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鄭愁予:「達達的馬蹄」源自逃難時的經歷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記者 邵猛

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人物檔案

  鄭愁予,原名鄭文韜,1933年生於濟南,祖籍河北寧河,臺灣著名詩人,代表作《錯誤》、《燕人行》、《小小的島》、《寂寞的人坐著看花》等,被稱為「浪子詩人」、「中國的中國詩人」。

  鄭愁予1967年成為中國臺灣第一位受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寫作計劃」邀請的作家,並獲得英文系藝術碩士學位,後在愛荷華大學、耶魯大學等校任教。2004年榮獲美國耶魯大學終生榮休教授、博嵐佛學院終身院士並被聘為駐校詩人。《鄭愁予詩集I》發行200餘版,被選為「三十年來對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三十本書」之一。

  當臺灣著名詩人鄭愁予深情地朗誦完經典詩作《錯誤》,寂靜的臺下立即變得沸騰,響起熱烈的掌聲。這是6月24日晚,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報告廳內的場景。在兩個半小時的演講中,80歲高齡的鄭愁予極少停頓,他親自朗誦一首首詩,意在讓現場聽眾感悟詩的音樂節奏感。

  6月23日至26日,鄭愁予受邀前來參加山大威海分校系列活動。24日下午,鄭愁予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從「達達的馬蹄」這一來自童年躲避戰火時的偶然經歷,談到詩的完成是詩人與情、景、萬物的一種緣;從詩重在「性與靈」,講到詩的節奏感,鄭愁予的一言一語透著他對詩歌領悟的深邃。

  「達達的馬蹄」源自逃難時的經歷

  鄭愁予為世人熟知,正是源於這首篇幅短小而美麗動人的《錯誤》。1954年,《錯誤》在臺灣首次發表,一時間整個臺灣都在傳誦「達達的馬蹄」之聲。韶光划過半個多世紀,這首被譽為「臺灣現代抒情詩的絕唱」的詩觸動了一位又一位讀者的心弦。

  上世紀80年代,鄭愁予曾多次入選臺灣各類「最受歡迎作家」榜單,在臺灣《中國時報》票選「三十年來對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三十本書」時,《鄭愁予詩集I》是唯一入選的詩集。

  「不管哪一次關於詩的交流對話,我總會被問到《錯誤》。」80歲的鄭愁予老人笑起來顯得更加和藹,「一首詩傳唱五六十年還受歡迎,我很榮幸也很高興。」

  1933年,鄭愁予出生在濟南,不久隨母親離開。抗戰全面爆發後,鄭愁予的父親從陸軍大學受訓畢業後到湖北抗戰前線,他則跟隨母親開始了一段顛沛流離、躲避戰火的逃難生活,「從南京到山東再到河北。」

  「有一天,母親帶我走過一個鎮子,我清楚地聽到背後傳來『達達』的馬蹄聲響,與我們同行的父親的一名副官趕緊拉我躲開,緊接著,我看到幾匹戰馬拉著炮車迅速跑過。」鄭愁予說,馬蹄聲響的印象一直潛存在他的意識裡,直到寫《錯誤》這首詩時,馬蹄聲的意象自然浮現在腦海中。

  兒時的一陣馬蹄聲成為鄭愁予記憶中難以磨滅的印痕,直到現在,他閉上眼睛,還能感受到當年的那段經歷,能聽到存在於時空中那種特別清晰的馬蹄聲。在鄭愁予眼中,這是一種緣,而一首詩的完成,在他看來,也是詩人與情、與景、與人、與萬物的一種緣。

  詩是詩人與萬物的一種緣

  鄭愁予喜愛屈原的作品,他原名鄭文韜,以「鄭愁予」為筆名,最初的想法正是源於屈原《楚辭》中的《九歌·湘夫人》首句「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而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的末句則是「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屈原與辛棄疾的命運,在某種程度上非常相似:同樣是滿懷報國之情,同樣是鬱郁不得志而借詩詞排遣,同樣是生命最後一刻依然不忘故國。

  「與『悲』、『哀』不同,『愁』字特別指時間過得快。」鄭愁予說,「濟南二安」中的另一位詞人李清照的《聲聲慢》中「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愁時間消逝飛快,隨著年華老去,許多願望不得實現,這是愁。」

  在很多人的心中,屈原的形象可能是一個失魂落魄、瘦弱的老者,鄭愁予認為,屈原是一個強者,一生大部分時間是樂觀進取的,「他作為楚國的外交使者,怎麼會是弱者的形象?」

  「我最近寫了一些關於屈原的長詩。屈原是有性靈的人,他的詩作也是他與萬事萬物的一種緣,詩人與這種緣相遇後才能寫出詩來。」鄭愁予認為,詩人的詩雖然不同,但詩人的心是相通的,氣質是相通的,他可以用一個詩人的心感悟解讀屈原,「屈原希望他的詩能喚起國人的愛國意識,有著大愛的情懷。」

