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鄭愁予:痛苦不是我的主題

2021-01-10 騰訊網

[摘要]在我的詩歌裡,我不要痛苦。無常觀表現的不是痛苦,它可能是「愁」,但是最重要的是詩歌要給我們生活的力量。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臺灣詩人鄭愁予20世紀50年代所寫下的《錯誤》,多年來被人們反覆吟誦,甚至被收錄進了一些中學語文課本。現年83歲的他最近頻繁在大陸參加詩歌活動,「馬蹄聲」似又響起。

鄭愁予是內地讀者最為熟悉的臺灣詩人之一,他的詩歌以優美、瀟灑、富有抒情韻味著稱。臺灣詩人楊牧曾說:「鄭愁予是中國的中國詩人,用良好的中國文字寫作,形象準確,聲籟華美,而且是絕對的現代。」

鄭愁予

鄭愁予的孩童和少年時代,由於戰爭而經歷了顛沛流離的生活,逃難中令人驚心的馬蹄聲成了鄭愁予難以忘卻的記憶。然而,鄭愁予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他的詩裡不要痛苦,它可能是「愁」,但是最重要的是它給我們生活的力量。

戰馬要趕快到達目的地

《瞭望東方周刊》:《錯誤》一詩發表距今已有62年的時間,其中,「達達的馬蹄」等詩句仍廣為流傳。這首看似唯美的詩,背後是否有不為人所知的故事?

鄭愁予:《錯誤》這首詩,我其實醞釀了非常久。童年,我是在南京上的鼓樓幼稚園,後來又在漢口路小學讀書。那個時候,我在家裡的院子裡看到日本飛機從天空飛過。這時,我母親就趕快把我拉到屋裡,躲避炸彈。再後來,我們開始逃難,從南京向北走,一直到了山東。

我能記住路上的點滴。小的時候記得南京有個棲霞山,我去棲霞山看過紅葉,在山東的時候我看到一棵樹的葉子是紅的,我就喊「楓葉楓葉」,他們說那不是楓葉,是柿子葉。我以這樣的敏感,一路上記錄了戰爭的慘況。

還有一次,鐵橋被炸斷了,我們經過一個小鎮的時候,道路不寬,能聽到「噠噠噠」的聲音,後來看到幾匹戰馬拉著炮車跑過。第一輛車經過時就把我撞到一邊,所以這個聲音非常強烈,直到現在留還在我的記憶裡。

《瞭望東方周刊》:「達達的馬蹄」,你用了「達」字,是否有特殊的含義?

鄭愁予:我沒有用「噠」而選擇了「到達」的「達」,是因為這個聲音對於我來說,不是一個純粹的聲音,它還包含著一個意義——這些戰馬要趕快到達目的地,因為前線需要這些炮。

《瞭望東方周刊》:這首詩裡描繪的意象有具體所指嗎?「我打江南走過」,這個「江南」指的是南京嗎?

鄭愁予:為什麼「打江南走過」?我是從南京出發的,逃難到北京,後來又回南京。那時,我已經16歲了,回到南京後我要去的第一個地方就是莫愁湖,因為我離開南京時也是先去了那裡。

我小的時候最愛莫愁湖,因為我最喜歡採蓮女,她們坐一個圓澡盆,轉著轉著,把蓮葉、蓮子統統採下去。詩的前兩句就是在說,我打江南走過,又回到這個地方了,但是一片殘敗。

無常觀

《瞭望東方周刊》:你曾描述自己的心路歷程:「在抗戰中度過的幼年,我生活在孤獨裡,接觸到的兵荒馬亂,遭遇到中國巨大的破壞和災難,在我心裡留下很深的印象。」你的詩裡反映出來的漂泊感是對兒時記憶的一種呈現嗎?

鄭愁予:確實如此。我在抗戰時期還是兒童,那時,我不知道什麼是戰爭,只知道是動亂,知道打仗了。後來,才知道是誰侵略了我們,知道為什麼我們這個民族會受到別的國家侵略。所以,當我寫詩的時候特別強調反對帝國主義。俄國也不止一次受侵略,在他們意識裡也是需要自己保衛疆土,所以我受俄國特別是俄國小說的影響很深。

《瞭望東方周刊》:這種痛苦在你的詩中反而呈現出清新唯美之感。

鄭愁予:這種痛苦是深藏在我童年、少年的記憶裡的。當我寫作的時候,思想已經成熟了,知道如何去表達詩歌美的所在。這種痛苦已經不是我要寫的主題了。

到50歲的時候,我才找出這個名詞叫做「無常觀」。從幼年開始,我所經歷的這些戰爭、這些痛苦已經化在我的潛意識裡,成為「無常觀」。在我的詩歌裡,我不要痛苦。無常觀表現的不是痛苦,它可能是「愁」,但是最重要的是詩歌要給我們生活的力量。

我們讀詩常常讀到「愁」字,這個「愁」字和痛苦、悲憤等情緒是不一樣的。「愁」是詩人對於時光迅速消逝的一種敏感。

排斥抒情,提倡知性

《瞭望東方周刊》:因為《錯誤》,你被當作浪漫主義的抒情詩人。但你並不認為如此?

