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裡坤:「繡娘」繡出幸福美好人生

2020-12-19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巴裡坤:「繡娘」繡出幸福美好人生

巴裡坤12月27日訊通訊員寇俊峰、竺衛玲、宋瑋報導:12月5日,對於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薩爾喬克鄉蘇吉東村村民瑪麗亞木汗·吐爾德等5名「繡娘」來說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天,她們上交河南安繡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的首批5幅訂單刺繡作品,經檢驗合格,每人收到製作費400元,並已打到了她們的銀行卡上。

400元,對於山區牧民來說,其意義不在於錢的多少,而在於冬日賦閒在家的婦女可以在家門口賺錢了。

35歲的村民哈拉哈提·吐汗興奮地說:「現在我們的手法還不夠熟練,這幅作品用了15天完成,等我們姐妹的手法都再熟練些,同樣的作品我們6天就可完成。」哈拉哈提一家4口人,2個孩子在上學,家裡有3匹馬、5頭牛、10隻羊,丈夫平時給人打零工來補貼家用,日子過得有些清苦。

據了解,今年7月25日,在河南援疆幹部和哈密市衛計委駐蘇吉東村「訪惠聚」工作隊的協調下,河南安繡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在蘇吉東村舉辦了為期40天的「安繡」刺繡培訓班,共有50人參加,40人取得結業證。

「我們公司形成『公司+培訓基地+農戶』的現代經營模式,免費培訓學員,對學員作品不限時不限量進行回收銷售,還定期派老師來現場培訓。」河南安繡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培訓部負責人宋克航說,哈薩克民族刺繡和安繡的融合,刺繡作品中不僅展現巴裡坤湖、天山雪峰等自然風光,還加入了高端時尚元素,讓產品更有市場競爭力,也讓巴裡坤走向世界。

蘇吉東村位於縣城以西36公裡處,是一個農牧結合的少數民族聚居村。其中哈薩克族1950人,佔94%。如何提高村裡婦女的就業創業增收致富能力,是「訪惠聚」工作隊工作的重中之重。

駐村工作隊隊長邢燕凌說,目前,從事「安繡」手工刺繡的村民有21人,正在接受機繡培訓的有40人。工作隊還協調資金5萬元,騰出村委會的閒置房,將它改造成手工刺繡和機繡的廠房,免費為「繡娘」們提供刺繡場地,公司提供原材料,這樣「繡娘」們既能照顧家裡,又有收入了。

責任編輯: 丁璐

分享到:

