後方陸域6個大跨度倉庫、18個轉運站和自動化包裝車間,立體運輸,防止跑冒滴漏;建設中的通州灣,將以「鐵路連港區、內河到碼頭、港口通大洋」多式聯運體系,打造江蘇新出海口。

搬大搬強,落為現實!「在37米高的駕駛室,更能領略長江的壯美、望見廣闊的前景!」跟隨港口集團一起「搬遷升級」的黃亮,如今在港區操作吊機,言語之間難掩自豪:過去,貨櫃貨源基本集中在家紡、化工品、煤炭等低附加值產品;現在,新能源新材料、電機產品、光纖通信等高新產業貨源比重不斷攀升。

「護好長江入海口,釋放發展新動能。」南通市委書記徐惠民說,以港口集團搬遷升級為突破口,南通繪製保護一張圖,優化產業布局,引導沿江200多家散亂汙企業有序退出、騰籠換鳥,統籌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和城市有機更新。

生態修復後的五山及沿江地區,重現了「山畔嬉江水、江上攬五山」的美景,成了鳥語花香的城市客廳,還建成了南通首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好生態,已成為當地集聚優質項目的「金字招牌」,船舶海工等支柱產業、智能裝備等新興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重點產業,正在加速匯集。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江蘇南通:優化產業布局 護好長江入海口
    《人民日報》2021年1月11日6版版面截圖  原題:江蘇南通不斷優化產業布局,激活發展新動能——  護好長江入海口  但身為南通港口集團15年的老職工,我不想搬!」在吊機師傅黃亮眼裡,港口搬遷,不僅是搬家的問題,還是飯碗的問題。  對於整座城市而言,這不僅是發展定位的選擇,更是改革再出發的考驗。  地處長江入海口的南通,港口是其開放的象徵,也是城市發展的引擎。造船、化工等產業沿江聚集,奠定其經濟強市地位。
  • 南通五山及沿江地區生態修復和保護全面啟動
    百年前,先賢張謇經營南通城時,狼五山成為「一城三鎮」的重要組成。百年來,這一區域發揮著城市「生態綠肺」重要功能,成為通城靚麗名片。但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和南通市民對環境生態需求的不斷提升,五山保護和發展漸不適應。加大對五山獨特資源的保護,實行五山地區整體發展,增加群眾生態福祉,成為南通百姓的共同期盼。
  • 江蘇南通:實現「山畔嬉江水、江上攬五山」的生態修復效果
    五山(狼山、軍山、劍山、黃泥山、馬鞍山)及沿江地區是南通作為濱江城市的標誌與特色,總面積約17平方公裡,沿江岸線約14公裡。2017年初,南通啟動實施五山及沿江地區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從根本上破解市區沿江段幾十年工業集聚帶來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之困。
  • 南通:生產岸線變生態岸線,城市後巷成城市客廳
    南通市發展改革委(長江辦)副主任周雪瑩坦言,「濱江不見江、近水不親水」的窘境影響了當地百姓的獲得感,質態偏低、環境汙染更是影響了產業和城市發展。    2016年12月,南通市啟動了對「五山」(狼山、軍山、劍山、黃泥山、馬鞍山)及沿江地區曾經的「髒亂差」的生態修復保護。短短幾年時間,五山周邊的整體森林覆蓋率達到83%,南通成為了「面向長江、鳥語花香」的濱江之城。
  • 綠色發展示範案例(江蘇篇 ⑦)丨 南通長江生態修復成果:生產岸線退...
    幾年前,江蘇南通長江沿岸,還分布著高能耗貨運碼頭和不少「散亂汙」企業。2016年以來,南通五山及沿江地區啟動生態修復和保護,騰退汙染企業,整體搬遷港口,修復生態,增綠植綠,建成國家森林公園,並向市民免費開放。這裡成了市民們引以為豪的「城市客廳」。
  • 跟著總書記看江蘇①丨千年五山滄海桑田 輝煌巨變還看今朝
    五山地區濱江片區是南通的標誌,區域內狼山、軍山、劍山、黃泥山、馬鞍山臨江而立,沿江岸線14公裡,是長江南通段重要的生態腹地和城市發展的重要水源地。今天,我們一起跟隨總書記的腳步,深入探索五山地區濱江片區的發展風貌。
  • 梅鋼搬遷背後 江蘇產業退江進海的空間騰挪術
    處在長江邊的梅鋼,在即將迎來50歲生日時,也迎來了轉型升級的機遇,2018年6月12日下午,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調研梅鋼,表示省委領導強調「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作為壓倒性任務來抓」、「南京是全省唯一的跨江布局城市,沿江產業結構偏重與環境承載能力之間的矛盾非常突出」,希望雙方合作解決問題。
  • 【長江經濟帶省級黨報首次聯合考察採訪】南通:萬裡長江江海交匯處...
    由於歷史原因,五山及沿江地區產業單一效能偏低,散貨碼頭設施老舊,生產工藝落後,能耗汙染大,加之港區陸域空間狹窄,港城結合地帶成為南通主城區髒亂差的集中區域,一度出現了嚴重蠶食生態的現象。此外,更重要的是資源多頭分割管理、質態不優,管理和保護實施難度很大。
  • 落實「共抓大保護」 南通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綠色發展
    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綠色發展理念,從優化沿江產業布局這個根本來落實「共抓大保護」要求。組織編制《南通市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實施規劃》,印發《深化長江流域(南通段)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方案》,確定14個沿江前沿生態保護區,劃定保護紅線,提高和把牢建設項目的環境準入門檻,沿江地區一律不再審批、新建化工項目。
