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常態化防控日趨平穩,這個夏天,大部分公共文化場館已重新開放,館員們也像往年一樣在暑期活動中重啟忙碌。與以往不同的是,受前期因疫情閉館等影響,館員們的工作形式、工作節奏等似乎都有了新變化,如何適應並積極應對工作中的這些變化與挑戰?聽聽館員們的心裡話——
「這些都是我們之前從未嘗試過的」
李 穎(上海圖書館新媒體服務部副主任):
為期一周的2020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日前落幕。對圖書館界而言,這是一年一度的文化盛會,也是全民閱讀推廣的重要平臺。對我們上圖館員來說,今年的書展有著更為特殊的意義——基於疫情形勢,我們特別推出了「館員帶你逛書展」直播活動,連續進行了文藝、大眾、文創、少兒、科普5場不同主題的直播,為廣大讀者推介精品好書。在此過程中,館裡的技術人員變身為攝像、導播,幾位館員化身主播,而我作為活動策劃人也當起直播編導,大家為讀者提供了一次不一樣的薦書服務。
今年受疫情影響,上海書展嚴格採取現場限流措施,主會場入場讀者數量僅為去年的1/3。如何滿足那些想去現場又未能如願的讀者呢?我們將目光投向了線上直播。
事實上,早在去年底,我們就開始了直播的探索。那時,我們在一些講座、沙龍或培訓中嘗試邀請嘉賓出鏡,帶來了不錯的傳播效果。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直播成了我們復工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重要的工作抓手。
不過,這次逛書展的直播與之前不同。我們以往推薦的圖書都是我們先前熟悉的內容,而上海書展是新書亮相的重要平臺。為此,我們早在6月就和各大出版社、圖書策劃公司聯繫,可拿到各家參展書單後,我們震驚了——今年的候選書目有600多本,其中一部分新書還沒正式面市。要在600多本書中選出精品讀物,給我們帶來不小的挑戰。為此,我們加班加點開啟了大規模的閱讀篩選工作。
前期遇到的難題只是一方面。當我們真正面對鏡頭,更多的困難接踵而至。這次直播是我們第一次邀請本館館員擔任主播,考慮到受眾接受特點,我們請6位年輕館員出鏡,同時還邀請了6位宣傳經驗豐富的館員撰寫文案。但拿到文案時,主播們發現文字表述和口頭表述存在差異,於是我們又反覆修改腳本,增加了大量對話、例子等表述內容,使直播在保持專業性的基礎上通俗易懂、生動有趣。
要舉辦一場成功的直播,技術難題也必須攻克。坦白地講,我們的技術團隊在新媒體直播方面經驗有限。為了給觀眾展示更多圖書細節,我們提前錄製了大量素材。此外,我們設置了兩個機位,分別聚焦主播和圖書內頁,現場還有館員擔任導播,及時切換鏡頭,以豐富觀眾視角。這些都是我們之前從未嘗試過的。幸運的是,通過不懈努力,這次直播活動順利完成了,每場直播在線觀看人數不斷攀升,也贏得了大量網友的好評,我們的微博「上海圖書館信使」還因此飆升至政務微博文化榜第一名。
這次直播活動的成功藉助了上海書展的熱度,但館員直播帶貨的中立視角和專業性優勢得到了觀眾的認可,這為我們的新媒體傳播和公共服務探索提供了全新視角。相信我們以此為起點,未來會取得更多突破。
在雲端陪伴孩子成長
孫 意(遼寧省圖書館少兒閱讀推廣人):
暑期是孩子們在閱讀中汲取養分、健康成長的黃金時期。以往每年夏天,我們遼寧省圖書館少兒天地總是人滿為患,憑藉著充滿童趣的裝潢設計、豐富的館藏圖書和多樣化的品牌活動,我們常常一天服務數千名到館小讀者。然而,今年受疫情影響,暑期每天到館的少兒讀者數量僅為往年同期的1/10,不過,由於線上工作的開展,我們實際服務讀者數不減反增,且服務效能穩中有升。這一切還要從今年2月說起。
年初,受疫情影響,公共文化場館關閉,線下文化活動停擺。為保證停工不停「學」,2月11日,我們決定以圖文語音直播的形式,以我們館少兒公益閱讀推廣品牌「童閱烏託邦」為載體,開展少兒線上閱讀活動。
