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娘天下四大名繡記

2020-12-10 李中財說文史

說起繡娘,可以說我們中國人沒有不知道的。同樣說起蜀繡、湘繡、蘇繡及廣繡等我們國家的四大名繡,也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還有由此延伸出的產業絲綢之路及其經濟帶,更是直接影響著華夏數千年來的生存經濟命脈。大家都知道繡品的主要原料是蠶絲,而蠶絲來源於桑蠶絲業。有眾多史料證明我們國家的桑蠶絲業始於古蜀國的蠶叢時代,這也證明了我們國家的絲繡產業最先也是出自古蜀國。至於它是如何發展成了我們國家的繡娘天下四大名繡產業經濟帶的,我們在此來看看相關歷史記錄吧!

繁花似錦四大名繡

有《物原·衣原》:「有巢始衣皮。軒轅妃嫘祖始育蠶緝麻,以興機杼而成布帛。」及《路史·後紀五》「黃帝命西陵氏勸蠶稼,月大火而浴種。夫人融褂而躬桑,乃獻蠶絲,遂稱織維之功。因之廣織,以給宗廟之服。」還有《農書》:「黃帝元妃西陵氏,始勸蠶事。」更有《山海經》:中原之主黃帝、蠶桑鼻祖嫘祖兩人的後代,與蜀山氏有著密切聯繫。蜀山位於古蜀境內,古蜀開國之王蠶叢傳十三代,桑蠶絲極興古蜀國。唉這些史料無非就是說黃帝之妻嫘祖出自始興桑蠶絲的古蜀國,而且她還與古蜀開國之王蠶叢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說白了就是精通桑蠶技藝的嫘祖從古蜀遠嫁中原從了黃帝,還順便將桑蠶技藝帶到中原進而傳遍華夏。這其中當然包括蠶絲的利用,但這利用肯定只是僅限於初級的絲植衣著物,談不上什麼美學感官上的工藝。

古蜀國桑蠶絲之路

桑蠶絲出現工藝性的利用已經是漢代時的事了,《華陽國志》載: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後便在成都夷裡橋南岸設"錦官城",置"錦官"管理織錦刺繡,這說明古蜀國在其被秦亡時,其織錦刺繡產業以相當發達,也難怪秦王要先拿下巴蜀再取中原了,因為巴蜀特別是古蜀國商業產業發達,而且其本身物產極豐。拿下巴蜀就等於有了最雄厚的資本去進霸中原乃至整個華夏。《華陽國志》還載:秦一統巴蜀後,立馬就很快開通了一條成都到緬甸及印度,乃至中亞及世界各地的商貿絲綢之路,歷史上稱之為南方絲綢之路。

蜀繡

這條南方絲綢之路到了公元前220年的漢代,其規模已達到了最盛時期,而其蠶絲蜀繡製品由於競爭激烈關係已經到了商家無利可圖急需新品的時代,於是更高品質的絲織產品絲綢錦緞逐漸出現了,但是蜀錦與蜀繡不同,它不但需要更加複雜的編排織藝,更多的人工投入,而且同樣一塊成品,則需要更多的蠶絲才能織成。所以其成品價格相對於蜀繡貴了不少,雖然新品蜀錦對於商家肯定有利可圖,但一時半會其銷量肯定不會太好。而蜀繡雖然利潤少但不愁賣的,這樣的話當時那些商家就進入了蜀繡蜀錦都販運的時代。

蜀錦

但是蜀錦與蜀繡共存標誌著其蜀地桑蠶絲原料很快供應不上了。沒什麼利潤的蜀繡很快就面臨著被淘汰的境地,但後來的事實證明它並沒有被淘汰,而是其整個蜀繡產業逐漸被遷移到了湘地,這才有了幾乎同一時期誕生事實上晚些時候產生的湘繡。所以現在普遍認為湘繡產生於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間,湘繡雖出自蜀繡,但其在產生的過程中,還集取了楚繡和漢繡的特點而最終形成的,所以湘繡最終能夠在各方面獨樹一幟也是不理所當然的了。

