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吳哥王朝遺存的塔普倫寺已經被原始森林湮沒吞噬了,廟宇與樹木結合成了相生的合體,幾百年的相生與共造就了自然的奇蹟,有人認為是愛的交纏,有人認為是森林破壞了廟宇,還有人認為是自然力量大過神力……
《古墓麗影》在塔普倫寺取景的位置,這裡成了網紅打卡之地,排隊拍照留影。
吳哥王朝遺存下來的六百多座廟宇中,唯獨塔普倫寺是這般樹與寺廟密集交纏的情形(其中聖劍寺、崩密列等寺廟有幾棵類似的樹)。在這,我只見「蛇」不見寺,整座寺到處盤滿了大大小小的那伽「蛇」,我認同當地人說的是「天意」,可這「天意」究竟在哪?是否還藏有不解之謎?
部分坍塌的連廊,依然可以想像出塔普倫寺當時的雄偉。
長長的連廊通道,宛如一條穿越千年的時間隧道
既然當地人說塔普倫寺的景象是天意,那就從天的角度看看塔普倫寺究竟是否與眾不同?
柬埔寨暹粒吳哥中心景區是一片深綠色的森林海洋
從衛星地圖看整個暹粒吳哥古蹟區域,是一片平原滿滿綠色的森林景象,能夠看見的寺廟有小吳哥、大吳哥、巴肯寺、聖劍寺、茶膠寺、女王宮、鬥象臺等大型寺廟建築,如果不是地圖位置名稱標註,的確無法找到塔普倫寺的位置,因為該寺廟已經被森林湮沒了。
小吳哥的衛星地圖
吳哥城的衛星地圖
闍耶跋摩七世為他父親修建的聖劍寺
闍耶跋摩七世重修的巴戎寺
巴肯寺
再放大仔細看看各個寺廟地圖,唯獨在塔普倫寺周圍的樹木形狀和顏色與其它寺廟的都不一樣,是否這裡樹木的種類和數量都與眾不同?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區別呢?
塔普倫寺的衛星地圖顯示樹木的顏色和形狀都與眾不同,紅圈部分的樹木在吳哥王朝遺址範圍這裡最多。
在1431年暹羅軍隊入侵並攻陷吳哥,吳哥城受到毀滅性的破壞,吳哥王朝被迫逃離而遷都金邊,從此吳哥城就漸漸湮滅在叢林莽野之中,並如人間蒸發般的完全消失了。四百多年後吳哥王朝遺址被重新發現,到現在經歷了八百多年生態變遷,森林樹木繁衍生息吞噬了整個吳哥王朝遺址;從樹木、植物繁衍區域分布的規律來看,應該不會出現某些種類樹木局部集中的現象,但從衛星地圖上看到的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這難道就是「天意」之一!
衛星地圖上的塔普倫寺與眾不同,實際現場情景是否更加驚奇?
枝葉繁茂的參天大樹
這棵是名貴的幾百年酸枝樹
樹木的根系非常發達,形狀如蛇盤纏。
這棵是幾百年樹林的黑檀樹,價格不菲。
這是柬埔寨人說的蛇樹
從黑檀樹瘤可以看出百年風雨的歷練
進入塔普倫寺範圍,宛如置身於參天大樹的森林世界,茂密的樹冠將太陽遮得嚴嚴實實,夏日火爐般的悶熱全已退去,迎面而來是陣陣陰涼。景區道路周圍全是高大的油樹、黑檀、酸枝樹等樹木,名貴樹木大量集中也是這裡的特色,有的已有幾百年樹齡,成為柬埔寨政府重點保護的名貴樹木。
塔普倫寺的正門四面佛石塔
入口處四面佛塔的背面已經全部被大樹的根系穿滿了,只能從根系的空隙中看到石塔及圍牆的石塊。
長在石塔上的蛇樹樹根已經將整座石塔貫穿石塔和基礎
亂石堆中的木棉樹生長依然長勢茂盛
蛇樹根將圍牆包圍起來了
樹根的形狀像到處延伸的那迦
環視塔普倫寺的城門、宮牆、連廊、石塔等大部分位置已經被參天大樹佔據了,龐大、錯綜複雜的樹木根系竟然將神廟的巨石建築全部包攬交纏,石縫中任何空隙都不放過,並結成一張張巨網,寺廟仿佛成了樹的「網中之物」,雄偉的寺廟建築已經面目全非了……
絞殺榕的樹根結成了樹根網將石塔全包圍起來
其中有一種樹是我們常見的榕樹,樹型比較小,當地人叫它為「絞殺榕」;另一種是高大參天、根系粗壯的木棉樹(Kapok),但當地人稱這是「蛇樹」,為什麼叫蛇樹?這裡是否有不解之謎?