「童閱烏託邦」之前在館內開設了小班課程,以繪本分享、國學講讀、手工製作、戲劇遊戲、玩具體驗等多種形式陪伴孩子成長。突然要把推廣活動轉移至線上?說實話,接到這一任務時,我充滿疑惑。
我是學學前教育專業的,近些年一直從事少兒閱讀服務工作。我一直認為,孩子的學習依靠全感官刺激,需要全身心浸潤到教育環境中。如果做線上活動,對著一塊屏幕,我們無法確定孩子能否真正接收到我們給出的信息,得不到他們的反饋,也不了解家長群體的閱讀素養,很難保證教學效果。圖文語音直播對我和同事而言也是完全陌生的領域。做主播,我們能行嗎?帶著幾分懷疑和擔憂,我們趕緊到網上搜索了大量在線課程,學習、分析、模仿,相互鼓勵著開始了我們的第一次直播課。
我們的「童閱烏託邦」分傳統文化體驗、思維繪本閱讀、指尖創意閱讀、幼兒戲劇遊戲四大板塊,線上直播課每周每個板塊持續一小時,分別由4名不同的館員負責。不過,在活動剛開始第一個月,我們4名館員每節課都同時在線,積極互動,生怕直播冷場。其實,第一場直播就有七八個孩子一直在和我們互動,這讓我們頓時有了底氣,尷尬和不安也慢慢消除了。
把課堂從線下搬到線上,對我們來說仍是一次挑戰。以前,從課程整理、設計到後期總結等,為一節課,我前後需要用七八個小時整理。現在,考慮到新媒體傳播方式,備課時我要花更多心思,加上課件製作、課後梳理總結等,往往需要用十五六個小時。不過,經過半年多的堅持,我們目前已經順利完成了120場直播課,一節線上閱讀課常常有幾百人同時在線,而一節線下課我們最多服務25人。同時,利用線上資料留存方便的優勢,我們將課上內容加以梳理,在自媒體上進行二次傳播推廣,讓那些沒能在線收聽的孩子也能有所收穫。從這個角度看,線上課程也有很大服務優勢。更讓我欣慰的是,開播到現在,家長們給了我很多積極的反饋,和我互動的孩子越來越多,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慢慢愛上了閱讀,這讓我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我和孩子們約定,等他們到館時,我會送給他們小禮物。如今,隨著疫情形勢日趨好轉,線下活動也陸續恢復。我期待和孩子們早日相見。
線上閱讀推廣群
今年的文化志願服務進了景區
許 姝(山東省文化館輔導培訓部鋼琴專業幹部):
這可能是我參加工作以來最忙碌的一個夏天。往年這個季節,我們都會在文化館的廣場上舉辦「百姓大舞臺」演出,邀請全省各地的文藝團體或組織本館的志願服務隊伍為泉城群眾奉上多姿多彩的文藝節目。但今年因為疫情,這些計劃都改變了。
我們館持續多年的春季公益輔導培訓改在線上舉辦。館裡提前組織了策劃會,我們經過商討,決定儘快錄製「慕課」,並通過我們館的網站、微信公眾號、手機客戶端等進行推送。雖然沒能開展線下課,但參加培訓的學員依然熱情高漲,在課程「打卡」階段,遲到、早退或者缺席的學員很少。
前幾年,館內一直重視數字文化館的建設,從平臺搭建到活動組織再到技術支撐,投入了很多精力。這次疫情讓我們意識到以前數字文化館的諸多探索是值得的。當然,我們在很多方面也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提高。
圓滿完成春季線上輔導培訓後,我們又接到了新的任務:組織文化志願服務進景區。
疫情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後,山東同步推動疫情防控與文旅產業恢復。為助推文旅市場提振信心,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等部門決定組織山東藝術進景區活動,我們館是開展此項活動的主要力量之一。
7月25日,山東藝術進景區系列活動的首場在濟南市九如山景區舉辦。我是首場活動的後臺負責人,承擔著協調、組織、聯絡等任務。
九如山景區位於濟南市的南部山區。雖然從地圖上看,景區距離市區不算遠,但是從館裡到景區要走幾十公裡的盤山路,道路窄、坡度大,而且晚上沒有路燈。