  「看到一個場景,或者聽到某種聲音,產生某種感覺,你的情緒突然集中,想寫出來,通過文字表達當時的情緒,這樣慢慢由情境進入詩境,然後找到音樂感,找到準確的意象,可能就醞釀出一首詩。但好詩需要有『性與靈』。」鄭愁予認為,「性」是人自然的性情、本真的天性,「靈」是人與人、人與大自然交流的能量,一首好的詩,除了要有藝術性,還要對生靈有所關懷,讓人從中感悟到真、善、美。

  對於生死,所有人都是過客

  這一次的演講,鄭愁予想通過自己朗誦詩歌,讓現場的聽眾感悟到詩歌的節奏感,而不是像以前在學校時單一的講述理論——— 「那是上課的講法」。

  鄭愁予認為,詩可以表現詩人的音樂感,也就是節奏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感,表現在詩中,有人的節奏徐緩,有人的節奏急促;有的變化多端,有的連續復沓。掌握好節奏感,就可以變換意象,而不受太多的約束,而且意象變換時,語言節奏不至於脫節,不讓讀者覺得另外一句詩是突如其來。

  「什麼樣的內容創造什麼樣的形式。」鄭愁予說,在研究過西方詩歌之後,他發現當初創作的《錯誤》也有與西方詩歌類似的特點。他如此解讀自己的《錯誤》:詩中既有「江南」的場景,又有「我」與「你」人物的存在,再者有「三月」這一時間過程,還有一種「戲劇感」的存在,節奏則是「長句快速,短句舒緩」。

  至於節奏感的形成,鄭愁予認為,它不一定是先天形成的,「也許是兒童時期受音樂環境的影響,也許是後來讀到印象深刻的作品。」

  在當晚的演講中,鄭愁予每朗誦完自己的一首詩,臺下的聽眾就報以熱烈的掌聲。時間已過晚上9點,當鄭愁予朗誦起《錯誤》時,全場變得異常安靜,所有人像是都在等待這一刻——— 等待聆聽譜寫這首詩的詩人的原聲朗誦,而鄭愁予仿佛也沉浸在回憶的夢境中。「詩常常與夢境連在一起。」鄭愁予表示,「歸人」與「過客」不只是相對某個地方,上升到生死範疇,沒有誰是歸人,都是過客;而對大自然來說,沒有過客,都是歸人。

