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大將,一個武力高強,一個謀略比肩諸葛亮,為何劉備看不上

2020-12-20 騰訊網

三國時期可謂是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劉備、曹操、孫權所代表蜀、魏、吳,三方割據博弈,等待機會一舉統一國。人才對於國事的命運相當重要,如果把今天的眼光投射到歷史當中,三國的戰場,更像是人才選拔之爭。

三人之中,劉備一向以知人善用而聞名,「桃園三結義」收穫了張飛、關羽兩枚大將,「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也曾破格任用魏延,並早已看出馬謖難敵大用,但一生慧眼的劉備也有看走眼的時候,在他一生中看錯了三個人,這恐怕就是他最終遺失戰局的主要原因。

不看能力看關係,用錯糜芳

糜芳的哥哥糜竺位居群臣之右,甚至地位超過了諸葛亮,妹妹是劉備的糜夫人,在劉備心中的地位可見一斑。當年曹操有意相拉攏糜竺,但他散盡家財也不願跟隨,這份情誼,讓劉備深記於心,所以在劉備看來,接受糜芳可以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雖是一家兄弟,但是能力卻有天壤之別,劉備似乎完全忽略了這點,直接給糜芳一個很高的職務——南郡太守。南郡就是現在的就是現在的湖北荊州、松滋及湖南津市一帶。讀過《三國演繹》的人都知道,荊州乃軍事要地,諸葛亮曾經說過:「欲得天下,必先得荊州。」

就是這樣一個可以左右天下大局的地方,劉備把它給了資質平庸的糜芳。而他結拜的兄弟呢?關羽的職務只是襄陽太守,張飛的職務也只不過是巴西太守,頗得他賞識的魏延也只是漢中太守。對於糜芳,劉備的感性完全佔領了理性。

面對劉備的重視,身受重任的糜芳是怎麼做的呢?湘水劃界後,劉備的勢力被縮小到只有南郡、零陵郡、武陵郡這三個郡,南郡可以說就是劉備的心頭肉了,但是當呂蒙白衣渡江偷襲南郡的時候,糜芳竟然選擇直接投降,連打都不想打就拱手想讓了,這麼愚蠢的做法直接讓所有人的前期努力統統白費。

但凡糜芳稍微用點心,就會知道南郡其實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當年周瑜為取這塊地,幾乎動用了自己所有的力量,不僅如此,張飛、關羽兩枚大將紛紛出手協助,依然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才將其攻克,如果糜芳能稍微再堅持一下,等到只有一江之隔的關羽前來救援,劉備痛失要地的悲劇根本不會發生。

任人唯親不唯能,給了劉備致命一擊,從本質上也對軍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為劉備日後的敗局奠定了基礎。

不看人品看心情,留下呂布

讓劉備第二個看走眼的就是呂布了,呂布敗給曹操後前來投靠劉備,所有人極力反對,呂布這個人雖然驍勇善戰,但卻勢利多變,民間也有這樣的評價「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他原來是丁原的部下,把丁原認作義父,後來把丁原殺了歸順董卓,又與董卓「誓為父子情」,但在他的心裡只有利用關係,後來他又把董卓殺了,就這麼個屢弒其主的人,劉備還是執意把他留下來。

而劉備留下呂布的原因更令人啼笑皆非,他不忍看呂布流離失所,就是因為這種不忍心導致劉備在與袁術的作戰過程時,呂布趁機奪取了徐州。當時袁術給他了他二十萬斛大米,希望他能一起攻打劉備,呂布很快就答應了,袁術見他收下大米,非常安心,但誰能想到他轉身就用轅門射戟逼退了袁術的三萬大軍,打得袁術措手不及,本以為他這次能盡心輔佐劉備,但他卻逼得劉備投靠了曹操。

在呂布的人生經歷裡,就沒有相信過誰,原則感極低,忠誠度幾乎沒有,呂布無非是憑藉自己過人的本事,騙取他人的信任,等到一朝得勢,就立刻掉頭痛下殺手。

在劉備之前,丁原、董卓、王允、袁術、袁紹、張楊都是很好的案例,多次循環呂布的「作案」軌跡,心心相惜——心生嫌隙——報復打擊,就這樣劉備還是收留了他,養虎為患,劉備的仁慈最終傷害了自己。

