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廣靈剪紙傳承「後繼有人」

2020-12-21 中國日報網

 

與很多同齡的農家子弟不同,山西大同市廣靈縣蕉山鄉西蕉山村17歲的王清泳並不打算背井離鄉到大城市打工。身為剪紙世家最年輕的傳人,他早已選擇好了自己未來的職業。

「像爺爺和父親一樣,我也會走剪紙這條路,」這位12歲就開始學習剪紙的少年略顯羞澀地告訴記者。

一旁,盤腿坐在土炕上的王清泳的爺爺、76歲的剪紙老藝人王珍貴正全神貫注地為一幅剪紙作品染色。儘管聽力不太好,這位精神矍鑠的老人說自己仍然 「每天都要剪紙」。

王清泳說,和村裡許多人家一樣,他們全家男女老少十幾口人都會剪紙,近些年因當地政府加大對剪紙藝術的發掘,廣靈剪紙逐漸受到中外友人的喜愛,2009年廣靈剪紙與河北、陝西等地剪紙作為中國剪紙的聯合申報項目,一起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也逐年增加,去年全家收入有一萬多元。

廣靈剪紙俗稱窗花,由民間刺繡工藝演變而來,當地幾乎每個百姓都會剪窗花,忙時務弄莊稼,一旦得有閒暇,便舞弄起剪刀,刻剪起心中早已成形的剪紙作品來。

據考證,廣靈剪紙距今已有3000年歷史,到明代形成獨特風格,沿襲至今。千百年來,每逢中秋節、春節刷房糊新窗紙時,為增添一些喜慶色彩,許多人家都要剪制窗花來裝飾窗戶,以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廣靈剪紙創始家族第四代傳人、廣靈剪紙藝術博物館館長張多堂告訴記者,廣靈剪紙屬於中國民間剪紙華北地區、東北西北、兩廣地區三大流派之一的華北流派的代表。因其細膩的刀法、考究的染色、精細的製作工藝而獨樹一幟。然而,在2006年以前,當地只有幾家家庭剪紙作坊,在艱難維持生存的同時,一度面臨「後繼無人」的傳承尷尬。

2006年以來,廣靈縣政府不斷加大對剪紙藝術的保護和傳承力度,使得這門傳統藝術逐步形成了產品研發基地、產品生產基地、產品展銷基地、人才培養基地和剪紙藝術博物館、剪紙產業延伸鏈、剪紙文化體驗園等新型文化產業格局。

在政府支持下,張多堂新建了全國首家剪紙藝術博物館,並於2007年創辦了全國首家剪紙學校,每年為社會免費培養200多名剪紙人才,至今已有1100多人從學校畢業,解決了當地剪紙技藝後繼無人的難題。

「只要願意來學的,我們都不收一分錢、管吃管住,免費傳授剪紙技藝,目的就是讓這門手藝能後繼有人,」55歲的張多堂略顯激動地說。

當地還建成了全國唯一的剪紙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園區——中國廣靈剪紙文化產業園區,在園區內創建了研發、生產、包裝、培訓、觀摩、銷售六大基地,形成了一個完整有機的文化產業鏈條。去年全年,產業園的產值達到1000多萬元,剪紙作品銷往美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近十個國家。

「純粹原生態的東西面臨發展難題、沒有生命力,要保護傳統手藝,必須走生產性保護的路子。在挖掘保護傳統的同時,走產業開發的道路,形成保護和傳承的良性循環,」張多堂說。