鄭愁予:我其實是屬於現代主義的,現代詩派的一項主張,正是反浪漫主義。

我排斥抒情,提倡知性。「抒情」兩個字使用起來很危險,你怎麼抒情?有人喜歡用「今生」「來世」「無怨無悔」這些沒有感情的文字套語,這樣的抒情首先要叫他們停止。真正的抒情要有意境。

中國古詩裡最寶貴的是知性。你看杜甫的詩就可以知道,他的詩是有主旨的,而不是空洞的,泛情的。

我詩歌的底色是人道主義,如西方人所說,詩表現的只有一樣東西,那就是human condition——人類的精神,人類的生活狀況。我開始學寫詩的時候正值日本侵華,是我們民族遇到大災難的時刻,那時寫的多是關係民族命運的作品。

《瞭望東方周刊》:中國傳統詩歌對你的影響大嗎?

鄭愁予:在逃難逃到濟南的時候,母親教給我一首詩:「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我很快就記住了,沒事的時候我就想這個意思,慢慢就知道我父親那個時候離開我們已經兩三個月了,沒有一點音信。

我從小就喜歡中國詩詞。很多人把《錯誤》這首詩當作情詩理解,其實是閨怨詩。閨怨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題材,像李白的「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甚至《詩經》裡都有等候丈夫和兒子歸來的婦人,那些詩深深地打動了我。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徵。」這些都是當時影響我的詩,至今都難以忘懷。

《瞭望東方周刊》:你認為怎樣的詩歌才可以傳世?

鄭愁予:傳世的詩作甚少是書齋型的,因為詩是用活潑語言和普世藝術觀表達人類的「美」和「善」。美是藝術的手段,善是藝術的目的。

少年時,善寫風花雪月來慨嘆時間之流逝,這是「愁」;隨著歲月漸長,關心的問題從個人到民族到人類,從「憂」到「悲」,再到 「善」,就比「愁」與「怨」的美學更上了一個境界。