不看能力看顏值,輕視龐統

細觀歷史,劉備其實是個很有意思的人,他除了有一統天下的豪情,還是一個感情特別豐富的人,一般人可能只會考慮,這個人能力行不行,對我是不是真心的,我用不用得上,但是劉備不同,從上面兩個人就可以看出來,這是我信任的大哥的弟弟,我不忍心看他流落街頭,於是這兩個人就稀裡糊塗到了劉備身邊。

然而有個人卻莫名其妙被如此仁慈的劉備拒絕了,這個人就是龐統。

赤壁之戰後,龐統找到了劉備,劉備卻不是很想要他,原因竟然是龐統長得太醜。沒有給他安排什麼用要崗位,只讓他當了一個小小地耒陽縣令,龐統覺得劉備輕視了他,所以在平時的政務上並不很上心,這種跟老闆賭氣的行為,並沒有引起劉備的反思,反而直接把龐統罷免了。

這一罷免,魯肅和諸葛亮就急了,紛紛出來勸說,告訴劉備龐統是有大才之人,千萬不能小看了他,在大家的規勸下,劉備才勉強同意對龐統重視起來。

在和龐統的深入交流後,他果然發現了龐統的才能,日後龐統在他心中的地位,僅次於諸葛亮。都說「是金子早晚會發光的」,但要是沒有魯肅和諸葛亮的鼎力相勸,恐怕劉備多的就不是一個得力的幫手,而是一個難搞的對手了。

結語:

在三國領袖裡,劉備是個非常獨特的存在,和其他兩個人比起來,他更像一位有情有義的大哥,但這對於劉備來說其實是把雙刃劍。做人的口碑好,當然來投靠的人才就會非常多,諸葛亮這樣的曠世奇才都被他一舉收割,可見他的人緣是非常厲害的。

但對他來說同樣也是弊端,因為情義二字讓他不會拒絕,容易感情用事,劉備的幾個關鍵性的敗局幾乎都是在為感情用事買單。而導致他感情用事的很大原因,就是在考慮問題的時候主次不分,這讓他對事物評價的依據產生了偏差,結果當然不會好了。