  • 產業更優 江水更清(傾聽·關注江河生態保護)
    5年來,沿江各地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升級、治理汙染、搬遷轉產,既推動企業節能減排,提升效益,又促進生態環境修復,讓一江清水真正惠及百姓。「你們快來看看,我這新家怎麼樣?」65歲的江蘇南通市民吳湛,領著記者參觀他的新家。打開窗戶,伴隨著清新的空氣,綠意盎然的五山風光和奔流不息的長江映入眼帘。
  • 【共舞長江經濟帶·看高質量發展】南通濱江岸線美了!昔日「散亂汙...
    ,現代快報記者來到南通五山國家森林公園,沿江風光帶上老人們散步,小孩子沿著江邊騎車,還有周邊城市的遊客前來打卡拍照,一片歡聲笑語。  △ 南通五山國家森林公園沿江地帶  五山是南通的地標,濱江是南通的特色。狼山、軍山、劍山、黃泥山、馬鞍山臨江而立,與園博園、嗇園等被當地居民合稱為 " 五山地區 "。
  • ...修復長江生態環境 產業更優 江水更清(傾聽·關注江河生態保護)
    5年來,沿江各地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產業升級、治理汙染、搬遷轉產,既推動企業節能減排,提升效益,又促進生態環境修復,讓一江清水真正惠及百姓。「你們快來看看,我這新家怎麼樣?」65歲的江蘇南通市民吳湛,領著記者參觀他的新家。打開窗戶,伴隨著清新的空氣,綠意盎然的五山風光和奔流不息的長江映入眼帘。
  • 問策長江經濟帶①:長江裡藏著江蘇經濟發展的秘密
    江蘇省沿江地區地處我國沿海沿江生產力布局軸線的接合部,既讓江蘇經濟騰飛,並成為長江經濟帶發展基礎最好、綜合競爭力最強的地區之一,以5.2%的國土面積、13.6%的人口,創造了23%的地區生產總值,位居長江沿線11個省市第一;沿江地區成為全省發展的發動機和重心所在,以47%的面積,承載了全省6成人口、7成投資、8成總量、9成進出口。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從髒亂岸灘到生態綠肺 南通五山地區生態...
    中國日報6月13日電(記者 周蘭序 王佳 蒼微)以狼山為首的五山是南通的地標,但是五山及沿江地區由於破廠區舊小區交織、黑臭水體較多等問題,南通「濱江不見江、近水不親水」的問題一度十分突出。2016年起,在修復長江生態環境的大潮下,南通市開始全面實施五山及沿江地區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國家森林公園。工程共拆遷「散亂汙」企業203家,清理「小雜船」162條,並退出港口貨運功能,同時新增森林約6平方公裡,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
  • 南通:生態優先,繪就濱江美麗畫卷
    南通如何力破「化工圍江」,迎來「綠色蛻變」?  近年來,南通市高度重視修復生態環境,突出「一張圖」管控,突出全方位整改,突出系統化治理,統籌推進沿江地區產業退、港口移、城市進、生態保,奮力跑好長江大保護「最後一棒」,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作出新貢獻。
  • 南通的「城市客廳」靚了
    近年來,濱江片區啟動生態修復和保護,整體搬遷港口和企業,從根本上破解市區沿江段幾十年工業集聚帶來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之困。產業退、港口移、城市進、生態保,如今的濱江片區實現「綠色蛻變」,成為「面向長江、鳥語花香」的城市客廳。   「山畔嬉江水,江上攬五山。」擁有7公裡沿江岸線的五山片區,已成為南通一張亮眼的生態名片。
  • 踐行囑託開新局|南通五山及沿江地區:港區「鏽帶」變身「城市客廳」
    交匯點訊 12月17日下午,記者來到南通市五山地區濱江片區。下午兩點,沿著南通市五山及沿江地區的親水棧道行走眺望,水天如洗,波光粼粼,靚麗的長江天際線吸引一陣陣遊人。  南通有長江幹流岸線166公裡,是萬裡長江在江蘇奔流入海的最後一道生態屏障。2017年以前,這裡曾是「濱江不見江,近水不親水」的髒亂差集中區域,山腳下更有危險品存放點。港區的鐵礦砂廠周圍,土壤、空氣都帶有鐵鏽色。  長江越來越美,感受最深的就是生活在江邊的居民。
  • 江蘇以修復長江生態環境為牽引,統籌做好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 綠色...
    其中,棲霞段擁有南京最長岸線,過去曾是傳統礦產與化工企業集聚區。近年來,棲霞區累計關停搬遷600多家落後產能企業,減少工業排放對生態環境及長江水源的汙染。同時,對企業關停搬遷後的場地進行整治、修復,打造綠色生態環境長廊。近3年來,全區累計新增沿江造林2080畝、復綠2060畝、修復溼地210畝,為市民休閒提供了好去處。
  • 益陽資陽區:靠水更護水 產業轉型民生提質
    江蘇南通任港街道居民王建萍說,那些少年記憶,好多年不見蹤影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南通14公裡的長江岸線上,築起了圍牆、拉起了鐵絲,「老港區、舊廠區、破小區」犬牙交錯,隔斷了人與大江的聯繫。 2017年開始,南通決心打贏五山及沿江地區修復保護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