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術瑰寶面臨後繼無人 四大名繡該如何傳承

2020-12-17 騰訊網

[導讀]作為傳統民間藝術,中國刺繡蘊含著深厚的東方文化底蘊,在世界文化史上獨樹一幟。它伴隨著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進程,綿延不絕,生生不息。海外人士稱其為是東方藝術的精華,中國的驕傲」。

蘇繡

蜀繡

湘繡

粵繡

編者按

刺繡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發明創造之一,曾極大地推動中國社會的文明和進步,也對世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歷史的遷延與變革中,中國刺繡逐漸演繹為蘇繡、蜀繡、湘繡、粵繡四大藝術流派。在新時期,繼承、傳揚、研究、開發刺繡這一優秀的民族藝術,意義深遠。 莫斯科時間3月22日晚,克裡姆林宮洋溢著熱烈友好的氣氛。俄羅斯中國旅遊年開幕前,兩國元首互贈國禮。隨著紅布拉開,習近平主席所贈國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沈繡精品《普京總統肖像》呈現在世人面前。

「太傳奇了,太美,太不可思議了!」普京總統端詳著眼前這幅作品,讚不絕口。

在國禮效應的帶動下,4月初以來,國內刺繡行業全面看漲,其中位列四大名繡之首的「蘇繡」生意更是火爆,在中國十大特色工藝品廠商蘇州嬌古蘇繡有限公司,為了完成不斷增加的訂單,公司全體繡娘輪番上陣,連夜趕製。

神奇的技藝

作為傳統民間藝術,中國刺繡蘊含著深厚的東方文化底蘊,在世界文化史上獨樹一幟。它伴隨著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進程,綿延不絕,生生不息。發展至今,刺繡已達到極高的藝術境界。海外人士稱其為「不可思議的魔鬼般的藝術」「是東方藝術的精華,中國的驕傲」。

中國的蘇、蜀、湘、粵四大名繡,皆技藝獨特、個性鮮明,是集詩、書、畫、印、繡等中國文化元素於一體的綜合藝術。蘇繡具有圖案秀麗、色彩典雅、針法豐富、繡工精細等獨有的藝術風格和技能特色。四川蜀繡以軟緞、彩絲為主要原料,至少有100種以上精巧的針法繡技,構圖精簡,大多採用方格、花條等傳統的民族圖案,色彩豐富鮮豔,針法嚴謹,虛實適宜,立體感強,平整光滑。湖南的湘繡偏重「濃妝淡抹」,借鑑中國畫的長處,所繡多為山水、人物、花鳥、翎毛、走獸,生動逼真,長於繡獅虎題材。廣東的粵繡以圖案繁茂、場面熱烈、用色富麗、對比強烈、大紅大綠,講求華麗效果而著稱,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布局滿,少有空隙,用線也有特別之處,除絲線、絨線外,也用孔雀毛作線,或用馬尾纏絨作線,刺繡花紋的輪廓線則多用金線。

在蘇州木瀆古鎮姚建萍刺繡藝術館,遊客紛紛駐足觀賞。「這真的不是畫嗎?」來自浙江的金凱生平第一次見到地地道道的蘇繡,他難以相信,眼前油畫般的人物肖像《母親》竟是一針一線繡出來的。經過再三觀看、辨認,他豎起大拇指,「彩線如畫,真是神針啊!」

「一根頭髮絲般的細絲線,可以劈成數十份。繡魚的尾巴,用的就是一根絲線的1/64。」刺繡大師姚建萍向記者介紹,一幅蘇繡精品要用上百種甚至上千種顏色的絲線;劈絲也是技術活兒,劈出的絲粗細不一,密密穿梭在薄如蟬翼的輕紗之上,二三十種針法同時運用,加之絲線走向不同,繡品便有了明暗流動的光感;作者依據技巧和感覺,靈巧處理遠與近、動與靜、虛與實的關係後,蘇繡便獨具折光性、立體感與光感,這種美感,是其他畫種、藝術門類無法替代的。

