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活的每一天過得更有價值—仁山法師

2020-12-11 百家號

學了佛之後

要用佛法的慈悲 智慧

更加善巧地

跟家人 朋友 有緣人相處

富有慈悲 同情

這一點

在家學佛的朋友

稍微留意一點

有時候在家同修

學佛很認真 很精進

我們念佛同修呢

想急著往生

門一關拼命念佛

家人也不理

親戚也不問

朋友也不管

工作也不做

問他幹嘛

別理我

我往生

什麼時候啊

還不知道呢

那既然不知道

你先好好活著

不行 活不了太久了

反正人命無常

沒準的事情

各位 這些話

是不能夠極端理解的

雖然我們也講

人命無常在呼吸之間

這個是用來提醒我們

把生活的每一天

過得更有價值

更有意義

而並不是聽到

人命無常在呼吸間

沒準我下口氣就不來了

別理我

這樣理解是過於極端了

也並不是說

我們迴避了人群

自己就可以自在往生了

往生是我們的信願

與佛相應

我們的生活態度

與淨土相應

自然而然因緣到了

乘佛願力自在往生

各位 這個事情

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就是早上說的

往生淨土

不是討厭這個世界

對這個世界恨之入骨

然後 我很生氣

我要去那裡了

不是這樣的態度

是一種很從容

很安詳

很清淨的生活態度

所以前面才會這麼說

我們要有

謙卑 平和 寧靜

沉著 安詳

這樣一種心態

沒有呢

我們現在開始學習

在家學佛的朋友

學了佛之後

家庭生活要兼顧

當然大家經常到寺院

親近三寶

這是好的

親近三寶的目的

是為了不斷地學習

經常到寺院參加活動

學習佛法

做做義工

這些非常好

那把這個習慣

要漸漸地用在家庭生活中

怎麼運用啊

對待家裡面的

長輩 伴侶 眷屬

試著跟對待寺院裡面的

佛 菩薩和師父差不多

試著用這樣一種態度

那不行

他們怎麼能跟三寶相比啊

他們也會成佛

他們現在正盯著你

會不會學佛

所以這個地方

我們要學會

婉轉的運用佛法

去為家人服務

視頻片段選自

《佛法與幸福人生》第2集

相關焦點

  • 仁山法師歐洲巡迴弘法講座羅馬站圓滿
    仁山法師歐洲巡迴弘法講座羅馬站圓滿 11月15日,由青田佛教協會主辦,義大利青田同鄉總會、義大利華商總會、義大利華僑華人婦女企業聯合會組織協辦的仁山法師
  • 仁煥法師:活著要有使命
    釋仁煥法師大家一定要懂得,一句佛號雖然很簡單,但是它能給生命具足無量壽。具足無量壽是有無量平安的意思,沒有平安能有壽命嗎?之所以有壽命,肯定是因為有平安的條件。有了壽命,要向自己的活路承諾,也就是有使命。沒有為自己的活路承諾,我們就容易變成無用的人或者無能的人。我今天和大家分享,是願我們每個家族都成為了不起的家族,願我們的民族成為了不起的民族。生活,要為自己有活路作出承諾,找出使命的目標和方向。
  • 願行相應—仁山法師
    去服務一切眾生如果我做不到這一點我就不成佛各位這是我們學佛人要發的願發願的精神在這裡對我們普通人來講我們每一天都發個願大家練習每天早晨發一個願不用多 發一個我今天不恨人來 各位同修跟著發一下好不好我今天不恨人早上有吃飽嗎
  • 做喜歡的事,讓喜歡的事有價值,這是我們每一天的生活
