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蘇州有位90歲的繡娘,繡了80多年,至今仍能穿針引線

2020-10-17 渝帆

外出旅行,有的人喜歡自然風光,有的人喜歡人文風情,我有人喜歡地方美食,有的人喜歡大漠雪山,有的喜歡浩瀚海濱,有的人喜歡名勝古蹟,而我算是兼而有之。既喜歡西北諸省的壯美,也喜歡江南水鄉的秀氣,喜歡旖旎的自然風光,也喜歡厚重的歷史人文,喜歡去探索人跡罕至的美景,也喜歡流連於古鎮的煙火氣息。

我喜歡拍攝旅途中的美景,也喜歡記錄遇見的有趣故事,尤其是那些看似平凡,卻很不簡單的民間趣事,往往更是直擊人心,讓我們欽佩與感動。

吳奶奶是我在蘇州黎裡古鎮遇到的一位老奶奶,看到她的時候,她正在自家門口繡花,繡的作品是以牡丹花為主題的《國色天香》,一針一線,很是精緻。在我們的旅行中,各種刺繡都見過,但吳奶奶應該是我見過年齡最長的一位繡娘,奶奶用我聽不太明白的語言,邊說邊比劃的告訴我,她今年已經90歲了。

老奶奶叫吳策甌(音譯,具體的字可能不一定對,奶奶講了幾次都這個音),是土生土長的黎裡人,從小就跟著她的奶奶學習蘇繡,隨後慢慢就喜歡上了這門傳統工藝,以前家裡人穿的衣服,都是她一針一線繡的。

旅行中,我們看到很多地方都有刺繡的展示,比如四川的蜀繡、湖南的湘繡、廣東的粵繡、北京的宮繡、河南的汴繡等,但我們參觀的很多都是藝術家的工作室,多少有一些政府的扶持及包裝成分,而吳奶奶並不在我們的行程之中,是渝帆從酒店出發前往古鎮的途中遇見的,可以說是純民間的、自發的在那裡繡花。

吳奶奶說,繡花已經伴隨了她的一生,在她們年輕的時候,很多繡娘以繡花為生,要麼替繡坊工作,要麼自己繡好拿去賣錢,然後換取生活物資。現在生活條件好啦,人們再也不用為一日三餐發愁,刺繡成了個人的愛好和生活的樂趣。

渝帆注意到,吳媽媽雖然已經90高齡,但是耳不聾、眼不花、手不抖,甚至一口牙齒都大多完好,最為厲害的是,她自己還可以穿針引線,這真是令人佩服。

蘇繡是我國四大名繡之一,傳說來源於黃帝第25世孫仲雍的孫女」女紅「首制繡衣(這也是為何民間至今仍將婦女從事紡織、縫紉、刺繡等活動稱為「 女紅 」的原因),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能在古鎮上遇見90歲還堅持刺繡的吳奶奶,就能充分說明這種傳統文化在民間擁有極為廣泛的基礎,它不僅是高雅的藝術,更是根植於民間的一種生活方式和情趣品位。

