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鬥七星,是指大熊座的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古人把這七星聯繫起來想像成為古代舀酒的鬥形,故名北鬥。
北鬥七星在不同的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出現於天空不同的方位,所以古人就根據初昏時鬥柄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鬥柄指南,天下皆夏;鬥柄指西,天下皆秋;鬥柄指北,天下皆冬。
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組成為鬥身,古曰魁;玉衡、開陽、搖光組成為鬥柄,古曰杓。區別:小熊座中的七顆恆星稱小北鬥;帝星在小熊座,北鬥在大熊座,所謂鬥為帝車。
北鬥七星從鬥身上端開始,到鬥柄的末尾,按順序依次命名為α、β、γ、δ、ε、ζ、η,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分別把它們稱作: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從"天璇"通過"天樞"向外延伸一條直線,大約延長5倍多些,就可見到一顆和北鬥七星差不多亮的星星,這就是北極星。
你知道嗎?北鬥在上古原為九顆星,因為上古位置、形狀與現在不同,後由於歲差或觀察地等原因,有兩星觀察不到,所以才有北鬥七星之說。
但在先秦的文獻中,仍保留有北鬥九星的說法。北鬥九星在民間信仰中又稱"九皇",九皇信仰的影響很大,這種崇拜在民間逐漸演變為禮鬥之俗。古時全國許多地方,如廣東、雲南、四川、河北、江蘇、浙江等省,均於九月一至九日連續九天盛行禮鬥之俗,謂之九皇會。北鬥九星,由北鬥七星和左輔、右弼構成。分別為貪狼天樞、巨門天璇、祿存天璣、文曲天權、廉貞玉衡、武曲開陽、搖光破軍與洞明左輔、隱元右弼。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星鬥崇拜和星佔之說,先民崇敬天象,並以天象變化預測人事吉兇,尤其是南北鬥主人生死,影響頗巨。其深層原因即在於古代社會,先民將北鬥和極星作為一個整體來認識,稱為"鬥極",鬥極處於星空旋轉的中心,群星繞其旋轉,好象天空的主宰,而先民以北鬥鬥杓周旋四指來釐定節候,北鬥又成為天地秩序的制定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似乎都是隨北鬥指向而來臨,北鬥成為天地萬物化生的中心。北鬥的神格化,是隨著北鬥信仰的發展而演化,其肇始於南北文化融合的漢時期,迄至唐宋,歷經了長達千年的時間。在不同歷史階段,北鬥往往被解釋成不同的神靈。
以上就是北鬥九星的傳說,也是我們北極境--共享茶空間名字的來由。你都知道了嗎。我們北極境的一切都與北鬥息息相關。
下一期小北會為你講解與北鬥相關的二十八星宿,後期我們也會在茶空間裡提供相應的職位稱號,具體內容小北會在後續為你講解,如果想了解更多,請關注我們,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