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中,我最喜愛的詩人是鄭愁予。
鄭愁予(1933-),本名鄭文韜,原籍河北,生於山東濟南。童年隨當軍人的父親走遍 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飽覽祖國各地的風土人情,山水風光。他的詩傳唱的程度,恐怕並不亞於 李後主、李商隱。人們都認為他的詩中貫穿著兩種互補的氣質神韻。一種是豪放、爽快、豁達,另一種則是曲折動人,情意綿綿的婉約,這兩種氣質充分顯示了詩人深厚的古典文學修養。
鄭愁予帶著一種淡淡的哀愁,名字像詩一樣。"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這是辛棄疾的詞,豪放而又婉約的清韻躍然紙上。雋永、寧靜、恬淡、深沉的詩風和中國文化的意蘊,徵服了無數讀者的心。
江南水鄉
抗戰期間,隨母親轉徙於內地各地,在避難途中,由母親教讀傳統古詩詞經典。15歲開始創作新詩。1949年隨父至臺灣。畢業於新竹中學。1956年參與創立現代派詩社。1958年畢業於臺灣中興大學。曾在基隆港務局任職。1970年入愛荷華大學英文系創作班進修,獲藝術碩士學位。詩集《鄭愁予詩集Ⅰ》被列為「影響臺灣三十年的三十本書」之一。被稱為「浪子詩人」。
《錯誤》賞析
鄭愁予的《錯誤》這首小詩,是一首膾炙人 口的佳作。鄭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鳴、最能打動人心靈 深處的地方,莫過美與情,那麼《錯誤》這首詩可謂其中比較受歡迎的,為詩人奠定了他不可忽視的地位和影響。
《錯 誤》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聲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這首詩被譽為「現代抒情詩的絕唱」, 為此,你不可不認識鄭愁予的詩。
三月天
《錯誤》一詩,可說是中國古代宮怨和閨怨一類詩歌的 傳統。詩中主人"我"來到江南,留下了獨守空閨的女子,日以繼夜地等待著我的歸來。「蓮花的開落」是個變化著的意象,它暗示我與她分別的時間之長,也說她的容顏在等待中憔悴。接著寫對她的想像:由於我仍未歸來,她未感覺到柳絮飄飛的春意,女子痴痴的深情只換來了漫長又百般無聊的等待。她的心寂寞如小城的傍晚,惆悵像緊掩的窗扉,寂寞中伴著深深的愁思。 沒有滿天飛舞的春天的"柳絮"沒有東風為她傳遞消息;留意著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連帷幕也不揭開。從想像中回到現實,我從她的身邊路過,她也許能隱約聽到這"達達的馬蹄聲「但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含蓄不露,又悠長深遠。
錯誤
而結局卻是「錯誤」的,只能給婦人更添一份落寞,詩人把「美麗」和「錯誤」兩個相互矛盾的詞組合在一起。在這裡詩人用了一個小倒裝句,造成了參差錯落,更顯 得詩意盎然,散發出光彩。 真是「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全詩情意纏綿,韻味悠長。
梳洗罷,獨依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一個人面對時空的寂寥,思念最深的境界,是腸斷白蘋洲。
錯了千百年,也美了千百年。
水悠悠
有些人會把詩中的」我」理解為浪子無家可歸的悲哀,而這種理解是未嘗不可的。想著有一天能回到故鄉,與親人團聚。然而,由於諸多原因,他們的願望未能實現,因而產生出失落惆悵之感。
鄭愁予論寫詩技巧時說:"寫詩要忠誠,對自己誠,如果寫的東西連 自己都不確定,那就是不忠實。"因而鄭愁予的《錯誤》強調純淨 利落,清新輕靈,不在文字上玩弄遊戲,或堆砌詞藻,竭力展示詩人最忠實的感情。 《錯誤》至今仍能打動無數讀者的心弦,我想最重要的因素不 在於以詞藻取勝,而是以它內在的情感感動人。這種情感在詩中使情景和諧一致,產生了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這首詩中透出深厚的古詩修養。
青石
總結起來,詩歌的特色主要如下:
(1)明快而不直露,含蓄而不晦澀,委婉地抒發了離愁別緒。
(2)詩歌的意象都是很傳統的、中國的。「東風」、「柳絮」、「青石街道」、「窗扉」、「春帷」等意象,別具感情色彩的意境,渲染濃重的愁緒,把親人久別的抑鬱和不得相聚的惆悵,表現了出來。
此處運用了倒裝句的手法,如「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之所以用倒裝,是想造成一種時光的漫長感,也就是說,全局重心就在容顏和蓮花的比喻上,就很好的表達了一個女子寂靜無聲的落寞,落花無言的不易和滄桑。這樣,一個遊子走過時,一個美麗而哀怨的形象也就出現了。
美麗與哀愁
青春年少時有詩陪伴是幸福的。
鄭愁予詩具有清新淡雅的風格,讓人回味悠長。
讀他的詩仿佛看見一位穿著藍色長衫的古代詩人.。
希望大家會喜歡,繼續還有另外的賞析。
不是歸人
詩歌鄭愁予錯誤黃守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