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香,又名薰陸香,是橄欖科卡氏乳香樹(Boswellia sacra)的樹脂,為阿拉伯語Luban的漢譯,薰陸則是阿拉伯語Kundur 或梵語Kunduru 的轉音,產於阿拉伯半島南部的哈德拉茅地區及東非的索馬利亞、衣索比亞及南印度等地區,早在公元3世紀以前便已傳入我國。
乳香樹
《海藥本草》引《廣志》中就提到薰陸香「是波斯松樹脂也,紫赤如櫻桃。透明者為上。」
┃ NO.1 凝乳為香 ┃
乳香類似於「松脂」,為樹上自然分泌液體凝結後的顆粒。每年4-6月,是乳香收穫的季節,當地人會使用一種刀狀工具,輕輕刮去乳香樹外層的灰色樹皮,這樣在切口處便會滲出一滴滴白色的樹脂,如「乳汁」一般,故有「乳香」之名,待數周后滲出的樹脂凝固成半透明的顆粒,就可以將它刮取下來,刮取後的切口又會分泌出新的樹脂。
切刮乳香樹皮
在《南方草物狀》中就曾寫到:「薰陸香出大秦國,雲在海邊,自有大樹,生於沙中。盛夏時樹膠流涉沙上,夷人採取賣與人。」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也提到:「薰陸,即乳香也,以其滴下如乳頭者,謂之乳頭香,鎔塌在地上者,謂之塌香。」
乳香樹皮滲出的樹脂
┃ NO.2 入閩乳香及其來源地 ┃
至遲在閩國時期乳香便已傳入福建,《新五代史》中的《閩世家第八》就寫到:「守元教昶起三清臺三層,以黃金數千斤鑄寶皇及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像,日焚龍腦、薰陸諸香數斤,作樂於臺下,晝夜聲不輟。」
乳香凝固顆粒
與泉州密切相關的《諸蕃志》一書卷下也記載:
「乳香,一名薰陸香,出大食之麻羅拔、施曷、奴發三國深山窮谷中。其樹大概類榕,以斧斫株,脂溢於外,結而成香,聚而成塊。以象輦之至於大食,大食以舟載易他貨於三佛齊,故香常聚於三佛齊。番商貿易至,舶司視香之多少為殿最。」
此三國均分布在阿拉伯半島東南部,麻羅拔為阿曼Murbat的音譯,施曷為其附近Shihr的省譯,即今哈德拉茅海岸,也為乳香著名的產地及貿易中心;而奴發位於阿曼境內的佐法兒(Dhofar),是古代阿拉伯重要的香料集市。阿曼自古就以盛產乳香聞名於世,故有「乳香國」之稱。
《諸蕃志》「乳香」條書影
┃ NO.3 泉州阿拉伯蕃商與乳香貿易 ┃
在宋代的市舶貿易中,市舶司會對貨物實行「抽解」(收稅)和「博買」(徵購),大部分貴重的貨物首先編綱運送榷貨務,剩下的部分才由舶商銷售販易。乳香作為重要的外來香料,國內需求量頗大,政府就此可以獲得大量的稅收。
據《宋史》記載,建炎四年(1130)泉州市舶司抽買乳香近達7萬公斤。在《宋會要輯稿》中,我們就發現在乾道三年(1167),政府截撥25萬貫用於抽買乳香等本錢的記錄:
「十二月二十三日,詔令福建市舶司於泉、漳、福州、興化軍應合起赴左藏西庫上供銀內,不以是何窠名,截撥二十五萬貫,專充抽買乳香等本錢。從工部侍郎、提領左藏南庫姜詵請也。」
此外,在同書中我們還發現有阿拉伯蕃商名為蒲囉辛,因載賣乳香來泉後受宋朝嘉獎,不僅被授予官銜,還賜「公服履笏」的記載:
「(南宋紹興)六年(1136)八月二十三日,提舉福建路市舶司上言:大食蕃國蒲囉辛造船一隻,般載乳香,投泉州市舶,計抽解價錢三十萬貫,委是勤勞,理當優異,詔蒲囉辛特補承信郎,仍賜公服履笏,仍開諭以朝廷存恤遠人、優異推賞之意。」
乳香
┃ NO.4 泉州宋代海船上的乳香 ┃
在1974年出土的泉州灣宋代海船上,也出土了6.2克乳香,經鑑定,出土的乳香屬於索馬利亞原乳香一類,形態不變,滴乳分明,雖浸泡在海水中七百餘年,多數成分尚未發生明顯變化,這也是宋元之際泉州與阿拉伯地區物產往來的重要實物見證。
泉州灣宋代海船出土的乳香
┃ NO.5 乳香的質量分等 ┃
