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八百名繡娘拼技藝 指尖盛開「團結花」

2020-12-12 瀟湘晨報

中新網西寧9月26日電 (胡貴龍周瑞辰子)26日,青海省第三屆「民族團結進步青繡大賽」開幕。現場,來自黃河流域八省區的刺繡傳承人、企業參加展演,青海各地的八百名繡娘同臺競技。

「青繡」是青海漢、藏、回、土、蒙古、撒拉等各族婦女世代傳承的民間刺繡手工藝。數據顯示,目前該省約有30萬人從事刺繡,土族盤繡、湟中堆繡、貴南藏繡、河湟刺繡、蒙古族刺繡等先後列入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圖為航拍「青繡」大賽現場。 馬銘言 攝

本次大賽以展覽、展示、比賽為載體,展示「青繡」藝術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成果,促進「青繡」產業提檔升級,為各省區共同保護傳承黃河文化探索新路。

青海省委常委、宣傳部長陳瑞峰表示,「指尖上的青繡」「舌尖上的拉麵」是青海民族團結進步的名片,彰顯了中華文化和大美青海的無窮魅力。

「今年,大賽報名人數更多、社會關注更熱、影響力更強。各族繡娘用一雙雙勤勞巧手傳承文化,增加收入,改變生活。希望大賽能夠助推『青繡』這一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團結、非遺傳承、鄉村振興的有機融合,推動產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陳瑞峰說。

圖為大賽現場展出的「青繡」作品。 馬銘言 攝

近年來,該省持續重視和推動「青繡」產業發展,激發從業者熱情,目前全省刺繡行業品牌效應日益顯現,家庭式作坊、刺繡公司+農戶、刺繡協會+農戶等發展業態呈現出相融互動局面。(完)