「傳統藝術只有通過產業開發,才能得到更有效地保護。」

在傳承傳統剪紙的基礎上,該縣還聘請國內專家學者,共同研究創新,研發出多層剪紙新作品,突破了中國剪紙傳統的平面圖層,強調三維立體效果,拓展了剪紙藝術的表現空間。

當地蕙花公司製作的美國總統歐巴馬肖像多層剪紙作品,去年在我國領導人出訪時被作為國禮贈送給歐巴馬總統。

來源:中國日報山西記者站 記者蘭天 編輯:楊鑫

相關焦點

  • 山西"廣靈剪紙"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山西"廣靈剪紙"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8年04月12日 00:2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一些剪紙藝人更是喜極而泣:傳承了上千年的廣靈彩色點染剪紙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不僅是國家、社會、專家對廣靈剪紙藝術的一種認可,更是對廣靈人生生不息頑強延續民間傳統文化精神的一種認可。
  • 世界非遺山西廣靈剪紙 演繹「指尖上」的藝術
    世界非遺山西廣靈剪紙 演繹「指尖上」的藝術 2017-09-24圖為廣靈剪紙的「點染」工序。 楊靜 攝   中新網大同9月24日電 (楊靜)「鏤金作勝傳荊俗,剪彩為人起晉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靈剪紙在農家藝人的精心剪裁下,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剪紙圖畫正熱銷海外。24日,「第十二屆全國網絡媒體山西行」網媒記者們齊聚山西大同,探訪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廣靈剪紙技藝,感受「刻」出來的剪紙藝術。
  • 非遺在身邊,廣靈小剪紙傳承中華大文明
    讓人感到意外的是,過去常常以為是民間農婦所做的農閒小物件,竟然被廣靈的藝人發展壯大到文化產業的規模。中國剪紙藝術博物館在縣城東不遠處的蕉山就有座中國剪紙藝術博物館。講解員曹慧中從國營電廠下崗來這裡工作有幾年了,對館藏十分熟悉,帶領我走訪了這裡的所有展廳。開闊的展廳分地下地上,共三個部分。其一,生命禮讚——中國剪紙藝術和民俗,這部分主要是從歷史和藝術角度,展出的剪紙藝術的文化傳承。
  • 當廣靈非遺和旅遊搭夥兒,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廣靈縣以山水人文勝境吸引著遊客,還以剪紙、手編等手工技藝而為外界熟知,特別是剪紙,更是成為了當地重要文化產業品牌隨著文旅融合不斷深入,該縣將非遺項目與全域旅遊發展結合起來,讓廣靈的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煥發出生機,還帶動多業態聯合發展。
  • 遇見廣靈|剪紙,大號,木頭人偶,還有更多趣味民俗等你來體驗
    晉善晉美,遇見廣靈。這裡是恆山東麓,太行以北,獨特的地形山水造就了廣靈獨一無二的民俗文化。廣靈剪紙俗稱「窗花」,作為中國剪紙三大流派之一,廣靈剪紙是手工藝傳承的重要代表。廣靈剪紙以其鮮豔的色彩、生動的造型、纖細的線條、傳神的表現力和細膩的刀法獨樹一幟,自成一派,奠定了剪紙行業的至尊地位, 被譽為「中華民間藝術一絕」。
  • 梅山剪紙 - 湖南非物質文化遺產
    湖南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  梅山剪紙  梅山剪紙是以梅山文化為底蘊的在益陽安化地區流行的民間剪紙藝術的總稱。其代表是以生長在安化縣仙溪鎮光明村的剪紙藝人向亮晶提供的剪紙資料為佐證,反映了益陽市近代剪紙活動狀況,益陽市政府2009年通過相關專家論證,確定該生存狀態的剪紙藝術為益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故命名為「梅山剪紙」。
  •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孝德湖傳承基地揭牌
    佛山日報訊 記者崔藝文 通訊員李德峰報導:獅山鎮文化品牌推廣再添新載體。13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孝德湖傳承基地在獅山鎮羅村孝德湖公園揭牌,饒寶蓮剪紙藝術也正式落戶基地。
  • 弘揚工匠精神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信息發布會舉行。 本次發布會旨在促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的「走出去」,搭建以聯合國總部和紐約藝術館為平臺,實現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球範圍深度傳播、展示、交流,達到中外文化團體、專家學者、工藝大師、藝術家、文博企業有效合作發展共贏的初衷。
  • 山西這幾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了我的童年,它們是我兒時的記憶
    在我的家鄉山西,民間文化活動廣泛,有威風鑼鼓、地方戲、剪紙、炕畫、社火表演、花饃等。它們豐富了我的童年,成為我兒時忘不掉的記憶。因此當地的花饃製作已有1000多年歷史,聞喜花饃有「花糕」、「吉祥物」、「花饃」、「盤頂」四大系列200多個品種。花饃在婚喪嫁娶和各個重大節日裡都會出現,花饃豐富、美妙的形態代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2008年,聞喜花饃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在2010上海世博會展出。
  • 文化遺產守護:剪紙的獨特魅力
    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河北省蔚縣的王老賞大弟子周兆明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傳承和發展
    6月11日在我市園博園舉行的「2016年中國文化遺產日廣西主場城市」活動有來自桂粵地區的80多個非遺代表性項目參展,公眾的目光再次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與發展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因為各民族的文化結晶和人類共同的遺產是多樣性的文化,所以,要求我們應該以後代的利益為出發點,對各民族多樣化的文化予以梳理,吸收精華,才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有了重大意義。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傳統文化傳承的需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歷史、科技、經濟、社會以及審美等多方面的價值,是我國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證,同時還是祖先們智慧的結晶,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傳承我國傳統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承我國傳統文化的需要,也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
  • 安仁:這些項目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
    啟動儀式現場為《端午划龍舟》、《豪峰茶製作技藝》、《藥膳食俗傳習所》、《中醫診療法( 小兒疳積癆療法)》等4個獲得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和獲得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安仁龍燈會》進行授牌。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傳承
    &nbsp&nbsp&nbsp&nbsp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是民族民間記憶的重要標識和歷史文化的活化石。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保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3年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國於2004年加入公約,並於2011年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中國剪紙
    中國民間剪紙的傳承主體是中國億萬的勞動婦女群體,剪紙如同漫山遍野的野花,憑其朝氣蓬勃的旺盛生命力,在人民的生活中年復一年的開放與生長,是一種民間自發傳承的一種文化現象。中國民間剪紙之所以有如此頑強的旺盛生命力,是因為民間剪紙在民間生活中並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而是與各種方面,比如人民的物質生活條件、生產水平、歷史社會文化等文化現象相關聯的。
  • 靈龍湖景區獲授「信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傳承基地」獎牌
    7月25日,靈龍湖景區非遺中心榮獲「信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傳承基地」稱號,信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非物質文化遺產科科長王清豐一行前往為景區授牌。 靈龍湖非文化遺產社會傳承基地設有烙畫、木雕、漆器、剪紙、書法、繪畫、泥叫吹、捏麵人、糖畫、絲網印刷等多種傳統手工藝體驗項目及展示廳,擁有多位民間工藝大師,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現場創作,可帶領遊客親身體驗創作過程,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讓遊客充分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是傳統文化社會教育的重要基地。
  • 法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招募計劃
    法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招募計劃 法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界最重要的活動之一,由法國國家文化部、法國國家藝術行業聯合會主辦。展會每年在世界著名藝術寶庫羅浮宮舉行,展廳面積達3500平方米。
  •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
    中國是一個有著千百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還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集中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共同財富。
  • 濱州剪紙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記者近日了解到,我省梳理文化遺產資源,山東全省登錄不可移動文物5萬餘處,可移動文物286萬套,擁有4處世界文化遺產,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大鵬教育助力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小可維持一家生計,勾勒地方風土,大可記錄一個民族的文明印記,成為歷史文化璀璨星河中一個個稱職的衛兵,守護著民族文明的真實延續。