香料商根據乳香的質量,將其分為不同等級,並按質論價,其上品稱為「揀香」,又稱「滴乳」,質量稍次者稱為「瓶乳」,再次者稱「瓶香」,至「瓶香」這一等級的乳香,仍為質量較好的乳香。「瓶香」又可分三等,分別稱為「袋香」「黑榻」「水溼」。而比「水溼」還要差的,因混入砂石,故而又被稱為「斫削」。而其最次者稱「纏末」,顧名思義就是乳香簸揚後的粉塵。
乳香
┃ NO.6 清明上河圖中的乳香 ┃
在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到一個店鋪外掛著「劉家上色沉檀揀香」的招牌,顯而易見,這是一家專售香料的店鋪,店主姓劉,其主營香料有沉香、檀香、揀香(也即乳香),可見乳香頗受宋人青睞。
清明上河圖「劉家上色沉檀揀香」商鋪店招
┃ NO.7 乳香的功效 ┃
關於乳香的用途,即可用於活血,又可以內服消炎,能夠幫助消化和祛痛,內服可以抑制感染,提高癒合速度並減少外傷死亡。在唐代陳藏器所著的《本草拾遺》中就描述到:「蓋薰陸之類也。其性溫,療耳聾,中風,口噤,婦人血氣,能發酒,理風冷,止大腸洩澼,療諸瘡令內消。」
沙特利雅得國家博物館所展示的乳香
┃ NO.8 乳香之路 ┃
除此之外,乳香還被廣泛應用於宗教祭祀、喪葬儀式和人們日常的慶祝活動中。通過蒸餾萃取,則可以獲得精純的乳香精油。很長一段時期,乳香貿易還是阿曼的經濟支柱,由此又為其博得「沙漠珍珠」「上帝淚珠」「白色黃金」等美譽。歷史上,乳香經由陸路及海路將阿拉伯地區與世界各地聯繫到一起,這一貿易路線也被稱為「乳香之路」。
阿曼「乳香之地」遺址
2000年,阿曼乳香之地(Land of Frankincense ,Oman)的四個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這四個遺址分別是:
瓦迪·道卡(WadiDokah),這是一處見證乳香樹生長,及樹脂被生產、收集和交易的傑出案例,時至今日仍能收穫乳香;保留古代往來沙漠商隊足跡的綠洲什斯爾(Shisr),位於魯卜哈利沙漠的南端,距離阿曼著名城市薩拉拉(Salalah)以北約180公裡處;科爾羅裡港口(Khor Rori)位於薩拉拉以東40公裡處,這裡距離大海約400米,是一處天然海港;位於佐法爾省的阿爾峇里德(Al-Balid),是一個位於印度洋海灘上的港口,來自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文物表明它作為「通往海洋之路」的港口的重要性,也是進行乳香貿易的重要港口。
阿曼乳香之地(Land of Frankincense,Oman)遺址分布圖
「乳香之路」作為歷史上溝通東西方物產及文明的重要通道,見證了「乳香」的全球傳播,其動態的網絡式延伸以及由此引發的多元文化交流,仍散發著沁人心脾的芳香。
撰文:默堂菌 編輯:友魚
參考文獻:
1.(唐)陳藏器著,尚志鈞輯校:《本草拾遺》,皖南醫學院科研科,1983年。
2.(唐)劉恂等著,魯迅、楊偉群點校:《歷代嶺南筆記八種》,廣東人民出版社,2011年。
3.(五代)李珣原著,尚志鈞輯校:《海藥本草(輯校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年。
4.(宋)趙汝適著,楊博文校釋:《諸蕃志》,中華書局,2000年。
5.(宋)歐陽修撰,陳尚君等修訂:《新五代史》,中華書局,2016年。
6.(元)脫脫撰:《宋史》,中華書局,1985年。
7.(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中華書局,2014年。
8.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灣宋代海船發掘與研究》,海洋出版社,1987年。
9.阿曼乳香之地(Land of Frankincense ,Oman),http://whc.unesco.org/en/list/1010/
推薦文章:穿越海洋的,除了古船,還有香料(檳榔篇)
勿以科普事小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