當然也正是因為他身上帶有濃重的感情色彩,讓他無愧「英雄」二字,三次看走眼雖然無形之中註定了他日後的敗局,但放在歷史的長河裡,他依然是令人讚嘆的一代霸主。

相關焦點

  • 劉備一生錯過的三位大才,一位武力高強,一位智謀勝過諸葛亮
    在三國中劉備能夠稱雄稱霸,他所憑藉的就是他識人的能力,例如當時在公孫瓚手下不受重用的趙雲就劉備發現的,後來通過事實證明,趙雲確實是個有用之人。不過常在河邊站哪有不溼鞋,劉備一生看對了無數人,但他曾經卻也看錯了三位人,一位武力高強,一位智謀勝過諸葛亮。
  • 劉備得其三,為何仍失敗?
    對於三國的局勢,水鏡先生有過這樣預言「漢末將有四大名士,臥龍,鳳雛,冢虎,幼麟,得其一便可得天下」,我們看過《三國》的都知道,劉備一生得了其中的三個名士,為何還是沒有得天下,只是三足鼎立而已呢? 劉備得到的第一位名士就是「臥龍」諸葛。
  • 用戰績排名三國十大武力高強武將,關羽排第八、第一眾望所歸
    三國十大武力高強武將 一呂二趙三典韋 四關五馬六張飛 七黃八許九姜維 十張遼 註明全部按照評話來,別和我說正史演義,戰績以書中主要戰績為主 第一,呂布 評話裡肯定了他天下第一武將的地位,雖然後後來一幫變態男沒有正面交手過
  • 三國時期武力排名前五的猛將
    諸如諸葛亮,周瑜等一代軍師,他們舉世無雙,望等著為主公盡忠盡職。今天我們來說一說在三國當中武力值排名前五的猛將!準確的來說,208年赤壁之戰後,曹操被孫權劉備聯手擊敗,劉備有了屬於自己的地盤之後(荊州),才有了三國鼎立的局勢。在這之前,我們統稱它為前三國,在這之後我們稱它為後三國。
  • 劉備收五溪蠻只要一個馬良,但是諸葛亮收南蠻卻不得不七擒孟獲
    雖然在《三國演義》中,第一主角是諸葛亮,謀略和治國方面都是全書中的第一人,但是諸葛亮和劉備相比,論帝王心術還是相差甚遠,有一件事可以看出,那就是對蠻族的手段。當時蜀漢治內,其實有兩大蠻族,第一是盤踞在如今湘西及黔、渝、鄂三省市交界地沅水上遊的五溪蠻,第二是盤踞在南中地區的南蠻,但是劉備和諸葛亮對這兩大蠻族卻採取了不同的手段收服,個人認為劉備的手段應該更高一籌。
  • 諸葛亮作《隆中對》勸劉備抓住人和以抗曹、孫,劉備做到了嗎?
    看三國,劉備陣營的支持者是最多的,五虎上將、臥龍鳳雛,三國最厲害的人物全在劉備陣營,不過這些全是劉備活著時的輝煌,劉備死後,蜀漢幾無人才繼承大業,這又是為何?其實劉備在世時,蜀漢的人才也是在三國中墊底,五虎上將加臥龍鳳雛,看似人才濟濟,但對於一方勢力來說,數量上實在是太少,而數量少的原因就是缺少人和。
  • 劉備在世時人才濟濟,為何劉備離世,蜀漢從此無大將
    從古至今人才在各個時期的權重都很大,比如在混亂的三國時期,人才的價值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劉備起兵的時候儘管沒有資本,但因為有關羽張飛兩位名將的幫襯,輕而易舉的就打下了自己的底盤以及原始積累。手裡有兵馬,心裡就不慌。
  • 三國這些事:劉封為何被劉備殺掉
    在三國中,那些皇二代一個比一個牛氣,而在蜀國中,人們最熟悉的皇二代也就是那個扶不起的阿鬥了。在此人的領導下,蜀國直接走上了亡國之路,最為無奈的是,面對著國讎家恨,劉禪毫無悲痛之心。他沒有一點振奮精神,將蜀漢可以治理的更到位,整天圍繞在美女身邊,喝酒享樂,所以才會招來更多厭惡與罵名。
  • 龐統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軍師,為何龐統卻英年早逝還身死落鳳坡?
    龐統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軍師,為何龐統卻英年早逝還身死落鳳坡文/烈日對黑夜關鍵詞:龐統 本文約為1200餘字 閱讀約需4分鐘在三國爭霸時期而三國時期的能人異士中,諸葛亮是謀士中的翹楚,而作為與諸葛亮一同成為劉備謀士的龐統,為何卻英年早逝身死落鳳坡?接下來,便跟隨小編的腳步,來深入的探索一下,為何龐統與諸葛亮一同成為劉備的軍師,諸葛亮名揚天下,深受尊敬,而龐統卻英年早逝,青史不留名。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三國裡面的「臥龍鳳雛」?
  • 漢末三國,劉備最喜歡的頂級謀臣——法正
    法正,本為益州劉璋部下,因不受重用而投靠劉備。其跟隨劉備以來,屢建奇功,劉備進位漢中王,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那麼劉備為何如此喜歡法正?法正讓劉備的事業走上了一個質變的新臺階,佔有益州是《隆中對》戰略的延續,荊州但四通八達,易攻難守,是戰略要地,但不能當作大本營。取下益州,為劉備集團提供了豐厚的戰略資本,雖說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但事實上,奪取西川後劉備的事業才真正打開。
  • 同為三國時期大謀略家,為何司馬懿後代,與諸葛亮後代相差那麼大
