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莉這樣學化學

2021-01-18 摩爾化學工作室

      【回憶錄】2年前,多莉告訴我高考她的高考成績是663分,成績一出來,很快就收到南京大學、同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大的邀請,問我這幾所學校的化學專業如何,要怎麼選擇,排序如何?說實話我不是很清楚,憑感覺認為是交大、南大、同濟、人大,她對化學的熱情可以顯見,父母也是食品行業內專家,最終選擇了理想的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工學院)就讀,大學期間2次來看我,深受感動,第一次是寫了一封信給我,並告學弟學妹們自己跟著吳老師學習化學的心路歷程,希望帶來一些借鑑意義,第二次是2020年春節前的時候突然到訪,當時的我在群星廣場A座828(現在入職鵬道教育了),因為全天排滿了課,課間我們只聊了10來分鐘,深深的感受到多莉同學對深度探索化學未知世界充滿了好奇,可以感覺到她是幸福的,堅定信念,勇往直前,我心暖暖的,在多莉成長的道路上曾經護送了她一程。。。

        


相關焦點

  • 看看克隆羊多莉的一生,或許你會明白
    1996年,英國科學家成功地克隆了一隻羊羔,這隻羊羔的身體特徵和它的母親一樣。因此,克隆羊多莉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也證實了克隆技術的真實性。自從克隆羊多莉誕生以來,世界範圍內關於胚胎細胞移植的技術工作已經全面展開,同時,關於克隆技術是否符合人類倫理道德的爭論也開始在社會上引起關注。
  • 克隆羊多莉為何僅活六年半?比一般羊壽命少一半,科學家說出真相
    大家還記得在小學的科學課本上見過的克隆羊多莉嗎?對於多莉的問世,在各界起了很多的爭議,不知道這是一項重大的突破,還是世界的一場災難。對於克隆技術每個科學家都在研究渴望有新的突破,可是又擔心克隆技術的不斷的改進,會讓有些人利用這一技術製造複製人,誰知道克隆生物的出現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 某科學的超電磁炮T:多莉的雙胞胎,還能不能算是多莉本人
    在某科學的超電磁炮T這部動漫中,多莉第一次複製人計劃前作為實驗驗證克隆可行性的首個御坂美琴的體細胞複製人 ,編號0號。她可以說是一個從出生起就被當作實驗小白鼠的克隆體。本來就短暫的生命被各種實驗縮短的更加嚴重。
  • 科學網—小羊「多莉」的誕生
    小羊多莉的身世     多莉和它生的羊羔 1997年2月27日,英國《自然》雜誌報導了一項震驚世界的研究成果:7個月前,英國愛丁堡羅斯林研究所伊恩·維爾穆特科學研究小組利用克隆技術培育出一隻母羊「多莉」
  • 克隆羊多莉:人類克隆技術裡程碑式的代表,可「下場」你知道嗎?
    它就是:克隆羊多莉。可以說多莉的一生都是在閃光燈下度過的,從它的出生到死亡都牽動了無數人的心。甚至在克隆羊多莉死後還有很多科學家對它的死因進行分析,並發表了許多相關學術論文。一、人類克隆技術裡程碑式成功的代表:克隆羊多莉"克隆"一詞是英文單詞"clone"的音譯,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外來詞。"clone"的本意類似於"複製或轉殖"。1、什麼是"克隆"?
  • 伊莉莎白·貝爾——玩偶多莉
    多莉被鎖定在程序終止的位置上一動不動。當羅茲單膝跪在浸滿血的地毯一側,多莉並沒有移動。房間聞起來像肉和內臟的味道。蒼蠅密密麻麻地擠在窗戶上,但暫時還沒有一隻成功地鑽進室內。不過這只是時間問題,無論整個房子密閉得多好。就像愛情能找到一條解決之道一樣,蒼蠅也會。
  • 科學家曾克隆出小羊多莉,為何卻不複製人類?看看多莉的命運!
    按理說,全世界每時每刻都有小羊誕生,這事並沒多稀奇。不過它的誕生,卻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因為它並不是通過正常繁育而出生的小羊!它是一隻克隆羊,一隻完全通過現代工程技術而被創造出的雌羊!多莉的出生,引發了世界的熱議。一部分人認為,這次克隆的成功,是對整個人類的福音。而更多人,則擔憂克隆技術的未來。
  • 繼克隆羊多莉之後,為什麼沒有出現複製人?看看多莉的下場就明白了
    繼克隆羊多莉之後,為什麼沒有出現複製人?看看多莉的下場就明白了 而當年克隆羊多莉的出生,引起了一時的轟動。 最後供體細胞和受體細胞結合,移到一隻蘇格蘭黑面母綿羊(C)的子宮內,然後克隆羊多莉就誕生了。
  • 《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因為有愛才如此美好,多莉回家之旅
    主人公在經歷一個故事後獲得成長是電影的基本任務之一,但是在《海底總動員2:尋找多莉》中要表現這一點卻並非易事。多莉作為一個患有失憶症的主角,它總是不斷地迷失在短時記憶裡,沒有長久的、連貫的悲喜,它該怎樣變化,並獲得觀眾的情感共鳴呢?
  • 繼克隆羊多莉後,為什麼沒有出現複製人?網友:你看看多莉活了多久
    繼克隆羊多莉後,為什麼沒有出現複製人?網友:你看看多莉活了多久。 但是繼克隆羊多莉後,為什麼沒有出現複製人?很多人表示,其實看看當年的克隆羊多莉活了多久就知道了。