雙面繡是蘇繡技藝中的另一驕傲,其作品要求正反兩面一樣整齊勻密。根據雙面圖案、顏色、針法是否相同,又分「雙面異色繡」「雙面異色異樣繡」及「雙面三異繡」。「你看這幅作品,一面是熊貓,一面是金絲猴,可為什麼在這一片薄薄的絲綢上,能夠正反繡出不同的東西,連每個地方的顏色都不同,絲毫看不出來端倪?」參觀者陳盛爾不由感慨,「這太神奇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四大繡種不斷推陳出新。如今的刺繡工藝已不再是單獨的藝術門類,而是可將攝影、油畫、水墨畫等藝術融合後進行再創作。

中國刺繡作為一張耀眼的名片,在國際場合也越來越多地發揮作用。湖南省湘繡研究所2002年2月研製的《布希總統全家福繡像》,以江澤民主席的名義贈送給來訪的布希總統夫婦;2012年,紀念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之際,姚建萍精心創作的蘇繡作品《英國女王》被白金漢宮正式收藏。

後繼無人問題亟待解決

曲高難免和寡。在刺繡大師們看來,中國的刺繡文化要長遠傳承下去,必須解決後繼無人的問題。

優秀的刺繡工作者要懂得美術基礎、光影學、結構學等眾多知識。以蜀繡為例,掌握蜀繡的技巧,動輒需要數年時間,而且完成一幅好作品也要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蜀繡傳承人孟德芝說:「能堅持下來的人太少,現在一些年輕人耐不住寂寞,熬不過艱辛,更等不及收益。」孟德芝此前招收的徒弟有80多人,但真正能堅持下來的不過10餘人。

刺繡的價值未能得到廣泛的社會認同,也是其傳承難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有體現出市場價值,才能吸引更多年輕人。許多人並不了解刺繡,認為只是簡單的手工,繡一繡花花草草。」姚建萍擔心,若不提升刺繡行業的地位,再過50年,恐怕就沒有人來做刺繡了。

而各大繡種現有從業人員受客觀條件所限,再創作力不強,不打造自己的品牌,使得刺繡很難出精品,同樣嚴重製約其長遠發展。以蜀繡為例,因缺乏大型龍頭企業,蜀繡傳承狀況最令人擔憂。

蘇州全市號稱有10萬名「繡娘」,但真正技藝高超的不到1萬名,大多「繡娘」在生產千篇一律的旅遊產品,與真正意義上的蘇繡相差甚遠。「姚老師的作品很多都不捨得賣出去,她想用作樣本,引導大家多出精品。」姚建萍刺繡藝術館裡的工作人員十分心疼老師,「她撐得很吃力!還自己去請專家、學者,做夢都想擁有一個團隊。」

記者發現,對於刺繡的傳承,各地政府雖花費了不少努力,但支持力度仍需進一步加大。在資金上,刺繡行業一方面缺少財政支持;另一方面又在面對不低的銷售稅,這些都嚴重影響刺繡的產業化與規模化。「一件蘇繡精品,人力成本就佔到了75%~80%,還要交17%的稅,高投入、低產出。」一位業內人士說。

不能讓刺繡在下一代斷了脈。刺繡大師們認為,中國的刺繡行業亟須頂層設計。如在財政支持上加大投入;在政策引導上,適當調整現有政策,特別是稅收政策,借鑑文化創意、物流等稅收制度,改增值稅為特別稅;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擴大市場化、實現再度集約化、提升品牌、突顯藝術性等。另外,還要在宣傳和推廣上「花心思」,讓人們認識刺繡藝術的價值和魅力。

在發展中傳承

粵繡大師陳少芬說:「刺繡大眾化、普及化,是發展這門藝術的必由之路。」四大名繡在追求藝術性、不斷出精品的同時,推出了可用於家裝家飾、休閒會所的屏風、擺件等日用題材。成都蜀錦織繡博物館每天都有不少人前來購買蜀繡產品,除了高價精品外,幾十元到幾千元不等的日用繡品頗受普通百姓喜愛。

產業化是實現大眾化的另一條道路。江蘇省蘇州市鎮湖鎮是蘇繡的發源地。2萬多人口的鎮湖鎮,現有8000多名繡娘。20世紀末,政府在這裡投資建成了1700米的「繡品街」,聚集了近500家繡莊,從電腦輔助設計、絲線面料銷售到裝潢包裝一應俱全,形成了一條龍式的鏈條產業。從2002年的2.7億元到2012年的12億元,鎮湖刺繡及旅遊品的銷售額一路攀升,成為當地支柱產業。