    後三首《回家的路》(2013),《山高水深》(新歌暫定名,2017年發表)、《張三的歌2016》,站在歷經歲月的河岸,唱給''你們未來的未來''。新歌直接唱哭,年輕時面對挑戰勇敢去闖,長路曲折幾番風雨後,夢想仍執著,那些愛與不舍,都是生命最美的抉擇,相聚時珍惜美好擁有,離別時別忘記曾經擁有過⋯⋯沒有安可,所以大合唱時我也唱得很大聲。
  • 觀音菩薩成道日—仁山法師
    自佛教傳入中國以來,這位菩薩的人氣一直居高不下,早在唐代,就有了「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盛況。也許有人會疑惑,菩薩一直都在,為什麼還會有成道日之說呢?其實,所謂成道日,指的是觀音菩薩在娑婆世界的成道因緣。成道因緣:妙善公主的故事據記載,唐朝道宣律師持戒精嚴,常常感得天人護持。有一次,道宣律師就向天人詢問觀世音菩薩最初在娑婆世界應化的因緣。
  • 斷舍離:把生活過得再簡單些,才會讓你的生命變得更有價值
    我們在年輕的時候,無論如何是不願意想到去過那樣簡單的生活方式,我們在想我們的人生應該如煙花般絢麗綻放的,我們應該去看看世界無盡的美麗,我們什麼都想經歷、什麼都想嘗試,我們不顧一切地奔入這個多姿多彩、絢麗繁華的世界裡面,我們在這個漂亮的漩渦裡面去體驗,去磨礪。一路走來,我們經歷了幸福、失落、美好、悲傷。
  • 佛教是解決生命問題的重大科學——生命關懷的本義 仁煥法師
    愛可以分有大愛、私愛,男女之間的事情叫做私愛。生命,分有硬體和軟體兩個部分。就是說,有身體和靈魂兩部分。但是我們對這個理念並不是那麼清楚,而且科學發展到今天也沒有完全把這個理念講得很清楚。我感受的生命,靈魂是父親的,身體是母親的。所以生命的種子就是父親,生命的大地就是母親。大地成為我們的身體,種子成為我們的靈魂。大家聽懂嗎?
  • 仁清法師:十善業為意的三業有哪些?
    墮落地獄有好多種原因,其中這也算一條,是重的。輕的話,墮落惡鬼;再輕的墮落畜生。這個是有差距的,是不完全一樣的。這因為我們不是講戒,如果講戒分析的裡邊非常非常多的內容。比方說這個不兩舌,這個兩舌是人家合法的團隊,和睦的家庭,是正常的兩人的關係。我們用兩舌挑撥離間,破壞他們的團結。這種情況它屬於兩舌。不應該做。還有一種是可以做的。
  • 家庭生活的幸福攻略—仁山法師
    >早晨起來穿個海青先生肯定反對為什麼他無法理解這有點怪怪的甚至有點小恐怖他感覺是不是自己家門口過幾天>這下慘了他可能準備要啟動程序了所以他反對的是通過你所表現出來的這一種形式而不是反對佛法真正佛法應當是讓家庭生活
  • 仁清法師:業果的特點及十善業道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菩薩、善知識。今天因緣和合、因緣殊勝。我們利用這個機會,給大家做一個簡單的開示。開示的主題已經把它寫出來了,是『業報的特點』及『十善業道』。業報的特點及十善業道。這個表屬於正規講經的一種科判,這種科判來自於天台宗。
  • 轉為菩薩生活的願力—仁山法師
    有些朋友擔心說我不敢學佛為什麼一學佛 就不能有欲望了我害怕你看這是可能我們在宣傳的時候標準提得太高了可能是這麼說的大家來學佛學佛很好一學佛承擔責任做太太的盡太太的義務照顧好家庭這個範圍內的所有本分事都是應該的這一點大家要合理看待不是說一學佛讓大家家庭生活
  • 雞足山九蓮寺禪學夏令營 印慈法師講述「生命的價值」
    本屆夏令營主題為「法喜禪悅話清涼」,旨在為青年學子提供一個認識佛教、學習傳統文化的平臺,引導大家用佛法的智慧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以法喜消煩惱,以禪悅臻清涼」。8月1日下午2時15分,印慈法師為營員和出家師父以及居士義工一百多人慈悲開示《生命的價值》。此時,課堂座無虛席,連課堂外面的走廊都坐滿了虔誠的聽眾。高山景行,大家對法師仰慕已久。