  • 人類1996年就克隆了小羊多莉,為何一直不複製人?看看多莉的遭遇
    多莉的出生掀起了一波熱議。多莉的出生標誌著人類在生物科學領域有了重大的突破。克隆技術在現代現在學科中被稱之為「生物放大技術」。從1996至今這項技術一直致力於動物方面,現已經克隆出了十幾種哺乳動物。其實克隆技術就是一種人工介入的無性繁殖。
  • 《海底總動員2》:「話癆」多莉也尋親
    原標題:《海底總動員2》:「話癆」多莉也尋親   由迪士尼·皮克斯出品的動畫電影《海底總動員2:多莉去哪兒》今天將全國上映。時隔13年,令觀眾捧腹的「話癆」多莉將重新「遊回」觀眾視線,昨天該片舉行了IMAX3D版提前看片,大銀幕上呈現的絢麗 「海底大冒險」令觀眾驚豔不已,幽默的故事情節也讓人捧腹大笑。   多莉依然健忘又嘮叨   記者至今都記得2003年《海底總動員》上映時關注度很高,還獲得了第76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
  • 《海底總動員2》尋找多莉
    如果你長大後有學習障礙或養育一個孩子,皮克斯的「尋找多莉」中有很多場景會對你產生影響.....並且考慮到關於學習殘疾角色的優質家庭電影是罕見的,它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尋找多莉」可以應對這一挑戰。我確信,就像多莉一樣,對我的局限性的認識對我對他人的行為有著深遠的影響。當你一生都知道自己「與眾不同」時,你會更頻繁地道歉,以防萬一你以某種方式搞砸了自己; 你為自己的父母所造成的困難而責備自己; 當你發現那些接受你的人,甚至指出你的弱點可以成為優勢時,這個概念經常會受到衝擊。事實上,沒有很多電影能夠像「尋找多莉」一樣有效地描述學習障礙的困難。
  • 為何「多莉」在中國遊不遠?
    一晃13年過去了,皮克斯力作《海底總動員:多莉去哪兒》(後簡稱《海底2》)也順勢回歸,這是繼去年《恐龍當家》口碑票房遭遇雙失利後,皮克斯渴望重建自己金字招牌的作品。上周五《海底2》在中美兩地同步公映,在內地上映6天票房不到1.5億元,當《瘋狂動物城》等片將動畫電影大賣的標杆拉到10億元的額度,這個成績,遠遠說不上驚喜。
  • 科學家曾克隆出小羊多莉,為何卻不複製人類?看看多莉的命運就明白了
    這是基因複製的一重大突破,何況羊是哺乳動物,這大大推進了人類對複製人的渴望。不過,時過多年,當年第一隻克隆羊"多莉",後來怎麼樣了? 這隻克隆羊「多莉」,與它的母體多塞特白面綿羊有著完全相同的遺傳物質,它們就像一對時隔6年的「雙胞胎」,甚至比「雙胞胎」的遺傳物質的相同性更高。
  • 還記得克隆羊多莉嗎?看多莉的一生,你就知道為什麼現在不提克隆
    1996年,正是第一個克隆羊的出生,科學家取名為多莉,這隻羊的誕生讓克隆生物技術有了質的飛躍。01、這件事一傳出來,引起了社會的轟動,一時之間成為了全世界的明星。其實克隆羊只是比較成功的列子,在這之前還克隆過一些低等的生物,有鯉魚、青蛙燈。多莉是誕生卻要比這些要困難,一個生物的遺傳物質在細胞核裡,需要在生物體中取出已經受精的胚胎,再取細胞核,和卵母細胞結合。這樣出來的克隆體才可以形成新的胚胎,再移到動物的子宮中發育成個體。
  • 23年前的克隆羊多莉,落得如此下場,科學家:這就是不複製人的原因
    初中上生物課的時候,在課本上大家就知道克隆技術的存在,隨之誕生的產品,是克隆羊多莉。之後大家就會想為什麼不試著複製人類呢? 這件事,已經發生在23年前,克隆的初想是由德國著名生物學家提出的,沒想到真正實現了。在這個實驗中,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 當年克隆成功的羊「多莉」,如今怎樣了呢?
    1996年7月5日,在英國愛丁堡羅斯林研究所發生了一件轟動全世界的事情,那就是首次利用克隆技術成功培育出一隻小母羊,這隻小羊和她的母親一模一樣,給她取名叫多莉,多莉的創造者是伊恩.威爾穆特、基思.坎貝爾。這一重大的科學成就,被美國《科學》雜誌評為1997年世界十大科技進步第一項,「克隆」成了當時最熱門的詞。
  • 克隆羊「多莉」誕生後,立刻成為熱門話題!
    克隆羊「多莉」誕生後,立刻成為熱門話題!克隆羊多莉是世界上首先使用體細胞成功地克隆出了一頭綿羊。 消息傳出,世界奧倫頓時譁然。有人歡呼這是劃時代的突破:也有人驚呼,認為「克隆將成為毀天人類的武器」。現在,我們以克隆羊「多莉」為例,多莉是克隆綿羊,在移植體細胞和細胞核的過程中的操作和手法,使我們更了解多莉。克隆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進入一個高潮。第一,「克隆羊」或是其他克隆哺乳動物的「製造」.首先要取得成熟的卵細胞。科學家們為了一次實驗獲得更多的卵,便利用種稱之為「超數排卵」技術。
  • 多莉·艾莫斯《金色塵埃》呈現藝術生涯循環感
    個人第13張專輯《金色塵埃》已由環球唱片發行,這是繼廣受好評的《獵人之夜》(Night of Hunters)後她在DG錄製的第二張唱片。對於這位身兼多職又才華橫溢的創作型歌手來說,她的每一張唱片都力圖做到極致。在創作道路上不斷尋求突破,大膽嘗試新的實驗性音樂形式是其一貫風格。而此張專輯亦是她決定向古典樂界發展後,在一系列機緣巧合下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