在廣東,粵繡生產企業將古老藝術與現代信息科技相結合,市場穩中有增。《順德區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10—2020)》中提出要以粵繡莊文化園為載體,打造集研發、生產、表演、展覽於一體的粵繡文化產業重點項目;2012年,佔地350畝的廣東工藝美術產業基地奠基。

在大師們看來,中國的刺繡文化若要長久流傳,光靠市場上千篇一律的產品遠遠不夠,還應多出精品,讓現代刺繡體現原創性、國際性、當代性、藝術性。2011年10月,姚建萍的蘇繡《富春山居圖》合璧卷及《世紀和平—百鴿圖》分別以3300萬元和2600萬元,作為天津文交所首批上市的非遺產品成功上市。再以蜀繡為例,北京人民大會堂四川廳的巨幅《芙蓉鯉魚》座屏和《蜀宮樂女演樂圖》掛屏等,都是蜀繡中的精品佳作。

一位名師,就是刺繡的一個品牌。在古鎮木瀆,毗鄰蘇繡大師沈壽故居,政府斥資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姚建萍建立了「姚建萍刺繡藝術館」。此後,姚建萍用自己的資金將藝術館建成了一個集展示、設計、經營為一體的文化企業,納下100多名徒弟。

在鎮湖繡品一條街,聚集著中國刺繡大師3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7人,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11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繡娘到藝術家,從小作坊到公司」,姚惠芬、梁雪芳、鄒英姿等蘇繡大師將自己的「拿手絕活」手把手地教授給繡娘們。在廣東、四川、湖南,刺繡大師們無不主動肩負起重任,帶領著一批人為中國刺繡的傳承和發展傾注心血。

提及湖南省為傳承湘繡建立的「湘繡藝術學院」,其他繡種的從員者都頗為羨慕。自2006年起,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將傳統的師徒相授與學歷教育相結合,採取「訂單式」培養模式培育湘繡人才,8年來為湖南省湘繡研究所、湖南湘繡城企業集團等培養了400多名高素質、高技能的湘繡人才。2011年,湖南湘繡藝術學院成立,在湘繡名品與新產品的研發、湘繡文化研究領域,培養新時代的湘繡接班人。目前,湘繡藝術學院辦學規模初步確定為全日制在校生1500人左右,每年培訓3000人次以上。