相關焦點

  • 詩人鄭愁予,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現代詩中,我最喜愛的詩人是鄭愁予。鄭愁予(1933-),本名鄭文韜,原籍河北,生於山東濟南。童年隨當軍人的父親走遍 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飽覽祖國各地的風土人情,山水風光。他的詩傳唱的程度,恐怕並不亞於 李後主、李商隱。人們都認為他的詩中貫穿著兩種互補的氣質神韻。
  • 薦讀:臺灣詩人鄭愁予的最美的詩
    鄭愁予,原名鄭文韜,筆名「愁予」,臺灣現代詩詩人。鄭愁予生長於軍事世家,祖籍福建南安,世居直隸寧河,為鄭成功十一代後裔。1970年美國將琉球群島的管轄權給予日本,海內外學生發起一連串保釣運動,鄭愁予因中擔任愛荷華大學保釣會主席,遭中華民國吊銷護照滯留美國。2004年自耶魯大學退休,獲聘耶魯大學駐校詩人。2005年鄭愁予返臺擔任國立東華大學第六任駐校作家,現任國立金門大學講座教授、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
  • 詩人鄭愁予訪談:「達達的馬蹄」響遍半世紀
    詩人鄭愁予訪談:「達達的馬蹄」響遍半世紀 2008年04月15日 17:24 來源:中國新聞網 有論者說,鄭愁予雖是現代詩人,但其詩作被傳唱的程度,不亞於李後主和李商隱。鄭愁予受邀於13日到新加坡參加活動,並於日前接受了《聯合早報》記者的訪問。  訪談內容摘錄如下:   「馬蹄」意象來自童年經驗   鄭愁予寫於1954年的《錯誤》,是一首美麗輕巧的小詩,一直以來卻是讀者最喜歡,被認為是鄭愁予最迷人的作品。
  • 詩人鄭愁予:「達達的馬蹄」源自逃難時的經歷
    記者 邵猛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 評讀詩人鄭愁予詩歌《錯誤》
    原詩:鄭愁予《錯誤》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賞析《錯誤》這首詩,以一連串具有傳統意味和江南風情的意象
  • 《朗讀者》鄭愁予:遊子詩人在詩歌中尋找故鄉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這次我離開你,是風,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擺一擺手,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能朗朗上口地背出這幾句詩歌,那「達達」的馬蹄聲,那美麗的「錯誤」,曾在多少人心頭響徹
  • 「達達的馬蹄」響徹兩岸:臺灣著名詩人鄭愁予
    說到詩人鄭愁予,人們總會想到他的成名作《錯誤》,1954年,這首詩在臺灣首次發表後立即引起轟動,特別是該詩的最後一句「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更是膾炙人口
  • 金門:詩人鄭愁予「旅夢」生涯的重要驛站
    臺灣《金門日報》今日發表社論:落籍金門詩人鄭愁予《旅夢二十》音樂會所詮釋的生命島嶼意象,介紹詩人鄭愁予與金門的不解之緣。社論指出,因著詩人在浯島、詩魂伴海洋,金門成了鄭愁予「旅夢」生涯的重要驛站,而使得這場詩的音樂會也有了金門意象、金門情感,間接照見金門島嶼的詩風景,值得重視、傳唱,並向詩人致敬。  社論摘編如下:  「尋醉?/到金門去!
  • 詩歌屬於鄭愁予或北島的時代 年輕的詩人在哪裡?
    主題中的「斷裂」似乎只出現在嘉賓們的發言之間。在四位嘉賓每人5分鐘的發言後,現場開放一個提問,活動就匆匆結束了。散場後的重頭戲變成了北島的籤名會。有讀者拿來一兜子北島的書,《北島詩歌集》、《午夜之門》、《失敗之書》、《今天》以及《給孩子的詩》,北島一一籤名。「您一直是我的偶像!」「機會太難得了,我從很遠的地方來,就是為了能親眼看到您。」「好緊張,能和您合張影嗎?」
  • 鄭愁予詩歌《情婦》賞析
    鄭愁予詩歌《情婦》是一篇被廣泛誤讀的詩歌。解讀為「我」對第三者「情婦」的霸道佔有,不但霸道佔有,而且在情感上折磨她,讓她在寂寥中等待,在歲月裡痛苦,「我」就是長久的不回來,看「她」為「我」痛苦。這樣的解讀簡直就是變態!和整首詩字裡行間透出的情韻相悖。
  • 鄭愁予「達達的馬蹄」越海峽 感受故土磁場力量
    (中新社 張麗君 攝)  你好臺灣網12月18日消息 「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臺灣著名詩人鄭愁予55年前寫下的詩作《錯誤》,直到今天仍被譽為「現代抒情詩的絕唱」。
  • 鄭愁予:我不是歸人,只是過客
    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這首詩的作者是鄭愁予,原籍河北,生於山東濟南
  • 詩酒風流、共慰鄉愁,著名詩人鄭愁予開啟大型詩歌文化之旅
    11月6日,中國臺灣著名詩人鄭愁予、綠蒂一行三人抵達濟南遙牆國際機場。濟南籍大明湖畔詩人「李清照」、「辛棄疾」攜孔酒接機,詩酒風流,共慰鄉愁。山東孔酒酒業董事長方政和青年朗誦家李曉霖分別扮演辛棄疾、李清照。來自全省的詩迷將鄭愁予圍住獻花,籤名。
  • 臺灣詩人鄭愁予詩歌慈善演唱會3月登場 收入將資助自閉症兒童
    新華社臺北2月27日電(記者楊慧 章利新)臺灣詩人鄭愁予詩歌慈善演唱會「愁予之歌」將於3月15日在臺中歌劇院登場。除了詩人鄭愁予現身演唱,演唱嘉賓還包括臺灣歌手殷正洋、林文俊等。演唱會製作人林彩桂27日在此間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本次演出結餘所得全部捐作公益,用於幫助臺灣自閉症兒童。
  • 鄭愁予:沒有錯誤,只有美麗
    錯誤 鄭愁予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
  • 讀鄭愁予現代詩《賦別》,這次我離開你,是風,是雨,是夜晚
    《 賦別 》作者:鄭愁予這次我離開你,是風,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擺一擺手,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念此際你已回到濱河的家居,想你在梳理長發或是整理溼了的外衣,而我風雨的歸程還正長;哎,這世界,怕黑暗已真的成形了.......
  • 走在三月的福安廉村,聆聽鄭愁予的《錯誤》……
    三月的暮春 是柳絮紛飛的時節 在蓮花開落間 少女把青石踏遍 等待的歸人 卻始終未來 本期《寧德朗讀者》 為你朗讀詩人鄭愁予的作品
  • 鄭愁予詩歌《錯誤》賞析
    鄭愁予,原名鄭文韜,他的名字來源於辛棄疾著名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1933年鄭愁予生於山東濟南,臺灣中興大學畢業,中國海洋大學駐校作家。鄭愁予的思維敏捷,感慨殊深,融合古今體悟,他的詩婉約如李商隱,豪放似李白,詩的意象多變,溫柔華美,又自成風格,處處透著古典韻味。《錯誤》的創作背景這首詩的主角是以鄭愁予的母親為原型,該詩源自童年的逃難經歷。1948年12月,他來到到江南的一個村落,這裡喚起了他有關炮車,有關戰馬的馬蹄聲的回憶,他把這些回憶藝術化,寫成了《錯誤》。
  • 鄭愁予經典小詩《錯誤》
    作者:鄭愁予,原名鄭文韜,祖籍河北寧河,1933年生於山東濟南,當代詩人。被稱為"浪子詩人","中國的中國詩人"。 《錯誤》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 鄭愁予的《錯誤》賞析
    錯誤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這是臺灣詩人鄭愁予的一首詩歌,是寫思婦盼歸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