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方寺的外門樓已經坍塌,是外圍牆的一部分,從這進入巴方寺。
柬埔寨吳哥旅遊,如是打卡式旅遊的話,你看到的除了石頭還是石頭,但若深入考究的話,你會覺得有些史實的解讀可能低估了柬埔寨高棉人的智慧,你還會發現很多千年不解之謎,甚至會發現連考古都沒有說的歷史。
這是約200米的石板橋參道,這裡是否藏有千年不解之謎?
巴方寺金字塔式建築
現在去柬埔寨吳哥城的巴方寺看看,那裡就有一個令我不得其解的廟宇建造配套工程:從鬥象臺廣場二米多高的階梯進入巴方寺的外圍牆門樓,就可以看到大約200米長的石板直橋,石板直橋直通到巴方寺一層迴廊階梯,石橋的橋墩是由密密麻麻約1米多高的圓石橋柱組成,石圓柱分成三排,然後在石圓柱上鋪上大石板做橋面;橋的兩側是人工湖,雨季湖水蓄滿時,石板橋就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過水橋。
精美雕花的石板橋圓柱陣
進入巴方寺的一、三層迴廊和臥佛前廣場,也會發現迴廊與階梯之間同樣布滿了這種石圓橋柱陣,擺放的方式與外石板橋相同,且按照走道的方向連接各個階梯、出入口,形成一個石板橋互通通道,可惜現時橋面的石板已經不復存在了。
巴方寺一層平臺上的石橋圓柱陣,布局與外石橋柱一樣是三排陣列,石橋石面板已經缺失。攝影師:岑國生
從巴方寺一層平臺瞭望石板橋參道。攝影師:岑國生
圓石橋柱陣的排列方向縱橫交錯連接各階梯、出入口。攝影師:岑國生
為什麼巴方寺裡外都建有石板橋?查看網絡資料,只看到如下的描述:
蔣勳《吳哥之美》:巴芳寺目前已是一片廢墟,唯一清楚留存的是長達172米的引道。引道從入口塔門開始,用1米高的圓石柱架高,上面鋪石板,圓石柱間距很密,上下都有柱頭雕花。用這樣密而講究的列柱支撐,使引道顯得特別莊嚴,好像為特定人物鋪的紅毯一般。
巴芳寺修長筆直的引道,走在上面,使人產生肅穆安靜的感覺,反而會忽略寺院正殿的存在。
石板橋參道連接一層平臺階梯
又如其他的網絡資料:
一踏進東門,映入眼帘的是一條長約200米、高約2米的圓石柱架起來的「空中參道」。這條參道同樣也是具有連接地上和天界的彩虹橋的含義。據說在雨季,這條長長的參道兩旁滿是水,走在參道上,會有一種水中漫步的感覺。
這些遊客對於巴方寺石板橋參道的觀感描述只是說了石板橋的景觀現象,並沒說出修建的原因,難道建這些石板橋是印度教廟宇建築風格的要求?縱觀吳哥王朝遺存下來的600多座廟宇,在大型的廟宇建造中會有設置道路式參道。小吳哥幾百米參道是石板道路式參道,連跨過護城河的參道也是截水修建石板路;女王宮的參道同樣是道路式參道,只有巴方寺是石板橋式參道。可見修建石板橋參道不是印度教的教議要求,那這裡必然有它不同作用和不解之謎!
密密麻麻的石板橋圓柱,形成一條長長的「時光隧道」,讓人穿越時空了解遠古的高棉文化。
小吳哥的石板路參道
女王宮石板路參道
再看看周達觀《真臘風土記》的記載:
城郭
州城周圍可二十裡,有五門,門各兩重。惟東向開二門,餘向皆一門。城之外巨濠,濠之外皆通衢大橋。橋之兩傍各有石神五十四枚,如石將軍之狀,甚巨而獰。五門皆相似。橋之闌皆石為之,鑿為蛇形,蛇皆九頭,五十四神皆以手拔蛇,有不容其走逸之勢。城門之上有大石佛頭五,面向西方。中置其一,飾之以金。門之兩傍,鑿石為象形。城皆疊石為之,可二丈,石甚周宻堅固,且不生繁草,卻無女墻。城之上,間或種桄榔木,比比皆空屋。其內向如坡子,厚可十餘丈。坡上皆有大門,夜閉早開。亦有監門者,惟狗不許入門。其城甚方整,四方各有石塔一座,曾受斬趾刑人亦不許入門。當國之中,有金塔一座。傍有石塔二十餘座;石屋百餘間;東向金橋一所;金獅子二枚,列於橋之左右;金佛八身,列於石屋之下。金塔至北可一裡許,有銅塔一座。比金塔更髙,望之鬱然,其下亦有石屋十數間。又其北一裡許,則國主之廬也。其寢室又有金塔一座焉,所以舶商自來有富貴真臘之褒者,想為此也。石塔出南門外半裡餘,俗傳魯般一夜造成魯般墓。在南門外一裡許,周圍可十裡,石屋數百間。東池在城東十裡,周圍可百裡。中有石塔、石屋,塔之中有臥銅佛一身,臍中常有水流出。北池在城北五裡,中有金方塔一座,石屋數十間,金獅子、金佛、銅象、銅牛、銅馬之屬皆有之。