相關焦點

  • 貴州水族馬尾繡繡娘,為發展鄉村旅遊,指尖絕活「繡」出致富路
    在傳統節日裡,男子們賽馬,女子們身著馬尾繡盛裝參與節日活動,成了美麗動人的習俗。這麼美好的傳說,更加堅定我前往這個地區去探訪馬尾繡的繡娘和了解馬尾繡品的發展歷史,如果條件容許的話,再收藏幾件繡品,我覺得這個旅行是非常有意義的。
  • 蒙古族"繡娘":「繡」出花一樣的好日子
    一名蒙古族「繡娘」在向顧客介紹自己的刺繡產品(富麗娟 攝)  「蒙古族『王府刺繡』,『繡』出了咱的好日子。」  展示現場,劉玉清和她的「繡娘」姐妹們穿針引線,為客人展示刺繡手藝。  劉玉清告訴記者,自己從未想過刺繡可以「成氣候」,能夠形成產業:「我小的時候,姥姥給繡的花鞋,用的就是咱們的『王府刺繡』手藝」。回憶起往事,劉玉清很感慨:「當時年輕的姑娘都不想學,覺得這門老手藝已經過時了。現在看來還是要『撿起來』,傳下去。」
  • 宋水仙:用馬尾繡繡出精彩人生
    作為唯一的水族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尾繡傳承人、貴州省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非遺協會主席,宋水仙今年是第三次參加全國兩會。馬尾繡是水族婦女獨創的一種手工刺繡技藝,是水族地區一種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2006年,水族馬尾繡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圖片故事丨水族馬尾繡繡娘
    進行馬尾繡刺繡今年54的韋應麗,是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的水族馬尾繡繡娘,也是全縣僅有的5個省級馬尾繡傳承人之一。經過50年的努力,她用馬尾繡"繡"起了脫貧攻堅的"半邊天",也"繡"出了一條致富路。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三洞社區新陽村,這裡是水族馬尾繡的主要發祥地之一,也是水族群眾的聚居地。
  • 千名水族繡娘用「非遺」馬尾繡作品為祖國獻禮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水族馬尾繡繡娘們自發組織在一起,共同繡制一幅以新中國成立70周年、水族文化、水書等元素組成的馬尾繡作品,為祖國慶生,感恩黨的富民政策。國慶節當天,記者走進雪花湖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來自移民點及周邊村寨的水族繡娘聚集一堂,一幅巨大的馬尾繡作品引人矚目,幾位年長的繡娘正在為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繡品,進行最後的收尾封針工作,周圍的繡娘手持五星紅旗,為她們加油。這幅馬尾繡繡品歷時一個月完成,繡品的中央繡著鮮紅的「70」大字,四周蝶飛鳳舞、鳥語花香,處處彰顯著祖國繁榮昌盛的美好祝福。
  • 【代表說履職】宋水仙:用馬尾繡繡出精彩人生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尾繡傳承人、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非遺協會主席,宋水仙今年是第三次參加全國兩會。  馬尾繡是水族婦女獨創的一種手工刺繡技藝,是水族地區一種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2006年,水族馬尾繡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瀋陽法庫錢家溝村觀「繡娘」展示盛京滿繡
    瀋陽法庫錢家溝村觀「繡娘」展示盛京滿繡 2018-09-20 22中秋」暨「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國情懷」藝術化宣講公益活動,盛京格格現場展示滿繡旗袍。 李晛 攝   中新網瀋陽9月20日電 (李晛)中秋節來臨之際,2018瀋陽市「我們的節日·中秋」暨「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國情懷」藝術化宣講公益活動,9月20日在遼寧省法庫縣舉辦。盛京滿繡坊及錢家溝村「繡娘」現場展示的滿繡作品引民眾驚豔,氣氛溫馨熱烈。
  • 【雲發布】雲南武定李叢梅:帶300餘繡娘雙手繪繡新生活
    武定縣扶貧辦供圖  雲南網訊(記者 畢芃 黃磨西 實習生 海志馨)幸福生活哪裡來?雙手繡出來!8月26日,雲南省楚雄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武定縣專場上,武定縣貓街鎮倉房村委會倉房大村村民、貓街鎮傳承彝繡專業合作社法定代表人李從梅分享了她與繡娘們的脫貧故事。
  • 貴州三都水族繡娘戴口罩趕製馬尾繡
    水族繡娘正在趕製水族馬尾繡。 瞿宏倫 攝兩名水族繡娘正在趕製馬尾繡作品。 瞿宏倫 攝水族繡娘正在趕製馬尾繡作品。 瞿宏倫 攝水族繡娘在編織水族馬尾繡線。 瞿宏倫 攝  近日,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雪花湖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當地水族婦女戴著口罩加緊趕製馬尾繡訂單以供應市場。