淡雅之湘繡

我們再來說蘇繡,根據相關文獻記載,它的產生年代絕對不會晚,普遍認為在公元前600年左右,也就是說與蜀繡基本上是同一時期興盛的,這其中肯定得益於嫘祖入往中原的傳藝,而其傳藝後技藝發展自成一派也是順理成章之事。不過不管蜀繡、湘繡還是蘇繡到了唐代,都被後起之秀廣繡即粵繡超越了。雖心有不甘但技不如人確實也沒辦法。有《杜陽雜編》載,唐順宗永貞元年即公元805年,粵南海有14歲姑娘盧眉娘於皇宮中在一尺絹上繡《法華經》7卷,字如粟粒而點畫分明、細如毛髮,足見其技之精,其繡技壓群雄令人震驚。

蘇繡之豔

雖然從此廣繡驚豔亮相與蜀繡、湘繡及蘇繡竟爭,但前三者都不是等閒之輩,誰都不甘下風示弱,只能各自全面創新改革技藝奮起自保。從此華夏繡娘的天下,基本都是一直處在這四大名繡的競爭格局中,這種競爭格局到了宋代達到了最盛。而其中的蜀是不消參與其競爭的,因為蜀繡本就有獨一無二的升級產品蜀錦。但蜀錦成本價格貴市場份額少,誰都不想參與其中。所以後來的結果我們國家的四大名繡在市場競爭中誰也沒討到什麼便宜,最後只能結伴而行發展到了今天。