相關焦點

  • 圖片故事丨水族馬尾繡繡娘
    韋應麗成長在一個水族馬尾繡的世家,她的婆婆、奶奶和 母親都是馬尾繡的繡娘。她從4歲開始跟著長輩學習馬尾繡,因為聰慧好學,她的馬尾繡技藝進步很快。10歲時,已經可以飛針走線單獨完成鞋墊等小型工藝品的製作。還未出嫁時,她的馬尾繡技藝在當地已經是首屈一指了。
  • (人民日報看青海)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
    可不,一上午,記者走家串戶,幾乎家家都有婦女在舞針弄線,好不忙活!村頭,在駐村工作隊的協調下,還蓋起了一座盤繡扶貧車間。「既是生產車間,更是產品展銷中心」,車間裡,駐村工作隊隊員包瑞正在和村民席金花商量著搞直播帶貨……席金花是村裡的繡娘帶頭人,不僅繡藝高,還能唱一口好花兒。
  • 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
    可不,一上午,記者走家串戶,幾乎家家都有婦女在舞針弄線,好不忙活!村頭,在駐村工作隊的協調下,還蓋起了一座盤繡扶貧車間。「既是生產車間,更是產品展銷中心」,車間裡,駐村工作隊隊員包瑞正在和村民席金花商量著搞直播帶貨……席金花是村裡的繡娘帶頭人,不僅繡藝高,還能唱一口好花兒。
  • 蒙古族"繡娘":「繡」出花一樣的好日子
    一名蒙古族「繡娘」在向顧客介紹自己的刺繡產品(富麗娟 攝)  「蒙古族『王府刺繡』,『繡』出了咱的好日子。」  展示現場,劉玉清和她的「繡娘」姐妹們穿針引線,為客人展示刺繡手藝。  劉玉清告訴記者,自己從未想過刺繡可以「成氣候」,能夠形成產業:「我小的時候,姥姥給繡的花鞋,用的就是咱們的『王府刺繡』手藝」。回憶起往事,劉玉清很感慨:「當時年輕的姑娘都不想學,覺得這門老手藝已經過時了。現在看來還是要『撿起來』,傳下去。」
  • 青島繡娘一針一線繡城市風光,逼真得像照片!
    繡在手帕上以此訴情在今天傳承了幾千年的刺繡工藝依舊受人們歡迎只不過刺繡的圖案變得更有新意比如青島這位繡娘打記事起,黃鳳便喜歡看姥姥繡花,經常搬個小板凳坐在姥姥身旁,看著姥姥穿針引線,靈巧的手指往來穿梭。在小小的黃鳳眼裡,繡花針好似有魔法,不一會便能繡出各種花樣,這也讓黃鳳對這種指尖上的技藝產生了強烈的好奇。
  • 針線刺盤繡 繡娘巧增收_農視網_三農領域第一視聽互動平臺
    可不,一上午,記者走家串戶,幾乎家家都有婦女在舞針弄線,好不忙活!村頭,在駐村工作隊的協調下,還蓋起了一座盤繡扶貧車間。「既是生產車間,更是產品展銷中心」,車間裡,駐村工作隊隊員包瑞正在和村民席金花商量著搞直播帶貨……席金花是村裡的繡娘帶頭人,不僅繡藝高,還能唱一口好花兒。
  • 蘇州鎮湖:一個"繡"出來的小鎮
    市橋村的薛金娣,六七歲就跟著媽媽學刺繡,15歲時已是村裡繡花的一把好手。薛金娣對刺繡幾乎是天生痴迷,看到好的繡品,兩條腿就像被釘住了一樣,非把那精妙之處琢磨透了不可,經常引得旁邊人打趣,「金娣,要不要把鋪蓋搬過來?」 更有走出去拜師學藝的。1989年,22歲的姚惠芬決定進城拜師,「學點不一樣的花樣」。她和妹妹姚惠琴一起找到蘇州刺繡研究所的牟志紅拜師學藝。
  • 貴州水族馬尾繡繡娘,為發展鄉村旅遊,指尖絕活「繡」出致富路
    在傳統節日裡,男子們賽馬,女子們身著馬尾繡盛裝參與節日活動,成了美麗動人的習俗。這麼美好的傳說,更加堅定我前往這個地區去探訪馬尾繡的繡娘和了解馬尾繡品的發展歷史,如果條件容許的話,再收藏幾件繡品,我覺得這個旅行是非常有意義的。
  • ...群英譜」「繡」傳千家 惠及鄉親——記三都水族自治縣馬尾繡...
    穿針引線傳技藝,心懷黨恩領脫貧。她是一名農村婦女,13歲學藝,18歲持家,不到40歲就一人擔起全家重擔,近天命之年卻奮而創業,帶領全鎮2000餘名水族同胞脫貧致富。韋應麗指導馬尾繡技藝為了把當地繡娘團結在一起,發揮集體力量傳承馬尾繡,2010年7月,韋應麗在楊柳村成立了三都自治縣第一個馬尾繡協會,將周邊7個村的繡娘組織起來,開展培訓活動。
  • 【雲發布】雲南武定李叢梅:帶300餘繡娘雙手繪繡新生活
    雙手繡出來!8月26日,雲南省楚雄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武定縣專場上,武定縣貓街鎮倉房村委會倉房大村村民、貓街鎮傳承彝繡專業合作社法定代表人李從梅分享了她與繡娘們的脫貧故事。武定縣扶貧辦供圖  繡娘齊心 「針」功夫脫貧  傳承彝繡專業合作社主營「成衣繡制繡品」,充分吸納民間彝繡愛好者加入合作社。目前,共有管理人員5人,入社社員9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1人。
  • 重慶彭水這個繡娘好厲害!1萬米繡線繡出黃庭堅書法名作《砥柱銘卷》
    重慶彭水的這個繡娘我們得說厲害了!她歷時兩年多時間,用了一萬多米繡線,用苗繡技藝把北宋著名書法家黃庭堅的手書作品《砥柱銘卷》呈現在了9米多的繡布上。眼前這幅長卷有9米多長,黑的字,紅的章,它看似由毛筆書寫,其實是12月初剛剛裝裱好的苗繡版黃庭堅手書作品《砥柱銘卷》。它是由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彭水苗繡傳承人李紹玉繡成。