一代代刺繡大師用手中的針線演繹著偉大的藝術理想,「不能讓刺繡在下一代斷了脈」是他們共同的企盼。

相關焦點

  • 中國刺繡:四大名繡與地方傳統名繡(全面收藏知識)
    今天紫色百合香為您詳解中國各地的名繡特點,使您認識和了解我國四大名繡與地方傳統名繡的全面收藏知識。一、獨具藝術魅力的中國四大名繡刺繡工藝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已經有數千年的世代傳承,是我國經典的傳統工藝之一。明清時期先後形成了最為著名的蘇繡、湘繡、粵繡和蜀繡,這也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名繡」。
  • 你知道我國的四大名繡是什麼嗎?
    說起四大名著,四大天王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提到我國四大名繡你能張嘴就來的有幾個呢?我國的刺繡有著悠久的歷史,在秦漢時期就已經達到了較高水平,代表著我國傳統手工業的突出成就。它曾經是歷史上有名的「絲綢之路」上所運輸交易的重要商品之一。
  • 繡娘天下四大名繡記
    同樣說起蜀繡、湘繡、蘇繡及廣繡等我們國家的四大名繡,也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還有由此延伸出的產業絲綢之路及其經濟帶,更是直接影響著華夏數千年來的生存經濟命脈。大家都知道繡品的主要原料是蠶絲,而蠶絲來源於桑蠶絲業。有眾多史料證明我們國家的桑蠶絲業始於古蜀國的蠶叢時代,這也證明了我們國家的絲繡產業最先也是出自古蜀國。
  • 針尖上的活化石:淺析水族馬尾繡工藝的傳承與保護
    心靈手巧的水族婦女們憑藉著對藝術的敏銳和審美能力把自然萬物和民俗相結合,通過自己的想像力創作出了這種頗具民族韻味的民間藝術。在水族村寨,馬尾繡是用來裝飾服飾以及生活用品的,比如她們在腰部的繡片,鞋子以及床上用品上用飽滿的配色繡上充滿民族特色的圖案。
  • 長嘴壺茶藝18式令人叫絕 面臨後繼無人尷尬
    長嘴壺茶藝18式令人叫絕 面臨後繼無人尷尬 今年40歲的王師傅,練長嘴壺茶藝有十五六年了。但目前,這項傳統茶藝卻遇到了後繼無人的尷尬。茶藝師傅希望喜歡學這門手藝的年輕人,將這門傳統茶藝傳承下去。  長嘴壺茶藝  省城已不多見  長嘴壺茶藝源於四川。在2000年左右,省會不少飯店還有茶藝師傅倒茶。但近年來,長嘴壺茶藝師傅越來越少。目前,省會有這種長嘴壺茶藝的飯店已是寥寥無幾。
  • 你知道中國四大名繡,知道更珍貴的貴南藏繡嗎?
    說到刺繡,大多數人會知道中國四大名繡:湘繡,蜀繡,粵繡,蘇繡。雖然中國四大名繡中並沒有藏繡,但藏繡也不是一個小眾的民間藝術,它和廣大藏族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因而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和傳播力。在現代化機器大生產時代,像藏繡這樣的傳統手工藝越來越少。
  • 杭州市「工藝與民間藝術薪火傳承計劃」正式啟動
    杭州市「工藝與民間藝術薪火傳承計劃」正式啟動大師帶徒傳承工藝美術技藝。2013年1月11日,杭州市「工藝與民間藝術薪火傳承計劃」——大師帶徒拜師儀式在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隆重舉行。遞拜師帖、敬拜師茶、收拜師禮……24名學員遵照中國傳統的拜師習俗,分別向蕭山花邊大師趙錫祥、機繡大師王文瑛、陶瓷大師嵇錫貴、手繡大師陳水琴、銅雕大師朱炳仁等五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行師徒之禮。「工藝美術大師帶徒學藝」活動是「工藝與民間藝術薪火傳承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公開招生後,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和熱烈反響,國內包括港澳臺地區在內的眾多有志於學藝的工美愛好者踴躍報名。
  • 湛江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後繼無人,面臨失傳的危險
    說起木偶戲(又稱鬼仔戲、鬼兒戲、公仔戲、木頭戲),湛江及粵西有點年紀的人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對於70後80後甚至90後來說,木偶戲是童年時的美好回憶,是從小到大割捨不了的情懷,在方言裡感受生活,在戲裡回顧歷史,體驗人生百態。小時候,村裡在節慶、年例、誕期、酬神還願或是什麼傳統節日時,常常會在晚上做公仔戲。
  • 悅讀:文化常識——四大名繡
    中國四大名繡是中國刺繡的突出代表。四大名繡,指的是我國刺繡中的蘇州蘇繡、湖南湘繡、廣東粵繡、四川蜀繡。01蘇繡蘇繡歷史長達2000多年,是以江蘇蘇州為中心包括江蘇地區刺繡產品的總稱。傳說來源於仲雍的孫女「女紅」首制繡衣。
  • 中國藝術&四大名繡
    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由我國向國外運送絲綢而得名。叮咚駝鈴,運輸商隊,往來不斷,印證了當年絲綢之路的繁榮,華夏之邦的燦爛文明。繡即刺繡絲織品,其中蘇繡,粵繡,湘繡,蜀繡最著名,稱為中國四大名繡。蘇繡,即蘇州刺繡。它以繡工精細,針法活潑,圖案秀麗,色彩素雅著稱於世。