廣繡之繁

相關焦點

  • 圖片故事丨水族馬尾繡繡娘
    韋應麗成長在一個水族馬尾繡的世家,她的婆婆、奶奶和 母親都是馬尾繡的繡娘。她從4歲開始跟著長輩學習馬尾繡,因為聰慧好學,她的馬尾繡技藝進步很快。10歲時,已經可以飛針走線單獨完成鞋墊等小型工藝品的製作。還未出嫁時,她的馬尾繡技藝在當地已經是首屈一指了。
  • 蒙古族"繡娘":「繡」出花一樣的好日子
    一名蒙古族「繡娘」在向顧客介紹自己的刺繡產品(富麗娟 攝)  「蒙古族『王府刺繡』,『繡』出了咱的好日子。」  展示現場,劉玉清和她的「繡娘」姐妹們穿針引線,為客人展示刺繡手藝。  劉玉清告訴記者,自己從未想過刺繡可以「成氣候」,能夠形成產業:「我小的時候,姥姥給繡的花鞋,用的就是咱們的『王府刺繡』手藝」。回憶起往事,劉玉清很感慨:「當時年輕的姑娘都不想學,覺得這門老手藝已經過時了。現在看來還是要『撿起來』,傳下去。」
  • 千名水族繡娘用「非遺」馬尾繡作品為祖國獻禮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水族馬尾繡繡娘們自發組織在一起,共同繡制一幅以新中國成立70周年、水族文化、水書等元素組成的馬尾繡作品,為祖國慶生,感恩黨的富民政策。國慶節當天,記者走進雪花湖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來自移民點及周邊村寨的水族繡娘聚集一堂,一幅巨大的馬尾繡作品引人矚目,幾位年長的繡娘正在為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繡品,進行最後的收尾封針工作,周圍的繡娘手持五星紅旗,為她們加油。這幅馬尾繡繡品歷時一個月完成,繡品的中央繡著鮮紅的「70」大字,四周蝶飛鳳舞、鳥語花香,處處彰顯著祖國繁榮昌盛的美好祝福。
  • 瀋陽法庫錢家溝村觀「繡娘」展示盛京滿繡
    瀋陽法庫錢家溝村觀「繡娘」展示盛京滿繡 2018-09-20 22中秋」暨「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國情懷」藝術化宣講公益活動,盛京格格現場展示滿繡旗袍。 李晛 攝   中新網瀋陽9月20日電 (李晛)中秋節來臨之際,2018瀋陽市「我們的節日·中秋」暨「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國情懷」藝術化宣講公益活動,9月20日在遼寧省法庫縣舉辦。盛京滿繡坊及錢家溝村「繡娘」現場展示的滿繡作品引民眾驚豔,氣氛溫馨熱烈。
  • 民間藝術瑰寶面臨後繼無人 四大名繡該如何傳承
    中國的蘇、蜀、湘、粵四大名繡,皆技藝獨特、個性鮮明,是集詩、書、畫、印、繡等中國文化元素於一體的綜合藝術。蘇繡具有圖案秀麗、色彩典雅、針法豐富、繡工精細等獨有的藝術風格和技能特色。四川蜀繡以軟緞、彩絲為主要原料,至少有100種以上精巧的針法繡技,構圖精簡,大多採用方格、花條等傳統的民族圖案,色彩豐富鮮豔,針法嚴謹,虛實適宜,立體感強,平整光滑。
  • 貴州三都水族繡娘戴口罩趕製馬尾繡
    水族繡娘正在趕製水族馬尾繡。 瞿宏倫 攝兩名水族繡娘正在趕製馬尾繡作品。 瞿宏倫 攝水族繡娘正在趕製馬尾繡作品。 瞿宏倫 攝水族繡娘在編織水族馬尾繡線。 瞿宏倫 攝  近日,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雪花湖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當地水族婦女戴著口罩加緊趕製馬尾繡訂單以供應市場。
  • 巴裡坤:「繡娘」繡出幸福美好人生
    原標題:巴裡坤:「繡娘」繡出幸福美好人生巴裡坤12月27日訊通訊員寇俊峰、竺衛玲、宋瑋報導:12月5日,對於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薩爾喬克鄉蘇吉東村村民瑪麗亞木汗·吐爾德等5名「繡娘」來說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天,她們上交河南安繡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的首批5幅訂單刺繡作品,經檢驗合格,每人收到製作費400元,並已打到了她們的銀行卡上。
  • (人民日報看青海)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
    「按照當地傳統,女孩從小就要學著為自己繡嫁妝」,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林三秀,過去「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現在咱除了種地,還會縫物件,村裡的婦女們個個都成了巧手的繡娘。」「既是生產車間,更是產品展銷中心」,車間裡,駐村工作隊隊員包瑞正在和村民席金花商量著搞直播帶貨……席金花是村裡的繡娘帶頭人,不僅繡藝高,還能唱一口好花兒。駐村工作隊的觀念也在與時俱進:不但幫助農村婦女轉型成為產業工人,更要讓她們積極參與市場營銷,指望著有朝一日培養出有思路、敢幹事、懂經營的致富帶頭人。
  • ...群英譜」「繡」傳千家 惠及鄉親——記三都水族自治縣馬尾繡...
    她用靈巧勤勞的雙手繡出希望,和水族婦女共同撐起了家鄉脫貧攻堅的「半邊天」。自強不息、扶弱助貧,她就是三都水族自治縣的馬尾繡繡娘、帶富能手韋應麗。漸漸的,當地精通馬尾繡的繡娘越來越少。  作為中和鎮板龍村的婦女主任,韋應麗思慮在心,既不想讓馬尾繡就此失傳,也擔心同胞姐妹們的出路。  思慮在前,行動在後。
  • 楊樹芬:帶著700餘名彝族「繡娘」闖市場
    在脫貧攻堅的戰役中,她帶領白沙坡村的700多名 「繡娘」,抱團闖市場實現共同致富,而她也用指尖藝術,繡出了自己的幸福人生、勵志人生。今年訂單受疫情影響今年43歲的楊樹芬,是硯山縣維摩鄉白沙坡村手工紙板刺繡的非遺傳承人。