  • 蘇繡:指尖有天地 經緯藏乾坤
    半月談記者近期走訪蘇繡發源地——地處太湖之濱的蘇州高新區鎮湖街道發現,一代代蘇繡技藝傳承者們,在飛針走線間堅守匠心,以開放視野助力古老技藝推陳出新。「刺繡是一項有溫度的勞作,是『工』與『藝』的結合。」52歲的國家級非遺項目蘇繡代表性傳承人姚建萍告訴記者,讓她尤感欣慰的是,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投身蘇繡,讓「工匠精神」煥發青春。
  • 繡娘天下四大名繡記
    說起繡娘,可以說我們中國人沒有不知道的。同樣說起蜀繡、湘繡、蘇繡及廣繡等我們國家的四大名繡,也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還有由此延伸出的產業絲綢之路及其經濟帶,更是直接影響著華夏數千年來的生存經濟命脈。大家都知道繡品的主要原料是蠶絲,而蠶絲來源於桑蠶絲業。
  • 巴裡坤:「繡娘」繡出幸福美好人生
    原標題:巴裡坤:「繡娘」繡出幸福美好人生巴裡坤12月27日訊通訊員寇俊峰、竺衛玲、宋瑋報導:12月5日,對於巴裡坤哈薩克自治縣薩爾喬克鄉蘇吉東村村民瑪麗亞木汗·吐爾德等5名「繡娘」來說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天,她們上交河南安繡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的首批5幅訂單刺繡作品,經檢驗合格,每人收到製作費400元,並已打到了她們的銀行卡上。
  • 貴州三都水族繡娘戴口罩趕製馬尾繡
    水族繡娘正在趕製水族馬尾繡。 瞿宏倫 攝兩名水族繡娘正在趕製馬尾繡作品。 瞿宏倫 攝水族繡娘正在趕製馬尾繡作品。 瞿宏倫 攝水族繡娘在編織水族馬尾繡線。 瞿宏倫 攝  近日,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縣中和鎮雪花湖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當地水族婦女戴著口罩加緊趕製馬尾繡訂單以供應市場。
  • 「極品」繡坊求生記:「鏡框藝術」框住了誰?
    蘇繡,四大名繡之首,發源於江蘇省蘇州吳縣一帶,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古代傳統蘇繡是民間日用品、閨閣畫繡和宮廷繡品等刺繡品的總稱;新中國成立後,蘇繡日用品種類飛速發展,產品遠銷海外,並逐漸從「民俗藝術」轉變成「鏡框藝術」。
  • 深秋石湖美豔如仙境 漁莊蘇州繡娘堪悽美
    沈壽原名沈雲芝,字雪君,江蘇吳縣(今蘇州)人,從小學刺繡,勤奮好學,在鄉裡就有針神之譽,於1893年與餘覺結為夫妻。沈壽婚後十年懷上第一胎,為趕製貢品操勞過度而小產致終身不育。但沈壽潛神潛慮創仿真繡法,1904年獲義大利世界萬國博覽會金獎。後適逢清朝退位,結識張謇,夫妻去南通發展,餘覺"時離南通",夫妻倆離多聚少,後餘覺取了兩房姨太太。
  • 資深繡娘告訴你:這樣繡的鞋墊,一雙賣好幾十!
    繡花鞋墊是出自民間的一種手工藝品,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相傳這種用千針納成的鞋墊為民間喜悅祥和之物,傳說中有消災避難之效,可保佑主人。從現代醫學保健角度來看,鞋墊上凸起的絲線對腳底有很好的按摩作用,走起路來十分舒服,還具有防臭、吸汗之功用,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作為工藝品,它又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更是饋贈親友的上上品!
  • 千名水族繡娘用「非遺」馬尾繡作品為祖國獻禮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水族馬尾繡繡娘們自發組織在一起,共同繡制一幅以新中國成立70周年、水族文化、水書等元素組成的馬尾繡作品,為祖國慶生,感恩黨的富民政策。國慶節當天,記者走進雪花湖易地移民搬遷安置點,來自移民點及周邊村寨的水族繡娘聚集一堂,一幅巨大的馬尾繡作品引人矚目,幾位年長的繡娘正在為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繡品,進行最後的收尾封針工作,周圍的繡娘手持五星紅旗,為她們加油。這幅馬尾繡繡品歷時一個月完成,繡品的中央繡著鮮紅的「70」大字,四周蝶飛鳳舞、鳥語花香,處處彰顯著祖國繁榮昌盛的美好祝福。
  • 「極品」繡坊求生記
    蘇繡,四大名繡之首,發源於江蘇省蘇州吳縣一帶,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古代傳統蘇繡是民間日用品、閨閣畫繡和宮廷繡品等刺繡品的總稱;新中國成立後,蘇繡日用品種類飛速發展,產品遠銷海外,並逐漸從「民俗藝術」轉變成「鏡框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