【編輯:白嘉懿】

【來源:中國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青海人遊青海湖,青海互助土族繡娘在青海湖
    青海人遊青海湖,青海互助土族繡娘在青海湖青海人遊青海湖,青海互助土族繡娘在青海湖青海人遊青海湖,青海互助土族繡娘在青海湖青海人遊青海湖,青海互助土族繡娘在青海湖青海人遊青海湖,青海互助土族繡娘在青海湖青海人遊青海湖,青海互助土族繡娘在青海湖青海人遊青海湖,青海互助土族繡娘在青海湖
  • (人民日報看青海)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
    「按照當地傳統,女孩從小就要學著為自己繡嫁妝」,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林三秀,過去「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現在咱除了種地,還會縫物件,村裡的婦女們個個都成了巧手的繡娘。」這不,包瑞一鼓動,席金花倒也不忸怩,大大方方地給記者唱起了花兒……就在前不久的青海省投資貿易洽談會上,她就曾被企業邀請到西寧的展廳,面對手機那頭的眾多網友,一邊唱著花兒一邊推銷盤繡產品……哦,原來人家可是名「網紅」呢!比觀念轉變更可貴的,是眼界。
  • 貴州省資訊|貴州榜香鬱苗繡服飾開發有限公司:帶領繡娘發展指尖...
    貴州省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貴州榜香鬱苗繡服飾開發有限公司:帶領繡娘發展指尖經濟 齊力吹響工人先鋒號貴州榜香鬱苗繡服飾開發有限公司成立於2007年,是黔東南州集苗族刺繡文化的傳承挖掘、技能培訓、民間藝人培養,民族旅遊商品和工藝品生產、
  • 繡娘天下四大名繡記
    說起繡娘,可以說我們中國人沒有不知道的。同樣說起蜀繡、湘繡、蘇繡及廣繡等我們國家的四大名繡,也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還有由此延伸出的產業絲綢之路及其經濟帶,更是直接影響著華夏數千年來的生存經濟命脈。大家都知道繡品的主要原料是蠶絲,而蠶絲來源於桑蠶絲業。
  • 香包大賽,青海土族群眾五彩繽紛歡度端午節
    230餘名繡娘參賽,一萬多件樣式精美、造型獨特的手工香包作品亮相賽場,各族群眾五彩繽紛歡度佳節。香包大賽 青海土族群眾五彩繽紛歡度端午節(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在被七彩香包裝扮得格外絢麗的西部土族民俗文化村比賽現場,傳統香包、民族刺繡、創意擺件等琳琅滿目,展示著平繡、盤繡、堆繡等多類民間繡法。作品有十二生肖、如意蓮花、盤繡香袋等,樣式新穎、惟妙惟肖、形態各異,充分展現出了土鄉繡娘們精湛的傳統手工技藝。
  • 楊樹芬:帶著700餘名彝族「繡娘」闖市場
    在脫貧攻堅的戰役中,她帶領白沙坡村的700多名 「繡娘」,抱團闖市場實現共同致富,而她也用指尖藝術,繡出了自己的幸福人生、勵志人生。今年訂單受疫情影響今年43歲的楊樹芬,是硯山縣維摩鄉白沙坡村手工紙板刺繡的非遺傳承人。
  • 四川:涼山彝族繡娘「走出去」求學求技,飛針走線奔小康!
    4月15-17日,32名四川省涼山州深度貧困縣的彝繡合作社負責人代表抵達成都、樂山、眉山,走進新都區斑竹園街道夏河溪編織藝術中心、眉山青神中國竹藝城、樂山五通橋水墨禪心居家靈活就業基地,考察學習現代編織產品創新創意和產業管理。
  • 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
    「按照當地傳統,女孩從小就要學著為自己繡嫁妝」,已到知天命之年的林三秀,過去「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現在咱除了種地,還會縫物件,村裡的婦女們個個都成了巧手的繡娘。」這不,包瑞一鼓動,席金花倒也不忸怩,大大方方地給記者唱起了花兒……就在前不久的青海省投資貿易洽談會上,她就曾被企業邀請到西寧的展廳,面對手機那頭的眾多網友,一邊唱著花兒一邊推銷盤繡產品……哦,原來人家可是名「網紅」呢!比觀念轉變更可貴的,是眼界。
  • 上海徐匯打造"黃道婆手工體驗館"體驗非遺傳承技藝
    從播種棉花,到收割、脫殼、去籽,用古老的紡紗技藝紡線、染色、織布,再把純天然的棉布做成植物染的方巾、圍巾,或者在布面基底上刺繡、拼色,做成一款私人定製的抱枕、茶席、杯墊、包包……整個脈絡都可以親眼看到、親手體驗。
  • 南鄭藤編:從「指尖技藝」到「指尖經濟」
    「指尖」輕輕一點,南鄭區黃官鎮的藤椅、藤扇、吊籃椅等藤編產品隨即準備「啟程」前往全國各地。黃官鎮盛產青藤,青藤是質地堅韌、身條極長的藤本植物,外皮手感平滑,彈性極佳。以前,當地家家戶戶都會些藤編手藝。水井村村民陳良順從父母手中繼承了這門手藝。他7歲開始學習藤編技藝,現如今已有40多年。
  • 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_農視網_三農領域第一視聽互動平臺
    為此,本版今起推出特別策劃「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駐村報導,與讀者一同走進那些村、走近那些人,一起傾聽華夏大地中華兒女脫貧攻堅的鏗鏘足音……——編 者產業嬗變從固守薄田到拿起繡針,生活在指尖越變越美
  • 圖片故事丨水族馬尾繡繡娘
    韋應麗成長在一個水族馬尾繡的世家,她的婆婆、奶奶和 母親都是馬尾繡的繡娘。她從4歲開始跟著長輩學習馬尾繡,因為聰慧好學,她的馬尾繡技藝進步很快。10歲時,已經可以飛針走線單獨完成鞋墊等小型工藝品的製作。還未出嫁時,她的馬尾繡技藝在當地已經是首屈一指了。
  • 秀指尖技藝 展非遺魅力 | 指尖上的東區—手工燈籠
    秀指尖技藝 展非遺魅力 | 指尖上的東區—手工燈籠 2020-07-24 17: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蒙古族"繡娘":「繡」出花一樣的好日子
    說起蒙古族「王府刺繡」產業,內蒙古科爾沁右翼中旗的蒙古族「繡娘」劉玉清滿臉笑容。  繡花銀針上下飛舞,民族產業助力扶貧。「王府刺繡」是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精緻,色彩亮麗,頗具民族風情。科爾沁右翼中旗利用這一優勢,培訓當地婦女刺繡技藝,通過製作銷售非遺手工藝製品助力扶貧。
  • 融媒大連線 | 指尖展技藝 巧手助脫貧 致敬這些傳統「守藝人」
    桑皮紙技藝重放光彩    連線人:墨玉縣融媒體中心 劉紹斌  12月14日,走進墨玉縣普恰克其鎮桑皮紙製作一條街上的桑皮紙傳承中心,只見布再乃普·斯瑪依正在石桌上用力捶搗剛剛煮出來的桑樹皮,木槌在她手裡顯得穩健有力。布再乃普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桑皮紙製作技藝的第11代傳承人。
  • 瀋陽法庫錢家溝村觀「繡娘」展示盛京滿繡
    瀋陽法庫錢家溝村觀「繡娘」展示盛京滿繡 2018-09-20 22盛京滿繡坊及錢家溝村「繡娘」現場展示的滿繡作品引民眾驚豔,氣氛溫馨熱烈。9月20日,2018瀋陽市「我們的節日?中秋」暨「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國情懷」藝術化宣講公益活動現場,「繡娘」展示滿繡作品。
  • 千名水族繡娘用「非遺」馬尾繡作品為祖國獻禮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水族馬尾繡繡娘們自發組織在一起,共同繡制一幅以新中國成立70周年、水族文化、水書等元素組成的馬尾繡作品,為祖國慶生,感恩黨的富民政策。國慶節當天,記者走進雪花湖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來自移民點及周邊村寨的水族繡娘聚集一堂,一幅巨大的馬尾繡作品引人矚目,幾位年長的繡娘正在為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繡品,進行最後的收尾封針工作,周圍的繡娘手持五星紅旗,為她們加油。這幅馬尾繡繡品歷時一個月完成,繡品的中央繡著鮮紅的「70」大字,四周蝶飛鳳舞、鳥語花香,處處彰顯著祖國繁榮昌盛的美好祝福。
  • 貴州布依繡娘受邀在倫敦塔橋「走秀」
    由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先生和夫人胡平華女士共同發出邀請,韋樹章和其他三名布依繡娘,日前來到英國倫敦展示中國傳統技藝。四十多年的堅守,四十多年對布依刺繡紡織技藝的傳承在多次繡娘技能大賽或婦女特色手工產品展示活動中,榮獲最佳創意獎、最佳作品獎等。韋樹章本人也榮獲「雙學雙比女能手」的榮譽、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傳承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等稱號。國家知識產權局還向她頒發了6種布依服飾外觀設計專利證書。
  • 青島繡娘一針一線繡城市風光,逼真得像照片!
    繡在荷包上 繡在手帕上以此訴情在今天傳承了幾千年的刺繡工藝依舊受人們歡迎只不過刺繡的圖案變得更有新意比如青島這位繡娘她用一針一線繡出了青島故事留住了青島人的回憶REC刺繡是指尖上的修行,能夠磨練你的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