  • 仁清法師:入定、觀空、開悟、證果
    「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有情代表心,無情代表物,「有情無情同圓種智」,在這裡呢。法師:恐懼感會有,比方你在觀修空性的時候,反覆理解思維,反覆思維……突然一次,啥也沒了,這個啥也沒了,不是空無所有,而是萬物的自性沒了,那時候將會出現極大恐懼感,這種極大恐懼是啥意思,是因為要打破你無始劫以來長期的顛倒妄念,馬上打破了,無始劫以來我們對萬法有自性的顛倒妄念,那一剎間,要突破,這個時候產生一種極大恐懼感。
  • 仁清法師:「偽做沙門,心非沙門」
    「若有眾生偽作沙門,心非沙門」,偽做沙門就是偽做修行人,他實際上不是修行人,沙門是過去的一切出家的,不僅僅是佛教出家的。古代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加上佛教一共有九十七種宗教,這九十七種宗教很多信眾都會示現出家修行;外道很多也會示現出家修行。
  • 仁清法師:業果一成熟了 再改就不容易了
    前一段我們也講到了,就是如果你的小孩不聽話或是感到身體發賴,經常招些毛病,我們常說的不清淨、不乾淨,或者晚上做噩夢、調皮、或者是特殊得鬧,給他誦這部經,也是完全可以的,功德也很大,這個大家要知道。經上有很多這種例子,我們必須要在這裡提出來。
  • 仁清法師:勿以善小而不為
    佛,有一千種名號。有一千種名號,我們經常看到的是十種名號,其中有一種名號叫兩足尊。兩種,具足圓滿,尊貴之者,尊貴之人,這叫兩足尊。兩足尊實際上等於佛,他是佛的另外一種名號,哪兩足尊,智慧圓滿無缺,福德圓滿無缺,福德是怎麼來的,知道吧?
  • 仁清法師:十二因緣法是什麼呢?
    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這就是十二因緣。這個十二因緣我上次講了,在這兒講的,是吧?《眾生因何輪迴》那個題目講的就是十二因緣,這個十二因緣是人輪迴的十二個鏈條。上一次我們講的那個題目是《眾生因何輪迴》,就是為什麼輪迴?眾生為什麼輪迴?怎樣才能不輪迴?掌握這個鏈條,你從哪裡下手?把他逆回去就可以了。這個「緣」是啥意思?「緣」是緣起的意思。
  • 慧遠大師—仁山法師
    那個噴泉的水是從如意摩尼寶珠噴出來的是彌陀願力化現噴出來有十四根水柱就是淨土的境界如在目前阿彌陀佛出大音聲告訴遠公大師說我以本願力來安慰汝就是我乘本願力我有這個願你念佛一定能往生今天我特地來安慰你卻後七日 當生我國
  • 一座山和院子的饋贈 ——仁安·南山院子實景園林呈現,開啟山居...
    一直以「質造」為核心理念的仁安·南山院子,繼接待中心開放之後,又即將迎來實景園林的呈現,並在這個冬天,以一系列的非遺文化活動,開啟山居生活季,給城市裡的南山不一樣的冬日景致,更是給山城不一樣的山居體驗。
  • 【湘陰文創】樟樹鎮|法華寺·寄禪法師的來歷
    有一天,黃讀山與一群夥伴們在村中避雨,聽夥伴們閱讀唐詩,當聽到「少孤為客早」句,不覺潸然淚下,私塾的老師周雲帆問其原因,他回答說自己想讀書,無法讀書。周雲帆同情他的不幸遭遇,便把黃讀山收留在家,掃地煮飯,一有閒暇,就教他讀書,並經常向人誇獎說:「讀山這孩子忍苦耐勞,將來一定是有出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