  • 貴州水族馬尾繡繡娘,為發展鄉村旅遊,指尖絕活「繡」出致富路
    在傳統節日裡,男子們賽馬,女子們身著馬尾繡盛裝參與節日活動,成了美麗動人的習俗。這麼美好的傳說,更加堅定我前往這個地區去探訪馬尾繡的繡娘和了解馬尾繡品的發展歷史,如果條件容許的話,再收藏幾件繡品,我覺得這個旅行是非常有意義的。
  • 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
    「按照當地傳統,女孩從小就要學著為自己繡嫁妝」,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林三秀,過去「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現在咱除了種地,還會縫物件,村裡的婦女們個個都成了巧手的繡娘。」「既是生產車間,更是產品展銷中心」,車間裡,駐村工作隊隊員包瑞正在和村民席金花商量著搞直播帶貨……席金花是村裡的繡娘帶頭人,不僅繡藝高,還能唱一口好花兒。駐村工作隊的觀念也在與時俱進:不但幫助農村婦女轉型成為產業工人,更要讓她們積極參與市場營銷,指望著有朝一日培養出有思路、敢幹事、懂經營的致富帶頭人。
  • 蘇州有位90歲的繡娘,繡了80多年,至今仍能穿針引線
    在我們的旅行中,各種刺繡都見過,但吳奶奶應該是我見過年齡最長的一位繡娘,奶奶用我聽不太明白的語言,邊說邊比劃的告訴我,她今年已經90歲了。吳奶奶說,繡花已經伴隨了她的一生,在她們年輕的時候,很多繡娘以繡花為生
  • 【雲發布】雲南武定李叢梅:帶300餘繡娘雙手繪繡新生活
    雙手繡出來!8月26日,雲南省楚雄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武定縣專場上,武定縣貓街鎮倉房村委會倉房大村村民、貓街鎮傳承彝繡專業合作社法定代表人李從梅分享了她與繡娘們的脫貧故事。武定縣扶貧辦供圖  繡娘齊心 「針」功夫脫貧  傳承彝繡專業合作社主營「成衣繡制繡品」,充分吸納民間彝繡愛好者加入合作社。目前,共有管理人員5人,入社社員9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1人。
  • 資深繡娘告訴你:這樣繡的鞋墊,一雙賣好幾十!
    大部分新手繡娘,擔心自己不會繡,擔心自已做的不合格,其實這些問題大家不用擔心 ,長誠鞋墊廠不但有詳細的教程,還有專業的指導老全程指導,還有很多的代理都是高手,每個人都會指導你怎麼做。那接下來就為大家講解如何繡制,才是合格的繡品吧!
  • 中國刺繡:四大名繡與地方傳統名繡(全面收藏知識)
    今天紫色百合香為您詳解中國各地的名繡特點,使您認識和了解我國四大名繡與地方傳統名繡的全面收藏知識。一、獨具藝術魅力的中國四大名繡刺繡工藝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已經有數千年的世代傳承,是我國經典的傳統工藝之一。明清時期先後形成了最為著名的蘇繡、湘繡、粵繡和蜀繡,這也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名繡」。
  • 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_農視網_三農領域第一視聽互動平臺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索卜溝村——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按照當地傳統,女孩從小就要學著為自己繡嫁妝」,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林三秀,過去「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現在咱除了種地,還會縫物件,村裡的婦女們個個都成了巧手的繡娘。」
  • 青海:八百名繡娘拼技藝 指尖盛開「團結花」
    現場,來自黃河流域八省區的刺繡傳承人、企業參加展演,青海各地的八百名繡娘同臺競技。「青繡」是青海漢、藏、回、土、蒙古、撒拉等各族婦女世代傳承的民間刺繡手工藝。數據顯示,目前該省約有30萬人從事刺繡,土族盤繡、湟中堆繡、貴南藏繡、河湟刺繡、蒙古族刺繡等先後列入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圖為航拍「青繡」大賽現場。
  • 重慶彭水這個繡娘好厲害!1萬米繡線繡出黃庭堅書法名作《砥柱銘卷》
    重慶彭水的這個繡娘我們得說厲害了!她歷時兩年多時間,用了一萬多米繡線,用苗繡技藝把北宋著名書法家黃庭堅的手書作品《砥柱銘卷》呈現在了9米多的繡布上。它是由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彭水苗繡傳承人李紹玉繡成。「每一個字每一個針都是用心去繡,繡出來與原圖基本沒得出入,它的筆畫,哪怕它筆墨帶一點,我們都按原來的繡。」《砥柱銘卷》是北宋大書法家黃庭堅1096到1098年間在四川黔州也就是今天的重慶彭水所作。2010年,《砥柱銘卷》在北京保利拍賣公司以4.368億元的高價成功拍賣。
  • 中國藝術&四大名繡
    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就是由我國向國外運送絲綢而得名。叮咚駝鈴,運輸商隊,往來不斷,印證了當年絲綢之路的繁榮,華夏之邦的燦爛文明。繡即刺繡絲織品,其中蘇繡,粵繡,湘繡,蜀繡最著名,稱為中國四大名繡。蘇繡,即蘇州刺繡。它以繡工精細,針法活潑,圖案秀麗,色彩素雅著稱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