  • 資深繡娘告訴你:這樣繡的鞋墊,一雙賣好幾十!
    大部分新手繡娘,擔心自己不會繡,擔心自已做的不合格,其實這些問題大家不用擔心 ,長誠鞋墊廠不但有詳細的教程,還有專業的指導老全程指導,還有很多的代理都是高手,每個人都會指導你怎麼做。那接下來就為大家講解如何繡制,才是合格的繡品吧!
  • 服貿會參與者:把馬尾繡技藝傳下去,是我的幸福所在
    不同人會給出不同的答案。本組系列報導,我們聚焦十位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優秀人士,聽聽他們的堅守故事。韋桃花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水族馬尾繡代表性繼承人我出生在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今年56歲。我3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馬尾繡的相關技藝。
  • 繡娘天下四大名繡記
    說起繡娘,可以說我們中國人沒有不知道的。同樣說起蜀繡、湘繡、蘇繡及廣繡等我們國家的四大名繡,也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還有由此延伸出的產業絲綢之路及其經濟帶,更是直接影響著華夏數千年來的生存經濟命脈。大家都知道繡品的主要原料是蠶絲,而蠶絲來源於桑蠶絲業。
  • 【我的脫貧故事】魏光美:傳承民族文化,「繡」出美好生活
    【我的脫貧故事】魏光美:傳承民族文化,「繡」出美好生活 2020-12-14 17: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民日報看青海)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
    本來擔心採訪時語言不通,誰料與林三秀對話,竟毫無障礙……「她如今可算見過世面」,劉鵬指指炕上這些七彩斑斕的繡片,「靠這些針線活兒,村裡的婦女變成了產業工人。就說三秀家的新房,這一針一線也出了力哩!」再細聊:原來,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土族盤繡,在民間普及程度很高。
  • 「姜女秦繡」一針一線 繡出美麗人生
    繡成安向小園裡,引得黃鶯下柳條。」昔日唐詩裡讚嘆婦女刺繡技藝的優美詩句,如今在黃堡鎮被完美復原。在黃堡鎮羅寨村「亞俠刺繡專業合作社」,只見屋內掛滿了繡娘們用自己勤勞雙手繡出的一件件惟妙惟肖的作品。「作為王益秦繡的一個縮影,這裡每次培訓時,合作社裡都非常熱鬧。
  • 青島繡娘一針一線繡城市風光,逼真得像照片!
    說起刺繡腦海總會不自覺浮現出古代的妙齡女子坐在窗前將心思與情緒藏於針線中繡在荷包上繡在手帕上以此訴情在今天傳承了幾千年的刺繡工藝依舊受人們歡迎只不過刺繡的圖案變得更有新意比如青島這位繡娘>希望大家能在一針一線中感悟生活的美好。
  • 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
    本來擔心採訪時語言不通,誰料與林三秀對話,竟毫無障礙……「她如今可算見過世面」,劉鵬指指炕上這些七彩斑斕的繡片,「靠這些針線活兒,村裡的婦女變成了產業工人。就說三秀家的新房,這一針一線也出了力哩!」再細聊:原來,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土族盤繡,在民間普及程度很高。
  • 楊樹芬:帶著700餘名彝族「繡娘」闖市場
    硯山縣白沙坡村以「彝族刺繡」聞名遐邇,在村裡眾多的「繡娘」中,就有這樣一位「領頭雁」。農村出身的她,雖然沒有高學歷,卻有著過人的膽識,隻身一人帶著繡品去到大城市找市場。在脫貧攻堅的戰役中,她帶領白沙坡村的700多名 「繡娘」,抱團闖市場實現共同致富,而她也用指尖藝術,繡出了自己的幸福人生、勵志人生。今年訂單受疫情影響今年43歲的楊樹芬,是硯山縣維摩鄉白沙坡村手工紙板刺繡的非遺傳承人。
  • 人大代表宋水仙:馬尾繡裡的新生活
    同時,本次連線還通過三都自治縣融媒體中心連線當地馬尾繡繡坊,向網友描述了馬尾繡為三都自治縣婦女帶來的新生活。馬尾繡是一種水族婦女獨創的手工刺繡技藝馬尾繡是一種水族婦女獨創的手工刺繡技藝,是水族地區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2006年,「水族馬尾繡」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_農視網_三農領域第一視聽互動平臺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索卜溝村——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本來擔心採訪時語言不通,誰料與林三秀對話,竟毫無障礙……「她如今可算見過世面」,劉鵬指指炕上這些七彩斑斕的繡片,「靠這些針線活兒,村裡的婦女變成了產業工人。就說三秀家的新房,這一針一線也出了力哩!」再細聊:原來,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土族盤繡,在民間普及程度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