  • 它是中國四大民間藝術的奪目明珠,很多人不願繼承,唯有他……
    在中國四大民間藝術的代表門類和代表人物中,有著「剪紙王、泥人張、毛猴孫、面人湯」的說法。然而目前來看,只有泥人張還在穩步的發展當中,毛猴孫已經是鮮見蹤影,面人湯和剪紙王也正在面臨著嚴峻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 「蘇蜀粵湘」中國四大名繡,分別有何特色?
    而「蘇蜀粵湘」這四種刺繡,是中國的四大名繡,此外這四種刺繡的歷史及其悠久,早在《尚書》中就有所記載,即「衣畫兒裳繡」。一根針,一根線,在刺繡藝術家的手中就可以變出精緻的刺繡工藝品,所以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美到極致刺繡的各有怎樣的特色吧。
  • "四大繡"之一:曾經的燕京八景-京繡(圖)
    此期間,京繡融合了全國各種優秀繡工技法,將自身特點發揚光大,成為獨樹一幟的代表繡種。京繡在明清時期大為興盛,因其代表性的作品多用於宮廷,又被稱為宮繡。當時,人們將「京、蘇、湘、顧」並稱為「四大繡」。   清朝滅亡後,繡花局不存,繡工散落。   在民國時期,京繡以個體作坊的形式生存。20世紀初,北京前門外珠市口附近西湖營曾有許多經營刺繡品的店鋪和京繡莊。
  • 民間繡活(陽新布貼)傳承人群培訓班|開班儀式
    2019年10月29日,由文化和旅遊部、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主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計劃——民間繡活(陽新布貼)傳承人群培訓班」開班儀式在陽新縣文化館隆重舉行。黃石市文旅局、陽新縣文旅局及相關單位領導、陽新布貼代表性傳承人、部分授課專家及全體學員出席了儀式,儀式由武漢紡織大學非遺研究中心主任葉洪光教授主持。
  • 【讓冷門絕學「火」起來】蜀繡+科技 曾是下崗女工的她45年傳承一...
    蜀繡又名「川繡」,與蘇繡、湘繡、粵繡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作為中國刺繡傳承時間最長的繡種之一,蜀繡歷史悠久,東晉以來與蜀錦並稱「蜀中瑰寶」,以色彩細膩明快,針腳細密精美聞名。  非遺傳承給人們最直觀的感覺是「老」和「舊」,但在科技手段的賦能之下,非遺也能秒變為「新風尚」。  當蜀繡與手機像素碰撞,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 非遺瑰寶齊保護,民族文化「童」傳承
    本次活動是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的公益活動,由廣州市婦女聯合會主辦,廣州市兒童活動中心承辦,羊城晚報教育發展研究院、荔灣區青少年宮、荔灣區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協辦,活動吸引了約100名羊城小市長、羊城晚報學生記者、非遺小使者和家長參與,這也是第十二屆「羊城小市長」當選後公益履職的第一站。
  • 蘇州甪直傳統水鄉服飾面臨後繼乏人危機
    蘇州甪直傳統水鄉服飾面臨後繼乏人危機 2013-04-01 13:21:14 來源:網上輕紡城 傳統農耕的人群日益減少,面臨「文化生態」重重危機,傳統水鄉服飾如何延續文化基因
  • 年畫、剪紙、肚兜、虎頭枕,這個展覽展出的民間藝術瑰寶難得一見
    1月15日,炎黃藝術館藏民俗展拉開帷幕,近150件珍貴的民間美術藏品展出,涵蓋年畫、剪紙、肚兜、虎頭枕等百姓生活中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佳作,帶著人們重溫「年味」的溫暖。 展覽中也有白鳳蓮、曹佃祥、王蘭畔等一大批國家級的「民間剪紙傳承大師」作品展出。
  •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廣靈剪紙傳承「後繼有人」
    王清泳說,和村裡許多人家一樣,他們全家男女老少十幾口人都會剪紙,近些年因當地政府加大對剪紙藝術的發掘,廣靈剪紙逐漸受到中外友人的喜愛,2009年廣靈剪紙與河北、陝西等地剪紙作為中國剪紙的聯合申報項目,一起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也逐年增加,去年全家收入有一萬多元。
  • 中華文化瑰寶之四大石窟
    故是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最高等級,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文化瑰寶之一——中國四大石窟。 龍門石窟(河南洛陽)、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藝術的歷史瑰寶。 02 形象特點 龍門石窟則遠承印度石窟藝術,近繼雲岡石窟風範,與魏晉洛陽和南朝先進深厚的歷史文化相融合開鑿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