那天在九如山的活動是晚上7點半開始。我和同事們中午12點半就從館裡出發,臨行前匆匆在路邊店吃了幾口飯,冒著酷暑,乘車兩個多小時才趕到景區。下車後便是緊張的化裝、走臺、調試音響等。汗水浸溼了大家的衣裳,可文化志願服務隊伍裡沒有一個人抱怨。
下午5點,志願服務隊裡的很多舞蹈演員開始化裝。景區沒有專門的化裝間,大家要麼坐在舞臺旁的臺階上,要麼找一個僻靜的角落。演出開始時,大批在景區住宿的遊客來給我們捧場,現場觀眾有近2000人。每個節目結束時,臺下遊客都報以熱烈的掌聲。我在後臺看到這種場面,心裡真的非常開心。
當晚快10點演出才結束。我們收拾好道具和服裝坐車往回走時,漆黑的山路彎彎曲曲更讓人害怕,有些隊員已疲憊地睡去。我雖然也很累,但內心十分滿足。
山東藝術進景區是系列活動,從7月25日至今,每個周六我都會去景區組織類似的演出。周末沒有辦法休息,家人說我「比誰都忙」。但是有什麼辦法?我幹的就是這個活兒,只要觀眾開心,我們志願服務隊累點兒也沒什麼。
我們的群文工作順利重啟
侯嘯瀾(湖北省黃岡市群藝館館長):
這幾天,我完全沒時間待在辦公室。8月的黃岡,酷暑難耐,我們要搶在每天太陽暴曬前把市裡挑選出來的優秀廣場舞節目在遺愛湖公園拍攝完成。從早上5點到達演出地點,協調車輛、音響、拍攝團隊等,事無巨細,我絲毫不敢鬆懈。30名演員,都是十五六歲的孩子,在這樣的高溫下一遍遍地進行拍攝,十分辛苦,我還要注意他們的身體狀況,確保後勤保障到位。
公園裡早起晨練的人越來越多,他們紛紛駐足觀看。伴隨著「大家跳起來,大家舞起來」的音樂,眼前孩子們這活力無限的舞蹈場景,讓我百感交集,不由地感慨我們的群文工作終於能順利重啟。
今年初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令春節期間所有的群眾文化活動按下了「暫停鍵」,我們館也因此幾個月都沒開放。6月23日,是我館在疫後重新對外開放的第一天。那一天,全館職工早早到崗,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和有些複雜的心情迎接著市民的到來。經網上預約前來參觀的市民在工作人員的引領下,按照流程有序進館。之後大家一邊認真聆聽展廳講解員的講解,一邊饒有興趣地參觀。
我們館於去年6月開始在上級部門支持下進行了重新改造。今年我們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響,後期有序開展復工復產,布展近2000平方米,並且增設了一批新設備設施。在民俗廳、非遺廳、名人廳、美術廳,通過圖文、實物、浮雕、場景再現、數位化體驗等形式,全面展示著黃岡富有濃鬱地域特色的紅色文化、名人文化、禪宗文化、戲曲文化、生態文化等。場館內的霍爾沃茲牆、書法一體機、LED高清液晶屏……初具規模的數位化建設,讓前來參觀的市民目不暇接。短短幾小時的參觀,人們興致盎然、意猶未盡。
60多歲的文化志願者項小平過去是我們這兒的常客,他在重新開館後動情地說:「面貌一新的群藝館設施完善、功能齊全,動能唱歌跳舞,靜能觀看展覽,讓人幸福感滿滿。」
在我看來,文化館的工作並沒有因為疫情而暫停,而是選擇了與市民「雲上相約」,通過數位化服務來講述動人的抗疫故事,用藝術溫潤心靈,鼓舞人們的戰疫信心,推動復工復產。在疫情防控期間,我們運用數位化信息技術,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先後組織開展了紅色文藝輕騎兵送文藝下基層線上慰問演出、群文大課堂、黃岡市非遺購物節等雲演出、雲培訓、微展覽活動。我們也逐漸形成了數字資源與多元化服務模式相互支撐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
如今,重新升級後的場館終於與市民見面了,我們的群文活動也陸續重啟。我堅信人們走出疫情後會對生活充滿更多美好的期待,我們群文工作者也會為此而不斷努力。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