    三國時期名將輩出,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人才最為鼎盛的時期,而在這眾多人才之中,最出名的莫過於司馬懿與諸葛亮二人了,司馬懿是魏國時期的權臣,也可以說是西晉王朝的奠基人,而諸葛亮的才能就更不用提了。劉備之前三顧茅廬,最終請出了他,也是在他的協助下,劉備才得以建立起了蜀漢政權。這二人在三國時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是名副其實的大謀略家。
  • 諸葛亮為何一定要劉備賜死劉封?諸葛亮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縱觀三國的歷史長河,有多少英雄折戟在這歲月當中。其實三國的這段歷史,很多優秀的將領當中,無論是戰死沙場,還是被陰謀所謀害,他們的光與熱依然也成就了他們一段傳奇。不過在三國的人物當中,有這麼一號人物,此人便是劉封。
  • 呂布手下兩員大將,一個威震江東,一個下場慘烈
    呂布手下兩員大將,一個威震江東,一個下場慘烈! 說到呂布算是三國時期武力值最高的一位將領了,想那關羽張飛何等水平,兩人聯合加上劉備也才將將讓呂布佔了一點點下風,也一直有這樣的說法,武力第一屬呂布,第二的趙雲和他有的一比,之後的更是不用提。
  • 武力驚人,可獨斷東吳十二虎臣的曲阿小將,只是劉備的貼身部將?
    「一呂二馬三典韋, 四關五趙六張飛」 這個三國武將的民間武力排名其實已經流傳得比較深遠了,這排名裡的武將雖然的確都是鼎鼎大名的猛將,但實際上幾乎清一色的蜀國武將其實明顯優勢偏頗,因為魏國和吳國的將領也都武藝高強,甚至是東吳大將太史慈身邊的一個小保鏢都相當了得
  • 諸葛亮和馬謖之前都沒帶過兵,為何孔明武廟十哲,馬謖言過其實?
    馬謖是馬良的弟弟,而馬良可以算是諸葛亮的高徒,由於馬謖善於軍事理論研究,因此深得諸葛亮的信任,馬謖因為:「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但是諸葛亮在劉備死之前,並未完全掌握蜀漢權力巔峰,大小事務基本還是劉備做主,馬謖的發揮空間並不大,主要原因就是劉備看不上馬謖。但是劉備在伐吳之戰敗北後,就一命嗚呼了。
  • 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劉備兩個皆得,為何也沒能安天下?
    水鏡先生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兩個皆得,為何也沒能安天下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四點:   1.兩人不和。   所謂:一山不容二虎,諸葛亮比龐統早一點出山,劉備是如魚得水。
  • 諸葛亮的身份不一樣,諸葛亮選擇劉備,還是因為家族的關係
    在三國演義這本小說中,我們都知道劉備是從最底層一步步打拼,才有後來的成就,而且在劉備中年以前,打過很多仗都屢戰屢敗,直到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以後,劉備的發展才越來越好,但是劉備一開始的軍師徐庶,徐庶也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他看破了曹仁軍隊當時所擺的陣型,並且將它攻破,但是後來曹操抓住了徐庶的軟肋
  • 三國正史中,斬殺敵方大將最多的武將是誰?前三名竟是他們!
    但是如果想評判正史中武將是否殺敵多,就應當滿足兩點,一是參與的戰爭較多,二是實力高強。所以,在三國正史的武將當中,誰是殺敵最多的呢?以下是小編個人的觀點。第三位:張遼身為曹魏麾下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遼,既然能在曹魏的武將中名列前茅,他的才能自然很高。
  • 臥龍,鳳雛,冢虎,幼麟四位人才,劉備得其三為何仍然失敗?
    諸葛亮果斷結盟東吳,和東吳大都督周瑜攜手開啟赤壁之戰,最終諸葛亮借來東風助力赤壁火勢,成功將曹操水軍、戰艦燒毀在長江上、曹操含恨敗逃北方。東吳大都督周瑜早已覬覦荊州,本想趁勢奪下荊州。諸葛亮快人一步,事先命令大將關羽奪下荊州要地南郡,而後通過南郡士族的支持快速吞併荊南四郡,幫劉備從一個新野守將變成荊州之主,具備爭霸天下的實力。
  • 難怪諸葛亮會敗給司馬懿,原來司馬懿明白一個道理,龐統也很無奈
    三國諸葛亮上知天文,龐統下知地理,為何不如司馬懿?只因這一個字古語有云:「亂世出英雄」,漢末三國的就是一個大亂世,同時也是一個群雄並起、英雄輩出的時代。三國時期出現了很多絕世的猛將,例如呂布、關羽、張飛、趙雲、魏延等等,個個都武功高強,驍勇善戰。固然三國中武將的力量是很重要的,例如人中龍鳳的呂布,武力值在三國中鮮有匹敵,是一把上好的利劍,誰得到他就是如虎添翼。但是,我們也不能否認的是在三國時期,軍師的作用更是舉足輕重,那麼為什麼在三國時期,諸葛亮上知天文,龐統下知地理,偏偏就不如一個司馬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