相關焦點

  • 詩人鄭愁予訪談:「達達的馬蹄」響遍半世紀
    詩人鄭愁予訪談:「達達的馬蹄」響遍半世紀 2008年04月15日 17:24 來源:中國新聞網 有論者說,鄭愁予雖是現代詩人,但其詩作被傳唱的程度,不亞於李後主和李商隱。鄭愁予受邀於13日到新加坡參加活動,並於日前接受了《聯合早報》記者的訪問。  訪談內容摘錄如下:   「馬蹄」意象來自童年經驗   鄭愁予寫於1954年的《錯誤》,是一首美麗輕巧的小詩,一直以來卻是讀者最喜歡,被認為是鄭愁予最迷人的作品。
  • 「達達的馬蹄」響徹兩岸:臺灣著名詩人鄭愁予
    說到詩人鄭愁予,人們總會想到他的成名作《錯誤》,1954年,這首詩在臺灣首次發表後立即引起轟動,特別是該詩的最後一句「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更是膾炙人口
  • 鄭愁予「達達的馬蹄」越海峽 感受故土磁場力量
    (中新社 張麗君 攝)  你好臺灣網12月18日消息 「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臺灣著名詩人鄭愁予55年前寫下的詩作《錯誤》,直到今天仍被譽為「現代抒情詩的絕唱」。
  • 詩人鄭愁予,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現代詩中,我最喜愛的詩人是鄭愁予。鄭愁予(1933-),本名鄭文韜,原籍河北,生於山東濟南。童年隨當軍人的父親走遍 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飽覽祖國各地的風土人情,山水風光。他的詩傳唱的程度,恐怕並不亞於 李後主、李商隱。人們都認為他的詩中貫穿著兩種互補的氣質神韻。
  • 詩人鄭愁予:痛苦不是我的主題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臺灣詩人鄭愁予20世紀50年代所寫下的《錯誤》,多年來被人們反覆吟誦,甚至被收錄進了一些中學語文課本。現年83歲的他最近頻繁在大陸參加詩歌活動,「馬蹄聲」似又響起。鄭愁予是內地讀者最為熟悉的臺灣詩人之一,他的詩歌以優美、瀟灑、富有抒情韻味著稱。
  • 鄭愁予詩歌《錯誤》賞析
    鄭愁予,原名鄭文韜,他的名字來源於辛棄疾著名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1933年鄭愁予生於山東濟南,臺灣中興大學畢業,中國海洋大學駐校作家。鄭愁予的思維敏捷,感慨殊深,融合古今體悟,他的詩婉約如李商隱,豪放似李白,詩的意象多變,溫柔華美,又自成風格,處處透著古典韻味。《錯誤》的創作背景這首詩的主角是以鄭愁予的母親為原型,該詩源自童年的逃難經歷。1948年12月,他來到到江南的一個村落,這裡喚起了他有關炮車,有關戰馬的馬蹄聲的回憶,他把這些回憶藝術化,寫成了《錯誤》。
  •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錯誤」,一句詩讓愛情瞬間唯美
    一句「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錯誤」,一夜之間紅遍寶島詩壇。詩句來自唯美現代詩人鄭愁予之——《錯誤》。唯美詩人鄭愁予畢業於我國臺灣的中興大學。主要作品有:《錯誤》,《水刀手》,《夢土上》,《小小的島》,《如霧起時》等。
  • 《朗讀者》鄭愁予:遊子詩人在詩歌中尋找故鄉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這次我離開你,是風,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擺一擺手,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能朗朗上口地背出這幾句詩歌,那「達達」的馬蹄聲,那美麗的「錯誤」,曾在多少人心頭響徹
  • 鄭愁予:沒有錯誤,只有美麗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
  • 評讀詩人鄭愁予詩歌《錯誤》
    原詩:鄭愁予《錯誤》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賞析《錯誤》這首詩,以一連串具有傳統意味和江南風情的意象
  • 薦讀:臺灣詩人鄭愁予的最美的詩
    鄭愁予,原名鄭文韜,筆名「愁予」,臺灣現代詩詩人。鄭愁予生長於軍事世家,祖籍福建南安,世居直隸寧河,為鄭成功十一代後裔。1951鄭愁予以愁予為筆名在野風雜誌上發表「老水手」,這也是他第一篇在臺灣正式發表的詩作。後來鄭愁予也不斷在「新詩周刊」,「現代詩」等雜誌報刊發表詩作。1956年紀弦創立現代詩社,鄭愁予為發起人之一。1952年鄭愁予於臺北現代詩社出版「夢土上」,其中收錄的「錯誤」一詩頗受歡迎。
  • 走在三月的福安廉村,聆聽鄭愁予的《錯誤》……
    三月的暮春 是柳絮紛飛的時節 在蓮花開落間 少女把青石踏遍 等待的歸人 卻始終未來 本期《寧德朗讀者》 為你朗讀詩人鄭愁予的作品
  • 鄭愁予的《錯誤》賞析
    錯誤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這是臺灣詩人鄭愁予的一首詩歌,是寫思婦盼歸人的。
  • 鄭愁予經典小詩《錯誤》
    作者:鄭愁予,原名鄭文韜,祖籍河北寧河,1933年生於山東濟南,當代詩人。他的作品《錯誤》、《水手刀》、《殘堡》、《小小的島》、《情婦》、《如霧起時》等詩,不僅令人著迷,而且使人陶醉。被稱為"浪子詩人","中國的中國詩人"。
  • 【英語美文】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錯誤(美音)——作者:鄭愁予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
  • 等待是最美的風景,過客是美的跫音,鄭愁予的這首詩,你讀過嗎?
    鄭愁予的詩是美的,美麗的江南風景,美麗的等待著的女子,以及一個多情的過客,這樣的組合打動了多少人的心扉!等待是最美的風景,過客是美的跫音,鄭愁予的這首《錯誤》,繪出江南最美的過客,我們一起來讀讀吧!《錯誤》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我打江南走過」,詩人筆下的江南小城,早春三月
  • 金門:詩人鄭愁予「旅夢」生涯的重要驛站
    臺灣《金門日報》今日發表社論:落籍金門詩人鄭愁予《旅夢二十》音樂會所詮釋的生命島嶼意象,介紹詩人鄭愁予與金門的不解之緣。社論指出,因著詩人在浯島、詩魂伴海洋,金門成了鄭愁予「旅夢」生涯的重要驛站,而使得這場詩的音樂會也有了金門意象、金門情感,間接照見金門島嶼的詩風景,值得重視、傳唱,並向詩人致敬。  社論摘編如下:  「尋醉?/到金門去!
  • 鄭愁予:我不是歸人,只是過客
    我打江南走過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這首詩的作者是鄭愁予,原籍河北,生於山東濟南
  • 臺灣詩人鄭愁予詩歌慈善演唱會3月登場 收入將資助自閉症兒童
    新華社臺北2月27日電(記者楊慧 章利新)臺灣詩人鄭愁予詩歌慈善演唱會「愁予之歌」將於3月15日在臺中歌劇院登場。除了詩人鄭愁予現身演唱,演唱嘉賓還包括臺灣歌手殷正洋、林文俊等。演唱會製作人林彩桂27日在此間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本次演出結餘所得全部捐作公益,用於幫助臺灣自閉症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