周達觀也沒有對巴方寺作詳細描述,只是記錄了巴方寺的方位和概況:金塔至北可一裡許,有銅塔一座。比金塔更髙,望之鬱然,其下亦有石屋十數間。
巴方寺是金字塔式的五層建築,在一、三、五層建有連廊和平臺。
在20世紀60年代,法國人準備修復巴方寺,將坍塌的石塊及位置做好標註,拆解再重新拼裝,但1970-1992年間柬埔寨20年的內戰,將所有的重修計劃擱淺和資料盡毀,整個重修工程已經變得寸步難行、毫無頭緒,因此,寺內的石板橋修復已經變得無能為力了,要還原石板橋的功能就難上加難。
準備重修拆下來的石塊鋪滿了巴方寺後外廣場。
這些石塊可以清晰看到當年拆下來所做的編號,但由於資料的銷毀已經無法找到它原來的位置,現在只好長眠以此
但是,巴方寺為什麼要建石板橋通道呢?這引起了我的好奇和探究,是否可以通過探究巴方寺的建造過程找到蛛絲馬跡呢?
據網絡資料:巴方寺(Baphuon,又叫巴普昂寺)是11世紀中葉真臘國王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 II,公元1050-1066年在位)於1060年修建獻給溼婆神(Shiva)的國寺,它位於當時都城的中心,現巴揚寺西北200米,緊鄰皇家宮殿的南圍牆。巴方寺被稱為世界上最大、圖樣最複雜的立體建築。
真臘國王優陀耶迭多跋二世在1060年修建巴方寺,目的獻給溼婆神,並將此寺定位為當時吳哥王朝的都城中心,重點借力溼婆神彰顯君權與神權的合一,向人們展示自己就是代表天神在人間的統治者。
巴方寺遺存比較完整的佛塔和連廊
巴方寺三層的連廊
在吳哥王朝從九世紀到十四世紀的幾百多年歷史發展過程中,人們都清楚柬埔寨只有雨季和旱季,雨季的水災與旱季的旱災往往令農業生產顆粒無收,如果沒有糧食、農產品等基礎物資的支撐,國家的命運是毫無保障的,因此,吳哥王朝的每一個朝代都傾力開挖龐大的人工湖和水利工程來抗旱減災。
吳哥旅遊地圖:左邊藍色的湖就是西大人工湖;右邊淺泥黃色的湖是乾涸的東大人工湖,現在已經乾涸了。
吳哥王朝時期開挖龐大的東大人工湖、西大人工湖和運河、溝渠系統就是治水、用水的例證,高棉先人利用豐富的水資源發展農業,為固本強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這就是高棉人的聰明智慧。
但水利系統開挖往往受制於當地的實際地理地質條件,這條件對水資源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吳哥城位於湄公河的下遊,地表層屬於河道灘涂沙土地貌,沙土的特性是吸水不保水,水渠和水庫都會因沙土失水而漸漸水位低下,從而失去了水利的功能,吳哥王朝先人們開挖的東大人工湖就因為嚴重失水而逐漸乾涸;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主政吳哥王朝時高度意識到水資源的重要性,在修建巴方寺的同時下令開挖西大人工湖來代替東大人工湖。
光影下的橋底圓柱顯得很神秘
修建巴方寺和開挖西大人工湖這兩項重大工程同時開工,在項目共性方面必有相關的聯繫,因此,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修建巴方寺時特意將寺外圍牆修建成約2米多高的厚石圍牆,建成方形的超大水池(寺內人工湖),雨季的時候整個圍牆內就能蓄滿約2米深的水;同樣的原理,在巴方寺的一層、三層迴廊平臺及臥佛廣場平臺,也特意建造成淺水池。
由此可見,巴方寺石板橋參道、通道是因水而修!雖然我們無法看到幾層水池滿水的景色,但石板橋肯定不是大家想像中的「紅地毯通道」,也不是「空中參道彩虹橋」的美麗畫面。
每根圓柱都有精美的花紋,青苔地衣成為了圓柱的印記。
因此,巴方寺建造圓柱石板橋是優陀耶迭多跋摩二世對水的高度重視和認知,是吳哥王朝高棉人治水、用水聰明智慧的表現。這一點連考古都沒有說,你認為我的見解對不?
非常感謝你的閱讀!歡迎關注「哎呀頂」,更多文化、攝影和旅遊資訊與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