柬埔寨高棉人說的「蛇」就是印度教的「那伽」, 那伽是印度教主神梵天選定的蛇神,它的職守就是支撐、平穩大地,是看守大地的主神,掌管著大地、海洋和湖泊,控制著自然界的各種自然災難。
塔普倫寺的五頭那伽
印度教傳入柬埔寨後,蛇神那伽也被人們認知並成為了神獸的圖騰,後來高棉人不斷將那伽圖騰進行演變和精華沉澱,形成了具有柬埔寨高棉文化特徵的那伽形象。
伸出長長舌頭的五頭那伽
在柬埔寨的許多神話傳說故事中,都可以找到那伽形象;高棉人還將人類特有的民族血緣和繁衍生息注入了那伽,並將那伽奉為柬埔寨人的祖先,祈盼那伽保佑人們生活幸福和身體健康、保佑國家繁榮昌盛。
巴戎寺十三頭那迦
柬埔寨的宗教形態從印度教轉到大乘佛教,再到神王崇拜等多種文化形態交融並存,那伽是貫穿整個宗教體系的一條「長蛇」,形成了柬埔寨獨特的那伽文化,因此,那伽信仰禮數都有嚴格的教義:三頭那伽是蛇王,五頭那伽是水神,七頭那伽是保護神,九頭那伽是至高無上的皇族的象徵。
兩天粗壯的蛇樹樹根,就像角力的兩條那伽在攪拌乳海。
原來這種根系粗壯、錯綜複雜的木棉樹與高棉人認知的那伽形態神似,因此,高棉人就將這種木棉樹稱為那伽「蛇樹」了。
吳哥城南門的攪拌乳海雕像護欄,左邊代表善神菩薩,右邊代表惡神阿修羅。
吳哥王朝遺存下來的六百多座廟宇中,那伽、攪拌乳海是寺廟裝飾必不可少的重要題材之一,大量存在於石雕、壁畫、牆角、屋簷、參道、迴廊等位置。《攪拌乳海》是古印度最著名的神話故事,故事中代表惡神阿修羅與代表天神善神菩薩為了「不死甘露」而展開了永無休止的爭奪,雙方不斷拉拽那迦,乳海中的兩條多頭那伽不斷翻滾,攪動乳海海水波濤湧動,海浪花飄溢,浪花變化出各種各樣的神物和神獸,一會香雲甘雨,一會毒氣焰火,有的變成了潔香牝牛,有的變成了女梵琉尼,有的變成了七頭長耳天馬等等,最後,浪花變成了一個個美麗的女神阿普莎拉(Apsara),她們就是「不死甘露」的化身,是生命喜悅的喜神。
女神阿普莎拉
女神阿普莎拉
蛇樹大量集中於塔普倫寺,樹型那伽變成了主角,這裡肯定就是盛產「美麗的女神阿普莎拉」的地方,那麼,這與塔普倫寺又是否存在著某些聯繫?
石塔
塔普倫寺是闍耶跋摩七世於1186年為母親修建的,是他即位後修建的第一座寺廟,「塔普倫」高棉語的意思是「祖先梵天」,他把母親當作「智慧女神」普拉季納帕拉米塔(Prajanparamiat)來供奉,也就是「眾佛之母」,據說寺廟裡供奉的這位女神的容貌就是根據闍耶跋摩七世的母親容貌所雕塑。
塔普倫寺連廊中間擺放林伽和優尼,這是印度教生殖器圖騰崇拜,寓意強大的生殖能力。
每一段連廊都藏有千年的故事
塔普倫寺供奉的是眾佛之母,是吳哥王朝時期修建的廟宇中為數不多的女性佛祖廟宇。人們祈盼攪拌乳海產生越來越多的「女神阿普莎拉」,也符合人們期盼健康、繁衍生息的願望,同時也是眾佛之母的心願——多子多孫,這就是闍耶跋摩七世為自己母親修建塔普倫寺的目的。
聖象與普拉季納帕拉米塔
眾佛雕塑
女神阿普莎拉
綜上所述,雖然塔普倫寺被蛇樹交纏是自然的巧合,而且交纏的狀態、形態與《攪拌乳海》故事描述的情形神似,這種巧合無法通過科學方法的進行論證,但現實存在就有它一定的合理性,可以算是這種不解之謎的一個解釋,重點是符合柬埔寨人們宗教文化信仰的精神,因此,塔普倫寺只見「蛇」不見寺就是「天意」。
塔普倫寺主殿門口
非常感謝你的閱讀!歡迎關注「哎呀頂」,更多文化、攝影和旅遊資訊與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